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徐茂公本是武则天皇后位的大功臣,为何被其掘墓戮尸体并灭族?

祥子谈历史


徐茂公即大名鼎鼎的唐朝开国名将李勣,他出生富家,早年参加瓦岗寨,后归降李唐。他功绩彪炳史册,一生重德行义,被李渊赐姓李,并入李唐家族牒谱,成为皇家宗室弟子。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茂公,被赐李姓后,更名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为避讳,再改名李勣。

李勣是唐朝开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英国公,赐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庙。他被开棺戮尸,是因为他的孙子李敬业起兵造反,试图推翻武周政权。李敬业造反失败后,他与弟弟李敬猷被杀,李勣并没有被灭族,至少他的小儿子这一支并未受到牵连。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徐茂公的一生经历。

加入瓦岗寨

徐茂公年轻的时候,正碰上隋末大乱年代,他眼光独到地散财交友,救济贫苦,因而很有狭义之名。乱世出英豪,徐茂公敏锐地认识到,他的机会来了,所以他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寨。

徐茂公给瓦岗寨带来第一份厚礼,就是献计翟让,击败张须陀。徐茂公羽扇纶巾的形象,就是这段时期留下来的,其实,他不光智慧超群,还是一个领兵掠地的将军。

在隋末大乱年代,看起来群雄逐鹿,很热闹,但要在乱世中看清未来的发展,却很不容易。所以有的人注定只能是土匪,有的人可以做枭雄,只有一统天下,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徐茂公一眼看出翟让的能力只配做土匪,所以,他说服翟让,迎来蒲山公李密,做瓦岗寨当家人。

李密的到来,让瓦岗寨发生了质变,由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山匪,变成了有政治图谋的义军。

瓦岗寨的突变,使山寨的众好汉,从此变身中国历史上赫赫威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这个变化,其实得益于徐茂公的战略眼光。

投唐建功业

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投降了李渊,他留下来的瓦岗寨部众,都归到徐茂公手下。徐茂公做出了两个决定:学习李密,归降李唐;以李密部众的名义归降。

第一个决定,最能说明徐茂公的审时度势,以及对个人定位的准确把握。一般的草莽英雄,当自己变成老大后,往往信心爆棚,欲望膨胀,宁可把队伍折腾光,也不愿意到别人手下打工。徐茂公则不是,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王佐之才,而不是领袖。所以,他不贪恋土豪的风光,立刻紧追李密步伐,归降李渊。

以李密的名义归降,实际上就是把功劳全部加到李密头上。这太不容易了,本来带着队伍投李唐,跟李密没有一点关系,他完全可以独占其功。这就是徐茂公被世人敬仰的地方,仗义,不贪功,重情义。

李渊对徐茂公的这个举动,大为感慨,称他为“纯臣”,给他赐姓李,入宗正属籍,也就是承认他是宗室子弟身份。

进入李唐康庄大道后,李勣先后追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一生东征西战,上马攻伐,下马佐君,为大唐建国、开疆拓土、抵御外辱、平定内乱等,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李勣: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徐茂公的忠贞与情谊

开国功臣很多有个大毛病,恃功而骄,羁傲不逊,好杀少仁。这就是很多功臣不能善终的原因。徐茂公洽洽相反,他一生中最可贵的就是“忠”和“情”。

前面说过他把功劳退给旧主李密的事,后来李密因反叛被诛杀。李密一死,作为李密曾经的心腹,李勣很尴尬。李渊显然也不放心,特地派特使向李勣通告此事。一般情况下认为,李勣此时为了自保,会毫不犹豫地痛骂旧主,表明一刀两断的立场。

没想到李勣向李渊提了个要求: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了,李勣披麻戴孝,为李密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为他守丧一段时间,这种情谊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李密、李勣归唐后,瓦岗寨实际上已经烟消云散,众兄弟各奔前途,单雄信投了王世充,成了王家女婿。王世充被打败后,单雄信被捕,李勣请求以自己的官职,免单雄信一死,李渊不许。单雄信被行刑前,李勣毫不避讳,为单雄信送行,还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举动。

他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我们生死永诀,就让我的这块肉,陪你入土!单雄信死后,他又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李勣的重情重义绝不是做作,他年轻的时候一直表现如此。他出身富豪之家,那时候就仗义疏财,经常救济穷人。他救济的对象,从来不管是不是认识,只看有没有需要。

高宗李治曾经说: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认为李勣是三朝以来最忠孝的大臣。李渊对李勣的评价,一个“纯”字,非常到位,也就是说立即此人心地纯良,绝无杂念,清澈得让人透亮。

身后事

总章二年底,76岁的李勣病逝。高宗李治为此失声痛哭,辍朝3,为他哀悼,加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应该说,李勣的一生功德圆满了。

但不幸的是,他的孙子李敬业,于光宅元年,在扬州起兵造反,以李贤未死,拥立李贤恢复李唐为幌子,企图推翻武则天。

起义失败后,不光李敬业兄弟被杀,还连累了李勣。武则天下令,对李勣掘墓砍棺,废除一切封赏,恢复徐姓。直到唐中宗李显恢复李唐后,下诏重新恢复李勣的封赏,并给他重新起坟安葬。

李勣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震,次子李思文。李敬业就是李震的儿子。李敬业造反后,他与弟弟李敬猷被杀,史书没交代李震的三子李敬真的情况。但至少李思文这一支,没有被牵连到造反事件中。

当李思文预知李敬业的造反阴谋时,还是他第一时间派人向朝廷报告了情况。当李思文被侄子李敬业捕获后,李敬业没有杀掉李思文,而是让他改姓“武”,以示羞辱。叛乱平定后,武则天褒奖李思文,认同了李思文改姓“武”。


寻根拜祖


徐茂公为何被武则天开棺戮尸灭族?(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有人是被老婆坑死,有人是被儿子坑死的,徐茂公不一样,他是死后又被孙子狠狠坑了一把,有多坑呢?

徐茂公死后15年,因为这个孙子,他被武则天追削官爵,掘墓砍棺,就连李渊赐给的李姓也被取消,恢复徐姓。

历史中的徐茂公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隋唐交替之际,风云激荡,各路英雄豪杰尽显身手。受《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影响,许多英雄人物脱离历史真实,例如”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和门神秦叔宝。

在小说里,徐茂公通常是一位羽扇纶巾,身穿道袍,具有仙风道骨的道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五行八卦,懂得行军布阵,是瓦岗寨的智囊,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军师。其实,历史中的徐茂公和道士、军师一点都不沾边,他是一位精明谨慎、审时度势、历经唐初三代帝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将军。

1、出身草莽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ji),字懋功,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人,唐高祖李渊赐予李姓,后避讳李世民改名为李勣,他一生战功卓著,出将入相,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徐懋功出身大户人家,并非评书中的牛鼻子老道,在隋末的乱世中,徐懋功看到群雄四起,不愿甘于平凡,他17岁就投军瓦岗寨翟让麾下,逐渐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将领。

后来李密宴会杀翟让,徐懋功误中一刀,幸亏王伯当出面才保住一命,李密在他伤未痊愈就派他出镇黎阳,名义上是委以重任,其实是疏远他。

2、追随李唐

徐懋功这次离开瓦岗寨核心,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率领残部投降李渊,徐懋功掌握着一支军队和广袤土地,决心归顺李渊,但他认为自己毕竟是魏公(李密)的部下,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献地立功,他将州县户口登记造册,派人送给李密,李渊听说徐懋功派使者来降,却只送信给李密,感到不理解,知道原委后,感叹道“徐懋功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一个忠臣!”封他为黎阳总管,赐李姓,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勣。

李密归唐后遭受冷遇,出逃叛唐,被唐军斩杀,人们害怕株连,无人敢收殓李密,徐懋功念及故主旧恩,嚎啕大哭,上表李渊,恳请收葬李密,李渊被他的忠义感动,徐懋功以君臣之礼厚葬李密,徐懋功的忠贞不二博得朝廷一片赞许。

瓦岗寨虎将单雄信投降王世充,兵败被擒,徐懋功向李世民苦苦哀求,最终没能救下单雄信,他举刀割下大腿上一块肉给单雄信吃,“这块肉随兄入土,也不负我们当年誓言!”单雄信含泪诀别。

3、置身事外

李世民与李建成展开储位争夺战,虽然徐懋功跟随李世民多年,但是此时却没有选边站,在他看来,介入皇家纷争固然能取得高额回报,但同样存在高风险,历史上真正的智者都远离皇室内部事务,那些深度介入皇室纷争取得功名的往往没有好下场,这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军人操守,李世民尊重他的选择,玄武门政变后,依然重用徐懋功,他在平定突厥、薛延陀重立下赫赫战功。

4、恩威并施

贞观十五年,徐懋功突然病重,李世民剪掉自己的胡子为他做药引子,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妄动,而李世民贵为天子,竟亲剪“龙须”,徐懋功病愈后叩首见血以谢。

不久,君臣宴饮,太公向徐懋功托孤“我想把太子托付给你,你当初不负李密,今日必定不负我!”徐懋功流泪应允,大醉卧倒,太宗解下御衣盖他身上,君臣情谊,古今罕见。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玩弄了人生最后一次权术,却是针对徐懋功的。他把没有过错的徐懋功贬为叠州都督,嘱托太子李治,徐懋功有大才,宜重用,但你无恩与他,今天我将他贬斥,我死后,你再任命他为仆射(相当于宰相),这样他就能感你的恩,如果他不愿意赴任,就杀了他。

徐懋功非常了解李世民的权术,欣然上任,接到命令后,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去遥远的青海叠州上任了,他深知,自己出身草莽,不是圈子里的人(关陇集团),也没有参加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始终不会信任他。徐懋功果断上任保住了性命,但想一想,此时的徐懋功已经55岁,为李氏王朝尽忠了31年,却依然逃不出君王的套路。

5、谨慎做官

李治继位,徐懋功被委以重任,但李世民的小舅子,李治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保持朝政,为了关陇集团的利益,开始清除政治对手,李治的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妹妹高阳公主夫妇均被赐死,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都牵扯到李道宗案件,家道中落,山东士族受重创,作为山东士族代表人物,徐懋功立即辞去尚书左仆射,当一个挂名宰相。

侯君集、张良这些凌烟阁功臣先后因谋反被杀,魏征死后被太宗推倒墓碑,毁掉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军神李靖屡次被诬告谋反,主动退休回家,这些前车之鉴,让徐懋功胆战心惊。

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武才人,长孙无忌、诸遂良均反对,徐懋功一人称病不入朝,高宗询问,徐懋功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后人对徐懋功的这一态度颇有微词,但以当时的政治环境,他只能这么做,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长孙无忌因此事被诬告谋反,全族或杀或流放,本人自缢身亡。

6、悲喜暮年

高宗乾封元年,身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73岁高龄的徐懋功开始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征战,讨伐高句丽,他攻破平壤,获176座城,69万7千户,高句丽国灭,这个让隋炀帝、唐太宗两个枭雄都无法征服的国家,最终被徐懋功灭了,徐懋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回国不久他就重病不起,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个去世的大臣,针对房、杜两家的败落,徐懋功非常忧心,让弟弟李弼摆宴席,宴请子孙,嘱托弟弟“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后辈却家破人亡,教训很深,我死之后,你要严加管教,发现操行不端、结交非类,先处理再上奏,不要让家族败落。

669年12月31日,徐懋功病逝,终年76岁,李治辍朝七日,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赐棺木,陪葬昭陵,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登城送葬,望灵车痛哭,太子李弘陪李治送葬,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依照卫青、霍去病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表彰徐懋功的功劳,唐初能得到这种待遇的只有李靖和他了。

可惜的是,徐懋功的担心最终成为了现实,刚刚去世15年,他的孙子李敬业就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被杀,然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严厉处罚。

神龙元年,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徐懋功的爵位,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无情......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古语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徐茂公非但未曾招惹武则天,反而是其上位的大功臣。之所以死后还被武则天“挫骨扬灰”,主要是“坑爷”的孙子徐敬业做了“城门失火”之事,结果殃及到爷爷这个“池鱼”。

背景资料:徐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宗李渊赐其李姓,为避讳太宗之名,遂改名“世绩”为“绩”,因此李绩之名闻名于世。后因功出将入相,历事三朝,被封“凌烟阁十二大臣”之一、英国公,有唐初名将之称。

徐敬业是如何“坑爷”的?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二月,武后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史称唐睿宗,武后临朝称制专政。同年九月,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打着匡扶中宗复辟的旗号,自称匡复府大将军,伙同其弟徐敬猷以及唐之奇、杜求仁等人,聚集10万部队,举兵起事。起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执笔为其撰写檄文《讨武曌檄》,此文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散文经典。

檄文原文摘要: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写得真是气壮山河,大气磅礴。

正所谓: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处。这篇檄文传出,颇有三国陈琳檄文辱骂曹操之势。此檄文虽然将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是武则天看后,根本没有生气,反而当殿朗读,并大肆夸赞执笔者的才气。当她读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击节称赞:“妙,实在妙!不知何人所写?”左右侍臣急忙回道:“骆宾王!”。接着,武则天又对该文徐徐点评起来:“语句铿锵豪迈,大气磅礴,可谓传世佳作。但是,其意不公,只有我短,却无我长。可叹如此人才,竟然沦落民间,实乃宰相之失也!”

那么,徐敬业为何要反武则天?难道真是为了大义吗?其实,不光如此,当还另有隐情。

徐敬业的父亲早死,爷爷徐茂公死后,他便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因从小善骑射,智勇皆能,曾被朝廷任命为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却因履职有过被武则天罢免了官职。因此,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兵变,或许和此事有脱不开的关系。

面对徐敬业的兵变,原本武则天想和宰相裴炎商议退兵之计,谁知裴炎反而劝谏她还政于唐睿宗。武则天气愤之下,命人将其投入狱中处死。接着,她又任命左玉铃大将军李孝逸为平叛大元师,率领30万大军前去征讨。

《资治通鉴》记载:“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经过三个月的战争,结果以徐敬业兵败被杀、全族而灭告终。不过,也有少数族人侥幸逃脱。同时,据传骆宾王逃到灵隐寺出家,次年病亡。然而,关于洛宾王的死,曾出现过不同历史说法。《资治通鉴》记载:骆宾王与徐敬业被擒后,一同问斩;《朝野佥载》记载:骆宾王投江而死;《新唐书》记载:骆宾王最终“亡命不知所之”。另外,在南通和义乌两地都出现了骆宾王的衣冠冢,也就是说骆宾王究竟死在哪里,葬于何处,根本无人知晓。

令人不解的是,毕竟徐敬业的祖父徐茂公已经埋葬15年,曾经还是武则天走上皇后位的拥护者,为何武则天会对其如此怨恨呢?竟然令人将徐茂公的尸骸从坟墓中挖出来,一把火烧为灰烬,灰烬残渣也一并被丢进了泥水之中,简直就是挫骨扬灰。同时,还将其爵位、李姓尽皆剥夺。

原来,由于徐敬业带头起兵反武,并引发了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博州(今山东聊城)起兵、琅邪王李冲父子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虽然,这些叛乱尽皆被武则天迅速镇压,但是对于她的政权稳定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徐茂公便成为了武则天稳固朝局的牺牲品。

这件事看似已成历史定局,实则又有存疑。1971年考古队挖掘徐茂公的坟墓后,却另有发现,里面没有任何的陪葬品。但是,据《新唐书》记载:由于徐茂公身份高贵,随葬贵重物品无数。岂不是说,徐茂公被武则天掘坟戮尸之说并非实情。或许,当时武则天只是放个了“烟雾弹”,做了一个表面文章而已,并未动用真格。毕竟,徐茂公当初可是对其有恩的。

不过令人感叹的是,徐敬业为了李家宗室复辟起兵,结果却被李家宗室(李渊堂侄李孝逸)所灭,岂不可笑。


祥子谈历史


徐茂公作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十七岁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他投靠了李渊,在他追随李渊后,李渊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徐茂公也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在击退东突厥和歼灭高句丽中都有徐茂公的功劳,因此可以说,唐朝的建立离不开他的付出。李渊在建立了唐朝之后徐茂公自然就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还特地赐李姓,改名为李世勣,在李世民登基后,为避讳改名为李勣。

其实李勣作为三朝元老,他深得李渊、李世民和李治的信赖,李勣为人懂得应变,是一个识时务的人,这一点在武则天封后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淋尽致。武则天本来是李渊的女人,李渊离世后她就和其他嫔妃一样去寺庙出家,但是因为武则天之前就和李治之间有了感情,导致李治对她依然念念不忘。后来王皇后为了扳倒萧淑妃将武则天重新接回宫中,不想武则天不但将萧淑妃除掉了,还要取代王皇后。当时李治已经表现出要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想法,但是遭到了上官仪等一众老臣的反对,虽然当时朝堂上也不乏支持武则天的臣子,但是李治还是希望得到一些老臣的支持和认可。

后来还是李勣的一句话点醒了李治,李勣称,李治作为一国之君,他想要册封谁当皇帝都是可以的,不需要经过他人点头同意,因为这是皇帝的家事。李治因为李勣的这些话而下定决心将武则天封为皇后,所以武则天是要感谢李勣的,在李勣过世后,他也被风光大葬,可是在李勣死后十五年,一切风云变幻,李勣的坟居然被掘开还被开棺戮尸,而这个命令就是武则天下的。

原来在李勣去世后的第十五年,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武则天登基成为了女皇,而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居然为了反对武则天而起兵造反,武则天哪里容得下徐敬业,后来这场叛乱没能得逞,徐敬业被治罪,还连累全家满门抄斩,就连死去的李勣也没能逃过。武则天下令将葬在昭陵的李勣的坟墓掘开,还将他开棺戮尸,没想到功勋卓著的李勣死后却遭到这样的噩运,而这一切都是拜不孝子孙所赐,只是可怜了李勣一世功勋都付诸一炬,家族也因此惨遭厄运。


历史课课代表


因为李勣(即徐懋公)的孙子李敬业谋反(李敬业自名为复辟)被武则天镇压。只有“斫棺”的记录,未见“戳尸”。而且严格来说并未灭族,因为有旁支逃跑脱难的记录——“皆窜迹胡越”。

《资治通鉴》: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丁酉年,武则天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取消赐姓)。

赐姓:李渊感动于徐世勣的忠义,赞其“纯臣”,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原本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问题上,李勣是有些功劳的,并且李治和武则天也因此对李勣加以恩宠。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李治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很固执,认为不能这么做。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坚定了立武的决心。

为什么这么说:

武则天可说是关东势力的代表,而李勣作为关东豪杰代表人物,支持武则天是正常的,这在历史上绝不少见,还不算是品德问题。

李勣家族可谓,成也昭仪,败也昭仪。李勣在立后这件事的作为,这件事成就了武则天,但后来武则天后来的——囚禁皇帝、临朝称制、逼杀废太子李贤、追尊武氏先人、改革各种名号等大事,诱发了扬州之乱,而扬州之乱的参与者中,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也身处其中。导致李敬业被镇压后李勣一族的直系被屠戮,李渊的赐姓(李姓)被收回。

李敬业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于扬州(今江苏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敬业部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古今通史


徐茂公真实的名字是徐世勣,字懋公,原来是瓦岗军名将,与翟让单雄信等都是瓦岗军的元老。李密投奔瓦岗军以后,指挥瓦岗军多次大胜隋军,翟让主动把瓦岗军最高领袖的宝座让给李密。

李密恩将仇报发动政变杀害翟让兄弟时,徐世勣单雄信等瓦岗军元老也差一点被杀,徐世勣甚至被打伤,幸亏李密王伯当爱惜徐世勣的才能,阻止了手下人杀害徐世勣。

徐世勣对李密还是忠心耿耿的,但李密阴沟翻船被王世充打败以后,却因为翟让事件的阴影不敢去投奔徐世勣,反而自投罗网去长安投奔李渊,李密最终被李渊陷害而被杀。

李密被杀以后,徐世勣被迫投降唐朝。李渊赐徐世勣姓李,后来又因为避李世民的名讳,徐世勣改名李勣。

黎阳之战,徐世勣李神通等带领的唐军被窦建德的夏军打得惨败,徐世勣李神通魏征还有徐世勣的父亲徐盖及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等全部被窦建德活捉。

窦建德欣赏徐世勣的才能,释放并重用徐世勣继续让他镇守黎阳,徐世勣却骗取窦建德的信任,恩将仇报企图谋杀窦建德。阴谋败露以后,徐世勣背叛窦建德逃回唐朝,窦建德却以德报怨拒绝杀害徐世勣的父亲。

徐世勣后来跟随李世民打败宋金刚王世充,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也被李世民活捉,徐世勣与单雄信都是瓦岗军的元老,有很深的兄弟之情 ,徐世勣向李世民为单雄信求情,但李世民坚决要杀单雄信,因为单雄信在作战时几次差一点杀死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怀恨在心。

徐世勣最后看望单雄信,他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与单雄信抱头痛哭。最后单雄信还是被李世民杀害。

铭水之战徐世勣击败刘黑闼的大将高雅贤,徐世勣又活捉农民起义领袖徐圆朗,把徐圆朗斩首。后来又平定辅公祏起义,斩杀辅公祏。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徐世勣又立下灭东突厥大破薛延佗高句丽等辉煌战功。

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徐世勣成为顾命大臣,为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立下汗马功劳。

徐世勣又消灭高句丽,成为唐高宗时期的头号功臣。

但徐世勣支持武则天成为皇后,死后他的孙子徐敬业却忠于唐朝,起兵反抗武则天篡唐。

可惜徐敬业却没有祖父徐世勣那样杰出的军事才能,很快被雄才大略的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兵败被杀,连累徐世勣也被武则天掘墓砍棺。

徐世勣当初趋炎附势讨好唐高宗及武则天,为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立下汗马功劳,死后却因为孙子反叛武则天被砍棺暴尸,满门抄斩,也是作茧自缚罪有应得。

因为武则天后来大肆屠杀唐朝皇族,最终篡唐建周,而作为唐朝开国名将的徐世勣却趋炎附势讨好唐高宗及其宠妃武则天,帮助她登上皇后宝座,也是奸臣的行为,徐世勣可谓晚节不保,死后被心狠手辣的武则天破棺戮尸灭族,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徐世勣其实是唐朝战功最突出的名将,不仅与李靖一起灭掉强大的东突厥,还有大破薛延佗高句丽等辉煌战绩,尤其一举灭掉让隋炀帝唐太宗两位雄主都元气大伤的高句丽 ,徐世勣暨李勣的战功明显超过李靖,但后世提起唐朝第一名将往往提到李靖而不是李勣,就是因为李勣趋炎附势讨好唐高宗与武则天,支持废掉无辜的王皇后立凶残狡诈的武则天为皇后的不光彩行为。


厚德载物49847


要说起来,徐茂公是有功于大唐的,武则天最后能坐上中国第一女皇的位置,也有他的功劳。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访间传闻多称其为徐茂公。徐茂公这个人,从小家境就好,“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和他爹一样,比较大方,常接济穷人,隋末,天下大乱,徐茂公在家待着没什么大事,就投奔自己老乡翟让,成了瓦岗军的一员。后来,因为野心家李密的加入,瓦岗军开始内讧,最终被王世充打财。李密、徐茂公先后归降大唐。

归降大唐后,徐茂公得赐李姓,叫李世勣了,他随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占领虎牢关、击擒窦建德、降伏王世充、擒获徐圆朗、斩杀辅公祏,平定四方的武装割据势力,为大唐的政权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后,徐茂公为避李世民之讳,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正式改名为李勣。武德八年到贞观年间,徐茂公主要的事迹是平定突厥、薛延陀,为大唐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为如此,徐茂公没有赶上在大唐历史上有着极重要地位的玄武门之变,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对他的宠信,贞观十七年,徐茂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十三。

李世民驾崩前,还给徐茂公挖了个坑。具体事情是这样的,李世民担心自己死后,徐茂公会不服李治的领导,就先下旨贬了徐茂公的官,并外派了徐茂公,让李治在自己死后再把李勣召回长安提拔成宰相。徐茂公是个聪明人,哪能看不出来这是帝王驭下之术,所以非常配合着把戏给演了。后来回长安后,徐茂公也确实在表面上做到了为李治肝脑涂地的样子,特别是在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时,徐茂公装病躲过了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上门逼宫的邀请,私下却和李治说了句“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给武则天能当上女皇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对李勣也是特别信任。

总章二年(669年),徐茂公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李治允其陪葬于昭陵,并率百官亲自为他送葬。但是好景不长,十几年后,武则天称帝,徐茂公孙子李敬业不服,起兵造武则天的反,被武则天镇压。要说武则天做了女皇,政绩还是不错的,大唐的贞观之治在她手里得以延续,但女人必竟是女人,终是克服不掉虚荣、气量狭隘、睚呲必报、迁怒于人等这些通病,即使当了女皇。或许是恨徐茂公家教不严,亦或许仅是单纯的发脾气,武则天下令,削了他的官爵,挖了他的坟,砸了他的碑,还把徐茂公从坟里拉出来挫骨扬灰,直到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才帮徐茂公恢复的官爵,并重修了他的墓,不过,徐茂公的尸骨已经不在了,只得在墓里存放了一套他的衣服,是为衣冠冢。唉,以史为鉴,女人是真得罪不得呀!


风中谈历史


所谓的徐茂公是小说里的名字。徐茂公的原型是唐朝著名将领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小说家在说唐里将其改称为徐茂公。



徐世勣原为瓦岗寨李密帐下的一员将领,后因李密为王世充所败,几经辗转投奔了唐朝,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将领。徐世勣投唐后,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遂改姓李,名为李世勣。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避太宗讳,又改为李勣。

李勣是唐朝军功仅次于战神李靖的战将,初封曹国公,后迁英国公。唐太宗征高丽,李勣为主将,太宗死后,李勣以太子府从属为尚书右仆射,并以60高龄挂帅出高丽,一举灭亡了高丽,百济等国。



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被其舅舅长孙无忌反对,长孙无忌极力拉拢李勣,而李勣却不为所动,常称病避见。后来,唐高宗亲自登门拜访,询问立后事,李勣表示支持唐高宗,成为唐高宗立后的关键力量。

按说李勣是武则天上位的功臣,却被开棺戮尸。其原因主要是武则天称帝,李勣的孙子李敬业竟然兴兵谋反,并且李敬业的好友骆宾王还为其写了著名的《讨武曌檄》。李敬业的谋反在两个月内就被剿灭了。武则天剥夺了李勣一家的赐姓,复其原姓为徐。



因此,徐敬业不但自己兵败被杀,而且还连累全家被杀,徐懋功虽死,但也遭到了捣毁坟茔,开棺戮尸的处罚。


傅斯鸿


徐懋功其人

徐世勣、徐懋功、徐茂公、李世勣、李勣,这些名字,听起来都那么熟悉,以至于有些人有点蒙圈,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只能归咎于演戏小说在民间的流传,导致演义小说和正史中记载发生较大的冲突,民间不加辨识,以讹传讹,结果导致一个历史名将有多个称号。

如果把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称为帝国双璧,那么,唐朝的李靖、李勣就可以称为帝国双李。这两个姓李的名将,无论是正史中或者演义中,甚至是在民间传说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说的就是这个叫李勣的名将。

这个李勣,本名叫做徐世勣,字懋功,这和演义小说中,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懋这个字,实在太难写了,所以,改成了一个相对容易些的茂字,至于说公,也体现了民间对这个名将的尊重,所以便以讹传讹的,把徐勣,说成了徐茂公。

除了名字以讹传讹,差别比较大以外,其他的事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符合历史记录上的内容的。

徐懋功的确是少年成名,隋朝末年,跟着李密瓦岗军造反,他虽然是一个武将,更是一个儒将,所以,在民间中,一直把他的形象定位为书生形象,或者是道士的形象。


历史上对他,也没有太多勇冠三军的记录,但他参与了统一战争,灭东突厥战争,灭高丽战争,等多个重要军事行动,并且立下大功。

而他的寿命也足够长,一直活到了唐高宗时期,这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数不多的,活到了高宗时期的功臣,也是唐高宗前期,第一武将。

唐朝的皇帝为了表彰徐懋功巨大的战功,除了高官厚禄以外,还赐给徐懋功无上的荣誉,那就是赐姓李。

这在唐朝,可以算作是最高的荣耀。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前,唐朝虽然开放包容,但唐朝也有唐朝的骄傲,所以,对于赐姓这样的事情,显得比较谨慎,不是有大功的人,是不能够得到赐姓的荣耀的。

因为这样的荣耀十分难得,所以,这样的行为也被绝大多数人认可。

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赐姓也很多,但往往是一种政治拉拢的手段,比如赐姓李克用(当然,李克用也有大功)。赐姓的含金量,远没有徐懋功的高。

徐懋功在灭掉高丽之后,第二年病逝,享年76岁,唐高宗为他,废朝7日,以纪念这个老将的荣耀和功绩。



但历史总是有一些让人大跌眼睛的真相,在许多年后,这个开国名将,被挖坟掘墓,不但收回了李姓,还被赐姓蝮。

如果说赐国姓是最大的荣耀,死后挖坟掘墓,就是最大的侮辱,偏偏徐懋功生前死后,都经历了,也算少见。


不过,徐懋功真的应了网络上流传的那句话,无辜躺枪。

那时候,他都死了许多年,因为他孙子徐敬业的连累,才导致这样的结局,而又过了十多年,朝廷局势安定下来,徐懋功再次平反,重新的到了李姓。

徐敬业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忠诚有余,本事不足,书生气太重,没有将略,而且眼光不长远,缺乏战略意识。

总而言之,和他爷爷徐懋功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

一切源于爱情,终于欲望

虽然徐敬业的本事的确很差,但不能否认他的勇气和胆识。

我们回到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唐朝是整个封建时期,最强盛的朝代,开放包容程度,甚至连现在都比不了,但唐朝也有另一面,那就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乱的一个朝代。

尤其是宫廷政变,几乎从未停止过。而唐高宗时期的宫廷政变,险些让唐朝夭折。

始作俑者,是李治的老婆,武媚娘,如果把这两人的关系说明白,几千字也说不完。

简单而言,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低级伴侣),然后和李治有了些不清不白的关系,然后李世民死了,她当了感业寺的尼姑,然后,就和李治勾搭上,然后,就成了后来的武媚娘。

在历史上,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极为眼中,对于武媚娘当皇帝这件事,后世的史官很不愿意承认,又不得不承认。

所以,当读新唐书则天皇后传里面,你都可以感受到书页上都充斥着血腥。

在武则天上位后,一方面,她延续了贞观永徽的绝大部分的治国策略,让宫廷政变仅限于宫廷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内,唐朝朝廷斗得你死我活,整个国家,却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现象。

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谁还愿意打仗,这也预示着徐敬业的失败。

国泰民安的同时,武则天的手段也相当残酷,她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开始走上掌权之路,可以说在永徽之后,武则天的权力已经可以影响到朝局。

她先解决了王皇后和萧皇后,从此后宫一家独大,为自己扫除第一个障碍,接着通过新锐许敬宗等新锐,击败了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老臣,为自己扫除了第二个障碍。


接着她又利用李治身体不好,开始打压唐朝皇室,慢慢为自己扫除第三个障碍,并且获得了和李治平起平坐的特权,这就是所谓“天皇”“天后”。

李治当了三十四年的皇帝,除了永徽时期,他有绝对的自主权以外,再后来的二十几年里,他的权力严重流失,知道最后被架空。

这并不能证明李治真的没有治国之才,除了身体不好,精力难以应付繁重工作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爱和信任了。

李治这样的爱和信任,造成唐王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不但导致唐王朝精锐力量严重损失,对吐蕃,突厥,契丹,新罗等外部势力的控制也严重削弱。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开始利用酷吏,对唐王朝所剩无几的忠臣良将进行清洗。

接着,武则天又开始对李氏皇族进行清晰。这样的清洗,彻底触动了李唐王朝的根基,也引起了李唐王朝皇室的愤怒。

开局猛如虎,一战慌似犬

徐敬业是李唐王朝最忠诚的臣子,他开始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周,并且邀请骆宾王写了一篇千古奇文,痛骂武则天。


先后有多个李氏藩王起兵反抗,各路兵马有数十万之多。

但这股反抗的热潮很快被扑灭,李氏子孙遭到最残酷的清洗,只有为数不多的李家后裔活了下来,并且小心翼翼的蛰伏起来。

武则天进一步开始清算,那时候徐敬业已经死了,于是,他的爷爷成了清算的对象。

历史上,对于徐敬业以及其他李氏藩王的反抗的失败,归结于各藩镇力量严重分散,藩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调遣,没有形成合力,而且起兵太过仓促,缺乏准备。

对于徐敬业的战略思维和用兵水平,也饱受争议。后世一致认为,徐敬业的水平,实在和他爷爷差的太远。


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是武则天夺权,不是像以前吕雉夺权那般,缺乏足够的根基。

相反,武则天的夺权,就像上文说的,很有条理,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分寸,好像是《肖申克救赎》里面的主人公,用巧妙手段,一点一点的挖开唐王朝的根基,每当唐王朝有所察觉,她都会不动声色的掩盖起来。

武则天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挖光了唐王朝所有的根基,并且不动声色的换上了自己的人。再加上在她统治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持续上升,恐怕就算是李勣亲自指挥,也未必能取胜。

于是,开国功臣徐懋功就这么,被挖坟掘墓,这一场失败,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周王朝,但忠于李唐王朝的人只是蛰伏起来,用和武则天类似的方法,花费了十几年,挖空武周王朝的根基,然后,皇位又回到了李唐皇族之手。


小小嬴政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问题很简单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一下徐茂公其人。

徐茂公,也就是唐初开国功臣英国公徐世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徐世勣立下多少功劳且不去说他,只说说他和武则天的渊源。当年唐高宗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皇后则天,遭到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首的一大票大臣的反对,在关键时刻,是徐世勣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其实就是在支持高宗了,所以说武则天得以被立为皇后以至于后来自己当上皇帝,徐世勣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然而,武则天是个不念旧情的人,你当年对我有恩又如何,你孙子反我,我就要开你的棺戮你的尸,让他终生处于自责后悔的愧疚之中。

徐世勣有个孙子徐敬业,因为父亲早死,所以在祖父死后就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后来,武则天废掉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李旦不安于位,又请武则天临朝称制。

作为忠臣之后的徐敬业本来就对武则天不满,当时又和一群朋友因事获罪而被降职,他们越想越不甘,觉得武则天是妖后作孽,就公然起兵反对武则天了。

具体的战事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只要知道他们失败就行了。武则天为了惩罚报复徐敬业,就把他爷爷徐世勣的墓给挖了。


徐敬业造反这个事儿影响还是挺大的,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骆宾王还起草了一封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在历史上非常出名,也写得非常好,就是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可以和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