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中國有確切紀念從“共和元年”算起,因此帝王在位時間也就從“共和元年”算起。這裡的帝王包括稱王的國君與稱帝的國君。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1、楚成王熊惲:46年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人,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公元前672年,弒殺其兄楚堵敖奪位。楚成王即位後,佈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谷、絞、弦、黃、英 、蔣、道、柏 、房、軫、夔 等國。齊桓公稱霸時,楚成王屢次用兵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成王忌憚齊桓公的兵威,與齊國舉行召陵之盟,暫時與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後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楚成王繼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討伐忤逆不肖的宋襄公。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因此向中原發展受阻。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殺,諡號成王。

2、魏惠王魏罃:52年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又稱梁惠王,《竹書紀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武侯死後,魏罃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慾”,公叔痤去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這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魏惠王於前319年卒,享年82歲。

3、齊威王田因齊:47年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齊威王原為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後葬于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享年59歲。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4、秦昭王嬴稷:56年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56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早年在燕國為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魏冉為咸陽將軍,王叔樗裡疾為相。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權,驅逐四貴,拜范雎為相,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葬於秦東陵。

5、齊王田建:44年

齊王建(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稱齊廢王、齊共王,媯姓,田氏,名建,齊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戰國時期齊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齊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田建繼位,史稱齊王建。齊王建繼位後,由其母君王后攝政。齊王建繼位後,由其母君王后攝政。君王后賢德,與秦國交往十分謹慎,和諸侯交往講求誠信。齊國處在遠離秦國的東海邊上,秦國日夜攻打韓、趙、魏、燕、楚五國,五國在秦國的進攻中忙於自救,因此齊王建繼位四十多年未經受戰爭。齊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后去世。齊王建自君王后死後,便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派將領王賁率軍從燕國南面攻打齊國,後勝也勸說齊王建不要抵抗,帶著軍隊投降秦國。齊王建聽從他們的計策,於是投降秦國,齊國滅亡。秦王政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供給齊王建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6、漢武帝劉徹:54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含前後少帝),政治家、文學家。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7、蜀漢後主劉禪:41年

劉禪(207年-271年) 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劉禪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輔政,劉禪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劉禪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8、梁武帝蕭衍:47年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間兩次參與抵禦北魏,頗受齊明帝寵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並擁立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在統治初期,蕭衍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但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儘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又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臺城,年八十六。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蕭衍博通文史,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欽令編《通史》六百卷,並親自撰寫贊序。他才思敏捷,文筆華麗,所作的千賦百詩,其中不乏名作。

9、唐玄宗李隆基:45年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10、宋仁宗趙禎:42年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全宋詩》錄有其詩。

11、宋理宗趙昀:41年

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趙昀原名趙與莒,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同年出兵收復三京,但以失敗告終,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宋朝背約為由,全面侵宋,持續四十多年的宋蒙戰爭爆發。晚年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僅次於仁宗,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12、明世宗朱厚熜:45年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於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 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在位時間超過40年的帝王

13、明神宗朱翊鈞:48年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 明神宗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另外,明神宗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而且此時東北的滿族開始崛起,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從此明朝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明神宗死後僅24年,明朝滅亡。

14、清聖祖玄燁:61年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15、清高宗弘曆:60年

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 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