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战国时期远交近攻跟合纵连横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张仪会成功?

书生3000


远交近攻与合纵连横,大部分情况下是同一个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远交近攻是一种军事战略。合纵连横是一种外交战略。

远交近攻就意味着秦国的交往与结盟对象是齐国燕国。而她的战争讨伐对象是三晋是韩国,是魏国,是赵国还有楚国。合纵连横的话就不完全一样,秦国连横的对象也包括了韩国赵国魏国。目的是瓦解反秦同盟。都是连横秦国只是外交权谋短期行为。反秦同盟一旦瓦解。三晋又立刻成为近攻对象。而遥远的齐国则一直是远交连横的对象。

至于张一之所以会成功,那完完全全是秦国把自己的国家荣誉当成一堆完全没用的废物,垃圾一样扔进的历史的垃圾堆。而其他诸侯国却相当重视自己的国家荣誉。这种背信弃义的事又不肯做,仅此而已。不过秦二世而亡也足以证明这种流氓式的国家战略的后遗症有多可怕了。


顶端学术切磋


“远交近攻”根本不是单纯的外交战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强了秦国的王权,增加了秦国的硬实力。

范雎入秦之前,秦国太后把持朝政,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

范雎见秦昭襄王,秦王问:“先生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啊?”

范雎:“嗯嗯。”

秦王不解,大概以为范雎耳背,又说:“请先生教我如何强大秦国?”

范雎:“嗯嗯。”

秦王不开心了:“先生难道不肯赐教我?”

范雎:“不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就会死。”

秦王屏退左右:“先生但说无妨。”

于是范雎就跟秦王说:“秦国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打齐国,打赢了秦国的土地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穰侯自己的封地。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

秦王大喜,从此重用范雎。数年后,秦王废黜太后,又把穰侯魏冉驱逐出国都,以范雎为相国。通过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昭襄王把王权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合纵连横则是纯粹的外交战略。当然,和远交进攻是以秦国为视角不同,纵横是以东方诸侯国为视角的。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韩非子》

东方诸侯国与最强大的秦国结盟,秦国在西,与其结盟仿佛一条连起来的横线。故曰“连横”。结盟之后,就可以去打其他东方诸侯国啦。

燕赵在北,楚国在南,东方六国结盟,就仿佛一条从北到南的纵线。结盟之后,六国就可以共同对抗最强大的秦国啦。

毫无疑问,对于秦国来说,当然是希望见到“连横”的,不仅是乐观其成,而且要主动促成——这和秦国之前的远交近攻并不矛盾。

如果站在秦国的视角看,连横其实也可以被看做远交近攻的“单纯外交版”和“精准升级版”。


庄苏谷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是三种战略方针,相同点都是多国联盟攻击第三国,不同点是联合的对象不一样,攻击对象也不一样,分别做如下表述:

远交近攻:代表人物范雎,就是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攻击距离近的国家,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如果攻击距离远的国家,不仅劳民伤财、风险很大,而且战胜了也无法占领土地,最终军队还要撤回,将胜利果实丢弃。如果是邻国就不一样了,占一分是一分,可以通过蚕食,不停的扩大领土。

合纵:代表人物苏秦,南北为纵,苏秦把南北分布的赵、魏、韩、楚、燕,共5个国家联合一块,叫合纵,西面抵御秦国,东面抵御齐国。

连横:代表人物张仪,由于苏秦合纵的成功,使秦国一筹莫展,为了瓦解合纵,就提出了连横,东西为横,秦国联合齐、赵、燕、魏一起攻打楚国,既瓦解了中原诸侯联盟,又占领了大片土地,同时也成就了张仪。

张仪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帮助秦国找到了对付中原诸侯的办法,而且行之有效,成功的把秦国领土扩张了一倍还要多,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纯手工打字,没有任何粘贴复制,感觉有道理点个赞,谢谢!


茅草驿站


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开始,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开始迅速崛起。二十年后,昔日的蛮夷之国成为了东方六国畏惧的虎狼之国;昔日被东方六国任意宰割的羔羊,变成了凶恶而又威猛的雄狮,虎视眈眈的觊觎着六国。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结束分裂、消弭战争成为秦孝公及其后世继任者的战略总方向。最终,秦王政依靠先辈(也包 括吕不韦在内)培植起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他亲政后的短短17 年中,就把东方六国扫灭,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在战国时期相互攻伐,及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策略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重要的八字方针。

合纵连横

“连横”“合纵”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谋略,用之于世,瞬息改变国家的战略形势。连横合纵是战国纵横家门提出来的,“纵横家”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对于这些谋略家,孟子评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东方六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昔日被瓜分的对象,今日却成为了各国生存的最大敌人。此时,苏秦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六国接受了苏秦的“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之策,苏秦拜六国相印,成为六国攻秦国的指导者和策划者。结果,六国合百万雄狮,叩关入秦。作为六国征讨的对象,秦国任用张仪为相,实施连横之法,逐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逐一而破之,合纵之策至此彻底瓦解。即使后来仍有鼓吹合纵,却再也形不成与秦国对峙的强大实力。

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远交近攻

《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这两种相互对立抗衡的策略,使秦国在与六国的对碰中无往而不利,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秦国最终实现了“六国灭、天下一”。


心岛未晴TEL


合纵连横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敌人朋友总在变)

远交近攻是稳住燕齐楚吞并韩赵魏


张冰19910317


所谓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都算是纵横捭阖的范畴。这二者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策略而已,正所谓法无定法,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顺势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