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多情皇帝的人生轉折

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軍政長官(節度使)安祿山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亂。叛軍的指揮官,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主,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時,打的口號是清君側,在君臣觀念極重的帝制時代,這樣的口號,讓安祿山在一開始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師出有名。

在歷史上,以“清君側”為由發起的重大兵變有四次:

第一次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第二次,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安史之亂

第三次發生在元朝,不是那麼有名,孛羅帖木兒和王保保爭權,也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這個王保保,就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汝陽王的兒子,趙敏的哥哥。

第四次,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藉此登上帝位,成為明成祖。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

安史之亂

多情皇帝李隆基的生命歷程,被這場事件分為兩段:前半生雄才大略,把大唐帝國治理成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後半生晚景淒涼,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就是這位多情皇帝的悲慘故事。

多情皇帝的人生轉折

描繪唐玄宗避難四川的《明皇幸蜀圖》

安史之亂的150年之後,大唐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最大的轉折點。

這場叛亂涉及的歷史人物雖然眾多,但主角只有四個: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和楊國忠。

說到這裡,有人就該問了,安史之亂爆發時,李林甫已經死了兩年,怎麼還會有他的事呢?

這事說來話長,把安史之亂的原因歸結到李林甫身上的人中,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歷史學家司馬光,他編的《資治通鑑》,引用了唐朝宰相崔群的話,認為亂世始於李林甫拜相。


多情皇帝的人生轉折

資治通鑑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原因被歸結到李林甫身上呢?

李林甫當上宰相,是在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5年,他的前任,是著名的賢相張九齡。張九齡有見識,有遠見,雖然經常和皇帝叫板,但唐玄宗還挺懷念他,一旦有宰相向玄宗推薦人,玄宗總會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和前任相比,李林甫雖然有辦事能力,但是見識遠見遠不如張九齡。對此李林甫自己也認識得非常清楚,所以總擔心自己的官位被別人搶去。

在唐朝初建之時,原本有一套“出將入相”的制度,漢將當上宰相的機會非常多。李林甫為了鞏固相位,杜絕邊將入相,建議玄宗任用胡人做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胡人不識字,自然無法做宰相,也無法對他造成威脅。那時唐玄宗為了開拓疆土,調動邊鎮將帥的積極性,對於這樣會引發軍事重心由內地轉向邊疆的建議,竟然准奏了。

身為胡人的安祿山這才得以取得權力,進而獨兼三大兵鎮、近20萬兵力。而當時的中央兵力是多少呢?不到8萬。也就是說,以安祿山的兵力,如果起兵造反,那是分分鐘的事。

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之後,有一次進京,拜見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善於識人的張九齡當即判定:“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意思是說,這個人,早晚得鬧事。

那麼,為什麼安祿山在那麼長的時間裡沒有鬧事呢?

還是因為李林甫。李林甫見識沒有,能力還是有的,在當時的廟堂之上,安祿山最怕的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每次都能猜中安祿山的心思,這讓安祿山即使在冬天見到李林甫,也會緊張的汗流浹背。假如李林甫批評他兩句,安祿山就會嚇得大叫::“我死矣!”。

多情皇帝的人生轉折

暑期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原型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了19年,安祿山就一直老老實實。真正逼反安祿山的是李林甫的繼任者楊國忠。安祿山清君側清的是誰,就是楊國忠。

楊國忠是誰?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族兄,光憑皇親國戚這個光環,就讓楊國忠成了當時大唐帝國政壇上的一顆新星。起初,楊國忠這個新權貴和李林甫這個老權臣之間的關係還不錯,但隨著楊國忠的步步高昇,兩個人的矛盾就出現了。

歷史有時候會重演,當時李林甫為了當宰相,對前任張九齡是百般陷害,現在他碰到了一個和他一樣的繼任者。有人會問,唐玄宗不是雄才大略嗎?怎麼會看不透這裡面的貓膩?

其實,唐玄宗有他的考慮:

第一,對楊國忠表現出信任的態度,可以讓寵妃楊玉環很高興,楊玉環很高興,反過來就可以讓唐玄宗自己更高興。

第二,李林甫當宰相已經多年,越來越表現出專權的一面,需要節制,李林甫年事已高,需要接班人。

就這樣,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當上了宰相,除此之外,還身兼40多個職位。

安祿山怕李林甫,可是不怕楊國忠,不但不怕,還有幾分看不起他。這讓楊國忠十分不爽,就跑到唐玄宗那裡去告狀,這次唐玄宗沒有相信楊國忠,於是,楊國忠開始在人事安排上處處牽制安祿山。

這一下安祿山不幹了,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安史之亂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反叛最後被平定,大唐也元氣大傷。

可安史之亂的影響遠不止於此,說它影響了整個中華歷史的走向,也不過分。咱們要而言之,大致有四:

第一:自此之後,重文輕武成為中華帝國的傳統。安史之亂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導致了五代十國疊起。後來收拾了五代十國殘局的宋太祖趙匡胤有感於此,“杯酒釋兵權”,開啟了文官治國的模式。

第二:疆域變化。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在西與中東波斯對抗,風生水起;在北部,整個蒙古高原都在唐王朝的輻射之下。安史之亂之後,不但安西四鎮淪落,就連隴右之地也失陷於吐蕃,漢文明對於中亞的影響消失殆盡,直到1000年後的大清乾隆年間,才有兵力重新踏上當年唐朝將領曾經為之奮鬥過的土地。

多情皇帝的人生轉折

公元八世紀的唐朝疆域

第三:包容性降低,中原政權越來越自我封閉。安史之亂被打上胡族作亂的印記,從而產生了對外族的排斥情緒。漢唐以來形成的兼容幷蓄的盛大氣象自此不在,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少。

第四:經濟重心南移。安史之亂將北方的經濟基礎破壞殆盡,唐朝開始越來越依賴江淮地區的經濟支撐,從而相應地調整了經濟政策,最終導致中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且出現不可逆轉的趨勢。南方越來越成為漢文明的寄居之地。

安史之亂的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這是個有點複雜的故事,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很簡單:

第一,一個人的道德調門越高,背後就越可能包藏個人私心。

第二,一件事情對另一件事情產生影響,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顯現出來。

第三,系統的運轉一旦出現內耗,就會對系統本身產生極大的殺傷力。

歷代評價

玄宗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

——《資治通鑑·卷241·唐紀五十七》

林甫利其虜也,無入相之資,故祿山得專三道勁兵,處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稱兵蕩覆天下,王室遂微。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