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雲南:野生動植物安居樂土

雲南日報

云南:野生动植物安居乐土

花冠皺盔犀鳥

云南:野生动植物安居乐土

滇金絲猴

云南:野生动植物安居乐土

鉗嘴鸛

云南:野生动植物安居乐土

海菜花

今年3月3日是第7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全球的主題是“維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國的主題是“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全省多個州市, 見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多年來,我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的路徑,為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穩中有升。

昆明 36只鉗嘴鸛現身滇池溼地

春暖花開的時節,昆明滇池溼地迎來了36只特殊的客人——世界瀕危鳥類鉗嘴鸛。

在滇池邊的沼澤地裡,鉗嘴鸛們或輕踱細步,或閉目小憩,或翻找食物,或振翅欲飛,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鉗嘴鸛又名亞洲鉗嘴鸛,是一種生活在東南亞熱帶地區的鳥類,全球主要分佈於印度、緬甸及越南南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雙翅展開時寬達81釐米,體型很大,體羽白色至灰色,冬羽菸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常常在沼澤地和湖泊灘塗覓食魚、蝦等食物。

近年來隨著滇池治理取得良好成效,越來越多的野鳥頻頻造訪滇池,特別是晉寧區生態良好、溼地眾多,為鉗嘴鸛提供了充足食源。自2013年首次在滇池邊發現鉗嘴鸛後,此後每年偶爾有發現,今年是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記者 張雁群 通訊員 李繼明

普洱 千餘鳥類在太陽河安家

“白鷺鷥又飛回來了!”望著眼前鬱鬱蔥蔥的溼地,家住普洱太陽河森林公園附近的村民老李高興地說。近年來,普洱太陽河森林公園開展茭瓜塘溼地恢復計劃,為鳥類安家護家,每年遷徙到此的鳥類不斷增加。

老李對茭瓜塘的變化記憶深刻。兒時他常跟夥伴們一起在這裡嬉戲,冰冰涼的水清澈乾淨,還有魚兒不時從腳邊溜過。一到冬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候鳥從北邊飛來。隨著村落規模逐漸擴大,這片溼地被農戶改造成了茭瓜種植地,溼地變成水田。茭瓜苗長滿整片水域,鳥兒也沒了蹤影。

2008年,茭瓜塘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逐步踏上了生態恢復之路。2011年,普洱太陽河樂園有限公司接手管理後,結合國家管理標準,從實際情況出發,緊鑼密鼓地開展了茭瓜塘溼地恢復計劃。

如今的茭瓜塘成為涉禽類動物的長期棲息地,同時還引來了東方白鸛、灰鶴、白枕鶴等鸛類和鶴類,蒼鷺、牛背鷺、小白鷺等野生動物也在此長居。工作人員根據季節變化,在食物乾枯期定期投放一定數量的小魚、小蝦、貝殼,使茭瓜塘溼地保持豐富物種和生態平衡。公園還專門組建了動物保護觀察員隊伍每日巡查,實時關注野生動物的情況。據介紹,自茭瓜塘溼地恢復計劃實施以來,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鉗嘴鸛遷徙到此安家,且遷徙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茭瓜塘溼地還設立了野生鳥類救助站,幫助受傷的鳥類恢復健康、重回大自然。

據悉,普洱太陽河森林公園內除了有2000餘種植物,還有800餘種野生動物,其中有57種是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今年,公園將以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與保護為工作重點,積極推進公園內活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規劃與建設,計劃與10月在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進行聯動,共同探索更高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延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樂章。

記者 王歡 通訊員 王明霞

迪慶 響古箐滇金絲猴添丁

“最近,響古箐展示猴群裡新添了3只嬰猴,有一隻是大年初一出生的,我們給它取名叫‘庚子一’。”3月3日,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賴建東在接受採訪時分享了一個關於滇金絲猴的好消息。

賴建東說,為了保證滇金絲猴的自然生存狀態不受干擾,他們不會對小猴的生長進行干預,更多的是默默地關注和守護。巡護員們會根據情況投放鬆蘿、蘋果乾、南瓜籽、花生、漆樹籽等輔食,幫助猴寶寶增強體質。

目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站有23名巡護員,他們中不少已經有10多年的巡護經驗。說起巡護工作,賴建東很感慨。曾經,“靠山吃山”是響古箐村民們的生活方式。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後,協助當地黨委、政府大力引導村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制定村規民約,禁止捕獵、砍伐,吸納當地村民擔任保護區的巡護員,增強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帶動他們增加收入。另外,保護區還吸引各類機構加入到滇金絲猴的保護中。

通過種種舉措,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改變,護林、護猴成為一種自覺,當地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現在你開著車從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到我們救護站,一路上有機會看到松鼠、白腹錦雞、中華鬣羚等很多動物。”賴建東說。

說起預計於今年10月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賴建東期待著“雪山精靈”滇金絲猴的魅力令世界傾倒。他說,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滇金絲猴這一旗艦物種的重要科研、展示基地,已有不少科研人員、媒體、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為大會收集素材。“請記者轉告全世界關心‘庚子一’的朋友們:小傢伙目前長得健健康康!”賴建東開心地說。

記者 劉子語 胡曉蓉

麗江 瀘沽湖海菜花期待八方客

“我從小就在瀘沽湖邊長大,波葉海菜花是瀘沽湖的代表性植物。”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落水村委會普落村民小組長付雲歡說,波葉海菜花是大自然饋贈給瀘沽湖的美麗花朵,村民們會更加珍愛這份饋贈,期待著5月至10月滿湖花開之時,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前來做客。

付雲歡說,小時候他和小夥伴總在瀘沽湖裡划船,波葉海菜花陪伴著他們成長。以前,村民們會在入秋後採摘食用,這幾年,寧蒗縣開展了瀘沽湖護湖整治行動,沿湖居民們都不採摘波葉海菜花了,大家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都增強了。

付雲歡說,受水體營養情況、日照等因素影響,波葉海菜花的生長情況會呈現不同的特點。當水體營養過剩時,波葉海菜花的葉子會變得扁平,嚴重時根系還會腐爛;而營養不足時,波浪形的葉子則會變多,還會帶刺。

談到這些小花去年在網絡上“走紅”時,付雲歡說:“波葉海菜花真的很漂亮,它的美實至名歸。”他介紹,這是一種喜陽植物,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才會開放,而當天氣不好時,它們會躲到水下,等待太陽再露臉。

“波葉海菜花開花時,不僅從水面上看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在水下觀賞也別有風味。它們的葉柄像在水裡隨風搖曳的灌木叢,很好看。”付雲歡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能到瀘沽湖共享美景。

記者 李恆強

德宏 用鏡頭守護大自然的精靈

“3月這個月份,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攝影愛好者楊幫慶告訴記者,就在去年3月8日,在芒市鎮鳥類觀測點,他用高清設備抓拍到白腹錦雞,是首次在德宏拍攝到這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高清影像,標誌著德宏又增加一項珍稀鳥禽影像資料。

“自從愛上拍攝野生鳥類,我們就很關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也希望更多朋友通過我們的照片認識鳥類、保護自然。”楊幫慶說。

越來越多的人像楊幫慶一樣喜歡上了拍攝野生動物,他們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穿林過河去拍攝這些大自然的精靈。

楊幫慶介紹,自從他和同伴拍攝到白腹錦雞後,拍攝地點芒市鎮回賢村立即動員村民將觀測點附近的一個羊圈搬走了。“飼養羊群對周圍的植被會產生一定影響,老百姓能主動保護鳥類,我們太高興了。”兩年前,這個觀測點監測到的鳥類有20餘種,而現在增加到了60餘種。

在德宏,以另一種影像的方式保護珍稀鳥類的還有智慧監測系統。

2月中旬,在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德宏州珍稀野生動物智慧在線觀測系統”多次拍攝到了犀鳥在巢穴邊活動的畫面,多名自然生態保護志願者也拍攝到了犀鳥交配繁殖的高清影像。

經過近5年的調查和數據累計,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盈江片區目前能觀察到雙角犀鳥、冠斑犀鳥和花冠皺盔犀鳥3種犀鳥在此繁殖,成為國內最容易觀察和拍攝犀鳥的地方。同時,芒市、瑞麗等地區也發現了犀鳥的蹤跡。2019年,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瑞麗弄島片區發現國內最大的犀鳥集群,記錄到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共計90餘隻。可以說,犀鳥們在德宏安居樂土了。

記者 王歡

人物

陳姝——

尋找人象共存新出路

“第一次到西雙版納做亞洲象調查時,我真的很興奮,還專門買了攝像機想去拍野生大象。但老鄉的一個問題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會爬樹嗎?後來我才知道,野生象生性兇猛,盲目靠近是很危險的。”土生土長的80後昆明姑娘、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近10年的陳姝告訴記者,要接觸野生動物並不容易,更多時候,他們找到的只是動物的足跡而已。

陳姝是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唯一一名中方代表。倫敦動物學會成立於1826年,致力於全球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科研、實踐及教育慈善機構,項目遍佈世界50多個國家。

“我們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陳姝介紹,一是和國內主要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究物種的分佈與生存情況,協助保護區監測,同時制定野生動物的保護計劃;二是促進政府、機構間的國際對話與合作;三是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環境教育,積極倡導公眾參與身邊的保護行動。去年,他們與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大學一同主辦了中國西南邊境生物多樣性跨界保護研討會,並邀請老撾、緬甸的動植物保護者及管理者分享心得和經驗。2017年11月,陳姝和一批研究大象的青年科學家們,與社會企業大象書店聯合發起了公益項目“象形計劃”,通過舉辦線下沙龍,邀請各國及各領域的動物保護者們講述野生動物保護的故事,並分享公眾力所能及的保護行動。截至目前,“象形計劃”已舉辦了15期故事分享會。

談到野生動物保護在中國的意義,陳姝有些激動地說:“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而且許多都是中國獨有的。除了我們熟悉的大熊貓,還有長江江豚、中國大鯢、靛冠噪鶥、高黎貢天行長臂猿等。此外,中國也是中華穿山甲、亞洲象、東北虎等許多具有生態代表性的旗艦物種的家。它們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寶貴財富。”

近期,倫敦動物學會已經促進中國與老撾、緬甸、尼泊爾三國的管理部門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進行跨境亞洲象保護,同時促進雲南與其他亞洲象分佈國家的學術及實踐交流。“我們希望從研究動物和人兩方的行為出發,尋找一條人象共存的新出路。”陳姝說。本報記者 王靖中

王昭榮——

保護黑頸鶴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

“保護黑頸鶴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3月3日,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發起人王昭榮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挺累的,但一想到能讓這種世界珍稀瀕危鳥類的數量逐年上升,讓它們賴以生存的溼地環境得到改善,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卸任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理事會主席後的4年時間裡,王昭榮似乎比以前更忙碌了。2015年底,他從昭通調到昆明工作,但仍割捨不下心愛的黑頸鶴保護事業。2016年協會理事會換屆後,他擔任理事會名譽主席,但依然利用業餘時間主編協會會刊,通過電話、微信等為協會出謀劃策。

1998年元旦,調到大山包鄉擔任鄉長助理的王昭榮結識了長期在當地考察黑頸鶴的昭通環保人士、生態攝影家孫德輝。“為了保護這些‘山之精靈’,我配合孫老師走進集鎮、村莊和學校宣傳黑頸鶴保護,很多孩子因此知道了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98年3月14日,孫德輝提議成立保護黑頸鶴的民間組織,吸引更多的志願者加入保護行列。1998年12月4日,昭通黑頸鶴保護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王昭榮任第一屆理事會秘書長,後任副主席。

協會成立之初,王昭榮騎著自行車到處宣傳黑頸鶴保護。“那些年,我騎壞了6輛自行車。一到週末,我就帶領協會會員去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協會成立以來,王昭榮保護黑頸鶴的志願服務時間已達9000多個小時。

22年來,協會已發展會員510人,來此越冬的黑頸鶴則從1992年的350只,增長到了現在的1400餘隻。在協會的宣傳幫助下,當地老百姓的愛鳥護鶴意識顯著增強,很多與鶴爭食的當地人變成了護鶴人。“冬天的大山包平均溫度在零下4攝氏度左右。即使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裡,周邊老百姓也會自發到溼地裡看護黑頸鶴。發現受傷或是生病的黑頸鶴,他們總會在第一時間告知協會或相關部門。”王昭榮說。

王昭榮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是自由生活的生靈,珍愛自然就是珍愛人類自己。”(記者 祖紅兵 圖片均為劉子語 李恆強 何海燕 李繼明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