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cyyaizyh


魏忠贤得势的三年时间里,明朝在辽东取得战略优势,能在战略上压制皇太极,关键有三个——一是用人得当,二是财政充足,三是天启皇帝能掌控朝政让大家各自发挥长处。


先说用人得当,在魏公公当政的三年里,辽东的战局是由孙承宗负责。孙承宗在主政辽东的时候,一方面修筑城池,打造关宁防线,一方面大量训练人才,提拔了马世龙袁崇焕等一大批将领,顺便还训练出十一万的军队。

辽东正是有了这些本钱,大小堡垒加上孙承宗提拔的文臣武将和训练出的大军,像钉子一样牢牢锁住了辽东,让皇太极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皇太极只要出头就会被孙承宗痛打,孙承宗算是皇太极遇到的第一个硬手。

但是孙承宗在辽东建城和训练军队的行为都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说压制皇太极的第二个关键,也是最关键的因素——魏公公的敛财能力。


明朝后期,朝廷的财税重地在东南,只要东南这一带愿意支持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就不会有财政上的困难。可惜的是,明朝的东南地区不愿意在财政上支持中央,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掏钱。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商业发展,东南部很快富裕了起来,富裕了的东南部就开始重视教育,大批量的东南商人地主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为官。


这些当官的商人地主子弟就会不自觉维护自己家的产业。而且这些来自东南官员他们还组成了帮派,互相帮助来维护自己家的产业利益,这个帮派的名字就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林党。


正是因为东林党的阻挠和消极怠工,明朝的中央政府很难在东南腹地征收到商业税,但是这个问题恰恰被魏忠贤给解决了。魏忠贤通过派遣大量镇守太监到江浙一带,和在朝中收拢被东林党打压的失意官员,成功得从东南收到了大量的商业税。

正是这些商业税,一方面保证了朝廷对西北灾民的赈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孙承宗在辽东的军费。魏忠贤在位的时候,东南光茶税一年就能收二十万两,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掌权,崇祯皇帝一年收到的茶税不到三万两,这十七万量的差距就是魏公公的能力。


魏忠贤硬生生从东林党人的家里扣钱出来,东林党人当然对他恨之入骨,而且这些人又恰好掌握舆论权,所以魏公公才变得面目不堪,在历史上臭名远扬。


能压制皇太极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爱做木工的天启皇帝知人善任,孙承宗是东林党人,魏忠贤是阉党,但是天启皇帝能保证双方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如果魏忠贤当时真是一手遮天,身为东林党人的人孙承宗能不能完成自己的职责就要打个问号了。这里面天启皇帝对朝廷的平衡至关重要。由于天启皇帝支持魏忠贤从东南征税,所以天启皇帝在后世的文人笔下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昏君。


总体说来,就是魏公公会赚钱,孙承宗会花钱,天启皇帝支持他们各司其职,各自发挥长处,所以明朝能形成合力,压制皇太极。


西山讲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事实上,魏忠贤对于辽东战局只有巨大的破坏。

辽东之所以能够在数年内保持稳定,主要是孙承宗坐镇辽东,力挽狂澜的结果。

因为孙承宗的地位特殊。

在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

日讲官是干嘛的?

主要是主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

地位似乎不高,但就像黑社会大哥的司机一样,是皇帝的心腹,每天都要见面的。

皇帝对孙承宗的能力和为人都非常信任,给予全力的支持。

皇帝曾经亲自将孙承宗送出宫门,并赐尚方宝剑、坐蟒等,内阁大臣将孙承宗直送到崇文门外。

然而,魏忠贤上台以后,开始试图控制军政大权。

因为孙承宗掌握辽东兵权,魏忠贤试图控制他,派出宦官监视军队。孙承宗对魏忠贤很了解,对派来的宦官非常冷淡。

期间孙承宗坚持攻势防御战略,没有退守注定守不住的山海关,而是听从袁崇焕的建议防御宁远。

正当宁远城池建好,攻势防御大体具备,魏忠贤却来干涉。

他认为孙承宗在皇帝心中位置很高,又掌握兵权且不是阉党,给予打击。当时魏忠贤清洗东林党骨干,孙承宗感到危险,亲自赶赴京城试图面见皇上,诉说阉党危害。

然而,魏忠贤权势已经很大,不但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着求情,说孙承宗想要谋害他。

皇帝轻易为之,孙承宗不但没有面见成功,没多久还被借故罢官。

孙承宗一走,魏忠贤派党羽高第继任。

然而高第上台以后,被辽东局势吓呆,命令明军后撤200里,全部退守山海关。

如果明军按照高第的命令撤退,当年辽东防御就会崩溃。而清酋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辞职后,率军大举进攻。

好在关键时刻,袁崇焕与满桂、祖大寿等拒绝撤退,依靠昔日与孙承宗做的军事准备迎战。

经过浴血苦战,最终击退满清鞑子兵,取得宁远大捷。

由此,事实很清楚了,孙承宗是对的。

皇帝朱由校记孙承宗大功,让他的儿子世袭锦衣卫千户,继续重用孙承宗。

事实证明,魏忠贤不但没有辽东战场转危为安,反而添乱,险些导致局势崩溃。


萨沙


别搞笑了,九千岁当政的时候,明朝的对手并不是皇太极,而是努尔哈齐。

那么在九千岁主导下,明朝在辽东战场的表现如何呢?1622年广宁之战,明军大败,根据康熙年间一个僧人捡拾广宁之战暴尸与野的明军尸骨,光是万人坑就埋了三个,所以明军至少被消灭三万人。之后双方进入对峙状态,明军无力进军辽东,而努尔哈齐在广宁之役得胜后后也没有找明军的麻烦。所以,哪来的明军压着满洲打。



咬文嚼字一下,压着打的意思就是明朝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并且在战斗中打败清军。可是实际上是,广宁之役明军大败,而满洲却暂停征伐明朝。这并不是明朝压着满洲打,而是明朝被重创之后无力压制满洲。实际上萨尔浒之战就已经说明了明朝已经无法压制崛起的满洲,而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只不过正好赶上了双方对峙状态罢了。

那么这时候满洲在干什么?这时努尔哈齐在进行内部整合,这时候摆在努尔哈齐面前的是两个问题,而且是关乎满洲国本的问题。

第一、努尔哈齐只是名义上征服了辽东,但是私底下辽东汉人在进行抵抗运动。这一时期汉人除了逃亡明朝控制区之外,还经常往水井投毒,打落单满洲人的闷棍,或者是聚众围杀少数满洲人,所以努尔哈齐不得不规定满洲人汉人必须分开居住,满洲人不许单独出行。

而且,努尔哈齐认为搞抵抗运动的都是不居于家、不耕田、闲行乞食、无谷、想要逃亡明朝的光棍,所以下令在全境捕杀无谷之人。你也可以理解为努尔哈齐在割汉人的韭菜,因为满洲作为征服者,计丁授田,八旗壮丁家家户户都有土地,所以满洲不可能无谷,只能是汉人充斥了无谷之人的群体。

第二、当时全球性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这个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就是明吹津津乐道的小冰河期,虽然小冰河期最冷的时候在清朝鼎盛时期。言归正传,努尔哈齐已经通过八旗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体系,但是由于小冰河期导致农业减产,粮食歉收,这对小国寡民的满洲是一个致命打击,国内大规模饥荒,粮食有价无市,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
明末《饥民图说》描绘饥民全家自尽的惨相,满洲也是差不多的光景

对于努尔哈齐来说,他必须把本族的满洲人以及归附他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因为没了他们也没人效忠努尔哈齐,再加上当时辽东汉人并未人心未服,所以努尔哈齐就割汉人的韭菜,来保证八旗人员的经济来源。

所以,九千岁秉政的时期努尔哈齐正在进行内部洗牌,而且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努尔哈齐要的只是满洲大汗,而非取代明朝。但是他的继承人皇太极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皇太极推翻了他老爹的政策,对汉人采取怀柔的态度,通过对明朝的战争来转移粮食危机。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东林误国,阉党害国”,在之前看到过的所有评价中,这个评价是相对中肯的。明朝的灭亡,主要亡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跟东林党顾宪成、阉党魏忠贤之争有关系,但党争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魏忠贤天生无赖气质,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喜酒好色,更沉溺于赌博,喜欢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进宫时已经很大年纪了,这样的太监按理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不过,魏忠贤知道他进宫的目的,因此他审时度势,靠着溜须拍马,竟然在内廷里得了势。他虽不识字,却被破例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与此同时,归魏忠贤直接掌管的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很多不愿依附魏忠贤的人都被污蔑为东林党,被下诏狱,多数都惨死狱中。

  然后就是皇太极,其实皇太极真的是个雄主,因为他老子给他留下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科尔沁蒙古有半数部落跟自己是敌对关系,朝鲜也在背后插刀子,女真内部也是有分裂的倾向,尤其是自己的几个亲哥哥莽古尔泰,野心很大,所以皇太极真的是处于内忧外患中,不过凭借英明的决断和智慧,他是成功的摆脱了逆境,然后大权在握。

  1627年,皇太极进攻关锦防线,目的有俩,一方面抢粮食抢资源过年,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削弱莽古尔泰和齐尔哈朗的实力。这点在进攻宁远的部署上就可以看出,莽古尔泰部受重创,齐尔哈朗直接战死,皇太极虽然没抢到粮,但是却通过战争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接着袁崇焕因为棋局下大了,被蒙古人坑了一波,运往边关粮食,分出部分给了蒙古人,目的是联合攻金,结果蒙古人被皇太极揍哭了,资源尽数到了后金,帮后金度过了小冰期最难过的时期。接着袁崇焕又因为单方面和后金议和被朝廷免职,这段时间后金继续处理内部事务,一直到魏忠贤倒台,明金边境也没在发生什么战事。


浮生茶说历史


天启4年到天启7年的魏忠贤在权势上,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在紫禁城拥有披挂盔甲的1万内操军,其就是太监军。

主要的武臣亲信,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还有文臣的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这五虎五彪,实际上在辽东战场上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出现到辽东领兵打仗。

在天启年稳定辽东局势的是天启皇帝的老师,督师蓟辽,尚方宝剑持有者孙承宗,当然,也没有达到压着皇太极打的地步。

孙承宗在辽东4年,以大明第一火器专家孙元化修炮台造大炮,袁崇焕修建营房,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拉拢扶植毛文龙….修建起宁锦防线,建立了9万关宁军,提拔了一批优秀将领。

孙承宗在辽东,修建9座大城,45座城堡,屯田5000顷,年收入15万。同时,孙承宗等人合力将红夷大炮引入辽东战场。遣诸将分别驻守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扩张二百里。这是整个明清战争时期,明朝局势最好的时候。

经过一系列工作,才让辽东局势稳定下来。天启2年到天启6年,都是让魏忠贤极为记恨,想方设法打击的孙承宗在主持辽东工作。

天启6年,经过魏忠贤的一系列破坏打击,孙承宗下台。但是他留下的体系,红夷大炮,还有袁崇焕,满挂,祖大寿等将领,还在取得了宁远大捷,开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如果没有魏忠贤,还有那些不学无术,只会卖弄嘴巴的言官大臣。明朝守住宁锦防线,保住江山,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深度军事


EXM???这是我见过各种吹魏忠贤文章中最搞笑的标题。

拜托你们先搞清楚对战双方是谁:魏忠贤掌权的那几年,明朝的对手是努尔哈赤。

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努尔哈赤是不是被压着打呢?

虽然在1626年兵败宁远,但是努尔哈赤在此期间成功攻占辽沈,迫使明朝的势力退到山海关外。我想请问,这到底是谁被谁压着打呢?

我以为所谓压着打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明朝的军队冲出山海关,一路杀回辽东,顺利消灭后金——努尔哈赤只是没能入关而已,这不叫被压着打,这叫两军对峙。

那么,魏忠贤到底做的怎么样呢?

以财政而论,魏忠贤恶化了边境的军事补给。根据户部统计,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明朝共筹集2000多万两银子,充作辽东军饷;甚至到天启三年(1623),辽饷支出仍然有628万两。

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彻底掌握实权起,辽饷逐年萎缩,四年就只有499万两。不仅如此,魏忠贤还挪用了其他边境的饷银,用以弥补辽饷。其中,天启三年其他边饷为347万两,五年(1625)缩到298万,六年(1626)再减到104万,七年(1627)是146万。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必然带来新的隐患。譬如明朝无力应对林丹汗的掳掠。

总而言之,就算东林党再恶心,魏忠贤魏公公也是个垃圾。你如果是个成年人,就不要非此即彼。


HuiNanHistory


魏忠贤得势的这三年,正是明朝辽东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候,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以来,明朝深感关外女真族已成气候将来必为大患。因此在辽东经略上选人都格外谨慎,因为这关系到整个辽东防线的生死存亡,从万历到崇祯,八任辽东督师,能力各不相同,但总体表现都还可以,论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内容将着重讲到天启年间的四任辽东经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与后金发生萨尔浒之战,明朝辽东经略杨镐轻敌冒进遭到后金猛攻,12万明军遭到惨败。后金兵进陷开原、铁岭,沈阳震动,明朝有感于辽东事急,后金势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辽东不能不加强防备。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治军能力和打战能力都很强,他主政辽东军政后,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因此大固。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攻打辽阳,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关系失和,熊廷弼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朝廷以熊丢城陷地问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党争,熊廷弼与东林党人多有来往关系密切,这对于与东林党向来关系水深火热的阉党来说是个危险人物。天启五年(1625年)被阉党弹劾,同年枭首,并传首九边。



继任者袁应泰,为东林党人。主治辽东期间,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来投即纳,将军童仲揆、尤世功等以为不可,袁应泰不听。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大军压境,镇守辽阳的袁应泰下令打开闸门,把太河水放入护城河,壕沟的内侧排列火炮,严阵以待。努尔哈赤水陆俱进,攻下沈阳,再战又下辽阳,贺世贤、尤世功为乱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战死。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举火自焚死。后被明廷追封为兵部尚书。



天启二年(1622年)王在晋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他对当时的关外局势看的比较透,曾分析到:“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可以说这一段话对当时的辽东局势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辽东局势在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相续失守的情况下已变得岌岌可危。王在晋经略辽东时间不长,在任期间大力扩军备战(军队由五万多一度增至十四万),大量造办军械、甲仗,并且采纳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图复建骠骑之功”的建议广泛提拔干部、增设衙署。这一段时间后金与明朝处于相互戒备没有太多军事冲突的状态。



王在晋退居南京兵部尚书之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由强转弱,辽东局势已经非常不乐观。紧要关头,朝廷以孙承宗兵部尚书衔任蓟辽督师,总督辽东军务。纵观辽东多任经略,唯孙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因为其御边出色,清军一时不敢妄动,孙承宗主治辽东期间无大的战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克制的状态。



自后金崛起,辽东便成为明朝对抗后金的第一防线,前沿阵地。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的战略地位变的越发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辽东经略,大体上,能力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不辱皇命,无一屈膝投降,虽然有熊廷弼王化贞的同僚不合,袁应泰的书生气重,但总的来说,辽东战事始终维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在铁岭、开原、沈阳、辽阳已经沦陷的情况下,辽东的重担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孙承宗之后有袁崇焕,但袁崇焕之后又有谁能肩负起守卫辽东抵御清军的这个重任?


大国布衣


如马云所说,市场上大量的马云的书都不是他写的,网络上大量的马云说都不是他说的,同时代的信息尚且难辨真伪,百年前的历史更是扑朔迷离…但是文官治史书,肯定向着自己人写就是了,所以宦官也许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肯定会被抹黑就是了…东林党六君子也许不是坏人,但是就算不死,会不会是治世能臣亦未可知,好人不一定就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许像徐阶那样韬光隐晦反击严嵩,而不是大喊我是忠臣我要死…明朝,就是亡在这些好面子的文人手上了…如和亲,纳贡,也许就可以腾出手攘外必先安内,不用两面作战,汉高祖尚有白登之围;割地更是笑话,辽东已在野猪皮之手,你割不割也是如此;至于最坑人的就是君主死社稷,国尚有八成土地,子嗣君权不统一,皇帝为了面子自杀了,造成王嗣不明,将领争权,不用满清打,自己内讧亡国,这种义气用事,可与项羽为鬼雄,却绝对称不上人杰…宋高宗海上漂一个月,南宋一百余年,衣冠不改,只是昏君;崇祯自尽于煤山,致华夏内战不绝被满清趁机统治二百年,衣冠尽失,却是好汉!这着实不公平!而后清朝不无康雍乾等明君,却不敢开明智,原因也主要是少数民族当权,开民智必先亡族,不开民智缓缓亡国的选择…所以,华夏之大罪人,着实亡于崇祯,亡于明朝文臣的仁义道德好面子,至于魏忠贤,未必能蹦出多大水花,想来后人多夸张抹黑…











长发不再飘飘


魏忠贤上位的时候辽东尚可支撑,一是粮饷供应还算得力,主要就是此人在皇帝的授意下搞的那个工商税使国库略有盈余,虽然他和党羽上下其手捞了不少,可也确实大部分用在了辽东,这就动了士人阶层的蛋糕,惹的群起而攻之。二是把持朝政,大权独揽,这就在明末党争不断,各方掣肘的大形势下有了一定的执行能力,这其实也是皇帝在后边撑腰的结果,当然引起了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士人官僚集团的敌视,皇帝用太监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僚集团的实力太过强大,他要有自己的人手好来制衡,天启之后的崇祯,就上了那些慷慨激昂,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的恶当,后来觉的这帮人靠不住了,又开始用太监的时候又识人不明,刚愎自用,把个形势闹的糜烂不可收拾,这也是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期各个利益阶层相互较力,内部松散,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让中华民族进入了几百年的黑暗,要是当时要是挺过那一段不知道历史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


自己的国王3


这个说法过于乐观,而且题主这个说法,也存在极大的问题。魏忠贤专擅朝政大致上是从天启三年兼领东厂事务开始的,此后接近四年的时光里,老魏斗东林,阉党势力主宰朝堂,而到了天启七年秋八月天启挂掉之后,老魏就失势了。

而皇太极是在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成为后金大汗的,双方交手的机会也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哪里来的魏忠贤压着皇太极打?

从萨尔浒惨败之后,大明就再也无法在辽东战场取得一场胜利,辽东丢失大半,直到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帅八旗6万人出征宁远,败于袁崇焕守的宁远城下,才算吐气扬眉了一把。

可问题这此胜利跟魏忠贤半毛钱关系没有。此前负责辽东战场的是孙承宗,孙承宗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了200里,使得宁远有所屏障,这是宁远之战能够击退努尔哈赤的基础。

而孙承宗主辽东事,也不是魏忠贤安排的,而是熊廷弼被罢免后,王在晋为辽东经略,打算袭取广宁,但总督王象乾认为即便能够攻取广宁,也守不住,还不如重守山海关,于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筑重关,留4万人驻守,袁崇焕认为这个策略不好,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上书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认为不能主观臆测,这时候作为帝师的孙承宗请求到辽东。

然而孙承宗到辽东一年不到,就被魏忠贤操作,以阉党高第取代了孙承宗。胆小的高第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出,把守军全部赶到山海关内,这是打算彻底放弃关外防线,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没有办法,只能让他衰落一小部分明军留下,自己立即下令将整个辽西防线的军队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在撤退中,还损失了近10万多石的军粮。

唯有袁崇焕死守宁远才最终在红衣大炮的加持下打退了努尔哈赤,而这自努尔哈赤攻明以来取得的第一次保卫战胜利,是真的跟魏忠贤没有半毛线关系呀,甚至他的干将高第一定程度上还严重拖了后腿。

努尔哈赤回去没多久就死掉了,皇太极上位后第二年,即天启七年5月卷土重来,这时候袁崇焕主政辽东差不多一年,施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修城屯田,以屯养战。说到底,这就是避免与后金野战,依托坚固城池来跟后金打攻城战,毕竟那时候的后金在没有大炮的加持下,攻城战真的不擅长。

皇太极首先打算围点打援,围困锦州,但是袁崇焕守宁远,只让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军一万驰援锦州,双方都有戒心,这场战役各有死伤,伤亡不大。皇太极见诱明援军野战不成,锦州城也攻不下来,劝降又全部下来,便打算直接攻打宁远,在坚城和大炮的相互作用下,后金被重创,最后被迫撤兵。

纵观魏忠贤权倾朝野的这几年时光里,辽东也就取得了两次宁远保卫战的胜利,这两次战役,谈不上压着人家后金打,只是单纯的打造关外防线,依托坚城和犀利大炮防御,打死也不跟敌人展开野战。所取得的战果,也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最多也就是击退后金,对后金的伤害很小,并没有伤筋动骨。

非要说压着皇太极大,大概是袁崇焕站在城头上居高临下,皇太极攻城咬牙切齿罢了,这就好像一个武功高强的近战高手,对方靠着强大的防御让无可奈何摆了。

至于魏忠贤,他才不会傻里巴机地卷入辽东这个烂摊子去的,毕竟打赢的几率被战败的小太多了,作为依靠皇权生存的他,斗东林,罗织党羽,天启不会在意,但一旦在辽东战事上除了纰漏,那么他还能得到天启的信任么?

辽东是个大窟窿,天启那几年,朝廷上下早就有了放弃关外全力退到关内的打算,也就个袁崇焕用两次防守战换来了经营辽西防线的机会而已。如果袁崇焕败了,那么也就真只能退守山海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