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大佬中的大佬”:揭祕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 題/“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 文/光芒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細心點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常會有人被任命“都督中外諸軍事”,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是什麼涵義呢?恐怕大多數人就不是很明白了。

那麼筆者今天就幫助大家理解這一官職以及其意義。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北魏《元暉墓誌》中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字眼)

“都督中外諸軍事”是官嗎?

首先要說的是,其實“都督中外諸軍事”在三國時期準確來說還不算一個“官”,只是一個“職能”。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我換句話大家就明白了。

嚴格來說“官”都是有具體的品秩的。比如在當時來說,太守,秩二千石;三公,秩萬石。但“都督中外諸軍事”並沒有具體品秩,只有“職能”。

那麼“職能”是什麼涵義呢?打個比方,比如你是公司的財務經理,那麼主管財務核算、財務預算則是你的職能,代入到“都督中外諸軍事”上,你可以理解為他本來的官並不是管理監督“中外諸軍”的。只是因為皇帝特別給了他這個職能,賦予了他管理監督“中外諸軍”的權力,一般由大司馬、大將軍等高級武官兼任。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都督中外諸軍事最早起源於曹魏政權,初期由曹魏宗親擔任)

“中外軍”的涵義是什麼?指的是哪支軍隊呢?

那麼“中外諸軍”到底指的是哪部分軍隊呢?其實不少人一直有個誤解,認為“中外諸軍”指的是全國的軍隊。他們的理解是:中,是說國都內的禁軍;外,說的是那些在外鎮戍的軍隊。中外合起來,即是全國的軍隊。

乍一聽,確實挺有道理,但仔細觀察研究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

曹魏有個將軍名叫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曹仁的侄子。他在黃初三年時被魏文帝曹丕委任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曹魏名將曹仁劇照)

然而此時曹仁尚還活著,只是一個地方都督。曹仁的出身、資歷、功勳、軍事才能與經驗都超過曹真這個晚輩。曹仁的地位、權力沒道理在一個晚輩之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證據。西晉大臣段灼曾為昔日滅蜀的一批魏將們鳴不平,他是這麼說的“

“而《乙亥詔書》,州郡將督,不與中外軍同,雖在上功,無應封者。”

這裡將“州郡將督”與“中外軍”區別開來。屯戍在地方州郡的這些將軍們在滅蜀戰爭中建立了更高的功勳,戰後的封賞卻與“中外軍”標準不同,竟沒有多少封侯者。

倒是“中外軍”之中,只是取得了較少的功勳也可以直接封侯。

段灼是西晉時期的歷史人物,可見魏晉其實並不把屯戍在地方州郡的這批邊軍歸納於“外軍”。不然段灼也不會做出這樣的區分。

那麼,“中外軍”到底說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戍守皇宮內的軍隊被稱為“中軍”,戍守皇宮之外、但仍在洛陽城內的軍隊被稱為“外軍”。

也就是說,“中外軍”實際上都是在洛陽的禁衛軍,只不過駐地有宮內、宮外之分,故此做出區別。其實自漢代以後,官制逐漸規範,皇權得到加強,便就不存在哪個正常的政權會有統帥天下所有軍隊的官職了。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影視劇中的禁軍形象)

這批軍隊在前線吃緊的時候,經常奔赴支援前線。比如隴右、關中軍隊數量不夠滅蜀,司馬昭便調動了不少禁軍參與了戰爭。

《宋書·百官志》也有記載中領軍主管中軍,中護軍主管外軍,而二者其實都是首都內的禁軍。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歷史上第一位“都督中外諸軍事”曹真)

在曹魏時期,禁衛軍也確實要比屯戍邊地的將軍容易封侯一些。因為統率禁軍的往往是主政者的親信、老鄉、姻親、宗室一類關係非常密切的人。主政者也願意將更多的政治資源傾斜給他們。

舉個例子,比如就說許褚吧。許褚以及他的軍隊中大部分都是曹操的老鄉,許褚本人也極受曹操、曹丕愛重。所以他的一支軍隊裡,封侯拜將的人甚至高達數十個。

像張特這種屯戍合肥的將軍,誓死抵抗諸葛恪立下天大的戰功,才差不多混成了侯爵。待遇標準的區別其實是非常之大的。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許諸劇照)

“都督中外諸軍事”在當時意味著什麼?

曹魏之時,重內虛外,將強大的軍事力量集中在了京師。所以曹魏的邊境遇到大規模的戰爭,往往都會求助於京師,要求京師派遣大量禁軍支援。

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禁軍便出動了五萬人;第二次北伐時,禁軍便出動了三萬人。

然而京師的軍事力量如此龐大,一覽大權的君主管理起來也會力不從心。所以曹丕創建了“都督中外諸軍事”這一職能。

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放心得下、有一定才能的人幫自己管理監督京師的軍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分割禁軍的權力,避免完全掌握在中領軍、中護軍之手。

然而這個軍職逐漸變了味道。

在曹叡死後,新帝曹芳尚幼,無法很好的行使軍事權力。權臣曹爽、司馬懿則以“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了在京師龐大的軍隊。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曹魏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司馬懿-劇照)

二人在禁軍的爭奪上互不相讓,最後以司馬懿完全勝利告終。

曹爽不久後也被誅殺三族。之前尚且二人還可以互相制衡,但當曹爽死後,都督中外諸軍事僅餘司馬懿一人,這項職能的權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

司馬懿藉此大量安插親信掌握禁衛軍中的各支軍隊,司馬氏維持這項權力直到最後以晉代魏。

經過前代們試水,後世權臣都發現用“都督中外諸軍事”這項職能來掌握京師中的話語權實在是方便。於是漸漸這項職能也成了寵臣、權臣們的標配。

凡是掛此職的,無一例外,都是國家裡大佬中的大佬。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