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我國長城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作為一種戰爭手段,即用於軍事防守而修建的。此後兩千多年中代有其作,工程也越來越龐大。據統計,如果將歷代長城連接起來,總長度可達十萬裡以上。它們穿山越嶺,橫跨江河,為祖國大地平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楚長城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互爭奪,戰爭連年不斷。為了防禦敵對勢力的進攻,於是作為防守重要工具的長城便應運而生。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春秋楚長城

1、楚長城

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以為楚長城修建於楚懷王(前328一前298年)或楚頃襄王(前298一前262)時期,也有人認為楚長城早在公元前七世紀時已經修建。其行經路線大致是:西南端起於今河南鄧縣境內,然後沿湍水北上,經鎮平縣西,至內鄉縣北湍水發源處折而東行,穿越南召、魯山兩縣之間至葉縣西南部,又經方城、舞陽兩縣的山區,南至泌陽、唐河縣境。因境內有方城山,故楚長城古代又稱之為方城。如《左傳》僖公四年即有“楚使屈完語齊桓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記載。這條長城主要是為了防止北方的秦、晉等國的進攻而修建的。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戰國各國長城圖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齊長城

2、齊長城

根據《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塹防門”的記載。齊長城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就開始修建了,而最後完成於齊宣王(前320年—前284年)時,先後歷時二百多年,這條長城西起長清縣,東北進入泰山山地,沿秦安、萊蕪兩縣北境而東入章丘縣境,然後沿東南方向進入沂水縣境,並於沂水縣北一百里處跨越大峴山上的穆陵關,而後東南進入莒縣、五蓮縣境,最終止於膠南縣的黃海之濱,總長約一干多里。在古文獻中,言及齊長城之處甚多,如《戰國策・燕策》中就有“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的記載。《史記楚世家》)的張守節《正義》也引《泰山郡記》說:“泰山西北有長城,緣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哪臺入海。”又引《括地誌》說:“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泰山北崗上,經濟州、淄州,即西面兗州博城縣北,東至密州琅哪臺入海。”由此可見,此長城不但為春秋戰國時人所通曉,即使至唐代,也仍然能清楚地說出它的行經路線和方向。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魏東西兩段長城示意圖

3、魏長城

魏國的長城有東、西二條:西長城起自今天陝西華陰縣華山北麓,向北跨越渭水,沿洛水東岸北上,經大荔、澄城、合陽等縣,又東行至韓城縣境黃河西岸,全長約六百里。而東長城,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說“卷有長城,經陽武到密”,則這條長城是從當時黃河東岸的卷(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北)起,向東到達陽武(今原陽縣東南),又折向西南,越過濟水,經圃田澤西和管城(今鄭州)之東,到達今新密市,全長也有六百里左右。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秦北長城

4、秦長城

秦國也有兩條長城:北長城建於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戎之後,主要是為了防止北方匈奴人的入侵。這條長城起自甘肅岷縣,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諸縣,又經寧夏西吉、固原,再經甘肅鎮原、環縣,然後入陝西省境,經吳旗、志丹、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等縣,再向東北進入內蒙古的準格爾旗,止於黃河南岸即今之託克託城。在志丹縣北部,該長城又伸出一條支線,經子長縣北而抵緩德,又折北抵榆林。至於秦國的東長城,其修建時間比北長城還要早,是在秦簡公七年(前408年)修建的。它南起華陰,東北越過渭水,沿洛水南岸北上,經大荔、白水等縣,止於白水縣的黃龍山麓。這條長城大致上是與魏國的西長城隔洛水相對峙,很顯然是為了防止魏國的進攻而修建的。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趙漳滏長城

5、趙長城

與秦、魏一樣,趙國也有兩條長城,即漳滏長城和西北長城。漳滏長城位於趙國南境,是為了防禦秦、魏的進攻而修建的。它從太行山東麓的涉縣起,順漳水北岸、滏水南岸東行,沿著河道的彎曲延伸至今磁縣、臨漳、成安、肥鄉等縣境內,全長約四百餘里。西北長城位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和內蒙古黃河以北,它從河北宣化縣向西伸長,經懷安縣進入內蒙古興和縣及集寧市,依大青山南麓西行,經卓資、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包頭,止於烏拉特前旗東北,全長約一千三百餘里。據《史記趙世家》所云“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知漳滏長城是在趙肅侯(前349-一前325年)時修建的;而西北長城則是在趙武靈王(前325前298年)北破林胡、樓煩以後修建的,《史記匈奴列傳》亦有記載。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燕長城

6、燕長城

燕國地處東北,需北防胡人、南防齊趙,因而建有南北二條長城。其南長城位於今河北境內,大致沿古代易水北岸穿行,故又稱易水長城。其西端起於太行山東麓,經今易縣南,又經徐水、安新二縣北,再東經雄縣北、文安南,止於大城縣西南子牙河西岸,全長五百餘里。而北長城則比南長城長,全長有二千四百餘里。它西起今河北省張家口,東北經沽源、豐寧二縣之間,穿越內蒙古多倫縣南,再入河北圍場縣北,復經內蒙古赤峰市、放漢旗,然後入遼寧阜新北、彰武南,經撫順、寬甸東,越過鴨綠江,止於今朝鮮清川江北岸的博川一帶。

7、中山長城

中山國在今河北定州、唐縣及新樂、靈壽一帶。據《史記趙世家》雲成候六年“中山築長城”,知中山國亦有修建長城之舉。按趙成候六年為公元前369年,在此之前,趙敬侯曾兩度進攻中山,故中山國修築長城以防之。至於該長城建於何處,因史無記載,今已不能確指,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從防趙進攻著眼,以為當在今新樂一帶為是。

二、秦漢長城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秦長城

秦代長城大致是沿用戰國時秦、趙、燕的舊長城,西起甘肅岷縣,沿洮河向北,又沿黃河南岸過永靖、蘭州、靖遠,抵寧夏中寧縣境,由此過黃河,沿賀蘭山北上,在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附近與趙長城相接,又在多倫與燕長城相接,止於今朝鮮境內的清川江邊。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漢長城

漢代長城在秦代長城的基礎上又有所擴建,除了由今蘭州附近的令居塞向西北修建西長城外,還由今酒泉之北向東偏北方向修建外長城,這樣就構成了北方一個較為完整的防禦工事。

漢代的西長城是漢武帝元狩至天漢年間修建的。其中東段修建最早,始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它東起今永登縣南,向北繞過民勤縣北,向西經張掖之北而達金塔縣境。中段是金塔至玉門關段,建於元封元年(前110年)。西段是由玉門關向西,直至漢代的樓蘭(即今羅布泊西側)。

漢代的外長城分佈在今內蒙古西部和蒙古國南部,東段稱光祿塞,西段稱居延塞。光祿塞東起今武川縣境,西至額爾納旗(漢代居延澤即在該旗境內)與居延塞連接:居延塞自此向西延伸,至金塔縣境與漢代西長城銜接。

秦漢長城的作用主要是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

三、北朝長城

1、北魏長城

北魏為防備北方草原上柔然、契丹等族的進攻,在北方修建了北長城;又為了防止南朝的侵襲,在南面又修建了南長城。

北長城建於魏明帝泰常八年(423年),東起今河北赤城縣,向北繞獨石而西,經張北、尚義、興和、呼和浩特、包頭,終於烏拉特前旗境內,全長二千餘里。南長城建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東起今北京延慶南的居庸關,西南經蔚縣和淶源之間的黑石嶺,入山西靈邱縣,又經平型、北樓、雁門、寧武、偏頭諸關而達山西河曲縣,全長一千多里。

2、東魏長城

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543年),在今山西忻縣一帶修建了一條長城,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起土磴戍(今山西原平縣境),西止馬陵戍(今靜樂縣境),全長約一百五十里。

3、北齊長城

北齊為了防禦突厥、契丹和北周的進攻,曾經修建過三條長城。最北邊的一條是西起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東至今山海關,中間由赤城至興和一段當是修葺北魏舊長城而成。該長城始建於天保三年(552年),天保六年又加以重修。稍南的一條長城是西起今山西汾陽縣,中經雁門關、平型關、居庸關等,然後與北邊的長城相接,其中雁門關以東大致是利用北魏舊長城重修而成。這條長城是分三次修建的,雁門關以西建於天保三年,雁門關至平型關一段建於天保八年,平型關以東則建於天統元年(565年)。北齊的第三條長城與前兩條呈東西走向不同,是南北走向,北起今山西五臺縣,南止娘子關,長約二百餘里,建於河清二年(563年),主要是為了防禦北周的進攻。

4、北周長城

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即滅北齊後的第二年,修了西起雁門、東至碣石(今秦皇島)的原北齊長城,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北周長城。

四、隋長城

隋代為防禦突厥、契丹和吐谷渾的進攻,也曾修建過三條長城。修建最早的一條是開皇五年(585年)的朔方至靈武的一條。朔方故城位於今陝西橫山縣以西,靈武故城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這條長城與後來的明長城路線非常近似,隋代第二條長城建於大業三年(607年),西起榆林,東到紫河。隋榆林郡治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紫河即今和林格爾縣南的渾河。隋代還於大業四年修建過第三條長城。據說在今青海省東部,是為防吐谷渾而建,但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五、金長城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金代時的界壕

金代的長城與歷代長城均有不同,即它不是用磚石壘砌的牆垣,而是就地開挖的很寬界壕,挖出來的土石堆在界壕以內,看上去也象一堵城牆,所以也叫長城。金代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蒙古騎兵南下,挖界壕較之於壘磚石為牆要省功省力。

金代的長城有南北二條。北長城東起我國內蒙古的額爾古納右旗境內,向西穿越前蘇聯的外貝加爾斯克,又經我國的滿洲里,再向西進入蒙古國境內,止於該國的肯特山東麓,全長一千四百餘里。南長城比北長城更長,東西達三千餘里。它位於今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三省區,東起莫力達瓦旗的嫩江西岸,向西南方向延伸,止於今內蒙古武川縣附近的大青山,這條長城經歷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四個時期才修建完成,而且是分三段修建的,各段之間雖不銜接,但相距不遠,因此仍然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

六、明長城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明代長城又稱為邊牆,總長一萬二千七百餘里。鴨綠江到山海關一段修建不甚牢固,毀壞嚴重,今已幾乎不存。山海關至嘉峪關一段,工程堅固,遺存較為完整。由於明代把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區,因此又稱為九邊。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遼東鎮邊牆

1、遼東鎮邊牆:東起鳳凰城(今遼寧鳳城縣),經寬甸、新賓,向北經撫順、開原,再折向西南,經鐵嶺、臺安,再向西北,經北鎮縣北,又折向西南,經義縣、錦州、緩中諸縣西部,最後抵達山海關,全長一千九百五十里。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此圖包含薊州和宣府鎮邊牆以及內長城

2、薊州鎮邊牆:東起山海關,西止居庸關,全長一千二百餘里。該邊牆在京師之北,對明代京城安全十分重要,所以修建十分牢固,居庸關一段城牆竟有三重之多。另外,為確保安全,從今昌平縣附近向西又修建了一條內長城,經河北易縣、淶源、阜平等縣,入山西靈邱縣界,經渾源、應縣、神池等與外長城相接。內長城有著名的內三關,即居庸、紫荊、倒馬三關;外長城也有著名的外三關,即雁門、寧武、偏頭三關。這些險關和邊牆構成了明代拱衛京師的北方屏障。

3、宣府鎮邊牆:東起四海冶所(今懷柔西北),西至今山西陽高縣的西洋河,全長ー千零二十三里。這段邊牆離京師也很近,所以修建也十分牢固,其中獨石口尤為險要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此圖包含大同和山西鎮邊牆及部分內長城

4、大同鎮邊牆:東起今山西天鎮縣東北鎮口臺,西至偏關縣的丫角山,全長六百四十七里。

5、山西鎮邊牆:西起今山西保德縣黃河岸,向北今河曲、偏關、神池、代縣、繁峙等縣北,由靈邱縣平型關向南,經河北阜平縣西,而達今山西和順縣東,全長一千六百餘里。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過長城,明朝長城的“九邊”又是什麼意思

此圖包含延綏、寧夏、固原鎮邊牆以及甘肅鎮邊牆的一部分

6、延綏鎮邊牆:

東起今陝西府谷縣北黃河岸,經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諸縣,西達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全長一千二百餘里。

7、寧夏鎮邊牆:東起今寧夏鹽池縣東,西北經靈武縣北,過陶樂縣後折向西去,經平羅縣北而西抵賀蘭山,再沿賀蘭向南,經中衛縣西而止於該縣西南的黃河南岸,全長二千里。

8、固原鎮邊牆:這段邊牆位於寧夏鎮邊牆之南,東起今陝西定邊縣西南,經寧夏同心縣北,入甘肅靖遠縣境,止於今蘭州市西洮水入黃河處,全長約一千里。

9、甘肅鎮邊牆:該邊牆東段有兩個起點,一在今甘肅景泰縣黃河岸,一在今蘭州市北黃河岸,二線在今古浪縣附近合為一線,然後斜向西北,經民勤、永昌、山丹、張掖、高臺、酒泉諸市縣,再繞過嘉峪關市向南、最後抵達祁連山北麓而止,全長一千六百餘里。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