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陆逊追杀刘备,为何看到一白袍老将转身就跑?

猫眼观史


古时候人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反映出一个将领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军队没了可以再造,但一个好的将领如果失去了可是很难找到替代者的。所以历朝历代对于那些优秀的将领一直推崇,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在一场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能扭转局势,我们就来看看在一场有名战役中一位将领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羽被杀后,刘备怒不可遏,他忘记了诸葛亮给自己的善意提醒,忘记了自己要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是为自己的兄弟报仇。因此刘备率大量军队进攻东吴,东吴此前也倍感压力,因为刘备这回是玩了命要来,能不能抵挡住还得另说。

但因为天气上的便利,整个蜀军将士不适应东吴的气候,所以刘备就让将士们在树荫下安营扎寨,这便给了陆逊击败蜀军的方法。用赤壁时相同的套路——火攻来解决蜀军。在一把大火下,蜀军溃不成军,蜀国的很多优秀将领被斩杀,刘备输得很惨。

在吴国反击的时候,时间大约是晚上的8点,整个过程很快,刘备发现自己无力回天,便下令撤退,准备趁夜色突围,刘备一行人走得很快,但是被吴国的将领紧紧咬住。在这个时候,刘备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军队的兵器焚烧扔到山路上来,阻挡吴国前进。

刘备费尽了力气总算逃到了白帝城,这个时候,吴国的将领徐胜等人准备乘胜追击,他们想的是能借此把刘备解决掉,那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不过陆逊在得知有一位身穿白袍的将领赶来之后,立马打消了继续追杀刘备的念头。

这个身穿白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云,在五虎将里,赵云应该是最具个人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一位,在罗贯中的笔下赵云无论是武力和个人魅力都达到了顶峰。

对于当时的陆逊来说,他害怕赵云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赵云本身实力出众,长坂坡的故事想必陆逊是知道的。这次赵云可没有光把他自己带来,而是带来了近2万的援兵,其中还包括刘备中途收拢的一部分士兵。

或许这些士兵的单人作战能力不是很强,但在赵云的带领下,他们个个都是猛虎。陆逊清楚,赵云这种出色的将领能对一支军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赵云当时帅援军已经等候多时,以逸待劳跟他们作战,可能会让自己身陷于不利之处。

其次,当时吴国和蜀国之间发生争斗,魏国不是什么都没做,他们在静静注视着两国战争的动向,准备借此良机去捞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而魏国瞄中的正是荆州,荆州的战略意义在此不过多赘述,此地堪称是三国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

当时的曹丕在刘备失败以后选择了率军讨伐荆州,陆逊得此消息以后,立马让军队转到荆州防守。而当时孙权也害怕刘备跟曹丕联合起来,毕竟这三个国家之间永远没有永恒的同盟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吴国刚得罪了蜀国,蜀国为什么不能转过来跟魏国联合来对付自己呢?

早在刘备出征之前,他就留了一手后路,便是让赵云做好后勤准备工作,刘备这么做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在当时的几位将领里,除了张飞以外,赵云是最受刘备信任的,将后勤这种重要的工作交给赵云来做,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而赵云很好地完成了刘备交给他的任务,也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可信赖并且优秀的武将。赵云这一生帮助了刘备很多次,无论是长坂坡将刘禅救出,还是这一次撤退为刘备打掩护,赵云都做的无可挑剔,他也无愧于历史名将这一称号。

只不过对于刘备来说,他非但没能帮助自己的兄弟报仇,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自己也一病不起。如果他当时能冷静下来听诸葛亮的建议,日后寻找机会再为关羽报仇,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呢?我们不得而知,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了。


猫眼观史


夷陵之战,刘备败得一塌涂地,被东吴的陆逊率领吴军一路追杀,陆逊誓要活捉刘备。然而,当陆逊看到一白袍老将后,转身就跑。那么,这个白袍老将到底是何方神圣,还有就是为何陆逊要转身而跑呢?

历史上,在关羽被吴国擒杀后,刘备怒不可止,亲率蜀国精锐,水陆并进讨伐东吴。后来,两军相持于夷陵地区,并且一直是相持不下。天气炎热,刘备心疼将士,命令将士们在树荫下安营扎寨。然而陆逊从中找出了攻破蜀军的方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刘备败得一塌涂地,手下多名大将被斩杀,蜀军溃不成军。

刘备趁夜突围,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拿,还好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逃脱。当时,陆逊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然而当陆逊看到一白袍老将后,就下令撤军。



这个白袍老将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战云。陆逊之所以在看到赵云后就下令撤军,并不仅仅是惧怕赵云的威名,而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赵云的到来带了大量的援军,再加上刘备收拢的散兵,此时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二是陆逊顾忌魏国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就停止追击,主动撤军。

历史证明陆逊采取主动撤军的举动是正确的,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曹丕下令伐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事后,孙权主动求和,孙吴重归于好,共同抗魏。所以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密探零零发


三国时期,如果突然驰来一将,银盔银甲,胯下白马,手持亮银枪,背背青釭剑,到得近前大喝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估计很多三国名将都会被吓得一阵心脏狂跳,脸色煞白,不是落荒而逃,就是已经被刺死于阵前了。没错,陆逊追杀刘备时,看到的白袍老将就是三国名将常山赵云赵子龙。

这件事还要从夷陵之战说起,蜀吴大军对峙,天气转热,蜀军移营于林木阴密处避暑。陆逊在成功识破刘备的诱敌之计后,使用火攻计,反攻蜀军,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

刘备营寨被烧,再次使用闪遁技能,上马就逃。结果,刚到冯习营中,就遇到吴将徐盛。冯习上前战徐盛,刘备掉头,又被丁奉拦住。幸得张苞率御林军及时赶到,救出了刘备。途中又遇到了大将傅彤,在张苞、傅彤的保护下,刘备逃到了一处小山之上。第二天白天,关兴也率数名骑兵杀到山上,与刘备会和。

众人商议之后,傅彤自请断后,掩护张苞、关兴保护刘备突围。傅彤挡住了丁奉等吴将的追兵,在重重包围之中,大战百余合,力竭口吐鲜血阵亡于乱军之中。张苞、关兴保护刘备突围,被吴将朱然截住。张苞、关兴二人纵马冲击,被乱箭射回,身受重伤。前方无路,后方傅彤死后,陆逊也亲率大军杀来。

刘备正要仰天长叹吾命休矣之时,突然间前方喊杀声震天,朱然军队大乱,跌落山涧无数。只见一彪军马杀出,为首一将,白马银盔,姿颜雄伟,常山赵子龙赶到。只见赵云左手亮银枪,左挑前刺,右手青釭剑,上下飞舞,马到之处,吴军士兵鲜血崩流、肢体翻飞,哀嚎不断,视者皆震恐而逃。

朱然见状上前阻挡,只一个回合,赵云便将朱然刺于马下。陆逊正在追赶刘备,听闻赵云赶来营救刘备,便急令退兵。

为什么陆逊这么怕赵云?当然是因为赵云的勇武与威名。

赵云少年时,一出场便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逼退了文丑,随后又斩杀了袁绍手下将领麴义,单人独骑冲入袁绍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长坂坡一战,更是夺得青釭剑,神兵在手,武力值突飞猛进,赵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之中,更是杀了一个七进七出,斩杀曹将五十余员。从此,常山赵子龙的大名威震天下。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吊祭周瑜。赵云一人手持青釭剑随护诸葛亮左右,吴将竟无一人敢动。可见,周瑜死时,东吴诸将已经被赵云的威名所震慑,全都得了恐赵症。

而在汉中之战时,赵云汉水救黄忠,杀的魏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战。此战后,刘备直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消息传到东吴,吴军将领更是个个惊恐,恐赵症更加严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一听是赵云来了,再多兵也拦不住呀,与其白白损耗兵力,还不如放刘备走吧。陆逊这才急令军退,转身就跑了。


奕天读历史


刘备夷陵战败,关兴、张苞二将护卫刘备撤退。陆逊派大将朱然前去追击,朱然在江边陈兵列阵截住了刘备退路。

刘备身边只有残兵败将,无力迎战朱然,陷入绝境。刘备仰天长叹“奈何天绝汉祚矣!”话音未落,忽然从斜刺杀出一支奇兵,为首将领身着白袍,手持龙胆亮银枪,大喊“吾乃常山赵子龙,吴狗休伤陛下!”

朱然挺枪来战,交马只一合便被刺于马下,吴兵见状溃散而去。刘备之围遂解,赵云护卫刘备往江州去了。原来赵云率白毦兵驻守江州,见夷陵处火光冲天,恐刘备有失,便引军前来接应。

话说溃兵回报陆逊,说朱然被赵云斩了。陆逊大惊“义封休矣!”急命众将全速追击,休得放走刘备。正在行军途中,探马来报说前面有一白袍将军挡在山口去处,旗上写着“汉虎威将军、江州都督赵云”。

陆逊远远望去,只见前处旌旗招展,赵云身着白袍威风凛凛,山口有烟尘四起。陆逊暗想,早闻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浑身是胆,今观之甚为雄壮。又先前一枪刺朱然于马下,赵云士气正旺,而吴军夜战行军,人困马乏,不可力战。

于是陆逊下令全军后撤,于险要处安营扎寨。赵云见吴军后撤,便徐徐撤回,追刘备去了。

以上是我自己照演义剧情发挥的,大家乐呵乐呵就行。实际上在正史中,陆逊和赵云并未有过照面。

夷陵之战时,赵云力劝刘备不可东征,但刘备不听,让赵云率军都督江州,以为后备。听闻刘备夷陵战败,赵云便率军从江州东行,救援刘备。走到永安的时候,赵云和刘备汇合,在这里汇集溃兵。

永安易守难攻,又有赵云助阵,而溃散之兵逐渐汇合,有数万之众。再加上曹魏在北方蠢蠢欲动,为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所以陆逊见状便退兵了。


石头说历史


刘备老年而骄,自认为用兵老道,不听众臣之言,亲率七万大军伐吴,最终中了陆逊的圈套兵败而逃。陆逊亲领吴军铁骑一路上不停的追击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快被吴军追上了,心想我命休矣;当此危难之时,赵云一身白袍一骑白马,领数千精兵来援,陆逊见赵云来援,急令大军回撤。为何陆逊见到赵云就撤兵呢?原因有三:其一、赵子龙有万夫不挡之勇,当年百万曹军皆被赵云戏耍,何况陆逊的数万人马呢?其二、赵子龙有勇有谋,并非一般的猛将,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有他在的话再想击杀刘备已无可能;其三、蜀军来援,那么曹军必然会来攻,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先撤兵保存实力再择机而动。

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来索要荆州,刘备说先还一半;孙权的使者来取,关羽不给。当时曹军正在攻击关羽,关羽采用水淹之计击败曹军;此时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身死。刘备在成都当了皇帝后,日思夜想为关羽复仇,并想先占领较弱的东吴,再合蜀吴两国之力北上灭曹,以此完成统一天下的理想。刘备不顾群臣苦谏,毅然亲率大军七万东出伐吴,一路上蜀军连连告捷,刘备由此更加骄傲轻敌。陆逊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让蜀军深入东吴地界三百里,然后吴军据险顽守,蜀军进攻受到挫折。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发现战机已到,于是采用火攻计,一下烧掉蜀军的百里连营,蜀军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并逃到白帝城。

陆逊大军追击到了白帝城,正打算攻城活捉刘备,这时蜀国后将军赵云领兵来援,赵云纵马廷枪,一枪将吴国大将朱然刺死于马上,东吴军大乱;陆逊见赵云英勇不减当年,急令大军撤退,以避开赵云的锋芒。陆逊见到赵云,就知道蜀国援军已到,自己再去围攻白帝城短时间内无法取胜,如果诸葛亮亲自到白帝城主持反击战,那么他陆逊必败无疑。同时曹军也在长江边上游荡,随时都有偷袭东吴的可能,如果陆逊在白帝城跟蜀国耗上,那么最终得便宜的必然是曹军。因此陆逊当机立断,下令退军防守。孙权见刘备驻守白帝城,且有增兵的动向,于是主动向刘备请和,刘备心力憔悴之下,同意孙权的请和。同年九月魏军攻吴,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军国大事皆托于丞相诸葛亮。


大秦铁鹰剑士


刘备被火烧联营之后,冯习就护着刘备突围,这时候吴将徐盛杀到,冯习就与徐盛撕杀起来,让刘备离开。可是徐盛直接不管冯习,真接去追刘备,刘备正慌的时候,又来了一队吴军,是丁奉。

徐盛和丁奉两边夹攻刘备,这时候,有一支军队杀了进来,刘备来看,原来是张飞的儿子张苞率着御林军前来救援。

张苞护着刘备撤退,又来了一支军队,是蜀将傅彤,两支部队就合兵一处,护着刘备到了马鞍山,这时候陆逊的大部队也过来了,将马鞍山围住,张苞与傅彤就据着山口,抵挡住吴军。

两军交战,死伤无数,第二天,吴军放火烧山,这时候又有一支部队赶至,一看,是关羽的儿子关兴赶到,关兴说:请陛下赶紧撤往白帝城!刘备说:谁来断后?傅彤说:我来断后。

就这样,关兴、张苞护着刘备前往白帝城,这时候又从江岸边出现了一支部队,是吴将朱然,断了后路,关兴与张苞冲进敌阵,重伤而回。这时候陆逊大军追至,刘备觉得自己会命丧于此。

正当这个时候,又有一支部队赶至,是赵云。赵云之间留在江州,听说吴蜀两军交战,就速速前来救援,而陆逊听说来救援是赵云,就命令吴军撤退。

为什么陆逊一听说是赵云,就赶紧撤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赵云是名将,长坂坡里七进七出,斩杀一百余将,而赵云也随刘备到过东吴,很多吴将都见识过赵云,陆逊知道吴将不是赵云的对手,很容易被赵云击杀。要是赵云擒贼先擒王,将陆逊杀了,那就尴尬了。

第二,有赵云的地方,很有可能有诸葛亮,也说明益州的救兵赶到了,而诸葛亮擅长于打埋伏战,表面上刘备是大败,但难保诸葛亮就在不远处,到时候中了埋伏就不好了,陆逊在回去的鱼腹浦就中了诸葛亮的八阵图,幸好有黄承彦带他出去。

第三,赵云毕竟很厉害,如果在此地撕杀太久,那么魏军趁这个机会进攻东吴,那么东吴空虚,就危险了,果不其然,当陆逊回去的时候,曹军就有曹休、曹仁、曹真三路几十万进攻东吴了。

陆逊毕竟有勇有谋,当他看到赵云的时候,就想到了各种可能性,觉得再打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就立马下令撤军。


历史简单说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料却被书生陆逊打得大败而归,追兵追到马鞍山的时候,突然留守在江州的赵云出现,吓退了东吴的追兵。

那赵云怎么会突然出现?陆逊真的害怕赵云吗?


刘备在攻江东前的准备

在大举进攻江东之前,刘备在内部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幸亏刘备有所准备,才不至于被曹魏和江东两方面夹击,安排赵云兼督粮草也保证好了后路。

也是因为赵云的心细和远见,知道刘备此行必定不能成事,在一听到吴蜀交兵的时候就做好出兵的准备,才能在刘备大败马鞍山的时候及时出现。要不然等到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江州再出兵,刘备早就全军覆没了。“时赵云在江州,闻吴,蜀交兵,遂引军出”。


陆逊真的是怕赵云吗?

我认为陆逊一方面是怕赵云,毕竟长坂坡七进七出,拦江救阿斗肯定是听过孙夫人提过的,而另一方面则更怕自己重蹈刘备的覆辙。

陆逊火烧连营的时候是晚上八九点,这点在现代来说当然不算黑,但在没有照明工具的古代没有来说却已经是很晚的,普通人家这时候可能都睡觉了。

“先主正慌急之间,此时天色已微明,只见前面喊声震天,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入,前来救驾”。来救驾的就是赵云了,而陆逊一听说是赵云前来,就急忙退军了。

可以看出陆逊怕赵云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怕自己会和朱然军队一样“纷纷落涧”,毕竟山地战不适合江东水军,却恰恰是蜀汉士兵的强项。

刘备就是因为被拖在了丛林茂盛的夷陵一带,才中了“火烧连营”之计,何况当时正值天黑,山路崎岖,又有蜀军支援前来,要是自己也被拖在了马鞍山的话,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一贰一橙


再被陆逊火烧连营前,刘备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的高潮。他借口为关羽、张飞报仇,兴全国之兵而东征孙权,一路连战连胜,大有吞并江东之势。可是,随后陆逊稳准阵脚,在夷陵大败刘备。这一年,是公元222年,也是刘备又巅峰坠入深渊的一年。

在夷陵之战后,陆逊率军在后掩杀溃逃的刘备,而刘备则丢盔卸甲,撒开花地往回奔命。可就在此时,几乎已经绝望的刘备见到了一位白袍老将,他悬着的心也就随即放下了。这位老将不是别人,正是五虎上将中的赵云。

赵云虽老,但威名尚在,且勇力过人。赵云当年大战长坂坡,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身怀阿斗斩杀了曹操麾下五十多员名战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可谓是一战成名。因此,但陆逊见赵云出现在前方后,随即便调转马头,命令收兵。

可即便如此,赵云还是在战场上大秀枪技,一枪便刺死了东吴的大将朱然。在陆逊撤兵的同时,赵云还引军冲杀了一阵,将刘备救出。此战中,老将赵云再立奇功,可以算是刘备父子的大恩人了。

然而,以上情节却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设计的,绝非真正的历史。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刘备虽然大败,但还是侥幸退走了,而陆逊并没有奋力追杀,更没有赵云救主的戏份,更谈不上一枪赐死大将朱然了。

陆逊之所以不奋力追杀刘备,主要的考虑还是顾忌曹魏一方会趁机偷袭。与刘备不同,东吴一方始终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故而在夷陵大败蜀军后,并没有全力追杀,为的就是为日后孙刘继续结盟留有余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比较明知的。

刘备当时之所以会集中全力东征,除了痛恨孙权派人偷袭了荆州外,更主要的还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觉得,在稳固了汉中以后,可以集中力量先灭掉东吴,然后再分兵讨伐曹魏。可是,这个美梦并未实现。

在刘备东征的初期,陆逊并未迎其锋芒,而是诱敌深入,看准时机后才予以反击。从这一点来讲,刘备的失败还是输在了急躁上。不过,即便是惨败以后,刘备还是选择留在白帝城,而没有回成都。

刘备的意图很明显,他一方面是防范东吴进攻,另一方面则是还想着伺机讨伐东吴。只可惜,命运并没有给刘备机会,数月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再次回顾《三国演义》中赵云吓退陆逊的情节,便可发现,罗贯中是在极力地凸显赵云的忠勇,用这位常胜将军来帮刘备找回些尊严。因为整部书中作者对于蜀汉阵营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感情倾向的,无论是夷陵之战后的赵云救刘备,还是长坂坡时的子龙救阿斗,皆是如此。


夕阳下的晚枫


题主所说的这位白袍老将应是蜀汉“常胜将军”赵云无疑了。不过说到陆逊一看到赵云转身就跑,未免也太轻视江东陆逊了!那么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呢?也不能说没有,只不过过于放大化了,陆逊当年于夷陵击败刘备后,确实穷追猛打的一段时间,但后来撤兵,也与赵云的驰援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主要原因。至于说陆逊怕赵云,一看到赵云便跑,在演义中到确实有类似的情节,不过在正史上便是无稽之谈了!下面我便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演义视角,陆逊撤兵的原因

演义中关于这件事有着精彩的描述:

“时赵云在川中江州,闻吴、蜀交兵,遂引军出......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演义中说到陆逊听闻赵云来援,急令军退。当然这个描述也没有把陆逊描述得那么不堪啦!但此时的陆逊不过是暂避赵云锋芒,并没有退兵,直到后来身陷诸葛亮在鱼腹浦所布置的八卦阵中,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所救,才悟到当谨防曹魏进犯,故撤兵。

所以按演义的描述,陆逊撤兵主要是提防曹魏,并非畏惧赵云。时遇赵云时,不过暂避其锋芒,并没有因赵云来援而生退兵之意。

正史视角,陆逊撤兵的原因

据正史记载,公元222年六月,刘备于夷陵兵败,后一路向西奔逃,最终逃至鱼腹县白帝城。时吴军紧随其后一路追击,吴将潘璋,徐盛等人更是希望能活捉刘备。当时刘备收拢散兵据守鱼腹,后赵云又率军来援,那时据守鱼腹的蜀军兵力近两万余人,陆逊要拿下鱼腹,可谓难比登天(当年陆逊抵御刘备的总兵力才不过五万,夷陵之战,互有消耗),加上当时陆逊顾忌曹丕乘势袭击后方,故停止了对刘备的追击,主动撤兵。而同年九月,曹魏也果然进兵东吴,所幸陆逊早有防范,魏军终无功而返。

从正史角度来看,时陆逊撤兵主要有两点:

其一,当时刘备已经做好了防御措施,加上赵云援军到来,吴军若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其二,提防曹魏,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后来刘备一直待在了白帝城直到去世,并改名鱼腹为永安,想必“永安”的寓意大家都清楚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白袍将军指的是赵云,但实际上在陆逊追杀刘备的过程中,无论是正史或者是《三国演义》,陆逊都没有亲眼见到到赵云。无论演义或者正史中,陆逊只是听闻了赵云救援刘备,所以便命令退军了。



演义中赵云勇猛异常

在演义中,夷陵之战时,陆逊在初更时分放火,也就是现在的晚上七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此时的刘备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命之时,关兴在前,张苞在中,傅彤断后,以此保护着刘备下了山。

到了黎明时分,刘备逃到了江边,但这时江边突然出现了东吴将领朱然,刘备仰天长叹,自己将会命丧于此地。但此时奇迹出现,赵云率领一支军马杀来,并且一枪将朱然挑下了马,刘备因此免于危难。



朱然死后,陆逊听闻赵云赶来,所以急忙命令了暂时撤退。这里估计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赵云的勇猛形象,所以编造了赵云杀死朱然的事情,陆逊也听闻了赵云的勇猛,所以考虑到军队战斗了一夜,想来也应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之后,陆逊再次进兵追击,在渔腹浦进入了诸葛亮的石阵,不料被石阵所困,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前来营救,所以陆逊逃过一劫。之后也预感曹魏攻打荆州,所以就放弃了刘备。



正史中赵云掌控大军

夷陵之战前,刘备安排了赵云负责东征大军的后勤问题,因此留守江州,而江州就今天的重庆一代。

当六月份时,刘备在夷陵兵败,吴军穷追不舍,当时刘备撤退到秭归时收拢了一部分残兵,之后又到了永安,这时的吴军自然穷追不舍,试图扩大战果,所以派遣了李异和刘阿蹑踵而至,驻扎在南山之上。



到了八月的时候,刘备聚拢了相当一部分的残军,之后又退守到了相对险要的白帝城(今奉节),而且赵云从江州带了两万军队而来。

《傅子》记载刘备夷陵之战率军十万伐吴,损失了八万左右。而《三国志》中只说刘备在火烧当夜损失万余。以此可见赵云来到之后,白帝城最少兵力也在四万左右。而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军队大概有五万左右。以此可以推断双方兵力不相上下,而刘备据险而守,陆逊根本无法攻下白帝城,所以选择了退军。



当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曹丕在刘备失败后,也选择了率军征讨荆州,所以陆逊必须放弃西进而在荆州布防。为此刘备还写信恐吓陆逊自己还会东征,这时孙权非常害怕刘备和曹丕联合伐吴,所以上表请和。最终刘备在曹丕失败后,同意了孙权的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