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吗?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HaibinJin


据考证这句话最先是由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首先提出来的,但是鲁迅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也支持这个观点。

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咋一听实在很令人震惊,我们从小到大就受到教育说汉字是最优美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隗宝。而向来被誉为爱国作家的鲁迅竟然会如此批评汉字,甚至想要将其废除。

其实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当时的中国非但内忧外患,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更是不行,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现在我们的汉字其实已经简化了不少了,但是在当时连汉语拼音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一直到建国后1956年2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

西方人只有26个拉丁字母,而汉语却有着数千个方块字。对于拉丁字母的文字来说,只要会说话,认识26个字母,就可以阅读。而汉字的扫盲太难了,非得几年读写苦功夫不行,对于劳苦大众来说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而国民没有文化,国家就不可能强大起来,因此鲁迅才会愤而发出“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这样的偏激观点。

不仅仅是老百姓学不会,汉字也给信息传递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事实上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汉字输入法都是一大难题,更别提在那个年代了。对于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来说,利用打字机的键盘上的26个字母,就能方便快捷地打出任何想要的文字。而汉字的打字机呢,放张图给你们感受一下。

这是林语堂先生构想的中文打字机的键盘图,光看着就能够想象打字有多少麻烦。西方国家打一篇文章只要半小时,而使用汉字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本来人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拿来做别的科研,却要浪费无数的时间在打字上。这当然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感到痛心。

只能说当时的中国真的太落后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把锅甩给汉字的偏激想法吧!


绎小清


鲁迅还真说过这句话,只不过如果单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8个字,有点断章取义,原文是——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薑的[薑]字或一个[鸾]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原文是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有些地方似乎有点违和,不过大体意思还是能理解。

其实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摒弃“繁体字、八股文”,推行平民化实用的“简体字、白话文”。

但是这段话中鲁迅认为,古人传下来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写进方块中”是一种压榨,四四方方的方块仿佛是一座纸上的监狱一般,禁锢了人们自由的灵魂。

仅仅学这个“方块字”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功夫,鲁迅觉得没有必要,引申来看,甚至觉得横平竖直也算对文化的一种禁锢,不如“无规矩裸奔”,随意写出来,大家能看得懂,就足矣。

开始说仅8个字,有点断章取义,看完前后文,似乎仍然觉得鲁迅先生的这个思想“矫枉太过正”,真的有点不可苟同

如果非要在这份观点前强加一个理解的话,那么只能说那是一个崇尚自由、冲破旧思想到某种极端境界的时代,似乎一切违背人类本身意志的习俗抑或是文化,都是糟粕,应该摒除,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

有过留学经历,似乎将中国近代的落后刻意的附加到任何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习俗上,因此有这种言论是可以理解的吧(强行理解)。

从这个观点引申来看,似乎使用筷子也是一种束缚呢,小孩子学习使用筷子都要学好久,不如一开始直接下手抓,天生就会,不需学习,把这功夫用来学习其他岂不是妙哉。

记得世纪初做过一份投票调查,大意是“谁是最伟大的作家”,鲁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一点深表赞同,毕竟在那个年代,太需要鲁迅精神了,个人对鲁迅先生也非常敬服。

但时代与时代的思想是不同的,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也难免有缘木求鱼的感觉。


小屏窥人生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与[救亡情报]访员谈话”中,被收入《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原文开篇便是这八个字,鲁迅先生继续解释说“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他还表示自己也是饱受汉字之苦的“受害者”,比如让学生把“薑(即姜)”、“鸞(即鸾)”不偏不倚地写进方格里,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来训练,这不是瞎折腾吗?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止一次地提及汉字的弊病,比如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在《关于新文字》中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在那个激进的年代,激进的鲁迅先生为了救亡图存,提高全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他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在全国去除繁琐的方块字,使用表音且结构简单的拉丁文。废除汉字只是他提出的众多解救中国的方案之一,而这个方案,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汉字生生不息,而且每个中国人都以方块字为骄傲。

与鲁迅提出废除汉字的同时,方块字的简化工作也已经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广的简化字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方块字不但不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反而是医治文盲“结核”的良药。

中国文字历经数千年演变,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样子,任何试图开历史倒车的人都是徒劳的。


国史通论


首先鲁迅说过这句话,但我不认为鲁迅所说的“汉字”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字,鲁迅所说的“汉字”是指“文言文”。辩证的来看,鲁迅是提倡白话文的,也带头写了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如果鲁迅所说的“汉字”就是指“中国字”的话,这不矛盾吗,鲁迅的《狂人日记》又没有用英语、法语、俄语等外国语言去写,所以鲁迅所指的“汉字”是指当时的白话文。

其次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看鲁迅说的这句话,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个时期,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兴起,简单来说先是被外国人打醒了,然后看到外国的文化原来这么通俗易懂,而我们的文言文受八股文的影响,全是“之乎者也”,不光枯燥乏味还不利于传播,所以开始提倡白话文

当然,我现在也很喜欢读古代文言文的书籍,我也不赞同把文言文全部摒弃,但请大家明白,这只是现在的我的看法,这只是现在的我基于当今社会环境的看法,如果将我换到当时那个历史情境,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我也会去提倡白话文。

最后,我希望在科技这么发达、发表言论这么方便的今天,每个人再去评价人或事的时候,一定要走进去再去评价,最起码了解当事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最起码了解完事情的始末,切忌用第一眼的主观意识发表看法,否则的话,我们就成了脑残的喷子。


弘传定瓷


知行合一

玩世不恭的朱厚照把儒学巨匠杨廷和气成了神经病,明君朱佑樘没有想到自己英明一世却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朱厚照,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联合文官集团试图灭了皇帝身边宦官集团,可是没能如意目不识丁的阉人笑到了最后,杨廷和被迫告老还乡了。

朱厚照这样玩下去,宁王抓住了机会贿赂了皇帝身边的八虎和文官集团厉兵秣马准备造反,如果朝廷没有贤臣猛将,宁王在唐伯虎的辅佐下学着燕王朱棣样子再次政变也犹未可知。可是宁王运气太背了,碰到了后世五百年内第一圣人王阳明,这位仁兄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术术结合起来,创立心的哲学体系,注重践行理论,凭借手头上空头鸡毛令箭和八百草头军抵挡住了宁王15万兵马,为朝廷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成就了一代圣人王阳明。

往事过千年,魏武挥鞭,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中国的文化传承在方块字的表里之间,一笔一划都是别有洞天,让世界可以回味千年,可是复杂的结构和枯涩的语法让同文馆的翻译们很难词可达意,所以洋人也是盲人摸象看着想象,好在没有出太大差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秘主义的哲学讲究格物致知,这种程朱理学进化而来的道理经王阳明演绎后变成了相对论的逻辑起源,你看到是否是你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是无限可分的,我们对于事物认知需要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鲁迅从本草纲目和千金方及伤寒杂病论中走出来,发现治好一个人很容易,却治理不好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每个人都是狂人想着要吃人,大染缸里泡着阿Q和孔乙己,他们执念于死字有几种写法,每种写法背后有什么说法,中华文明的精华放佛就在着一勾一划,浪费时间来奇技淫巧产生不了飞机大炮,作为医生治重疾需要下猛药动手术刀,于是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干不了

胡适在北大的校园里看着鲁迅的梦魇,感慨这位中国的雨果真是刀刀见血封喉,新文化运动与守旧派正在进行论战,首当其冲也在于文字与语言的更新,胡适在思考如何做好这个演讲。演讲对于大学教授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和手机,一切都要靠博闻强识,胡适讲到白话文的好处的时候,有学生提问说古文也挺简单意骇如: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胡适用白话来概括,只有三个字:干不了!获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认可。诸如此类的辩论还有很多,自从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进化文字千年到现在为止,士农工商井然有序,改革文字就是革除传统和人心。没有对天朝上国的意淫,大家务实学习西方提高自己能力保家卫国。



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

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 洒

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

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

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

洒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梦长

古今如一龙凤凰 黑眼黑发真善良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读懂千年金钩银画样

习惯了故乡白米面或汤

一杯清茶道汉唐 妙笔丹青画平安

宫商角徵羽 琴棋书画唱

孔雀东南飞 织女会牛郎

深爱这土地 丝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黄 子孙血一样


唐俊龙55398571


魯迅說這話的時候,正值國弱民貧,中國被西方國家欺負得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尊嚴。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求救國方法的過程中,難免就會誤入歧途,把國弱歸咎為書寫系統的差異。其實從統計學來說,他們的樣本量是不夠的。西方和中國,只有兩個樣品量,只是剛好當時的中國弱,又剛好中國使用漢字而已,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現代大量統計證明,文盲率只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相關,而和使用的書寫系統無關。我國台灣、香港直至今日依然使用繁體字,文盲率和使用拼音文字的發達國家無區別甚至更低。在國際學生能力測試 PISA 中,前幾名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香港,台灣,澳門甚至日本都是使用漢字的(新加坡主要用英文,但也有華文教育,日本是漢字混用)。按單個城市算,上海也排在過第一。在反映語言能力的閱讀理解一項中,自詡韓文是世界上最優越文字的韓國排在我國台灣和香港後面。亞洲四小龍裡,香港台灣就是主要用漢字,而且是繁體字的地區。這也沒有阻礙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的 GDP 成長速度,也沒有被漢字的使用阻礙。所以結論是,當年文盲率高是國弱的結果,而非原因。原因和結果反了,魯迅自然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下面我要提出,不但魯迅的提法完全錯誤,而且實際情況正正相反:漢字若滅,中國必亡!大家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型不會隨著音變而產生變化(除了簡化字運動,下面說)。拼音文字最大的弊端就是,雖然說可以我手寫我口,但是隨著發音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漸漸拼寫就和口語對不上了。這時候只有兩個選擇:修改拼寫方式,或者保留古代拼寫、學習複雜的發音規則。前者的代表就是意大利語西班牙語韓語這些,後者就是英語法語了。無論哪個方案都不完美。前者雖然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重新讓拼寫和語音達到一致,但是卻割裂了方言和古今的互通性。後者就完全違背了使用拼音的初衷,文和言還是沒法一致。舉個例子,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都是羅曼語,都有拉丁語這個共同祖先,自然很多詞彙都是同源的。比如兒子 filius 變成 figlio (意)hijo (西)。從外表看,figlio 和 hijo 已經沒有什麼相似度了。正如粵語台山話把“子”讀 doi, 和普通話 zi 用拼音表示完全不同,但把漢字一寫,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韓語。400年前的韓語發音和現代很不同。比如“中國”,在古代朝鮮讀 tiung gwik, 現在讀 Jung guk 。所以韓國人不但看不懂漢字文獻,連看自己韓文的古代文獻都看不懂!而英語法語更奇葩,為了保持文字可以不變,必須把發音一個個記憶,保留了很多不規則的拼寫。比如 knight, debt 裡面的不發音字母。法語的詞尾基本不發音。

使用拼音文字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歐洲。語音變化後,各國就造成語言不通,文字異型。本來同一個民族的,比如德國和荷蘭,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漸漸就產生了隔閡。隔閡慢慢就變成了民族意識。所以西方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定程度上就是基於拼音文字產生的!秦始皇2千年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漢民族幾千年以來的身份認同可以說就是漢字承載的。否則現在如果粵語閩南語官話全部寫拼音的話,先不說是否實際可行,但文字異型必然的後果就是產生民族意識,最終走向分裂,變成另一個歐洲!

最後說一下繁體字。繁體字的字型是漢朝隸變後保持穩定了2000多年的字體。我國香港台灣還在使用。現在兩岸字體分歧,可能會導致民眾隔閡進一步加深。作為大陸居民,應該寫簡的同時也要識繁。尤其是相帶信息技術發展,漢字最大的缺點:難寫,已經徹底解決了。所以只需要認識,就能保持千年文脈不斷,保持南北兩岸互通。

所以說,漢字不但不能滅,而且還要長期保留保留。滅漢字者等同叛國!


ray46385414


鲁迅先生是那个特定时代,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是进步的思想,值得肯定。汉字的文化底蕴不在于字的表象,更多的是其所传递的中华文化。侧面理解,腐朽的封建文化不灭,中国没有出路。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鲁迅先生这样的人,话语一出,犹如惊雷滚滚,惊醒世人,切勿不知变通,循规蹈矩,步亡国灭种之后尘。


吾心可比明月高


谢谢,对汉字的研究,特别是篆体到金文,金文到甲骨文,这个大的阶段,由于文字掌握在少数卜者、贵族手中,使得知识变成奢侈。同时,这个阶段的汉字保留了中国以前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学的诸多成就,又使得学习汉字并非只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传承这种文化、思想、甚至思维的方法。所以,汉字变成高深的知识,甚至哲学。在中央帝国高高在上几千年后,陡然发现诸夷的科技文明超过华夏,这是令诸多精英不能接受的,可事实又在那里。究其原因,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鲁迅先生所说,目前看来仍然是个大问题,以甲骨文为例,目前为止,认识仅几百个字,国家奖励10万解读一字,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不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文字,比如,对甲骨文,看到刀就想到杀人,看到示就想到祭祖,这与长期的误解有莫大的关系。笔者很愤慨这种教育方法,难道创立灿烂的华夏文明的老祖宗会为了杀人放火造字的么?绝对不会。这些误解充斥各大字典、学术论文、考古发现,令人窒息。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先生的话,对当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伯爵227998672


这句话鲁迅先生是说过,但是另外一句话他也说过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实际上,胡适是肯定反对汉字拉丁化的,但是胡适主张白话文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他,他一直无法推动。。而后来钱玄同等人就主张废除汉字,这一举动却反而帮助了胡适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渐渐成为主流

所以,理解鲁迅先生这话,还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的个人风格下来分析


心理太光明


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此话是“与[救亡情报]访员谈话”中,大家可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找到。原文摘录如下: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裏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


细细探究起来,此话并非鲁迅先生信口开口,而是当时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那一个时代文代领导的普遍主张,也是汉字几千年发展变革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和插曲,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所以对这句话不能断章取义,而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从更深远的历史来看,汉字发展有着自已的轨迹。汉字也在不断演变进化。到了1915年新文化运动,旧中国开启反传统文化的大思潮。激进之士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的一切传统文化,全力鼓吹西方的科学文化。作为承载文化的汉字,自是首当其冲。

几乎每一位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都对传统汉字弊病深恶痛绝,从不同层面全力抵制。比如:钱玄同认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刘半农认为“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瞿秋白提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甚至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

鲁迅正是在此时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他在《关于新文字》中写道:“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凡此种种,足见当时的文化先驱对承载着封建思想的汉字何其不满。今天,我们回头看,虽然在当时,其出发点是好的,虽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的否定,对外来文化绝对的肯定,显然有其局限性。

即便从客观上讲,古代汉字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为历代王朝及上层统治阶级服务;而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也确实难认难写更难以普及,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传承,正是依靠了汉字这一独特的载体。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美丽汉字,其音形义三者美妙结合,本身就是中国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智慧结晶。其后,中国文字拉丁化运动,最终被汉字简化所取代,可谓幸甚至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