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01

每个父母心中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儿子让我陪他看《叶问4》,本来我对动作片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增进亲子交流,就答应陪他一起看。

刚看开头,却发现这是一部教育片。

故事开头,一代宗师叶问就被校长叫到学校,儿子叶正又跟同学打架了,因为屡次犯错,学校决定不再给叶正机会,让他退学。

叶问低声求校长,“可不可以再给叶正一次机会。”却被校长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叶问无奈,只好带儿子离开学校。

在医院陪儿子处理伤口时,意外碰到自己老邻居的儿子,也是正在给叶正包扎伤口的医生。看到年轻有为的医生,叶问一脸羡慕,看看医生,再看看自己的儿子,叶问深深叹了一口气。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在他看来,这位年轻医生工作体面、礼貌有加、前途光明,而自己的儿子调皮捣蛋、叛逆、不懂事,和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反应一模一样,除了羡慕之外,恨不得马上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别人家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

02

“家庭亲密综合症”——我们对自己孩子更苛刻的原因

平时,我们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处处都比自己的孩子好,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一个行为,在别人家孩子身上是优点,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到自己孩子身上就成为毛病或者缺点了。

当中华总会长万宗华责怪女儿在学校惹是生非跟人打架时,他脱口而出为女孩辩解,“那是因为别人欺负她。”而自己的儿子因为被别人抢走了漫画在学校打架,他却认为是儿子的错,别人抢不过儿子,也是儿子的错。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会长的女儿对太极拳不感兴趣,喜欢跳舞,他鼓励女孩坚持自己的选择;而自己的儿子想练拳教拳在他眼里却是错误的选择,根本不听孩子的想法。

对待“别人的孩子”态度和蔼,欣赏,包容,而对自己的孩子,百般挑剔,满口评判,各种嫌弃。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陌生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对待孩子也一样,一代宗师叶问也不例外。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就是因为“亲密家庭综合症”。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1、什么是“家庭亲密综合症”?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家庭亲密综合症”,指人们最容易把情绪宣泄给最亲近的人。

这样的情形很常见,就是我们经常在同事或者陌生人面前表现得温文尔雅、宽容大方,但是回到家里,经常会一言不合引便发家庭战争。

对别人的孩子理解包容,而在自己孩子面前却一点耐心都没有。

2、家庭亲密综合症是导致我们对孩子更苛刻的原因。

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我们把世界分成了两部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外部世界里,我们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和社会认同,就会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需要,比如表现得更宽容、更体贴,展现的都是我们最好的一面。而内部世界里,也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没有了被认同的压力,就会表达出真实的情绪,不需要任何掩饰,任自己的情绪肆意宣泄,只要孩子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发脾气、开骂、动手等即刻就来。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这一点在叶问遇到美国唐人街中华总会会长的女儿时 ,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听到那位年轻医生说自己因为在美国留学而变得这么优秀时,叶问就打定主意,也要自己的儿子来美国读书,希望儿子可以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于是叶问马上飞到美国给儿子联系学校,因此有机会结识了第二个“别人家的孩子”。

在叶问眼里,这个女孩家境显赫,无忧无虑。可是等他走近这个女孩,了解了她的想法后,才知道这个女孩也有自己的烦恼,女孩的爸爸是太极拳传人,想让自己的女儿继承衣钵,还要她在中秋晚会上表演太极拳。

可是,女孩却偏偏喜欢跳舞,并不想继承父亲的意志,就像叶正一样,对自己的父亲也是充满怨恨。

当叶问抛去父亲的角色,站在女孩面前,他就是个善解人意的朋友,鼓励女孩:“你不喜欢太极,你就跟他说。”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女孩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了,说了他也不听,在他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什么都错,他根本就不支持我。”

接着,女孩看着叶问说:“我不相信其他人的爸爸是这样的,最起码,叶叔叔,你不是。”

这句话让叶问无言以对,陷入了沉默,因为儿子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你老是认为我做的是错的。。。。。。我永远都是错的。”

当女孩为中秋节晚会表演太极拳苦恼时,他给女孩建议:“倒不如,中秋晚会上,你就表演跳啦啦舞吧!”

在儿子眼里专制、不近人情、伸手就是耳光的父亲,却成了女孩口中的好爸爸,原因正是他抛开了父亲的角色,由内部世界转化成外部世界,不应该对孩子有那么高的期待,不应该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03

如何克服“家庭亲密综合症”?

在我们看来,叶问父子和女孩父女之间的矛盾是一样的,叶正对读书没有兴趣,喜欢练拳,愿意刻苦练习,把中国功夫发扬光大。而叶问却不想让儿子再走这条路,为此两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手给儿子耳光。

同样是意见不合,叶问却会耐心地问女孩“啦啦舞是不是你的梦想?”

既然,人把自己分成两面,那么,我们该怎么让自己跳出来,让自己的孩子也感受到宽容和理解呢?

第一、不做“双标”父母,统一“人格面具”。

“双标”父母指的是,父母自己与孩子之间,或者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实行双重标准,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公平、不讲道理的影响。这里,仅指父母对待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的标准不同。

叶问在女孩面前宽容体贴,甚至像个知心叔叔,耐心地听女孩诉说自己的烦恼,并且鼓励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而对自己的儿子从来没有认真沟通过,根本没有考虑过儿子的兴趣,面对儿子的辩解只是粗暴地制止“够了”,甚至是一个耳光。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的理论,即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人格面具,以获得社会认同。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会戴着不一样的人格面具。

叶问在女孩跟前之所以宽容大度,细心体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的“人格面具”,所以对女孩的行为和选择都能理解并且接受,而面对儿子简单粗暴,专制独断,则是因为严父的”人格面具“,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我的,我的权威不容反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全面依赖于家长在儿童面前是怎么样的人,还依赖于儿童在家长的行为中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所以,想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就不要做“双标”父母,不要用批判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拿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处理一些事情,孩子才能充满阳光、积极乐观地成长。


第二、让自己努力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董卿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研究数据表明: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只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父母的行为做事,则占到其行为的80%。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本身。

“别人家的父母”,多是终身学习者,有好的阅读习惯,有自律的作息时间,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以身作则,自己带头完成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黄多多在2019新加坡国际西洋乐大赛中包揽了钢琴独奏、钢琴四手联弹、小提琴独奏,五个一等奖。

众所周知,黄多多很优秀,但是从微博中,我也看到了孙莉的用心陪伴。

孙莉跟大家分享,一个称职的陪练还不能纯粹靠强迫,那样会抹灭了孩子的兴趣,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引导她自己喜欢上这件事。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黄多多每天练琴,孙莉每天陪练,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还有在《诗词大会》上火遍全国的清华大学才女武亦姝,有才情,有颜值,不少父母纷纷表示“生女当如武亦姝”。

而武亦姝的妈妈却这么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我想,这句话给了我们为什么要先成为“别人的父母”的最好诠释。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莫言曾经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比起很多父母拼命地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不停地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不如我们先去做“别人家的父母”。

我们的一言一行让孩子耳濡目染,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孩子在怎样的氛围中长大,就会变成怎样的人。

第三、拉开距离,把自己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养。

我们既然了解到对孩子吹毛求疵,苛刻挑剔是因为“家庭亲密综合症”,那就不妨跟孩子拉开距离,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原来在你眼里不起眼的举动都有可能变成优点,你的挑剔就会变为欣赏。

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安家》里,房似锦卖房时的一个小细节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房似锦接了一个客户,由于经济紧张,这个客户需要先卖掉老房子,才能买房似锦手里的新房,为了帮客户尽快卖掉家里现有的房子,她帮客户一起收拾家里的卫生,在收拾卫生时悄悄留下了客户儿子的涂鸦。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然后她把这些画拿到要出售给客户的新房处,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当她带着客户观看新房时,特意把画展示给客户,当客户惊讶地问房似锦,“这些画好有创意,是从哪里弄来的?”

房似锦得意地告诉客户,“这是你儿子的作品呀!”

客户惊讶地说:“天啊,是吗?我都不知道我儿子画的这么好,我老公还经常说要扔掉儿子的画。”

事实证明,当你拉开距离,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就发现了他也有“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只因为我们平时离的太近,忽略了而已。

所以,跟孩子拉开距离,把他当成“别人家孩子”去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的孩子”去沟通,当成“别人的孩子”去欣赏,当成“别人的孩子”去尊重,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叶问4》:揭示“家庭亲密综合症”对孩子造成的“苛刻现象”


结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人与人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而已。你的孩子是你的唯一,同时也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