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解析!張居正改革前夕的大明王朝:糜爛程度超乎想象

張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進行的一場涉及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革新運動。

這場革新運動的背景,是明朝日益積累的社會矛盾。可以這麼說,改革前夕的明朝,其糜爛程度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了。

土地高度集中


解析!張居正改革前夕的大明王朝:糜爛程度超乎想象

明朝中後期土地的不斷兼併造成了土地高度集中。豪富之家勢力強大,田地極廣。然而,他們卻百般逃避賦稅。他們逃避賦稅最慣用的方法就是隱瞞田地,有些地主,明明擁有七萬頃的土地,卻勾結地方官,上報只有兩萬頃。

土地集中,在加上富豪隱瞞田地,造成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首先,當時朝廷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田賦,賦稅上的逃稅直接導致了朝廷稅收越來越少,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其次,朝廷為了緩解財政危機,又往往將所欠賦稅轉嫁到小農身上,小農不堪重負,大量破產,使得土地進一步集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行政效率低下

明代自中葉以後,政治腐敗,官吏人浮於事,拖延成風,行政效率十分低下。而作為國家首腦,正德、嘉靖之流的皇帝,對朝政的漠不關心,長時間的不上朝更是給廣大官吏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皇帝都這樣,那底下官員的紛紛效仿,大多尸位素餐。張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其初衷就是要杜絕這種人浮於事的作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學政敗壞

明初,朱元璋為了培養國家所需人才,大興學校,北京和南京設有國子監,地方各府、州、縣都辦有府學、州學、縣學。府學、縣學都有固定的,較為優越的生活待遇,由國家統一規定,政府供給。


解析!張居正改革前夕的大明王朝:糜爛程度超乎想象


明朝中葉以來,隨著政治腐敗的蔓延,學政也日益敗壞。具體表現為:冗員充斥,消耗國家的大量資源,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更有甚者,一些不良分子,號稱學霸,他們欺壓百姓,對地方官也毫無禮儀,妄加誹謗,成為地方上的一股不安定勢力。學政的敗壞,使之完全背離了國家培養人才的初衷。

驛遞制度腐敗

明初,對於驛站的使用,國家有嚴格的規定,非有軍國大事,不得使用驛站。即便是公侯、都督等奉命外出,也只許帶隨從一名。

而明中期以來,驛遞制度也日漸鬆弛,驛站的開支日益膨脹,這筆龐大的開支,都落到了老百姓的身上。當時使用驛站者,必須持有勘合作為憑證,勘合由兵部或地方巡撫簽發。而在官場腐敗的風氣下,勘合的簽發成了送人情,拉關係,甚至是行賄的手段。兵部和地方巡撫可以隨意簽發勘合送人,而不管是公用還是私用。並且勘合還沒繳還的期限,以至於一張勘合可以享用終生。

驛遞制度的腐敗,是明朝官場黑暗的一個縮影。

水災頻繁


解析!張居正改革前夕的大明王朝:糜爛程度超乎想象

明代隆慶、萬曆之際,黃河不斷決口,水災頻發。萬曆二年,黃河在邳州決口淮河也決口;萬曆三年,黃河在高郵、碭山決口;萬曆四年,黃河決口,入淮河,淮河水勢不敵黃河,全淮南流,淹沒了淮揚一帶的大片房屋、田地。

而當時的明朝政府,一方面受困於財政的拮据,一方面又物色不到治河能臣,導致黃河水患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小結:可以看出,張居正改革前的大明王朝,弊端叢生,矛盾百出。隨後,張居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些矛盾,明朝甚至有了中興的跡象。然而可惜的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對他進行了清算,不僅將其抄家,而且將張居正實施的新政全面廢除。這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真的是巨大的損失,令人嘆息!


解析!張居正改革前夕的大明王朝:糜爛程度超乎想象

張居正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