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福垊


中山王徐达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功臣,作为常胜将军的他是明朝“开国”六王之首。中山王三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才貌俱佳的长子徐辉祖,题主所提到的这个儿子就是徐达的四子子徐增寿,劈死他的皇帝就是历史上带有文弱书生气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开创明朝基业以后,他精心培养接班人朱标,朱标谦逊敦厚,才华横溢,不管是在众兄弟还是满朝文武心中都有很高的威望,可以说众望所归的皇位不二人选。可惜天妒英才,当了25年太子的朱标走在了朱元璋前边,本来朱元璋有意四子朱棣,但是朱标25年的太子身边团结了庞大的势力,他们坚持立嫡以长,朱标去世那就立长孙朱允炆。朱元璋拗不过大臣的反对,再加上自己也很疼爱这个孙子,于是就立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身上多了父亲的温和敦厚却也多了优柔寡断和他的叔叔辈们比起来少了许多的血性,多了不少书生气,所以他怎么能够斗得过从沙场征战多年的叔辈呢。叔辈中以燕王朱棣威胁最大,朱棣10岁封王,跟随在徐达身边,长大后镇守北方边境,击败北逃的元顺帝势力,军中和朝中都有着不小的威慑力。朱允炆登基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势力林立的叔叔辈们。所以他要求朱棣把自己的儿子朱高煦送到南京当人质,最后采取了削藩的方式,导致了“清君侧”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把朱棣的儿子叫过来当人质的时候,把徐达的两个儿子徐辉祖和徐增寿叫过来问话。虽然徐达长女嫁给朱棣,但是徐辉祖和徐增寿对于朱棣这个姐夫看法完全不同。徐辉祖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批评自己的侄儿朱高煦将来必成隐患。徐增寿则处处为姐夫辩护,他蛊惑建文帝说

朱棣做了燕王,享尽荣华富贵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肯定不会造反的。

结果燕王朱棣南下“清君侧”,徐增寿暗地里做内应给朱棣报信,徐祖辉则作为建文帝一方誓死抵抗取得不俗战绩,但终究没有逃过朱棣反间计,被朱允炆临时换帅。


徐增寿和姐夫朱棣私通的消息被建文帝朱允炆知道,于是当朝问话。徐增寿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建文帝一怒之下,拔剑诛杀了徐增寿。后来朱棣破南京,徐祖辉坚决不投降,朱棣气急要杀死他,但是徐祖辉作为功臣之后有免死金牌,思来想去最后让他归隐故里。徐增寿对朱棣有功,朱棣十分伤心,永乐二年加封他为定国公,可以说死后才享尽殊荣。


红雨说历史


徐达,字天德,被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个儿子却有四个结局,特别是四子徐增寿不但没有增寿,竟被“天资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年仅28岁。

徐增寿到底做下何等“恶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愤怒。

可以说,徐增寿是朱棣的头号间谍,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能够成功,徐增寿居功至伟。

暗助朱棣三子脱险

  •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彻底解决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他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亲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阔斧实施消藩。

  • 1398年7月,废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与朱棣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朱棣的三个儿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当时,有大臣给建文帝提议,应当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以此为质,对燕王进行削藩。

徐增寿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于是找到建文帝,对他讲:“燕王已经富贵已极,没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吗?” 建文帝一听,感觉有些道理,遂放弃扣留朱棣儿子作为人质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寿的操持下,朱棣的三个儿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随后,于1399年7月,起兵10万,发动“靖难之变”。

可以说,徐增寿此举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废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张好牌。后来,明白过来的建文帝能不怒吗?

暗助朱棣奔袭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南军相互攻防对战,燕军虽屡战屡胜,先后攻占广平、顺德、大名等多处重镇。然而,由于南军兵势强盛,燕军所占之地又经常发生得而复失的现象。最后,打来打去,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当时,朱棣烦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从南京城来了一名小太监,交给朱棣一封书信。朱棣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舅子”徐增寿送来的亲笔密函,告诉他:“南京城兵力空虚,当火速袭取。”

朱棣同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尽皆赞同。因此,朱棣迅速调整作战部署,率领精锐大军绕过山东,进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东守将盛庸闻报后,立即率领本部兵马于宿州追上燕军,并于齐眉山大败燕军。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领“关宁铁骑”前来支持,反一举将南军击退。

1402年6月,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并攻占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记载: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这时,已有人向建文帝奏报了徐增寿的一举一动,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寿来前,二话不话,手起剑落,将其当场斩杀于大殿之上。

不几日,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亲抚徐增寿尸体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永乐帝。不久,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追封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袭。

徐增寿为何要帮助朱棣呢?

原来,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期间,曾随朱棣一同征战,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关系,颇受朱棣关照。后来,徐增寿返回南京后,两人也常有书信返来,因此二人关系颇为亲密。

所以,当建文帝与朱棣争斗之时,他便站到了朱棣一边,处处为大姐夫着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四个儿子四种命运

徐达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变”中,却与四弟徐增寿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锢家中,不久忧愤而亡,年仅40岁。

徐达次子徐膺绪在“靖难之变”中,却是个中立派,两不相帮,依旧保持了世袭指挥使的爵位,直到45岁病逝。

徐达三子徐添福,不但没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见,人生好像就是站队,站什么样的队,就会有什么样结局。但是,在站队的过程中,也应该心中存有一杆称,该坚持的忠义原则,还是应该坚持。


祥子谈历史


徐达身为朱氏明朝的开国功勋,其身份地位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徐达的一名女儿被嫁给了朱棣做老婆,在朱棣造反期间,徐达的一名儿子确实是惨遭朱棣处死。

徐达有子女七人,其中四儿三女。

作为开国功勋,徐达一家也是人丁兴旺,徐达的儿子一共有四人,其中二儿子徐添福早夭,另外几位都做到了不低的位子,题目中所述,被建文帝一剑劈死的徐达之子,正是徐达四子,徐达四子,名为徐增寿。

这件事,还要从朱棣起兵谋反说起。

身为皇帝的身边人,做臣子的,平日里必然要为皇帝出谋划策,虽然朱允炆经验不足,但朱允炆也不算庸才,若是有良臣辅佐,相信朱允炆也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朱允炆在朱棣起兵谋反之前,其实也曾经迫害过朱棣,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虽然朱允炆为了防止朱棣等藩王起兵谋反,进行了削藩政策,但却在朱棣这里翻了车,朱棣在朱允炆迫害自己时,用装疯卖傻躲过使臣的监视,借此让朱允炆掉以轻心。不是说朱允炆顾忌亲情,而是因为朱允炆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愿意背负残害手足的名头,放过了朱棣。

在朱棣起兵谋反以后,朱允炆其实也是很惊讶的,要知道,有威胁的藩王可都是被朱允炆特意关照过了,剩下的,要么就是还没顾得上,要么就是自己认为威胁不大的。对朱棣,朱允炆其实并不不太相信朱棣竟然会起兵谋反,毕竟,朱棣本人都已经疯了。

等到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将徐达的四子一剑斩杀,为何斩杀徐增寿?还不是因为徐增寿站错了队,徐增寿身为朱允炆身边人,在朱棣起兵谋反之前,就经常在朱允炆身边进谗言,让朱允炆对朱棣的装疯卖傻信以为真,结果导致了现如今的朱棣兵临城下。徐增寿虽然站在了最后的胜利者,朱棣那一边,但是很可惜,徐增寿并没有看到朱棣胜利的结局,在朱棣成功之前,徐增寿就被看出其谋逆的朱允炆一刀劈死。

徐增寿的死,就像是内奸被发现以后的下场,虽然他站对了队伍,但却因其不忠没有笑到最后。

说起来徐达的长子也因为二朱之争而死,跟老四徐增寿不一样的是,虽然朱棣与他们有姻亲关系,但徐达长子却是在朱棣得胜以后宁折不弯,陪先帝朱允炆共同仙逝。


魏青衣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堪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达堪称明朝的头号开国功臣,为明王朝立下了丰功伟绩,当然朱元璋待他也不薄,封他为右丞相,魏国公,可谓是位极人臣。

既然父亲这样,他的儿子们肯定也会受到朝廷的丰厚待遇,的确是这样,在朱元璋时期,徐达的儿孙们都生活在官二代的荫影下,倍享荣华富贵,但是天有不得风云,随着靖难之役的发生,徐达的几个儿子却是都遭了殃,其中他的四子徐增寿,竟然还被建文帝一刀砍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徐达一家在对待朝廷的问题上是不和睦的,他的长子徐辉祖是支持建文帝的,但是徐达的长女是朱棣的正妻,徐寿增是徐达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徐皇后的同母弟,他们两个是支持燕王朱棣的。

朱允炆即位后,朱棣派自己的三个儿子,入朝拜见皇上。这时候徐辉祖已经发现了朱棣力量的强大,建议借此机会抓起他的三个儿子来,以绝朱棣的后患,但是徐寿增态度却截然相反,对姐夫一家百般保护,竭力为朱棣一家说情。

甚至还当着建文帝的面,大义凛然的说到:“燕王与先帝是骨肉兄弟(此处的“先帝”是朱标),况且富贵至极,为什么还要造反呢?请陛下勿信小人谗言!”看他的振振有词,一番正义,建文帝大为感慨,于是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并放松了对朱棣的警惕。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朱棣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听到消息后,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徐辉祖的建议,与此同时也就痛恨死了徐增寿,他认为徐增寿是朱棣的人,但是没有证据,又不好贸然抓人,于是就没有对他下手。

但是徐增寿并没有意识到建文帝对她的怀疑,自己也不谨慎,还暗中与朱棣勾结,将朝廷里的一些重要情报,秘密的传递给朱棣,在后来朱棣屡屡能够大败朝廷的军队,他的情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到燕军直逼南京城下的时候,建文帝得到了徐增寿与朱棣勾结的铁证,朱允炆还得知徐增寿做内应,准备打开南京城门的消息。气急之下的朱允炆立即命令手下把徐增寿抓起来。

对于这个吃里扒外的叛徒,建文帝早有耳闻,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今天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又加之燕军已经围城的关键时刻,建文帝自然是气愤至极,拔出佩剑,一下子就将他劈死。徐增寿太聪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朱棣即位后,“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这时候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命运就惨了,被朱棣幽禁起来,五年后郁郁而死。


你喜欢的那些事


公元1385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大半生的一代贤臣徐达去世了,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纵观徐达一生,他22岁跟随朱元璋,之后打败陈友谅而声名鹊起,后来为朱元璋东征西讨,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因此被认为是明朝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对徐达是好评如潮,称赞他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可见其才能之卓著。

徐达生有四子四女,徐达依次给四个儿子起名徐辉祖、许膺绪、徐添福、徐增寿,他还把长女嫁给燕王朱棣做王妃,后来成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寿乃一母所生。

徐达去世后,长子徐辉祖承袭了徐达的爵位魏国公,次子徐膺绪承袭了指挥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寿承袭了左都督,在父亲徐达的光环下,他的三个儿子在朱元璋一朝都过得风风光光的。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这三弟兄就各为其主了,老大徐辉祖一直对朱棣不感冒,他知道朱棣有反心,但他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建文帝的,在朱棣派三个儿子进京面圣时,徐辉祖却建议朱允炆将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特别是朱高煦,此人极有野心。

朱允炆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徐增寿朱棣有无反意,徐增寿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老婆的亲弟弟,自然是支持朱棣的,他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说朱棣绝不敢反,正是在徐增寿的包庇下,朱允炆才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放走了。

真的如徐辉祖所猜的那样,朱棣确实是反了,徐增寿利用职务之便将朝廷的军事行动和京城的兵力部署全部透露给朱棣,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朱允炆身边做卧底,为朱棣做起了内应,使得朱棣在“靖难之役”的行动上因为有了情报而逐渐占了上风。当朱棣的燕军到底南京城外的龙潭时,徐增寿即刻派人跟他联系,准备里应外合,以迎接燕军入城,不料消息走漏,被抓了个现行。

认证物证俱在,在朱允炆面前,徐增寿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的叩头,祈求朱允炆能放他一马。

对于这个吃里扒外的叛徒,朱允炆是愤怒不已,对于他作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朱允炆是越想越来气,他抽出腰间的佩剑,一剑便将徐增寿赐死在大殿之下。


野史共享


这件事牵扯到两位“大人物”——朱棣和朱允炆,牵扯到明朝的一桩大事件——靖难之役。


被建文帝朱允炆处理掉的是徐增寿,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四子,罪名是“通敌”。

徐达何许人物,明朝开国元勋,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如此之大功,自然福荫后世,他的儿子就算不当什么多大的官,最起码也不该落得个被诛杀的结局,可是徐增寿,徐达的第四子,还就真的被这么处理了。

据《明史》记载: 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


朱允炆为什么要杀徐增寿呢?

这还要从徐增寿本人说起,除了是徐达的儿子,徐增寿还是明成祖朱棣的妻弟,在建文帝在位的时候,朱棣为燕王,那个时候,徐增寿就是心向朱棣的人,在建文帝这儿,徐增寿对于朱棣一直是给好评。


如果没有后期的靖难之役,徐增寿给朱棣好评也没什么,但偏偏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这是让建文帝无法容忍的,那么对于一直维护朱棣的徐增寿,建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


但让建文帝对徐增寿下杀手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徐增寿私通朱棣,在朱棣率军与建文帝一方对阵时,徐增寿屡次向朱棣告密,被建文帝给发觉了,这让本就对徐增寿无好感的建文帝,起了杀心。


但是徐增寿毕竟是徐达的儿子,建文帝还是想着亲自问问他,但是在当面质问徐增寿的时候,徐增寿没有任何反应,这彻底激怒了建文帝,于是,徐增寿就被当场诛杀。

结语

徐增寿的死,还是在于他牵扯到了一个“极端”事件中,靖难之役,是明朝皇家内部关于统治权的一场斗争,凡是身涉其中的人,要么荣华富贵,要么下场凄惨,而徐增寿则是涉及的很深的人。


說与山鬼聽


这位被皇帝一剑劈死的,是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至于劈死徐增寿的皇帝,则是著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根据史书上记载,徐达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其中,三子徐添福英年早逝,等到朱允炆登基时,徐达活着的儿子就只有徐辉祖、徐膺绪和徐增寿三人。

当时,徐辉祖作为徐达的长子,不仅继承了徐达魏国公的爵位,还在朝廷中担任太傅一职,深受朱允炆的信任,因此对朱允炆忠心耿耿。

二子徐膺绪则担任指挥使,四子徐增寿袭左都督,这两人由于和燕王朱棣自小一起长大,所以向来和朱棣关系较好。



在朱允炆刚登基时,燕王朱棣为表忠心,就将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派来京城面圣。

大臣齐泰建议朱允炆将他们扣留在京城作为人质,防止燕王起兵作乱。但另一名大臣黄子澄认为此举不妥,朱允炆便征求徐辉祖的意见。

从血脉关系上说,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母亲,正是徐辉祖的亲姐姐,所以徐辉祖不仅是他们三人的亲舅舅,还是朱棣的小舅子。但是,徐辉祖却毫不犹豫站在朱允炆这边,他建议朱允炆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并声称他这个外甥骁勇善战,将来必成大患。

在这关键时刻,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却站出来劝谏朱允炆,总而言之,燕王与陛下是骨肉兄弟,况且富贵至极,为什么会造反呢?请陛下勿信小人谗言!在徐增寿等人的包庇下,朱允炆最终将朱棣的这三个儿子都放了回去。



结果让朱允炆没有想到的是,等到朱棣的这三个儿子回到北京城后,朱棣立马就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于是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正式爆发,朱棣和朱允炆正式决裂,连带着徐达的3个儿子也相互决裂,站在了对立阵营互为敌人。

长子徐辉祖选择坚定不移地站在朱允炆这边,并亲自率军到前线讨伐朱棣的叛乱;二子徐膺绪选择中立,总而言之,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我就坐在一旁看大戏,谁赢就支持谁。

四子徐增寿则选择支持燕王朱棣,他在南京暗中利用职务之便,将朝廷的军事行动、百官奏议及京城内外的虚实情况等,都全部透露给朱棣,还不断为朱棣通风报信。

然而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徐增寿为燕王通风报信,渐渐为朱允炆所知道。尤其是等到朱棣大军渡江向南京逼近时,徐增寿又即刻派人跟朱棣联系,准备做内应,以迎接燕军入城,结果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寿被人当场抓住。

朱允炆获悉此事后,就派然将徐增寿押来当面质问,徐增寿沉默无语,这更是激怒了朱允炆,于是他抽出腰间的佩剑,一剑便将徐增寿砍死在殿庑之下,享年28岁。

后来,朱棣成为大明新皇帝后,为表彰徐增寿的功劳,就追封他为武阳侯,谥号为忠愍,不久又进封为定国公,并准许他的子孙世袭罔替。此后240年,徐增寿的子孙后代一直世代承袭定国公之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我是赵帅锅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按理说以徐达的身份,他的儿子犯了点错,那也不至于是死罪,那么究竟是什么罪让皇帝一剑怒斩了徐达的儿子呢?

徐增寿私通燕军被朱允炆一剑怒杀

这道题目中所说的皇帝是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题中所说的徐达之子是指徐达四子徐增寿。

关于徐增寿被朱允炆一剑怒斩这事,还得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说起。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事件,关于靖难之役的起因和过程就不赘述了,本文着重讲徐达的儿子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


徐达的长女是朱棣的妻子,所以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就是朱棣的妻弟。朱棣起兵靖难时,徐达几个儿子的态度并不一致,长子徐辉祖是支持建文帝的。

四子徐增寿的态度则不一样,他表面上并没有支持朱棣,但暗地里却私通燕军,为燕军提供朝廷的部署等重要信息,导致朝廷军战事不利。

后来建文帝察觉到徐增寿的行为,招他当面对质,徐增寿知道事情败露了,无言以对,朱允炆痛心疾首,一怒之下挥剑斩杀了徐增寿。


虽然徐增寿后来被追封为定国公,但是徐增寿当初的行为性质恶劣,也难怪建文帝会一剑了结了徐增寿的性命。


历史守望者


1402年6月,明朝皇宫内,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龙颜大怒,他拔剑劈死了徐达28岁的小儿子徐增寿。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徐增寿的父亲徐达,他是朱元璋的发小,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为人谨慎,为了大明王朝戎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勋,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在开国功臣中他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但是他的儿子许增寿,并没有增寿,反而不得好死,这是为什么呢?



徐达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朱元璋亲自赐名: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寿。徐达死后,有3个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老大袭魏国公,老二袭指挥使,老四袭左都督。徐达的长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对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觊觎已久。


建文帝刚坐上宝座时,按照规矩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老大徐辉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谋反的迹象,他向建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儿子当人质。老四徐增寿却为朱棣的儿子开脱。建文帝柔弱,乱发仁慈之心,最后竟放走了朱棣的儿子。

徐增寿表面上忠于建文帝,暗中处处维护他姐夫朱棣,充当朱棣的眼线。他常把朝廷机密泄露给朱棣。建文帝也曾怀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没有足够证据。于是他分别找来老大和老四,向他们询问关于朱棣谋反的的事和预防措施。老大徐辉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无保留地说,燕王有谋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并没有听取,也没有采取防备措施。他又问老四徐增寿,徐增寿则替燕王说好话,坚定说朱棣不会造反。据记载,徐增寿说:



“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

听了徐增寿的话建文帝放松了对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着“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当燕军渡江时,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寿与朱棣已经长期勾结。此时徐增寿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当朱棣兵临城下时,徐增寿还在派人给朱棣通风报信,准备做内应。一群文官发现了这个叛徒的勾当,气愤至极,他们群起而攻之。皇宫内闹出很大动静,被建文帝知道了。他当面质问徐增寿,证据确凿徐增寿无言以对。建文帝怒而杀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燕军。京师沦陷,建文帝火烧宫殿后消失。此时朱棣得知徐增寿被劈死,他匆匆赶来看到朝堂上徐增寿的尸体,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明史》载: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辉祖对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没有改变他的立场。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状,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文字写了下来。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并软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愤恨去世,终年40岁。徐辉祖的后世恢复了爵位。

老二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这次变动中安然无恙 。成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备受恩宠,官至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1416年,因病去世,时年44岁。


小姐姐讲史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徐达与朱元璋一起打下了大明的天下,战功赫赫。而且二人还是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徐达的长女为妻,在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文的帝位之后,还封徐达的长女为皇后。徐达其他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成了王妃。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分别为徐辉祖、徐添福、徐膺绪、徐增寿。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被建文帝一剑劈死的就是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

话说虽一个爹生的,性格也不一样。徐达在世的三个儿子,老大是坚决拥护正统,支持建文帝,打的是君臣牌。老三是保持中立,谁当皇上都无所谓,他就安安心心的做好臣子就行了,是无所谓打牌。老四是有点儿野心,支持姐夫朱棣造反,打的是亲情牌。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徐达的的大儿子徐辉祖经常提醒建文帝要注意朱棣,并且曾经提出过好的建议,比如建议建文帝借给朱元璋上坟之际,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建文帝心太软,相信了叔叔朱棣的障眼法,觉得叔叔不会和自己过不去,不会造反。而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直接做了姐夫朱棣的眼线,做了汉文帝的汉奸,把建文帝朝廷的一点一滴都偷偷的透露给朱棣。而并常常在建文帝面前,给朱棣美言,说朱棣忠心耿耿,对建文帝绝无二心。这些,建文帝竟然都相信了。直到朱棣攻下来城池,马上就要进宫来捉人了,建文帝才悔不当初,在纵火自焚之前,在朝廷上用刀劈了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一泻心头之恨。徐增寿的死,就像是内奸被发现以后的下场,虽然他站对了队伍,但却因其不忠没有笑到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