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寒冬乍冷,四处落叶纷飞,走进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漫山遍野依旧郁郁葱葱,仿佛置身于绿色王国中,从空中俯瞰到一片茶园,一道道茶畦如蛇,扭动着细腰在这“天然氧吧”中穿行,在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镜头里,蓝天白云下,一位女性正在茶园中采摘茶叶,镜头一转突然出现几个人正围着火塘弹着三弦在跳舞,镜头再一转。

火塘边上有一位大哥正时不时抖动着一个陶罐,没过多久便从罐中飘来一股茶叶清香,只见大哥将火塘上烧开的水倒进陶罐中,又将陶罐里的茶水倒入杯中,抬起茶杯细饮一口,然后心满意足地加入跳舞队伍中去了。

内心不免被这杯神秘茶叶所吸引,忙向周边村民打听,得知原来是一种本地特制茶叶,名叫“土罐茶”。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相传从800多年前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逐渐迁徙云南,在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围炉而坐,柴火炒青火烘烤,土罐入茶,注沸水而饮”的饮茶方式。这一独特饮茶方式后来盛行于施甸县,被称为“土罐茶”。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土罐茶,顾名思义,就是用土制茶罐烤出来的茶。

将肚大口小的陶罐放在滚烫的火塘边预热,放入自家栽种、制作出来的茶叶,边烤边抖,经过上百次抖动使茶叶均匀受热。

直到茶叶烤得不生不焦、色泽幽亮、香气四溢,将茶罐端离火源,灌入事前烧开的少量水,罐内茶水泡沫迅速浮起,稍息片刻,再往罐中注入沸水至满,将茶罐在火上煨煮片刻,起罐,倒入碗中。

入口清纯,进喉甘甜,生津明显。

茶香四溢,口感饱满,奇香弥漫,层次丰富,沁人心脾。茶水清澈,耐冲耐泡,回甘持久,香而微醺,甜而不腻。

初泡劲足香浓醉人,转而鲜香扑鼻,如兰似麝,甜如冰糖,唇齿留香,给人以巨大的品鉴冲击力。

三十泡后,依然茶韵缭绕,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听过介绍,愈是对这样的生态味道充满好奇,于是走入其中一探究竟,然后知道这样的生态味道是传承的味道,也是奋斗不息的味道。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初见蒋忠能时,他正坐在群山环绕的一片空地上,手拿一把吉他纵情唱着他们的民歌,蒋忠能是制作土罐茶的非遗传承人,在他的脑海中,对于土罐茶的记忆就是关于家人的记忆。

“或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喝茶,因为喜欢,也就经常喝。

仔细想来,到现在为止,我喝过的茶已经不下五十种,喝过之后,暗自相互比较,发现这些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竟难以分出个孰好孰坏来。

但是,不管怎样,在我看来,这些茶始终都无法和家里的土罐茶相比,喝起来,也不像土罐茶那样有味,那样来劲,那样让人回味。

小时候,从我记事开始,父亲每次烤土罐茶,都要把我叫到他的身旁,让我看着,并一遍遍地向我讲烤土罐茶的方法和要领,以便他不在的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能有个‘应急之需’。

他说烤土茶罐并不难,关键是火候要控制得好——如果茶叶烤焦了,就会色黑、味苦;若烤不透,则味淡、泽淡,只有烤得恰到好处,才色美、味纯、气香。

父亲还告诉我,关于敬茶也有讲究,第一杯给客人,第二杯给老人,第三杯给女性,第四杯给小孩,第五杯给自己,我想父亲在那时想让我明白做人要像做茶一样:举止得当且不卑不亢。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喝茶,喜欢上了做茶,而且这一喜欢,就喜欢到了多年后的今天。”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又像我小时候一样,儿子还小的时候便围在火塘边看我烤茶、抖茶,烧得透红的火苗在他两只大眼睛里闪动不停,看他在旁边跃跃欲试,我逗他说‘你想试试吗?’

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答我说想,还说以后也要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孩子,我当时只当他一时兴起,也就笑笑应之,没想到他真的就把这些手艺全学了去,并且越来越想要把这门手艺给传承下去,现在他在上大学,专门在学校研究怎样让我们这儿的茶长得更好,怎样引进其他地方的优异茶叶品种在我们这生根发芽。

每当学校收假他就会带一些土罐茶去学校给他的老师同学品尝,然后把他们的建议意见一条条记录下来,假期回来每天就拉着我往茶园、工作间、烤茶房里跑,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让这门手艺失传,为了让我们的土罐茶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为了让我们的家乡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甜蜜。”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被评为制茶传承人是父老乡亲们对我的信赖和期待,所以从采茶到制茶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不松懈半分,为了让土罐茶能在保留原有味道的基础上更加有所突破。

我也到过许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学习,比如:昌宁、普洱、西双版纳等,同时也将我们的可取之处向他们推荐,我们之间因为共同的目标相互不断交流学习,那个目标就是要将云南的茶推广出去,走向省外、走向国外、走向世界!

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土罐茶也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中,作为唯一的非遗传承人我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这个古老的制茶、敬茶文化队伍当中来,通过开设培训班、品茶大会、火塘舞会等这些不同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土罐茶,爱上我们的土罐茶。”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吴金翠,一个从小在施甸长大,深爱家乡这片土地的爱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土罐茶”。

在商界的闯荡历练多年的吴金翠对当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她敏锐地意识到了“土罐茶”的“守与传”中间必定蕴藏了许多发展的机遇。

瞬间的念头随即化作事业的接续,吴金翠与蒋忠能一拍即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土罐茶”的运作中。

并出资确立了以“一洺香淳”为品牌,在上海运用各种渠道和营销方式力推“土罐茶”,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如今,“土罐茶”已开始在爱茶者中传说。并逐渐地赢得了大都市爱茶者的赞誉和追捧。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在我的故乡,乃至在云岭高原的广大乡村地区,土罐茶都是最常见、最受老百姓欢迎和喜爱的茶。

但是,此时此刻,在我客居的城市,这种茶根本无从可见,更不要说能喝上一口。

我知道,其实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见到土罐茶,因为,土罐茶只属于家乡,在城市里,它没有立足之地。

这些年,我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茶可饮,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无论如何,它们始终无法让我敞开心扉,像知心朋友一样接纳它们,对待它们。

让我倾心的,到底还是土罐茶,于是我就在想我可不可以把土罐茶带到上海来,也让这儿的人尝一尝我们云南家乡的味道。

没想到,我把土罐茶带到上海来以后,十分受欢迎,还成为了‘2017年亚洲音乐盛典论坛年度合作指定礼品茶’这对我来说十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觉得,我也算是小小为我的美丽家乡建设出了一份力。”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把土罐茶带到上海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最开始我回老家进行实地考察并种植茶叶,找了几位经验丰富的采茶大姐帮忙采摘。

然后按照小时候制作土罐茶的程序,制成了几袋茶叶,又用简易的包装袋将茶叶带到了上海,结果等我拿出来时,发现茶叶碎的碎,湿的湿,泡出来以后味道和家里的简直天差地别,我给上海的同事喝了以后,他觉得又苦又涩,而且才喝了两口便上了头,直说这样的茶叶在上海是没有市场的。

听了过后,难过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我一定要把土罐茶带到上海来!于是我又回到家和老一辈的人讨教有关茶叶的栽种、土罐茶的运输、如何保持茶叶的新鲜口感等问题,还有能迎合上海人口味的土罐茶要怎么做,还好付出总会有回报。

通过我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改良,我终于做出了既保持住本土土罐茶味道,又符合上海广大市民口味的土罐茶,现在土罐茶在上海十分畅销。

以前我们都是用盒子包装,就总感觉还是没有家乡的味道,于是我们又还是就地取材就地包装,让上海的顾客用我们最初的“会呼吸的泥土”陶罐来泡制茶叶。

茶叶喝完以后,陶罐还能用来插花、装饰,也算一物多用,这样我们家乡的土陶也跟土罐茶一样走了出门家。”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为给都市和农村广大的爱茶、吃茶者提供一种有温度,与历史、文化、人文、土地相连结,与过去生活记忆情感相共鸣的纯粹感动之饮,并积极推动家乡农产品和非遗文化深度融入上海是我一个在外乡打拼者的不断追求!”

望着这一片生机盎然的茶园,吴女士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

匠心传承:土罐茶的“守”与“传”

喝一杯茶,听田园之声,览冬天茶园,清新而爽朗,茶山中的灵性,慰藉意念的期许,使诱惑溢满心间。无论是恬静而美丽的茶园,还是幽香而淡雅的清茶,作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体验,它让我们回归到人与自然和睦合一的原点,简朴、平和、亲切、透着宁静。

田 欣/文 罗英华/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