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高曉鬆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給削了兩根鉛筆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高曉松一個音樂人,卻用文采折服了很多人。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追他的《曉說》,尤其是喜歡開頭那句: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高曉松說這句來自他的媽媽。

我一直很好奇他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女子,可以影響兒子這麼深。

直到我們看到了媒體對高曉松媽媽張克群女士的採訪。

高曉松的媽媽很逗,身為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原清華大學教授的她,出版過這麼一大推書: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女人說她原本是想做相聲演員的,後來沒有做成相聲演員,但說話還是比較貧的。

別人寫建築寫的高深莫測,不是專業人士都不願意看,她寫建築,則期望與把人逗樂,逗不樂的不發表。

也難怪高曉松可以妙語連珠了。

當媒體問道她育兒的秘訣的時候,她說:

“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

就再沒管過他們”

高曉松我國家喻戶曉的音樂製作人,高曉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這是她的一對兒女,張克群可謂是一個成功的家長,竟然就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然後沒有管過他們?

這不就是所謂的放養嗎?

放養的效果這麼好?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此放養非彼放養

我的一個朋友小雪屬於文藝青年,她遵循的就是放養的態度。

她覺得孩子的童年不能讓她太累了,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讓她多做,不喜歡的就不做。

她非常喜歡玩,經常帶著女兒天南海北,她開心,孩子也非常開心。

對於學習那些事情,她經常自動忽略,她覺得那是學校的事情,她就跟孩子玩的開心就好!

結果孩子上一年級跟不上班,老師經常叫家長,她也著急的不得了,也為自己前幾年的放養感到後悔!

同樣都是放養,為啥張克群成功了,有人卻失敗了呢?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身教勝過言傳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曾經提及過他小時候的生活:

當時我家裡有好多書,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

我們家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上面是書,到處都堆滿了卡片,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等等。

高曉松幾乎是在書浸泡下長大的,他看到的不是書,就是他父母在看書。所以他沒事也看書,一看就會忘記時間。

恰是因為多年的積累,才讓他像是一個移動的百科全書,可以歷史,音樂,國內,國外的侃侃而談。

李玫瑾曾經說過一個孩子最初形成的觀念來自於看到的具象,我們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自己卻玩麻將,孩子一般是不會好好讀書的。

當孩子看到的是父母不停的在讀書,父母喜歡學習的時候,孩子自然也就會學著去做。這就是身教的力量。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放養並不是什麼都不管

當別人非要張克群女士對於自己的教育秘訣再說點什麼的時候,她說:

“教育應該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應該是具體的教育。”再直白點說,就是“別管那麼多!”

在她心目中父母並不比孩子高明多少,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和孩子們做朋友,當孩子長大了,她又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同時她用自己的理念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張克群出生在德國,4歲的時候才和父母回國。

在她上大學之前,父母希望她學外語,可是她很喜歡畫畫,一次和梁思成的溝通中,她發現自己愛上了建築。

最終她選擇了建築專業並且成了梁思成的學生。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她把建築當成一生的事業,2002年退休後,張克群又重新投入了對古建築的調查研究之中。她沒有把自己的價值投注到兒女身上,而是繼續自己的愛好,天南海北的研究古建築,從中國的廟宇到美國的天主教堂遺址。

高曉松和高曉江也猶如母親一樣喜歡 浪漫肆意的生活。

有一次高曉江騎摩托車穿越非洲沙漠,路上摩托車壞了,她就留在當地的一個小村子裡看夕陽和酋長一起喝酒,空閒時給別人當導遊,直到兩個月後零件寄到才離開。

高曉松更是滿世界的去玩,每到一個地方他就買一輛車,離開的時候賣掉再去下一個目的地。

高曉松曾說,“是母親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

教育很多時候不在我們的道理之中,而在日常不經意的行為之中。


高曉松媽媽說自己只給他削過兩根鉛筆,放養狀態下如何成就孩子

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的一個諮客跟我抱怨說他家孩子特別沒禮貌,經常對他們夫妻呼來喝去的。他們也為此想了很多辦法,講過道理,設置過代幣,可是孩子經常是好幾天又恢復常態了!他們為此一籌莫展。

在做家庭諮詢的時候,我發現這對夫妻對老人就沒有禮貌可言,尤其是爸爸,動不動就讓老人閉嘴,別說了。他的兒子則也是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跟孩子說一些道理,講一些規則,但是這些道理和規則偏偏只要求孩子一個人遵守,家長則屬於特權主義者。這樣的道理和規則孩子怎麼可能長時間的堅持呢。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靈魂感動靈魂。

教育孩子需要有總的目標作為指導思想,同時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孩子,效果會顯著。

願以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女士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