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民國,是一個十分動盪的時期,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期。特殊的時代,造就了一批特殊的人。這些大師在課堂上,流傳著許多的“奇聞趣事”。

黃侃:我是名士,所以狷狂

黃侃是從章太炎,被稱為“國學大師”,是“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他的學生,如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每一個人拿出來,都是可以稱為“大師”的。而他在課堂上,也是別具一格。

黃侃在北大教書時,每講到關鍵時刻,便賣個關子:“這個地方有個秘密,僅靠北大這幾百塊錢的薪水,還不足以讓我講,你們要聽我講,得另外請我吃飯。”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有一次,到了上課時間,教室裡已經坐滿了學生,可黃侃遲遲未到。學生等了好一會兒,見老師還未來,便去報告了教務處。教務處的人知道他名士的脾氣又來了,便小心翼翼地找到了他,低下身子說:“先生,上課時間到了,該上課了。”不料黃侃兩眼望天,冷冷地說:“上課時間是到了,可是錢還沒有到呢。”原來學校還未及時發放工資。於是教務處急忙跑去幫他領來工資,他這才去上課。

黃侃最最喜歡的事情可能就是開胡適的玩笑了吧。胡適提倡白話文,而他則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一次上課,談論到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時,他說:“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毋費過多筆墨。比如胡適的妻子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喪速歸’即可;若用白話文,就要寫‘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11個字,其電報費要比用文言文貴兩倍。”全場捧腹大笑。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黃侃書札

對於黃侃的為人,很多人是不滿意,因為他好色,狂狷,孤傲,好罵人,桀驁不馴,不拘小節,性情乖張,特立獨行……周作人曾說:

他的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乖僻,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說起有些事情來,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但無論如何,對於這麼一位名士,他留給人們的,除了這些“奇聞趣事”之外,更有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就有多大的脾氣,放在他身上,正是再合適不過了。比較可惜的是,他說五十之前不著書,可是還未到五十,他就離開了人世。

劉文典:民國風骨,狂傲不羈

劉文典是一位長期被歷史忽略的國學大師,他“二十歲就名滿大江南北”,極具傳統士大夫的傲骨,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總是一副“狂生”模樣。

他一生最佩服的是陳寅恪。他公開承認他的學問不及陳氏之萬一,多次對學生說:自己對陳氏的人格、學問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萬分的敬佩。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有一次,學生問他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好,他說只要注意“觀世音菩薩”五個字就行了。眾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甚是不解。他加以解釋說:“‘觀'是要多多觀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會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講音韻;‘菩薩'是要有救苦救難、為廣大人民服務的菩薩心腸。”

他講課前,先由校役帶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製旱菸袋。講到得意處,便一邊吸旱菸,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有時下午的課,要講到五點多,才勉強結束。他講課時喜歡旁徵博引,講授《文選》時,往往一節課只講一句,還上不完。一個學期過去了,《海賦》還只講了一半。每每講到得意時,就會高聲吟誦,還要求學生跟著吟誦。對於不吟誦的學生,他並不責罵,只是說:“詩不吟,怎知其味?欣賞梅先生的戲,如果只是看看聽聽而不出聲吟唱,怎麼能體會其韻味呢?”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他講課時,吳宓總愛來聽,坐在最後一排。他喜歡閉目講課,講到自己覺得獨到之處,忽然抬起頭,對最後一排的吳宓說:“雨僧兄以為如何?”這時,吳宓便恭恭敬敬地站起來說:“高見甚是,高見甚是!”惹得下面的學生竊笑。

劉文典雖然狂傲,治學卻十分嚴謹。“一字之微,徵及萬卷”是他的治學格言。他沒有虛偽,沒有假道學,一生詼諧,善談笑。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胡適曾動員他去美國,他卻說“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離開我的祖國?”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陳寅恪: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高山仰止,令人歎服。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時,是當時清華大學“四大導師”之一,常被成為“教授的教授”、“活字典”。他講課時,吳宓是風雨無阻,每堂必到。他從不要求學生用死記方法,而是鼓勵思考,他更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方式。

陳寅恪講課的內容很廣,宗教、歷史、語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上課時曾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1932年,清華大學在新生考試時,劉文典邀請陳寅恪出題目。陳寅恪匆匆出了一篇作文——《夢遊清華園記》。另外還有一副對子:“孫行者”。

看到這副對子,已經很久不作對子的莘莘學子一時懵了,一半以上都交了白卷。當時僅有一人對了“祖沖之”而得了滿分,這人就是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當時很多人對清華大學還出對對子的題目,覺得清華食古不化,提出了批評。但陳寅恪卻給出了四條理由: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一、測試考生能否區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

二、測試考生能否區分平仄聲;

三、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四、考察考生思想條理。

陳寅恪治學之廣之深,不得不令人歎服,否則也不會說出“四不教”的話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學問家的廣博,一個哲人的深邃,一個教師的責任。

民國大師的那些“奇聞趣事”

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結束語

亂世出英雄,民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三位大師“特立獨行”,讓我們見識到了為什麼那個時代能出現那麼多的“大師”。反觀當今社會,我們確實缺少一些這樣學問深厚、特立獨行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