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扯淡碑】上的所謂的「扯淡」跟今天的意思是一樣嗎?

乾嘉門下走狗


作為河南人談談我對“扯淡碑”的看法。

一句話科學盡頭是神學,神仙力不從心,臨走前把自己心中所想變成墓誌銘,“扯淡,再不來了”便駕著仙鶴西去了。


扯淡+再不來了=失望,非常完美的組合,同時這組“搭檔”分開來用是男人們的“專利口號”不同的說法呈現出來的結果大相徑庭。

例如分開說:瞎扯淡(河南話)就是胡說、鬧著玩等意思,如果組合起來說那就嚴重了。

古往今來墓碑上刻字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例如:功德碑、紀念碑、墓碑…等等。

據說這塊墓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墓誌銘上七個有個性的座右銘“扯淡、再不來了”而成為“網紅”墓碑。

墓碑的所在地也有特殊的意義,眾所周知河南古城特別多,只是經過時代變遷很多都“改名換姓”了。墓碑所在地是河南淇縣,看到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它原來的名字就是《封神榜》中大名鼎鼎的商朝首都“朝歌”。

淇縣發展至今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雖然現在只是個小城市,但掩蓋不了它曾經的輝煌,墓碑上的雲夢山也在淇縣境內。


根據墓誌銘上面記載時間來看,是明末清初的時間,那個時代還處於封建迷信時代,人人心中有個神。

結合時間、地點、墓誌銘來看,我為大家分析關於“扯淡、再不來了”的故事。

說在明末清初年間,國家基本處於亂世狀態,各地戰亂起義不斷。翁燕人水木氏老先生應當地朋友之邀請來到雲夢山旅遊,順便和老朋友敘敘舊,再為自己弘揚道家精神用自己能力幫助需要的人,找個臨時辦事處。

明末甲申訪道雲夢修真事蹟己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

老友之間相處愉快,當地朋友通過聊天知道水木氏老先生想“創業”的想法,就極力挽留,並推薦自己家鄉,水木氏仙翁看老又在當地的人脈及聲望都很高,當時就心動決定留下來開展工作。

由於水木氏仙翁六根清淨、四大皆空,平時清修時候只喜琴棋書畫,再就是助人為樂、樂善好施幫助苦難者,順便弘揚道家精神。

墓碑上刻有:

右刻“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左刻“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橫批:為善最樂


但是救苦救難那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古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水木氏仙翁自知年事已高,力所不能及,就對自己的初心決定失去自信,加上一直麻煩老友心生愧疚,決定放棄慈善事業,從哪裡來會哪裡去。

同時結合墓誌銘上所有文字來看,老人對於自己所在所為無愧於心,但半途而廢難免失望,再也不來傷心之地。

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的解讀觀點。我是微風之語歡迎大家的關注評論,以上是個人觀點。


微風之語


僅從【扯淡碑】的碑文「明末甲申年(1644年)」之句判斷,【扯淡碑】的上限在清代初年,也有題主說的「幾百年」: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年訪道雲夢山修真,事蹟已詳載甲申紀矣,餘等不敢再贅」

清代中原的漢語跟今天的區別不大的,「扯淡」這個俗語其實很早,我所看到扯淡最早見於明代的文獻:

明代文獻《萬曆野獲編》白話小說《西遊記》《金瓶梅》都頻繁的出現,可見當時這就是一個很普及的俗語:

「扯淡」也是《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口頭禪:

從《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來看,「扯淡」這個俗語幾乎涵蓋整個官話區和吳語區,所以,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這個俗語:

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許保華,1999),頁2528

所以,如果從碑文刻辭分析,【扯淡碑】的的「扯淡」二字是合情合理的,完全不存在「穿越」。「扯淡」也是明清古人的俗語。

-------------------------------------------------

【扯淡碑】並不【扯淡】,而是今天的一些人太扯淡。

網上有些文章說這個碑刻刻於「明代」,【扯淡碑】明明有「明末甲申」四個字:

「明末人」知道自己處在「明末」?就算知道,古代皇權社會敢這樣寫?這不等於造反?

比如:「百度百科第一句就說相傳為明代的一塊墓碑」

這豈不是跟抗日神劇中「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一樣滑稽?

網上有些文章裡有各種各樣的結論,有說裡這塊碑的主人是崇禎,明末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他沒有在煤山上吊,秘密跑到中原來修道。

這才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扯淡碑】從未出現任何一個正式的歷史文獻上,僅僅有一些口耳相傳,考古信息一無所知,從學術角度來講,任何下結論都是腦補、臆測。

還有一些研究【扯淡碑】文章盡「扯淡」。

我想在網絡上找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一個都沒有,寫文章的人沒有絲毫「信息可追溯」意識。

有一篇灌水論文提到扯淡碑的近代的歷史:「直奉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不曾遭到破壞」等等之類的:

我就想問這個作者,你是怎麼知道這些信息的?你是從親歷者嘴裡知道的?還是哪個文獻看到的?

如果是親歷者,有幾個?如果是一個,他是從「直奉戰爭」一直親歷到「80年代」?是你採訪過這個人?這個人是誰?還是別人嘴裡轉述知道的?

我也不知道地方誌有無記載,網絡上有篇文章家叫做《專家詳解河南 “扯淡碑”:碑主絕望的悲鳴》指出《朝歌鄉志》有記載,他既沒有引用原文,也沒有給出章節和出版信息:


我也找不到《朝歌鄉志》這本書,可能還沒有出版,還不是公域文獻。無法核實,線索也斷了。


這兩篇文章所說的「蛛絲馬跡」,都是研究扯淡碑非常重要的信息,文章什麼都不交代,寫出來幹什麼?論文發表就是給別人提供參考的。


我不是說作者撒謊,而是我沒有辦法相信,也無法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沒辦法進一步核實,、進一步研究,參考價值等於0,這跟撒謊是一樣的。


現在網絡上「天天闢謠」,識別謠言簡單的辦法就是「追溯信息源」,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就能識別百分之九十九的謠言。

比如傳教的神棍,總是說什麼愛因斯坦相信上帝,科學家有百分七八十相信上帝,這都是通過追溯信息源核實就可以斷定真假的東西。

---------------------------------------------------------

所以,若僅僅從碑文做語言學分析,說【扯淡碑】是清代碑刻是合理自洽的,不存在「穿越」。

我目前所看到的一些關於【扯淡碑】文章信息,不管是網文還是論文,不具備任何實證價值,下不了任何結論。

是不是偽造我也不知道,應該說沒有什麼偽造的動機,可能性不大。只能說此碑的上限為清初。

清初之後的康雍乾三代文字獄很厲害,碑文政治隱喻是不言而喻的,哪個時代刻碑有一定政治風險。

所以,如果不是清初,最有可能在清朝統治比較鬆懈的嘉慶以後。

有些文章說【扯淡碑】是崇禎刻碑,沒有任何證據支持,跟「乾隆吃後讚不絕口」一樣是瞎扯淡。

歷史上很多的以訛傳訛、積非成是,都是類似信口開河的「扯淡」文章造成的。


小漢字見大歷史


“扯淡”是我們今天常用的俚語,大概是“閒扯,胡說”的意思。

那麼,這種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古人也有“扯淡”這樣時髦的說法嗎?

坐落在河南淇縣的摘心臺公園裡就有這樣一塊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碑首橫刻的“再不來了”四字,碑的正中豎刻“泰極仙翁脫骨處”七個大字,“泰”字右刻“扯”,左刻“淡”;扯字下豎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訪道雲夢修真事蹟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2行32個字。淡字下面豎刻“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2行32個字——事實上,人們一眼看過去最為顯眼的就是“扯淡”兩個熟悉的大字,而這便是“扯淡碑”名稱的由來。

相較於很多古碑而言,這塊碑的意思很簡單。大概就是在說:扯淡。我泰極仙翁本來是燕地(今北京一帶),隱藏青龍之姓氏。明朝末期甲申年間,我來雲夢山這裡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好不容易修煉得道成仙了,所以我的事蹟都已經詳細的記載到史冊裡邊,就不用在這裡贅述了。我生來就不談論自己的年齡,也沒有誰為我具體考證過,有的人說我一百四十四歲了,我雖然當時很愕然,但還是給了肯定的答覆。我的心境四大皆空,整天專注於琴棋書畫,不參與俗世政務。可如今我已經身患重病,成為了一位抱病老人了。

碑文後面還有一段文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為善最樂,只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也就是墓主人自稱說,我沒有辜負上天的期望和人民的希望,沒有欺騙鬼神或是貧苦百姓,勤做善事、幫助善人是讓我最快樂的事。有人問我修行的方法,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竅門,只需要在虛靈自然間去感受就好了。

這些就是碑文大體部分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說,作為一塊墓碑最基本的幾樣要素得具備:墓主姓名、立碑時間以及生平榮譽主要事蹟等。但是這塊“扯淡碑”不僅沒有任何實際的事蹟,也沒有提供與其他有關聯的線索,全文只是單純地介紹心跡感悟,甚至就連姓名日期都是撲朔迷離的,這無疑對於考察墓主的具體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扯淡碑如今成為了河南淇縣名勝之一,原在北關八角樓西祖師廟內,文化大革命時因為“破四舊”的影響被推倒在農機公司井臺上。後來,隨著旅遊事業的逐漸發展,1984年4月這塊碑被遷入摘心臺公園,並複製完好。

自從扯淡碑小有名氣後,很多考古學的專家學者對扯淡碑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初步猜測與某位清初的明代遺民有關,因為碑文中明確地寫出了“明末”的說法,也就側面說明了墓主人應該是清初去世的。因為墓主仍然忠於明朝,但擔心清代統治者的會對墓碑造成破壞,就只得用隱晦的說法表達自己清高自潔、不參與清朝政事的信念。

而在民間,對於墓主人則有著更多的猜測,例如明朝勳臣沐氏、崇禎皇帝等等。“扯淡”二字,切莫以為是現代東北地區獨有方言,其實早在明代就有了相關用法。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中有記載:

“(杭人)又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言胡說曰‘扯淡’。”

《儒林外史》也有提到說:

“ 卜誠 道:‘沒得扯淡!就算你相與老爺,你到底不是個老爺!’”

可見這種市井俚語與現在的意思確實很接近了。

至於“再不來了”之語,可能是墓主人在時代更迭過程中,經受了太多的困苦無奈後直抒胸臆的一句“平心之語”,具體應當如何作解,還有待考古工作的進一步發現。


文來現實


要了解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扯淡碑”。



“扯淡碑”是河南淇縣的一個旅遊景點,到淇縣旅遊的人都會專程去“摘心臺”公園去看看“扯淡碑”。

“扯淡碑”原來立在淇縣北關八角樓西祖師廟內,84年修復完好遷到“摘心臺”公園內。

之所以稱之為“扯淡碑”是因為碑的上部刻有一行橫字“再不來了”,下面是兩個醒目的“扯淡”兩字。

這個碑的落款日期為明末甲申,由此可見“扯淡”二字早在明朝就有了,並非現代的專利。



“扯淡碑”的來歷均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從碑文中尋找蛛絲馬跡。咱們解釋一下兩邊的碑文: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訪道雲夢修真,事蹟己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

翻譯過來意思是:我是燕人(河北燕國涿州一帶的人),沐(水木)氏,1644年到雲夢山修道,我的事蹟已經記載史冊,其他的就別問了。

生不言壽莫老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

翻譯過來就是:我生來不講自己的年齡,也不知道自己多大歲數了。有人說我已經144歲了。然而我回答,我已經四大皆空,成了一個與琴棋書畫為伴的抱病老人,特立此碑。



從碑文得之,這是一個涿鹿老人,大約144歲了,姓沐,在雲夢山上修仙,早己看破了紅塵。(是不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的後人呢?)

“再不來了扯淡”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扯淡”和我們常說的“扯淡”有所不同,我們說的“扯淡”是指閒扯、胡說、犯貧等意思,“扯淡碑”的扯淡有糾纏、爭搶的意思。

結合碑文就是說:“我再不來參與爭名奪勢相互廝殺了”。表現了沐氏與世無爭厭世的態度。(也就是說再不來和你們爭搶功名利祿了)。


秉燭讀春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歷史上還真有一塊“扯淡碑”,這塊碑上書“扯淡”兩個大字,中間寫著“泰極仙翁脫骨”,搞笑的是碑額上還寫著“再不來了”,這塊碑是真實存在的,相傳這塊碑是明代的,很多網友紛紛猜測,難道是今天的人穿越過去寫的?


這塊碑真的是後人穿越過去寫的嗎?

其實“扯淡”這個詞在明清的俗語裡是有的,沒有出現在官方正史裡,但是出現在了當時的小說裡,比如豬八戒就常用“扯淡”二字,看這意思,和今天說的扯淡的意思也差不多,如下圖:

說明當時只有扯淡二字的,這塊碑上寫“扯淡”二字也是和當時的俗語相符合的,並不是今天的人穿越過去書寫的。

這塊碑真的是明代的嗎?

很多人判斷這塊碑是明代的,其實是不準確的,他們的主要依據是碑文上寫著“明末甲申訪道”,這種寫法其實是不合理的,如果這真是明代的人,他們是不敢寫“明末”的,這不等於是造反嗎?他既然敢這樣寫,說明明朝已經滅亡了,這塊碑大致的年代應該在清代初年。

雖然名字叫扯淡碑,但並不扯淡,因為在文字獄興盛的清代敢這樣寫,作者也一定是一位漢子。


不二齋


扯淡碑,仙翁,己經成就了四大皆空了。不在來了,他己經明白世界是虛妄,不是真有,覌地,無我,覌水無我,覌火無我,觀風無我,覌四大無我,覌五陰無我,覌色無我,覌大地沉碎,娘生色身,不是我,他大徹大悟了,世上一切都虛妄,功明利益,沒有的只是心射出影象前塵,他看破了紅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假相,什麼功名都是扯淡,從此在不來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