02.10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在我國的原始部落時期,王位的繼承採取的是“禪讓制”。由統治者將王位傳給經過選舉、對部族有巨大貢獻的賢人。相傳,大禹治水有功,於是受到舜的禪讓而繼承了王位。在眾人的擁護之下登上王位之後,建立夏朝。但是在禹死後,並沒有採取禪讓的方法選取繼承人,而是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在此之後,“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夏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王朝。不管是奴隸還是,封建社會制度中,都基本上採取這種王位的繼承方式。有時子承父業,有時兄終弟及。或則採取過繼的方式,來繼承為王位。總之,不能落在外人手裡。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在宋朝時期,為了保證皇位不落入到外族的手中,在位的統治者們可是絞盡腦汁。熟悉宋朝歷史的人,大概對“斧聲燭影”的故事並不陌生。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開國皇帝趙匡胤大病不起,召見晉王趙光義議事。趙匡胤有幾個成年的兒子,但是在那一晚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卻繼承了王位。在此之後,皇位並沒有再傳到趙光義的侄子手中,而是趙光義的兒子繼承了皇位。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靖康二年,金朝攻佔了北宋的首都東京,北宋滅亡。趙光義一脈的子孫除了康王趙構,皆被抓獲。之後,趙構登上皇位,中國歷史進入南宋時期。但是這位皇帝也遇到了關於自己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由於經歷突變受到過度驚嚇,趙構失去了生育的能力。要說之前趙構還生有一子,但是卻夭折了。這樣一來,皇位究竟該傳給誰呢?出於無奈,趙構只好再從趙匡胤的後代中挑選儲君。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經過慎重的挑選,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最終繼承了王位。但是到了趙昚的孫子,宋寧宗趙擴這裡,皇位繼承又出現了問題。與趙構不一樣,趙擴並不是沒有生育能力,反而是有9個兒子,然而卻一個都沒能活到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思前想後,趙擴決定親自挑選一名侄子來培養。不得不說造化弄人,這位侄子在壯年之際,卻先於趙擴去世了。這下情況更加緊急了,必須馬上重新選定繼承人。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公元1221年,趙擴挑中了沂靖惠王柄嗣子,貴和為皇太子,並親自賜名趙竑。按照常理,在確立了自己皇太子地位之後,只要稍加努力,順利地繼承皇位自然不是問題。因此在趙竑的眼中,這南宋的皇位早就非自己莫屬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在朝中連一個競爭對手都沒有,也更不會像之前的皇子一般這麼倒黴。只要他熬到趙擴駕崩,皇位就是自己的了。出於這樣的心理,趙竑就開始不將任何人放在眼裡。當時的宰相史彌遠,可謂是權傾朝野,即便如此,史彌遠還是對這位未來的儲君十分的尊敬,甚至還極力的討好他。然而趙竑並不以為然,還處處與這位宰相作對。表示自己得志之後,要將史彌遠流放到邊遠地區。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可想而知,為了自己的性命和利益,史彌遠怎麼會讓與自己作對的趙竑順利登基呢?於是便聯合楊皇后一起,有意的在寧宗面前數落趙竑的罪過。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重病不起,史彌遠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趁機矯詔,立自己一手培養的趙貴城為皇子,賜名趙昀。不久之後寧宗去世,趙竑翹首等待宣召,很久使者未到。史彌遠在後宮中,派遣人騎快馬宣召皇子,命令他們說:“現在所宣召的是沂靖惠王府皇子,不是萬歲巷的太子,如果誤宣,則你們都將被處斬。”

太子終於等到皇帝駕崩,登基大典上磕完頭,才知道新帝並不是自己

等到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了之後,趙竑才被帶到寧宗的靈柩之前。正當趙竑疑問為何還不宣讀遺詔的時候,遙見燭影中一個人已坐在御座。馬上就有人開始宣讀詔令,全宮贊呼,百官拜舞,祝賀新皇帝即位,趙竑也稀裡糊塗地跟著君臣跪拜磕頭。然而之後才發現,新皇帝並不是自己,而是趙昀。

原本輕而易舉就能繼承皇位的趙竑,最後只得封濟王,還因叛亂而最終落得被賜死的下場。但是不得不說,造成這樣的結局,都是趙竑自己的原因,怨不得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