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始皇當時敢不敢動東周最後一個天子?為什麼?

黑水冥王


秦始皇當政之時,東西周天子早已臣服,已經不存在所謂的東周和西周了。對於已經“過氣”的天子,其生死就捏在秦王的手裡,還有什麼“敢不敢動”的選擇?只要手掌一捏,就可以“咔嚓”。

周朝後期,周天子權力下滑,但“面子工程”仍然存在

周武王在打敗商紂王后,根據族人的親疏關係遠近,以及在討伐商朝時各位功臣的功勞大小,分封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也會不一樣。

這樣過了數百年,隨著各國國君及其後代的治政才能不一樣,國家實力此消彼長並不奇怪。

同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禮崩樂壞,人們並不接受周朝的那些禮制觀念,諸侯國開始用拳頭說話,“大魚吃小魚 ” 的現象已經產生。

諸侯國之間憑著實力連年戰爭,相互兼併。就連一個國家之內的宗族也強宗吞併弱宗。

晉國原本是周朝所分封的所有諸侯國中,國土面積最大,實力最強大。由於國內宗族的相互兼併, 後來就剩下欒、中行、趙、韓、魏、智六大宗族實力最強大,把持國政。後來,欒、中行也衰落下去,到最後,智家也被趙、韓、魏三家所滅。

此時周天子雖然已經沒有實權,沒有能力制衡各諸侯國,維持各諸侯國之間和平相處,但自己的地位還是穩固的,周天子還是被承認為天下的“共主”。宗族要“晉級”為諸侯國,或者諸侯國要成為諸侯霸主,須要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和晉封,否則,就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諸侯國或者霸主,那隻能算是“自嗨”。

原晉國的趙、韓、魏三家滅掉智家後,將晉國的國土瓜分,在名義上,這三家還是屬於晉國,要晉升為諸侯國,也要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史記·晉世家》

到此時,三家才正式成為名正言順的諸侯國,晉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同樣地,諸侯國要稱為諸侯聯盟首領,要成為霸主,也需得到周天子的“晉封”。如晉文公重耳為諸侯長就是周天子冊封的。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諸侯長)——《史記·齊太公世家》

到了末期,周天子不具任何威信,已經有人覬覦天子位。

戰國時期開始,諸侯稱霸可以直接繞過周天子。弱小的諸侯國為了本國的利益和安全,自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擁立其為霸主。甚至有人當了皇帝還想成佛,覬覦天下位。

晉文公在幫助周天子打敗天子異母兄弟太叔帶

和狄人的叛亂後,周襄王設宴款待晉文公。晉文公乘機提出自己死後能用天子的葬禮安葬。

周天子拒絕了他,說:“這是天子的典章。現在還沒有人能取代周王室,天下不能有兩個天子。”周天子寧肯損失土地,也不願損害周禮,他把陽樊、溫、攢茅、原等地的田地賞賜給了晉文公。

楚莊王是戰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他在率楚軍打敗東周鄰近的一個小國——陸渾(戎族)後,故意在洛陽近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壯大軍威。周定王派王孫滿來犒勞楚軍,楚莊王態度輕慢,戲謔周朝的鎮國之寶——九鼎。

楚王問鼎大小輕重,(滿)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

九鼎是夏朝所鑄,是至高無上的王權象徵。是夏、商、周朝代的傳國寶器。

王孫滿慷慨陳詞:虞夏強盛時,邊遠國家都來朝貢,所以鑄九鼎。天子道德高尚,鼎持續;國政敗壞,鼎移。從夏至周,都是這樣的。這是上天的旨意。不可能改變。

楚莊王才率軍悻悻地回到楚國。

周天子不服“天子的光輝”已經失去也沒用,最後還是被秦國滅了

長平之戰,秦國打敗了最強勁的對手——趙國,從此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進入了快車道。“合縱”此時已基本上破裂了,各國或事秦,或尊秦國為盟主。此時周天子也放下了姿態,朝見秦王。

(莊襄王)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二十九年……周君來。——《史記·秦本紀》

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陽城和負黍後,西周非常恐懼,於是就疏遠了秦國,並且和東方各諸侯國聯合起來,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攻打秦國,使秦國無法通往陽城。

(秦昭襄王)

秦昭王非常惱火,派兵攻打西周。周天子害怕,趕忙跑到秦國去謝罪。

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史記·周本紀》

周赧王駕崩後,西周的老百姓便逃向東周。秦國奪取了西周的九鼎,安置到秦國。七年後,秦國又討伐東周,將東周的全部土地兼併納入秦國,從此便沒有了周朝。

但是秦昭王並沒有斷絕周朝的祭祀,他把陽人聚於一城賜給東周君,讓其繼續祭祀他的祖先。

如此說來,周朝在秦始皇的父親秦昭王時已經滅亡,歸屬秦國。到秦始皇執政時,周朝遺老已經沒有了“天子”的身份,都是秦始皇的臣民。

對於古時的中國來說,“天下之土,莫非王土。天下之人,莫非王臣”。而皇帝,對任何人都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何況對於早已滅亡的周朝遺老?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秦始皇是敢動的,沒有殺最後周天子,因為周天子已經年邁。

當時周王朝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人的努力下,實行分封制,一共傳了30代,歷任37位君王,共八百年。後來,周天子的權利雖然名存實亡,但仍然是當時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而周天子權力的徹底丟失,究竟是在西周滅亡之後,還是西周滅亡之前,卻無從考究。

秦朝統一全國前,周王朝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姬延是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的平王后第二十五君主,從前314年到前255年在位。就管轄都城雒邑。早在他爺爺時,周顯王在期間。秦國軍事勢力就迅速擴張佔領天子地盤。秦昭襄王,打勝長平之戰後。周赦王就投降了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人。秦盡收其獻。基本取代天子的地位。前二五六年周天子死了,宣告東周天子地位徹底完結。

東周建立,聞名歷史的春秋時期的帷幕被正式拉開。春秋時期也是一個戰事不斷的亂世,到了後期的時候頻發滅國之戰,只剩下了七個佼佼者,進入了戰國時期。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結束了這種局面。

西周滅亡後,周天子無奈之下東遷,導致國土面積大大縮小,可以被自己直接控制的疆域更是大幅度縮水。雪上加霜的是,周王畿面積本來就很小的東周,又遭到了西周公和東周君的瓜分,最後只剩下了方圓一二百里,還不如一個小小的諸侯國的土地面積大。 自此之後,周天子的權力威望大不如前。

後來,周赧王聯合各諸侯國討伐秦國,因為國庫空虛,向國土內的富商借貸,購置了六千兵馬,可笑的是,還沒有打周赧王就知道註定了要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就把軍隊遣散了,因此,他還成為了列國的笑柄。但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就算是周天子也一樣。當時已經快六十歲的周天子無力還債,就只能躲起來,為了防止債主夜裡來,他就夜裡睡在高臺上面不下來。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

秦王看周天子老態龍鍾的,便沒有再次怪罪,勸慰他,送他回周王畿。沒過多久,重病纏身的周天子就去世了,沒留下後代,周王室的傳承就這樣斷了。 七年後,秦始皇的老爹秦莊襄王俘虜了東周君,周朝就此滅亡。


段華為


敢當然是敢,只不過沒機會罷了。

自周武王姬發定都鎬京起,周朝傳承了近八百年,共計30代,歷任37位君主,周赧王姬延是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周天子。

周赧王姬延,姓姬,名延,又稱王赧,他是周慎靚王之子,平王東遷後的第25位君主,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共59年。

早在周顯王和周慎靚王在位期間,秦國就開始大肆侵佔周天子的地盤,到周赧王姬延繼位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僅剩下的幾十座城池和幾萬人口還被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分別由東周公和西周公治理。

雖然是名義上的周國最高統治者,周赧王姬延的影響力卻只限於其所居住的都城雒邑,而到公元前315年,周赧王連雒邑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徙都西周國。

公元前256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陽城和負黍,西周公由於害怕被秦國吞併,選擇了背叛秦國,聯合東方的諸侯國,率領軍隊攻打秦國。

秦昭襄王被氣壞了,派了一員大將去攻打西周國。哪曾想西周公就是個軟蛋,見事情鬧大了,連忙又跑到秦國給秦昭襄王賠禮道歉,還把僅有的三十六座城和三萬人口都給獻了出去。秦昭襄王消了氣,收下了西周公所獻的人口、土地,把西周公給放了回去。

周赧王姬延聽說了此事,也是氣憤地吃不下飯,最後怨憤而死,自此東周滅亡,“周民東亡,秦取九鼎”。

公元前249年,也就是七年之後,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掉了東周國,周王朝的國祚從此斷絕。

秦昭襄王病逝後,秦孝文王繼位,在位僅僅三天,秦孝文王也去世,接著秦莊襄王繼位。秦莊襄王就是嬴政的父親。

嬴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47年即位,即位時只有13歲,他是歷史上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君主。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高傲如嬴政,一個覺著自己的功勞遠勝三皇五帝的人,怎麼會害怕一個沒有實權的周天子呢,只可惜他生的晚,3歲時周赧王就已經駕崩,到他即位時,東周國也已經被滅掉了。

所以說,秦始皇敢動周天子,只是生的不是時候,沒有機會罷了。


十八街亂麻花


秦始皇當政時,東周早已滅亡,以秦始皇的實力,斬殺東周天子易如反掌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大諸侯國紛紛割據一方,所謂天下共主周天子早已榮光不在。

▲天下諸侯林立

比喻,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曾以西帝自稱,並派遣使者將齊王立為東帝。如此做法,讓東周天子顏面掃地。

在戰國早期,周天子或多或少還有點利用價值。各諸侯國會利用周天子的名義做為自己發動戰爭的理由,已標榜所謂的正義。

公元前285年,齊湣王在滅掉宋國後野心日漸膨脹。隨後又向南入侵楚國,向西入侵三晉,並想要呑並東西二週,自立為天子。結果招致燕、秦、魏、韓、趙圍攻,最後落個國破身死。

公元前259年,秦國通過長平之戰擊敗趙國,韓、趙、魏紛紛向秦割地求和。燕、齊、楚等國也都向秦國屈服,秦國國力如日中天,二週也派出使者向秦國臣服。劇情反轉,周天子已徹底丟失天子之能。

長平之戰

公元前255年,秦國奪取周王室祭祀的重器,並把西周文公流放到苦寒之地。

公元前249年,秦始皇的父王秦莊襄王令丞相呂不韋率軍攻滅周軍,並把東周天子流放到陽人聚,東周到此滅亡。

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繼位的,此時東周已滅亡,因而談不上秦始皇敢不敢動東周最後一個天子。

秦始皇

如若真要回答的話,那秦始皇是敢動東周天子的,也敢殺了他。因為此時的秦國已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存在,秦國統一天下是秦國基本國策,強大的實力使秦國沒有什麼可隱瞞的,也沒必要尊崇周天子了。即使殺了周天子,別的諸侯國也是屁都不敢放一個,生怕被秦所滅,那有給周天子出頭的膽量。


史無眠


導語:東周的天子雖然表面上還是天下共主,但隨著春秋以來的禮崩樂壞,天子的威望在天下諸侯中已經大不如前。於是陸續有各路諸侯稱霸,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平王東遷後天子威望受損

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導致都城鎬京被戰火破壞,又遭受犬戎進攻。平王東遷洛陽後史稱東周,但所管轄的範圍大減,加上威望降低,諸侯之間放肆的互相攻伐兼併,周天子在受到侵擾時還得依靠一些強大的諸侯。

到春秋末吳、越、楚三國自行稱王,戰國時代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神女無夢的周襄王時代,被異母弟弟子帶引犬戎到洛陽揍了一頓,力量實在弱小隻好逃到鄭國避難。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餎鄭,鄭居王於氾。-《史記:周本紀》

之後周襄王向晉國求救,晉國、秦國出兵幫助襄王打敗了子帶,重新做迴天子之位。

又過了20幾年的時間,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想要進洛陽城去看九鼎。這就是問鼎天下的由來。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史記:周本紀》

以上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帝位非常尷尬,完全沒人care所謂的天子。

赧王身死國滅

隨著西邊的秦國已經日益強大,大有吞併六國的氣勢。這時候東周國勢更加的弱小,內部還爭鬥不斷,最後還分成兩個更小的國-東周國和西周國,形成“三週鼎立”之勢。

公元前307年,力大無窮的秦武王想要到東周都城洛陽去巨鼎,派右丞相樗裡疾到東周試探反應,周赧王拒絕此事。樗裡疾怒了,完全不在意周天子的身份把周赧王驅逐出城至西周國。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因周赧王參與諸侯對秦的戰爭,秦以此為藉口征伐。周赧王與西周國武公卒,東周與西周國滅亡,秦國還把九鼎取走。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史記:周本紀》

但此時周朝還剩下一支東周國勢力。東周公惠文君在周赧王死後,代為周天子。七年後,公元前249年,東周國再一次“作死”與諸侯一起謀反對秦用兵,後被呂不韋所滅,惠文君也被呂不韋所害。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史記:秦本紀》

秦始皇帝與東周

以上在論述東周的可憐處境之時,主要出現兩個時間點。一個是公元前256年,另一個是公元前249年。而這兩個時間點,秦始皇帝當時是什麼情況呢?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帝生於公元前259年,而且自出生時起一直到九歲都在趙國,知道父親子楚於公元前251年登基之後才把秦始皇帝與母親趙姬接回秦國。

按此計算,秦始皇帝與東周“第一次”被滅根本無關,更不用說diss周天子了。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史記:呂不韋列傳》

第二個時間點,公元前249年,始皇帝十歲,此時是他的父親子楚在位時,即秦莊襄王時代。

身為太子的他,此時也不會有機會參與戰事,故與上同理。



結語:故而,真正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雖然虎視何雄哉,掃六合,但此時無緣參與。但我想就算東周能夠存活到秦始皇帝在位時,那也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結局,不會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早與晚的差別而言罷了。


參考文獻:《史記》《史記索隱》


南嶺說史


秦始皇憑什麼不敢?事實上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秦始皇他爺就給滅了。東周的滅亡在秦始皇他爸手上就實現了。所以東周的天子根本都輪不到秦始皇來滅了。

東周的天子基本上誰都能過來捏一下。從搬到洛陽之後,就沒有誰真正瞧得起他了。歷朝歷代的東周天子們也無非是苟延殘喘,睜隻眼閉隻眼。維持著名義上的天子之位。


爺死奴


當一股新勢力足以壓制舊勢力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是敢不敢,能不能的問題了。更多的其實是時機的問題,什麼時間點,什麼角度切入,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幹掉對方,同時對自己的損失又是最小的。這個損失與得利之間的博弈,才是統治階級最關心的事情。

所以說,秦國在戰國後期,是有足夠的實力幹掉當時名義上的王者周,只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而已。這裡需要說明一個問題,題主表述上有一定的錯誤,東周的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是秦昭襄王(秦始皇的爺爺)幹掉的,東周國的滅亡是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爸爸)實現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周王朝還是東周國的滅亡,跟秦始皇都沒有關係。

【三“周”並立】

上文說到周王朝和東周國的滅亡時間不一樣,那麼可能有人要迷糊了,照理說周王朝最後一位帝王被幹掉不就是說明周王朝滅亡了麼?其實不是的,周赧王在位的時候,王朝的影響力僅限於東周的首都王畿。周朝影響範圍內的其他區域則被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三部分地方分別由周天子,東周國君和西周國軍進行統治,形成了三週並立的局面。


【周王朝的滅亡】

東周王朝的滅亡實際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秦王扛鼎”,看過《羋月傳》的人大概都還記得,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想要試舉周鼎,命右丞相樗裡疾率領兵車百乘先至東周國,試探周朝的反應。遭周赧王嚴詞拒絕,樗裡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宮,強遷至“西周”(即王城)。

後來,武王扛鼎,結果沒有扛起來砸到自己的後背,當場斃命。他的弟弟贏稷即位稱昭襄王,而此時的秦昭襄王也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隨後,在昭襄王的帶領下,秦國拿下了韓趙魏三國,不管是領土還是實力都有了非常大的長進。在他的心中,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準備幹掉周王室,這樣其他的諸侯國就沒有了藉口阻礙自己的統一大業。

也許是周赧王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於是乎向自己的西周國內富商借了一大筆錢,購置武器裝備,糾合楚國,燕國等六國聯合出兵攻秦。結果,其他四國都爽約了,只有楚燕兩國派了一丟丟人來,眼看幹不過秦國的幾十萬大軍,周赧王率軍灰溜溜地回來了。

秦國卻沒有放過這個大好時機,隨即捲土攻打西周國,周赧王扛不住。最後率西周國民眾三萬,持三十六城地圖向秦國請降。當年,周赧王駕崩,歸葬於慶城縣城東,楓香崗鄉丁家溶村,秦昭王遷九鼎,入王畿,八百年周王朝覆滅。

【東周國的滅亡】

周王朝隨著周赧王駕崩結束了自己的風雨歷程,但是周王室成員還有一個東周國的存在,只有把這個國家也給滅了,才算真的把周王室給滅了。於是乎,秦昭王的兒子贏楚(秦始皇的爸爸)把指揮刀對準了東周國。

關於東周國王惠公的身份,有著兩種說法。一說是周威公的小兒子根,也就是西周公的弟弟;另一種說是周威公的孫子,也就是西周共的兒子。史書上記載: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兩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於鞏伯國舊地建國的,東周國故都約在今天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邊的康北村一帶。

所以,東周惠公實際上應該是周威公的小兒子根,創建的東周國。公元前249年,東周國君與諸侯謀劃攻打秦國,秦莊王派相國呂不韋刺殺東周國王成功,東周國至此滅亡。如此一來,周王室成員創建的所有周勢力全部被秦國所滅,此後秦王統一全國的道路變得十分平坦。


胡來說史


三句話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沒有必要;

二是周天子於秦有恩;

三是以示國柞正統。


週週說古今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國家實力再怎麼強,睥睨寰宇,只要失去了民心,國家也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深受愚民政策影響的平民百姓,始終以為周天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天的兒子。人們遭受太多苦難,何以解憂,那時候平民家中哪有杜康,只有尋求精神上的寄託,統治者恰好利用了這一點,大肆宣傳君權神授。一介平民當然不敢對抗上天,所以只能臣服於天,臣服於周天子。包括秦始皇,仍然是周天子的臣子。

若秦始皇冒犯周天子,秦國也就失去了民心,意味著秦國樹敵於天下,弒君之罪為天下人所唾棄,人人得而誅之,諸侯國據以討伐。在秦國弱小時,這對於秦國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若秦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四海之內無對手的那種,那麼秦始皇便可以謀權篡位,改朝換代。周王朝大勢已去,人人得而代之。即位之後,秦始皇便可以神化自己君權的由來,繼續奉行愚民政策,週而復始。

鄙人拙見,還請指教。


就是愛你嘛QAQ


秦始皇當時敢不敢動東周最後一個天子?唉……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反問提問者一句:“蔣中正在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時敢不敢動清王朝最後一位實權皇太后慈禧太后?”一九二七年蔣中正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時慈禧太后已經作古十幾年了!就算蔣中正想動,他怎麼動?把慈禧太后從菩陀峪定東陵的地宮裡刨出來嗎?秦始皇之與末代周天子周赧王亦然,秦始皇即秦王大位之時,周赧王早已作古,秦始皇怎麼動他?難道把周赧王從墳裡刨出來嗎?

末代周天子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既是幸運的周天子、又是不幸的周天子!說他幸運,是因為他出奇地長壽,在位整整五十九年,就快趕上後世的“康熙爺”和“乾隆爺”了。說他不幸,是因為周天子在他手裡成為了史籍中永遠的一個符號,曾經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不復存在了……

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就如同“黃鼠狼下耗子”一般——“一窩不如一窩”!用文化人的說法就是“日漸式微”。歷史的車輪進入戰國之後,周天子完全淪為了“夜壺”一般的存在——想用時拿過來用用,不需要時你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很不幸,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周赧王即位時,周王室已經徹底衰微,連最後一點兒土地也都分封完了,周赧王能夠指揮得動的,恐怕也就周王畿附近巴掌大的地方了。

可即便如此,周赧王連最後這一小塊棲身之地也沒能保住。秦武烈王天生神力、又好勇鬥狠,居然一時興起想要跑去周王畿、舉周天子象徵權力和正統地位的九鼎玩兒!於是便派叔叔樗裡疾帶著兵馬去打前站,周赧王雖然是失勢的周天子,但天子的架子還是要端起來的,對秦武烈王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可沒有硬核實力,這種反對註定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周赧王此舉不僅沒能阻止秦武烈王舉鼎,反倒是激怒了樗裡疾。樗裡疾一怒之下,索性縱兵將周赧王趕出了王宮!最終,周赧王不得不遷往西周公國居住……

實際上,到這個時候,秦王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事實地位。可週赧王卻並不“識事務”,居然靠向富戶舉債作為軍餉、拼湊死了一支所謂軍隊,並邀約諸國一道伐秦!可等了半天,只有楚國和“自家人”燕國派了些人過來,其他四國同時爽約,周赧王最終也只得悻悻而歸。人是回來了,可軍餉卻花光了!富戶們見周天子“凱旋”,紛紛上門討債,結果把周赧王逼得只能跑到高臺之上去躲債,因此還留下了“債臺高築”的成語。再後來,秦昭襄王與齊湣王索性互尊為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徹底將周天子視為了無物——“你周天子是王,我們連王都已經看不上眼了,我們現在是比你更高級的帝!”周天子自此已然是沒有任何用處了……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國攻韓,西周公國擔心“殃及池魚”、與東方諸國聯手攻秦,此舉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不久之後,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鬱鬱而終,秦取周天子象徵權力和正統地位的九鼎歸秦,秦王事實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西周文公去世之後,周王室近支只剩下了東周公國苟延殘喘,雖然周天子已亡、九鼎也已經歸秦,但象徵周王室的近支西周公國還依然存在。秦莊襄王在位期間,秦滅東周公國,與周天子有關的一切不復存在……只剩下幾家遠支的姬姓諸侯。

綜上所述,秦始皇即位之時,不僅周天子已經不復存在,連周王室的近支東周公國也已經不復存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姬姓遠支的諸侯也全都成為了史籍之中的一個符號。唯一與周天子還有些許關係的,恐怕也就只剩下一個早已依附秦國、淪為了秦國封君的衛君了。但是,衛已經不是當年的諸侯衛國了,充其量也只配作為秦國的姬姓封君而已……秦二世即位之後,廢衛君角,與周天子和姬姓有關的一切全部終結。

換言之,秦始皇即位時,末代周天子周赧王早已作古多年,秦始皇又有什麼動他不動他可言?更何況,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便已經不拿周天子當一道菜了,即便周赧王還活著,難道秦始皇還能對他“待若上賓”嗎?能賞一碗飯吃,就已經是阿彌陀佛、善莫大焉了……秦始皇又有什麼敢不敢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