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蘇聯為何放任東西德國統一?

小5小8


不是放任,心有餘而力不足,以及西德提供的籌碼太優厚了。

當我們回望歷史,東西德的統一併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經歷了很多曲折,德國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使得國家統一的。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被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其中英,法,美三國佔領的地區被稱為西德,蘇聯佔領的地區叫東德。德國統一是由西德提出的,東德確實也想與西德合併,那麼既然要統一,就要把這四個國家都給搞定:

這四個國家中,蘇聯是最難搞的,也是西德付出代價最大的。我們先說說蘇聯方面:當時西德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蘇聯的老大戈爾巴喬夫把整個蘇聯搞的一團糟,政治,經濟沒有一個可以是正常發展的,蘇聯自己出現了問題,並且戈爾巴喬夫一直奉行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東德實際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相對於蘇聯佔領的東德來說,西德的社會實在是太好了,因為本身蘇聯的經濟就面臨混亂的局面,根本無心關係自己的佔領區—東德,每年從東德跑到西德的德國人數不勝數,其次,冷戰的爆發,蘇聯已經不能隨便對歐洲國家指手畫腳了。

並且這事西德也提出只要蘇聯願意兩國統一,那麼西德將減輕蘇聯與歐洲的欠款,並援助蘇聯幾百億美元的物資。戈爾巴喬夫一方面也確實阻止不了東西德統一了,最多隻能延緩時間,第二方面,蘇聯確實也需要物資改善蘇聯目前的狀況,其次,藉此機會改善與歐洲的關係,希望能夠正常交往。

英國方面:

這個算是最不同意東西德合併的了,當時英國當家人是撒切爾夫人,面對東西德的統一,多次在公共場合發表反對意見。自己國家曾經被德國滅了,把城市轟炸的人們都住進了防空洞,英國也不接受西德的好意(賄賂),我,英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需要你道歉?反正就是不同意,德國也就沒一直勸了,改勸英國的老大:美國!

美國方面:

美國方面是最順利的,當時的總統時老布什,老布什就提出一個要求,兩德統一後,德國要留在北約,不準倒向蘇聯,加入華約。德國也乾脆,行,加誰不是加,於是美國方面就被搞定了,英國聽說自己老大都同意了,自己身為小弟還是附和一下吧。

就剩下一個法國了:

法國與德國乃是世仇,從這兩個國家出現以來,兩個打仗算是家常便飯,兩國都看互相不順眼。但是時代變了,法國因為二戰時,被德國輕鬆給推平了,英國看不起這個還和自己有點親戚的國家,在代表歐洲的利益方面,也一直由英國代表。當德國和法國商量的時候,法國就提出你統一可以,等你合成一個國家之後,你要和我一起擔負起歐洲的興起,到時你也要以我為老大。德國為了統一,也算忍辱負重吧,也答應了。

就這樣四國都同意了,加上東西德都想合併,統一的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歷史深度揭秘


眾所周知,德國是戰敗國的身份,二戰後被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所以,德國能不能統一,德國人說了不算,關鍵要看佔領國的態度。也就是美、蘇、英、法這四國的政治態度。

那麼當時德國統一時,四個佔領國的態度如何呢?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

法國——原本堅決不同意!但是德國給了點好處,然後就同意了。

當德國傳出要統一的消息後,法國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的。至於反對的原因,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普法戰爭、二戰,法國都被德國一通蹂躪,尤其是二戰的恥辱,對於當時經歷過二戰的很多法國人來說,都是歷歷在目的事情。更要命的是,沒有統一的西德,無論是在人口、經濟、還是工業產值上都比法國要高出一頭,這要是讓東西兩德再統一了,法國這個二戰之後的歐洲大陸霸主哪裡能接受?

於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公共媒體面前公然的發表了反對德國統一的講話。他說:

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確實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正在使我們準備法、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樣。你們將有9000萬人口,但蘇聯將轉向我們,你們將被包圍。

密特朗總統說的這話,相當的直白了。就是說如果德國人敢統一,法國就牽頭,聯合英國對付法國。並且蘇聯也不會坐視不理,就像當年的二戰一樣,法國、英國、蘇聯三國聯軍共同對付德國。

額外插一句,密特朗當年參加過二戰,是法國抵抗組織的積極分子,曾經在納粹的集中營待過,屬於二戰老兵。


只不過,二戰後的世界格局,法國人的江湖地位已經日落千丈了。當時最有話語權的國家是美、蘇,冷戰下,所以儘管法國非常想顯示存在感,但根本沒人拿它當根蔥。

德國總理科爾看到了法國人的弱點:想當歐洲老大,但是沒人搭理。

便主動說服法國,給了法國一些好處。比如德國同意在統一後,將來在使用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時,讓歐元對法國是一個較強勢的貨幣,讓法國的工業品和商品也因此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此外科爾還同意,如果未來組建獨立於美國控制之外的歐洲軍隊時,軍隊的指揮權也交由法國來領導。

法國受了德國的抬舉,再加上法國本身也單挑不了美蘇兩個巨無霸,就同意了德國提出的建議。在此之後,法德抱團,在歐洲的國際話語權提高了不少。前些年英國人忍無可忍,退出了歐盟。

基於以上,儘管歷史因素讓法國人有一萬個不願意,但現實的無奈情況以及德國人的主動抬舉,最後密特朗還是同意,並且歡迎了德國的統一。

密特朗(左)、科爾(右)



英國——最堅決的反對者,比法國更堅決。但是大哥美國不反對,英國最終也同意了。

英國原本跟法國都是世仇,只不過因為德國崛起,才讓這兩個破落戶摒棄前嫌,走到了一個戰壕。但是,德國儼然又要崛起,並且還跟法國眉來眼去,要搞什麼歐元區、歐盟組織、歐洲軍隊,這就讓英國不能忍了。

當時的英國首相是著名的撒切爾夫人,她的火爆脾氣很多人說知道的。所以當法國極力反對德國統一時,撒切爾也在公共媒體面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讓德國人控制局勢,那麼他們就將統治東歐。這是不能接受的!其他國家應當聯合起來避免這種事態的發生!

說實話,撒切爾夫人說的這話,也是非常不客氣的。我不知道當時德國人聽了之後是什麼心態,但是如果是我,一定很生氣。因為按英國人邏輯,德國是不是就不配崛起和統一了?是不是就要一輩子都要給英、法當低眉順目的小弟了?

並且,撒切爾在發表講話後,還@了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這位黑手黨出身的意大利總理說話更直白,他說:

面對德國問題,蘇聯應該用坦克進行鎮壓,這裡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夠防止德國統一,這都是可以的。

據說德國總理科爾在聽到撒切爾和安德烈奧蒂的講話後,心都涼了一大截。這尼瑪平時都是好哥們、好姐們,怎麼一到關鍵時刻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不過科爾畢竟是老政治家,他心裡很清楚英國人的底氣——不就是抱美國大腿麼?只要美國美意見,英國人也不會有意見。

於是德國的統一,點頭權就轉移到了美國人的身上。


美國——高高在上,無所謂。

當德國找到美國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的態度非常簡單:只要統一後的德國不加入華約組織,不退出北約,不倒向蘇聯,美國人就支持德國統一。

美國人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德國統一的皮球踢到蘇聯那邊了。因為東德作為華約的成員國之一,蘇聯人能眼看東德被西德搶去嗎?

科爾為了換取美國對他的支持,表示:蘇聯那邊我去搞定,不用大哥操心。並且只要德國統一了,統一的德國將會繼續保留在北約的框架內,並且統一的德國將會成為歐洲安全防衛的中堅力量。為美國分擔更多的防衛負擔。

因此,美國也就沒有意見了。畢竟美國在地緣上與歐洲太遙遠,德國對美國本土造不成安全威脅。再加上美、德兩國體量的巨大差距,美國人並不認為統一的德國會破壞美國主導的國際穩定局勢。

這個時候,所有人的目光就放在了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身上了。



蘇聯——有心無力,加上西德大出血,蘇聯最終坦然同意。

在西德上躥下跳,謀求統一時。東德的領導人是非常擔心的,比如當時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就給戈爾巴喬夫打電話,要求蘇聯支援東德,並懲罰匈牙利(當時匈牙利開放了兩國邊界,導致大量東德人出逃)。但是由於蘇聯當時的經濟問題,戈爾巴喬夫認為應該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尤其是武裝干涉,允許這些國家走他們自己的路。便拒絕了昂納克的呼籲。

因此,面對德國的統一,蘇聯當時是典型的有心無力。戈爾巴喬夫希望與歐洲和好,不再搞冷戰。這樣既可以適時從東德脫身,還可以拉近蘇聯與西方的關係,讓蘇聯的經濟不再那麼苦難。

並且西德也很懂規矩,及時的向蘇聯繳納了足夠的誠意:首先,西德同意減免蘇聯所欠西方外債中的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這幾乎佔了蘇聯所欠西方國家外債的一半;其次,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十幾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共計約幾十億美元。另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比如說,西德答應為蘇聯免費製造三顆通訊衛星等。

這些花銷加在一起,相當於現在幾千億美元的費用。西德為了能和平統一,可謂是砸鍋賣鐵了。

並且還有更關鍵的一點:西德承諾放棄對曾經德意志的故土,比如波蘭北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領土要求,以換取蘇聯對東德的控制。這也是大出血了,相當於放棄了自己國家的“龍興之地”。



如此一來,蘇聯也就不再幹涉德國統一。西德領導人科爾最終也成功說服了四大佔領國中的三國,而至於英國,儘管不願意,但也只能聽著“老大哥”美國的安排了。

為了進一步消除統一德國對於世界安全的問題顧慮。科爾還承諾,統一後的德國不用擁有生物武器、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寄以讓英國人放心。

但是,英國人還是不放心。在具體召開德國統一的談判時,英國人又拉著法國想暗地裡搞點小動作,比如建議美、蘇、英、法四國討論德國統一問題,而德國沒資格參加;再比如建議將德國統一問題交歐共體討論,讓十三個歐共體國家一起討論,然後再攛掇波蘭人反對,把會議攪黃等小動作。總之就死不放棄,一定要把德國統一給攪黃。不過這些小動作都沒有得逞。

1990年9月12日,美、蘇、英、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4+2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根據條約,美蘇英法四國放棄在德國擁有的特權,統一的德國獲得了完全主權。當年10月3日,東德政府解散後,正式加入西德,德國統一。

兩德統一後,過了一個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辭職卸任,從首相位置上退了下來。她離開政壇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就尷尬了。如果早知道是這個結局,他當初何必要德國死磕哦。為此,密特朗就說了一句非常自嘲的講話:

我幹嗎要同科爾吵架呢?這麼一來,我就會被完全孤立起來。

又過了一年,蘇聯解體。分裂成了十五個心懷鬼胎的國家,並且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還搞了所謂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的經濟瞬間倒退了十幾年。於是,那把懸在西歐人頭上將近五十年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也就這麼消失了。


Mer86


首先就是戈爾巴喬夫的無能,蘇聯能夠讓這樣的人當選最高領導者。實在是蘇聯的不幸和世界人民的幸運。當然,蘇聯已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


在前蘇聯六個衛星國裡,東德的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水平都是第一位。但八十年代末期,東德經濟逐漸衰退,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日益減少,東德發生動盪。在89年8月,匈牙利解除邊境限制。上萬的東德人通過捷克進入匈牙利,然後經奧地利進入西德。導致東德的人口急速極速降低。當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十二月,東德政府解散。實行多黨制。當時東德高層的意思是依舊保留東德,但東德社會和老百姓不幹。他們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而此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了大政治家,大戰略家的能力。他立即宣佈:德國只能統一。隨即他聯繫東德高層的統一派系開始接管東德政府機構。


而此時最不希望德國統一的居然是德國最親密的盟友法國(看來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虛幻)。英國就是攪屎棍。美國倒無所謂。法國總統密特朗前往東德蘇聯商討對策阻止德國的統一。但蘇聯居然沒有任何規劃。對於戈爾巴喬夫的作為,簡直了,用密特朗的話說就是,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俄羅斯會這樣的的主人。

在關於德國統一談判的中,英法希望搞不利於德國的4+0方案,但戈爾巴喬夫則完全傾向於德國方案。唯一的要求就是德國統一後不加入北約(幼稚的可以)而戈爾巴喬夫之所以傾向於德國,一是因為要甩包袱。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二是爭取德國的援助進而與德國結盟。因為戈爾巴喬夫認為德國一旦統一必然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就算擺脫,德國也一定不會和蘇聯結盟)。可以說,在國際大戰略佈局上,戈爾巴喬夫太無知,太無能。就戈爾巴喬夫個人而言,能讓美英法都反對,去噁心他們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的蘇聯實力已是江河日下,戈爾巴喬夫最無奈下的選擇,應該說,也是當時一個比較適合的選擇,這也是德國至今都感激俄羅斯和戈爾巴喬夫的原因。再就是德國統一是德國上下一致的願望。為此,科爾一次性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同時,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特別價格向蘇聯供應數萬噸的牛肉,豬肉、黃油、奶粉和奶酪。由此也可見戈爾巴喬夫治下的蘇聯窮困潦倒到了何等地步,和乞丐也沒有啥區別了。

在政治上,雖然英法(尤其是法國)竭力阻止德國統一,但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告訴法國任何阻止德國統一都是不可饒恕的。在東德宣佈,原東德民眾的東德馬克可以按1:1的比例兌換西徳馬克,這樣雖然科爾政府復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但迅速安定和收復了東德的民心(對比一下老蔣光復南京的做法)這就叫成大事不計小費。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需要明確一下,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不反對。在統一的過程中,美、蘇、英、法四國是沒有做出任何干預,在最後階段與德國簽署了結束權力的條約。在德國是否留在北約的問題上,蘇聯最後在美歐許諾援助的情況下,也放棄了反對。

1945年德國戰敗後,美、蘇、英、法共同佔領德國。1946年,冷戰開始,美英佔領區合併,德國開始了分裂的命運。1949年10月,德國一分為二。

1990年10月3日零時,在柏林帝國大廈前,隨著紅、黃、藍三色聯邦國旗的升起,兩個德國正式統一。結束了二戰後德國分裂45年的歷史。

下面介紹一下兩德統一的簡要過程:

1989年5月,伴隨著奧匈邊界的開放,東德人民通過奧匈邊境逃往西德的人數劇增到4.3萬人。10月,戈爾巴喬夫在東德國慶上呼籲東德實行改革,隨後東柏林、萊比錫均爆發了50萬人的示威遊行。

1989年11月,東德開放邊界,一天處境人數達50萬,由於通過關卡太慢,人們開始拆除矗立28年的柏林牆。12月,東德修改憲法,刪除“工人階級及馬列主義政黨領導”的內容,同時實行多黨制。

1989年11月底,西德總理科爾提出兩德統一計劃。1990年1月,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訪問蘇聯,戈爾巴喬夫表示不反對德國統一。2月,兩德與美、蘇、英、法簽訂德國統一的“二加四方案”。

1990年3月,東德舉行人民議院選舉,德國聯盟勝出。5月,兩國簽署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蘇聯在歐美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放棄反對德國加入北約,德國統一的最大外部障礙解決了。

1990年10月3日,明主德國正是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兩德的統一,是對戰後國際秩序和力量對比的一種改寫。


野史也是史



蘇聯不是放任東西德統一,而是事態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並且蘇聯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這樣內因起主導,外因輔助,才有了東西德歷史性的統一。就讓筆者簡單地介紹一下蘇聯為何會放任東西德統一。

冷戰時期,東德與西德是各自陣營的“櫥窗”國家,但是在西方陣營的全力支援下,西德經濟在上個世界50年代後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而東德經濟與鄰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大量的東德人前往西德,造成人口外流,為了防止外流,就建立柏林牆,阻斷了東西德國的交流。但兩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領導人不斷更換,最終戈爾巴喬夫成為新的領導人,他的新思維成為東歐各國的主導思想。各國開始放鬆了對國內的各種思潮的控制,從波蘭開始,到匈牙利等局面開始失去控制,而蘇聯自身因為波羅的海各國的獨立傾向以及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戰爭,並且加上阿富汗戰爭,讓蘇聯已經沒有很大的力量去關注德國的變化。

東德因為鄰國捷克對德國開放邊境,大量經過第三國前往西德,最終民眾要求廢除柏林牆,讓兩德統一,因為蘇聯國內的經濟惡化,戈爾巴喬夫向西德總理科爾求援,西德同意援助,但有個條件就是駐東德蘇軍撤離,費用西德承擔,這就是兩德統一的第一步。

因為蘇聯財政問題,蘇聯接受西德條件,蘇軍撤離。這樣東德政府沒有了外來力量情況下,決定解散政府加入聯邦,也就是西德吸收合併東德。當然這期間,需要經過美國,英國,法國以及波蘭等國的同意,正好冷戰還沒有結束,西方陣營把東方陣營國家吸收是大事,最終各大國同意德國統一。如果蘇聯經濟不出問題,如果沒有阿富汗戰爭,或許東西德還不會統一。


橋本看日本


誠邀,如題。如果可以,蘇聯也不想放任德國統一。至於東西德國統一的原因有很多,小編在這就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東德自己發生內亂,蘇聯力不從心

其實德國統一,不止蘇聯不樂意,歐洲大陸的英法更不樂意,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對英國和法國的地位會造成嚴重挑戰,但二戰後世界總歸還是有秩序的,兩德統一前夕,東德爆發大規模騷亂,政治局全體辭職,兩德人民統一願望強烈,東德以自己屬下的6個州加入西德完成統一,合理合法合民心,英法兩國極不情願,卻也不得已承認兩德統一事實,何況已經對外力不從心的毛子了。

其實當德國統一的時候,也即是1990年,這一年距離蘇聯解體不過一年。蘇聯自己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危機就是蘇共中央放棄了憲法賦予的一黨專政權力,使得蘇聯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和親美跡象,蘇聯先軍政治的帶來的問題也爆發了出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問題,蘇聯早已經自顧不暇,哪有精力顧得上德國。

其次,德國雖然實現了統一的夢想,但是付出的代價極大。

第一,當時蘇聯缺錢,於是西德就同意減免蘇聯所欠數百億美元外債,這幾乎是蘇聯外債的一半;第二,蘇聯軍隊臨走之前還敲詐了西德幾十億美圓用於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第三,西德保證北約不在原東德領土上駐紮和建設軍事設施;第四,統一後的德國放棄被波蘭佔領的領土要求。德國對英法付出的代價估計也不小。正是因為如此巨大的代價,德國才能在蘇美眼皮子底下恢復統一。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瞭解過歷史就知道,1990年東西德統一之時,蘇聯已經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根本沒有實力去幹預。說好聽點叫放任,實際上對於東西德統一,蘇聯已經無力阻擋。



二戰之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由蘇聯控制,西德則由美國控制。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爭霸,東西德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1989年,在美國的“和平演變”策略下,東歐國家先後發生政權更迭,國內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都失去了領導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改變,這就是“東歐劇變”。隨後,東西德通過談判完成了統一。面對美國如此肆無忌憚的瓦解蘇聯的勢力,蘇聯卻毫無反應,不是蘇聯變得好說話了,而是因為當時的蘇聯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自身難保,根本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說到蘇聯的解體,有兩個人是必須要提的,那就是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

勃列日涅夫1964年通過政變上臺,直到1982年逝世為止,統治蘇聯長達18年。也是在他的任期內,蘇聯開始由盛轉衰。特別是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蘇聯內部政治體制僵化,腐敗叢生,社會和經濟改革停滯,經濟結構比例嚴重失調。對外又窮兵黷武,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鎮壓“布拉格之春”,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內部的停滯加上外部的擴張,耗盡了蘇聯的最後一點國力。



蘇聯解體第二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戈爾巴喬夫,他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1985年,戈爾巴喬夫開始執政,在他的任期內,推行政治體制改革,這一舉動使得蘇共失去了領導地位,也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能力。結果就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先後獨立,蘇聯隨之解體。如果說是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推進了深坑,那麼戈爾巴喬夫不僅沒有營救,反而用土把坑直接填平了,換句話說,蘇聯被戈爾巴喬夫徹底埋了。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指正。


執著不屈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德國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投降,按照協議德國必須放棄法西斯主義重新改組國家政治體制。而在這個期間德國由四國共同監管。分別是美、蘇、英、法四國各佔一地實行對德國的監管。本來也沒什麼不不了的,但是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惡化。陣營對立更是特別突出明顯。而作為被兩大陣營國家監管的德國自然而然也受到了影響。其中由美英法三國共同監管的地區建立了聯邦德國由美國為首的北約控制。然後在蘇聯的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德國被正式分為兩個主權國家。德國的分裂是德國所有人不願意看到的。但是他們作為戰敗國沒有反抗的權利。


雖然德國被一分為二。但是在德國人心中德國依舊只有一個德國。這種被迫的分割在德國人民心中是站不住腳的。而且戰後的德國也不甘願淪為美國的小弟。所以二戰後美國控制的西德就主動和蘇聯示好。因為當時蘇聯蘇聯實力強大,但是機械製造業等十分落後。而德國有相應的技術可以援助蘇聯。而且蘇聯也想要親近歐洲共同排斥美國。所以西德和蘇聯關係變得親近了起來。

再到後來,德國內部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蘇聯方面對於德國的統一併沒有抗拒,甚至還表示支持。蘇聯認為認為,蘇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更多領域與德國合作。戈爾巴喬夫在他的書《我與東德和西德團結在一起》中寫道,德國的統一是德國自己的事情。蘇聯對德國統一的支持使德國的統一進程順利進行。蘇聯之所以有如此舉動都賴於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倡導所謂的“新思維”政策,主張東西方和解,不對抗。其次蘇聯國力下降,蘇聯對東德的控制力減弱。在兩德人民要求統一的大勢之下,前蘇聯不得不做出了讓步。也順勢以同意統一換取一些好處。而英法兩國雖然強烈反對德國統一。但是在美國同意的前提下英法都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畢竟英法需要依靠美國。



從那以後,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德國的領導人舉行了多輪“二加四”會談。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兩個分裂了40多年的德國實現了統一。但統一後的德國依舊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這也是必然的。畢竟發動過戰爭就必須要承受一定的後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德國再次統一!

而事實上,以蘇聯一直以來的強勢之勢,他是不可能對德國的統一不管不顧的!

但在1990年,蘇聯已經是自顧不暇。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美國用“星球大戰”計劃將強大的蘇聯給拖垮,而蘇聯也確實入了這個坑!

為了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進行對抗,蘇聯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太空當中!

到了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無法支撐起蘇聯龐大的國家機器,為此,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進行全面的改革!

然而他錯誤的改革措施,使得蘇聯國內在思想、政治,經濟方面的持續惡化,最終,蘇聯走向瞭解體的邊緣!

在上世紀90年代,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反對派不斷與戈爾巴喬夫爭權奪利,當葉利欽掌握了俄羅斯的最高權力後便公然與蘇共決裂,完全轉向了西方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

蘇聯國內政治局勢不斷惡化,蘇共已經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蘇聯的崩潰和解體已經註定!

這時候的蘇聯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已經是自顧不暇的蘇聯根本無暇顧及德國的統一,而東歐鉅變及德國統一又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1990年10月3日,東德西德統一,僅僅是在一年後的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Mr農村大姚


這個問題讓戈爾巴喬夫非常不爽。

什麼叫“放任”?這是我的離間之計好伐?雖然玩脫了,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棒棒噠!

1990年9月12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合併,德國在經歷了45年的撕裂後,再度走向統一。

而德國的統一,是一系列因素的共同結果,首先是民主德國的路線全面失敗,從與聯邦德國勢均力敵到徹底被聯邦德國甩出十萬八千里,這為聯邦德國“吃掉”民主德國提供了契機;

其次是美國的默許,作為聯邦德國的靠山,“吃掉”民主德國,可以壓縮蘇聯的勢力範圍,同時在西歐內部更好地牽制英國和法國,因此美國樂見其成;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因素,蘇聯對兩德統一的“置若罔聞”。

按說此時的蘇聯,作為和美國並肩的超級大國,對於聯邦德國“吃掉”民主德國,蠶食共產主義陣營勢力範圍的做法,應該是拍案而起才對,畢竟之前的波茲南事件、布拉克之春都是這麼玩的。即使不出兵,強烈譴責一下也能讓德國懷疑人生。

但自始至終,戈爾巴喬夫都沒有任何反對的動作,而沒有蘇聯的反對,其他國家如法國、意大利等國即便再上躥下跳也無濟於事,德國的統一終於成為現實。

那麼,為何蘇聯對這麼大的事情都沒有一點敏感度呢?戈爾巴喬夫為何不“挺身而出”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蘇聯病入膏肓

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因為美國陷入越戰泥潭,加上第四次中東戰爭導致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油價瘋漲,蘇聯因此賺得盆滿缽滿,國力迅速膨脹,在美蘇爭霸中咄咄逼人。

但隨著經濟危機的緩解,更重要的因為斯大林模式的積重難返,70年代後期,蘇聯迅猛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經過安德波洛夫和契爾年科時代的過渡,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而此時的蘇聯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雖然和此前的老人政治環境不同,年輕的戈爾巴喬夫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經濟改革,但無濟於事,走投無路的戈爾巴喬夫開始了政治改革,很快取得了效果,蘇聯在解體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蘇聯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這樣的蘇聯,即便有恐怖的體量,充其量也是一個虛弱的老頭,沒有能力在國際社會上有所作為,海灣戰爭的“袖手旁觀”就是這樣,蘇聯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最後關頭,對民主德國的悲慘遭遇無能為力。

2、領導人的無能

勃列日涅夫最大的成就,就是給蘇聯留下了一堆吃裡扒外的特權階層,這些佔著茅坑不拉屎的老頭子們,形成了獨特的老人政治景象,和他們比起來,54歲的戈爾巴喬夫絕對是個年輕人。

但這個年輕人和很多其他年輕人一樣從,除了有幹勁,經驗腦子什麼的一概沒有。這雖然是蘇聯的悲哀,但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為此時的蘇聯國力不濟,戈爾巴喬夫在外交政策上沒有底氣,開始實行全面收縮戰略,對其他地方的事物,能不管就不管,必須要管也想辦法不管。

海灣戰爭,薩達姆痛罵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沒聽見;兩德合併前,東德高層迫切需要蘇聯的聲援,戈爾巴喬夫在大別墅裡享受生活。

兩德合併,對於蘇聯而言無關痛癢,最關鍵的是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在關鍵時刻給戈爾巴喬夫塞了個大紅包,包括一次性給予20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向蘇聯供應數萬噸的牛肉,豬肉、黃油、奶粉和奶酪等生活必需品,這讓戈爾巴喬夫心花怒放。

當然,你要說戈爾巴喬夫見錢眼開也不完全對,最起碼在兩德合併前,戈爾巴喬夫曾要求德國在合併後不要加入北約,要一起和蘇聯享受窮困潦倒但天真浪漫的好日子。

兩德合併前,德國總理科爾:“好好”!

兩德合併後,德國總理科爾:“呵呵”!

雖然當了冤大頭還被無情嘲諷的戈爾巴喬夫很不爽,但木已成舟沒有辦法,首先是蘇聯實力不允許;其次是自己智商不夠,玩不過那些西方精英;最關鍵的是,僅僅一年後,蘇聯解體,紅色帝國不復存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