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磨黑古鎮——茶馬古道第一鎮

磨黑古鎮——茶馬古道第一鎮

2013年1月,經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同意,決定授予寧洱縣磨黑鎮為“中國茶馬古鎮第一鎮”。此前,這個位於寧洱縣東北部的鄉鎮“名片”上已經有滇南鹽都、麗人故里、革命老區等“頭銜”,成為“第一鎮”使這張“名片”更加有分量,也使得將磨黑鎮逐步打造成為旅遊文化名鎮這一規劃更加底氣十足。

腳尖不閒,舌尖很鹹

磨黑鎮距普洱市區60多公里,距省城370多公里,昆曼大通道、普大高等級公路和即將建設的泛亞鐵路中線穿境而過,境內高速公路段有3個出入通道,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如果說現在便利的交通是發展旅遊產業的基礎條件,那麼歷史上的交通功能則是旅遊的資源條件。盛易祥。

磨黑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太多匆匆的腳步由此經過。歷史上,從內地和藏區來的商賈、馬幫要進入滇南和東南亞都必經磨黑,它是連接邊疆和中原及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這裡氣候溼潤,適合茶生長,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伴隨著普洱茶交易的興盛,磨黑古鎮日趨繁榮,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進進出出,熱鬧非凡,他們在這裡休整、銷售、採購,磨黑古鎮因此成為茶馬古道的重鎮。而馬店、商鋪、古宅、古橋、古道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至今保留較為完整,可以說“中國茶馬古鎮第一鎮”的稱號既是對磨黑的歷史作用的肯定,也是對當代完整存在的肯定。

走過這裡的腳尖不閒,但經過這裡的舌尖卻是鹹的。磨黑是傣語音譯地名,磨為“鹽”、黑為“井”,即鹽井之意,因此這裡是因鹽得名。這裡早在漢朝時期就開採鹽礦,元、明、清時期設鹽政,民國時期設鹽政公署。期間,清雍正三年擴大生產規模,大量生產食鹽,此後一直是食鹽的主要生產基地,也是雲南的四大鹽礦區之一。清代寧洱生員徐太和有《鹽井》一詩:鹽洞深無際,開採已有年。人隨燈入地,鎚振響驚天。井近各分工,廂長級欲千。東昇紅日後,軲轆運綿綿。

在旅遊產業中,磨黑的鹽可以成為視覺和味覺兩種資源,一方面因為歷史悠久,可以供人做一次歷史的漫遊,存鹽、製鹽等都大有看頭;另一方面雲南的諸多美食都依賴磨黑鹽,因為磨黑鹽味純、雜質少,是宣威火腿、石屏豆腐、磨黑燒烤的最佳絕配。

老地方,俏佳人

磨黑既為古鎮,其實就是一個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老地方,這也是將磨黑鎮打造成為旅遊文化名鎮的重要資源。

漫步古鎮,有幾個地方是不能不看的。劉氏民居建於清朝末年,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四合院,整幢建築為二層土本結構,分為正房、左右廂房,房屋中的樓道均有木雕花門聯,房簷門窗上佈滿各種動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照壁上寫有大紅“福”字,中間是石鋪天井,整個四合院古香古色、精緻典雅。走馬轉角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46年,總建築面積1672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3間。走馬轉角樓屬三井四合院佈局,內部有兩重走廊相連,房屋間間相同,可以團團走遍每一個房間,故名。整座建築設計精巧、威嚴而有氣勢,是磨黑較為壯觀的建築之一。

另外,這裡還是革命老區,有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磨黑中學和“四位一體”領袖紀念碑等。

在這樣一個“老地方”,居住著哈尼、彝、傣、回等17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65%,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也正是這樣的文化之中,誕生了一位俏佳人---楊麗坤。

楊麗坤是彝族,著名舞蹈演員,電影演員,主演的電影《五朵金花》和《阿詩瑪》已經成為難以複製的時代經典,曾在億萬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楊麗坤本人在1960年憑藉《五朵金花》榮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銀鷹獎,2006年被雲南省授予“雲南文學藝術卓越貢獻獎”,2009年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共和國60年來最美麗的12人”中的第三名。因此,磨黑有楊麗坤故居和阿詩瑪廣場,供人們追憶這個美麗俏佳人。

有如此豐富的資源,“中國茶馬古鎮第一鎮”磨黑鎮的下一站---旅遊文化名鎮應該說是基礎堅實。加之寧洱縣旅遊文化產業佈局的重點是三山、一府、一鎮、一村,其中的“一鎮”就是指磨黑鎮,有資源、有政策、有措施,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湧進磨黑,推動磨黑的旅遊文化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