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路有阡陌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懵,不知道什么意思。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检索了一下赵武灵王,只记得“胡服骑射,沙丘宫变,困龙之地”这三个词汇。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突然想起了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两句警句,记不清楚原句。


第一句: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橘子被榨干汁水后往往由金黄变为黑渣。

第二句:即使当激情影响你的时候,也不要让它影响你的地位,特别是当你的地位对你很重要时。

想起这两句警句后,对这个问题也有了点头绪。赵武灵王作为一个饿死君主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孤单,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不也是活活饿死的?说起成就来,赵武灵王还不如齐桓公,而结局比齐桓公要好一些。齐桓公饿死了两个月,尸体生出的蛆爬到门外才被人发现,赵武灵王没有那么惨,饿死后,至少赵文惠王哭了两声,没有让他入土为安太晚。

无论是赵武灵王还是齐桓公,都无法避免人性的弱点:任性和激情。这里不说齐桓公,单说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本名赵雍,武灵王是他的谥号。这个谥号算是比较公正的。当然,也是比较奇葩的谥号。谥号为武的君王,大都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谥号为灵的君王大都是昏庸无能的君王。赵武灵王,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汉灵帝的昏庸瞎搞于一身。最美好的词汇与最丑陋的词汇都用在了赵武灵王身上,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热恋中的男人都是傻瓜,这句话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用在赵武灵王身上,可以说很合适。赵武灵王先后与两位大美人陷入了热恋,这个时候激情就影响了他的理智,他任性地更换继承人。并且还放弃了自己手中的最高权力,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小儿子,还让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亲信重臣分给了两个儿子。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失去了最高权力的赵武灵王,在不久就发现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少了一圈,自己头顶上光环也黯淡了不少。于是乎,就又想拿回权力,还利用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这也太任性了,将军国大事视同儿戏,估计也只有赵武灵王了。

不过,想来,这也是性格使然。赵武灵王只身游历了整个赵国,还自己亲自当探子深入秦国。这是胆子大,还是根本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

沙丘宫变,喜欢历史的人一般都是知道的,就不详细解说了。总结说来,沙丘宫变发生后,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没有一个亲信来救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武灵王已经没有价值了。

赵武灵王让出了最高权力,并且把身边的亲信重臣分给两个儿子后,他身上的价值已经没有了。经过胡服骑射的革新,赵国已经很强大了,没有重大的外敌危机。赵武灵王的武已经不太实用了,没有人需要了。

让出王位后,无论是他的军队,还是他亲信将领或者重臣,都无法从他手里得到金钱荣誉或者是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只有身为赵王才能给。赵武灵王退位了,肯定给不了。无论曾经他给过军队或者亲信什么样的荣誉金钱地位权力等,无论他曾经立下了多少的功劳或者给赵国开拓了多少疆域、享有多大的名望,那些都过去了。他就像橘子一样,已经被榨干了,剩下的只有骄傲和任性。

这个在近代也有这样的例子,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在英国享有巨大的声望。丘吉尔满怀信心地想继任首相,可是却落选了。在英国的舰队开进长江,遭到解放军炮击后,丘吉尔在参议院甚至提议和中国开战,但是没有人支持他。不是英国人多么忘恩负义,而是现实就是如此,英国人不需要再打仗,英国的所谓荣誉已经不重要了,只想能安静地养好伤。

如果军队或者亲信去救赵武灵王,从感情上说,肯定是想救的。然而,除了感情,还是命比较珍贵,去救赵武灵王相对于坐在赵王位子的上的赵文惠王来说,这就是造反。赵国的律令不是用来开玩笑的。赵武灵王可以任性,赵国的律令不会任性。


放弃的回忆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着走了出去,打算到外边找点吃的。

外边的那些士兵是没指望了,只能自己想办法,要是天上能掉几块烧饼该有多好,赵雍如是地想。几声鸟鸣,引起了他的注意,抬头一看,原来树上有个鸟窝,说不定还有鸟蛋呢,赵雍暗骂自己老糊涂,也不早点儿出来探探,挨饿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赵雍走到了树底下,在饥饿的驱使下,慢慢地往上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够到了鸟窝。还好,里面有几个蛋,赵雍抓过来,就往嘴里塞,太饿了,什么也顾不上了。院外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很快就又低下了头,前几年,赵武灵王带领着他们灭中山、败林胡、楼烦,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意气风发,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太惨了。可他们也只是小兵,没办法啊。

话说回来,风光一世的赵武灵王赵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首先,壮年退位,令国家大权旁落。赵武灵王退位时年仅42岁,正当盛年;接班人赵何年仅10岁,虽说他安排了很多忠心的大臣辅佐,可长期不在朝,国家大权慢慢的就落到了权臣公子成手里。公子成是赵雍的叔叔,赵雍父亲赵肃侯刚刚即位时,就把相国之位交给了公子成,公子成已经当了几十年的相国,势力盘根错节,极其庞大,年幼的赵何根本驾驭不住。

公子成势力庞大,可惜和赵武灵王不是一条心。赵武灵王主张向北面扩张,公子成主张向南面中原腹地进攻,在“胡服骑射”改革初期,二人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赵武灵王用国君的权威压制,公子成才勉强点头配合,之后慢慢退出了朝政,但并不甘心。

赵武灵王退位不久,他的同党李兑就建议肥义让位,让公子成当相国,可见实力仍不容小觑。

其次,他打算分裂赵国的想法,很不得人心。赵武灵王同情赵章,遂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将赵国一分为二,赵何一半,赵章一半,谁也不亏待。作为一个父亲,这个举动值得肯定;但对赵国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战国中后期,兼并频繁,大规模战斗一个接一个,赵国勉强能够自保,倘若一分为二,很快就会变成列强的盘中餐!

如此亡国的想法,很不得人心,再加上赵章野心膨胀,飞扬跋扈,本来站在他这边的大臣,也慢慢转移到公子成那边了,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没有人过来救他。

最后,支持他的肥义被杀,赵雍失去了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肥义是三朝老臣,政治主张和赵武灵王差不多,是“胡服骑射”地坚定拥护者,倘若他还在的话,公子成的阴谋就得逞不了。遗憾的是,沙丘政变前夕,肥义被愚蠢的赵章杀了,缺少牵制的公子成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围攻沙丘行宫了。

赵武灵王是一个优秀的领袖、光明磊落的实干家,只可惜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谋略,导致最后被活活饿死,实在是可惜!


小杨品史


沙丘宫变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公子章造反杀害相国肥义并试图诛杀赵惠文王,李兑与公子成帅军平乱;然后是李兑公子成困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仍掌握主要军权但多是边军,邯郸附近的军队在李兑公子成手中。



本来公子章作为中军将所带领的禁卫军是支持赵武灵王的,但在前期平叛中已被镇压,合理合法谁都说不上。李兑公子成把沙丘宫围困后赵武灵王连个送信的都没有,注意李兑公子成是把沙丘宫中人员全部带出宫后把宫殿围困的,赵武灵王的亲信肯定被看管起来了,相国肥义作为赵武灵王代理人一开始却被公子章给杀了,邯郸和北地边军都得不到沙丘宫这边的消息,只能任人宰割。这就好比西安事变蒋介石实力再大都远在南京,你在西安只能听张学良的。



说到底还是赵武灵王低估了暗中的反对势力,赵国公族向来有政变传统,又掌控邯郸的驻军,作为胡服骑射中的利益受损者,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用上。事成之后,赵武灵王的支持者还能再造反不成?公子章已死,赵惠文王又是赵武灵王生前确定的继承人,又是公子章造反在前,也只能吞下苦果。



沙丘宫变给赵国带来的损失其实也是很大的,赵武灵王生前聚拢起来的大批名臣将相比如乐毅、剧辛、庞煖、楼缓或出走或被排挤,更多的人直接在史书上失踪,估计是被清算了。连赵奢就是赵括他爹都跑去燕国当太守,最后还能回赵国估计也是和出身赵国公族有关,就这也要从收租税小官做起,历史上当上将军没几年就死了,也算是被耽误了。


历史伶俜者


第一,沙丘政变的内因极其复杂

赵武灵王在位时,由于偏爱小儿子赵何,废长立幼,废黜太子赵章。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逊位,提早把王位交给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也就是太上王。然而,三年后,即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觉得对不起长子,又封赵章为安阳君,甚至想把国家一剖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长子赵章被弟弟抢去王位,早就心怀怨恨。公元前295年,赵章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一同出行至沙丘,突然发动政变,攻打赵惠文王的行宫。由于赵成、李兑率军及时赶到,挫败赵章的政变。赵章被迫逃进赵武灵王的行宫,由于不忍儿子被杀,赵武灵王接纳了他。现在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对于赵国大臣与将领来说,一方是赵惠文王,另一方是收容谋反主犯的赵武灵王,究竟要选择站在哪一边呢?赵成与李兑选择站在赵惠文王这一边,原因很简单,赵武灵王只是太上王,是过去式;而赵惠文王是名正言顺的国君,是现在进行时。于是两人发兵攻打赵武灵王的行宫,杀死了赵章。可是要如何处置赵武灵王,这可就犯难了。赵成与李兑一商量,咱们围攻主父的行宫,又杀了赵章,倘若就这样收手,日后主父必然要清算这笔账,怎以办呢?他们既不敢杀掉赵武灵王,又不敢放掉赵武灵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囚禁,任其自生自灭。

第二,为什么没有人来救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被囚死在行宫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1、赵武灵王的亲信,多死于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最信任的人是肥义,他是胡服骑射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臣。然而在赵章发动政变时,第一个杀死的人,便是肥义。如果肥义没有死,肯定会全力营救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出行,应该会带上亲信与心腹,这些人的下场如何,史书没有提,但既然连赵武灵王都得死,他们估计全被杀了。

2、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营救?尽管赵武灵王已经退位,但谁都知道,他才是赵国的实际统治者。那么他被囚禁时,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营救呢?我想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赵成与李兑严密封锁消息。我们知道,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赵武灵王不要说向外传递消息,就是搞点吃的都搞不到。因此,他不可能向别处的军队发布命令。在没有统帅命令的情况下,军队又怎么敢轻举妄动呢?

3、在新王与旧王之前,大家选择新王。我们在退一步假设,赵国军队得知赵武灵王被囚禁的消息,为什么沉默呢?从法理上说,国王才是一国之主,而主父或太上皇,即便他是前任的国王与现任国王的父亲,在法律角度上说,都只能是臣而不是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今的国主,只能是赵惠文王而非逊位的赵武灵王。

也就是说,你发兵去救赵武灵王,等同于你支持谋反。赵武灵王虽然拥有崇高的威望,但是在沙丘之变前,他打算将赵国一剖为二,却是遭到众人的反对。也可以说,赵武灵王逊位后,一直抬高赵章的地位,这是严重威胁到赵国政坛稳定的事,对此大家是反对的。同样,赵武灵王在赵章杀肥义、围攻赵惠文王后,不仅没有把他绳之以法,还收容包庇,从这点看,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横店小清新


公元前296年,在沙丘空旷寂寥的宫殿内,赵武灵王绝望地伸出手,倒在地上,气息奄奄。外面宫门紧锁,重兵层层把守,他已经被围困三个月了,宫殿里的水果、瓜子、糕点早被吃光,连鸟雀窝都被掏净尽雏鸟被生吃,他再也无法坚持下去,怀着满腔的悔恨去,在饥饿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目。



赵武灵王名叫赵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他胡服骑射,北平胡人。他先后护送秦王子、燕王子继位,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燕昭襄王。他是赵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更是唯一一位,微服到秦国侦查的国君,他还是“太上皇”的始祖——主父。他这么厉害,谥号却是赵武灵王。这“灵”字正是说明他的重大失误,其中之一就是做主父。这个“灵”字也正是他“任性”导致的活活饿死,无人相救的总结。

赵雍继位时才15岁,而楚、秦、燕、齐、魏五国借吊信之名,集结士兵数万,兵临城下,虎视眈眈。赵雍依靠托孤重臣肥义,用超常的计谋和手段令五国无功而返。刚一继位,他就崭露头角,拥有一代雄主范儿。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改革,避免赵国分裂的局面。特别军事上的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使士兵行如风,猛似虎,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了。将中山国一口吞,把林胡一手抓,让楼烦俯首称臣,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赵雍想要刺探秦国虚实,亲自当间谍,乔装改扮,深入敌国秦国打探,面见国王秦昭王和宣太后被发现全身而退。赵武灵王擅长外交,之前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他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但他因美女而废长立幼,因长子而玩火自焚。

一代枭雄的情感

赵雍的夫人是韩国公主,他是韩夫人的顶梁柱,韩夫人是他的贤内助。两人育有嫡长子赵章。子凭母贵,更加上赵章为人仁孝,于是就立为太子。然而,赵夫人去世后,一切都变了,就连太子也降为王子,封号为安阳君了。



原来是小三上位,太子遭殃。一日,赵武灵王梦中邂逅女神,巧的是吴广的女儿吴娃竟然是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吴广献女上位,吴娃也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吴娃母以子贵,成为继后。小三一上位,母以子贵又变成子以母贵了。赵雍“因为爱情”,废长立幼。而且为保证幼子能成功继位,他在年富力强之际就退居二线了。

作死的节奏

赵雍当了“主父”(太上皇),“主父”的意思是,赵国一国2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职责主抓军事和外交。结果大臣却全部归向儿子何,何成了赵国老大,他却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貌似赵雍克妻,吴娃不久也去世了,而这更让赵武灵王忧虑。他最忧虑的还是自己的大儿子安阳君赵章。

他看到大儿子跪拜小儿子的样子很可怜,想起自己贤惠的韩夫人,心疼的受不了。想到章被废却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顺自己,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有了复立章为王的想法。赵雍的心中还有另一个可怕的想法,自己还年轻,必须夺回王位,重振昔日的威风。

他于是采用将赵国一分为二,北边赵章为代王;南边赵何为赵王。这样,两子制衡,赵武灵王趁机复出。遗憾的是,他把立章的这一想法向大臣肥义说了,肥义很快识破并婉言拒绝。国家大义不允许他支持赵雍的胡来,他知道支持赵雍就等于将赵国分成了两块。肥义是何的老师兼丞相,三朝元老,他率众臣反对。赵武灵王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肥义也担心,赵章在其父的“补救”上,其师的“教育”上作乱。


肥义回去立刻告诉何及何的大臣心腹。公子成(在宗室影响巨大,服骑射之挫后,蛰居多年。)与大臣李兑(肥义为赵王何培养的人才),宗室重臣阳文君赵豹(一直不受赵雍的喜悦)分工准备,赵王何严控兵符,戒备森严,时刻警惕赵雍和赵章的一举一动。

赵雍将讨封不成一事故意告诉大儿子章和田不礼。激章和何决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想重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本来就对何恨意丛生,司马迁《史记》:

“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

章在得到赵雍的支持后,他决定采取行动,因赵王何戒备太严无法下手。

自掘坟墓

赵雍为章找下手机会。老奸巨猾的他以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选看墓地为名,让这两个儿子都跟着。赵王何明知是圈套,但碍于老爹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赴约,他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

到沙丘后,赵王何集团住一宫,赵雍与章集团居一宫。田不礼和章密谋:诛杀何,控制赵雍,以奉赵雍之命的名义称王。

于是,章借用赵雍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以便借机杀之。何的老师肥义怕有诈,代何赴约,成了替死鬼。章又差人请何。何集团感觉不对劲,赵王大臣信期逼问来人,得知肥义被杀。怒斩使者。立即发兵攻章,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赵雍让他躲里面。

信期、李兑、公子成把主父宫包围起来。公子成决定先斩后奏。他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赵雍亲眼看着爱子被杀却无能为力。李兑他们怕赵雍秋后算账,就一条道走到黑,亮大招——放话道:“不想死的赶紧跑吧。”赵武灵王的手下顿作鸟兽散,赵雍就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了。为什么赵雍不跑呢?你以为他不想跑吗?跑了几回了,士兵不让他出去。李兑他们不敢弑君,但又围困赵武灵王。久而久之,一代雄主就成了饿死鬼。



没有一个亲信来救。

宫外的大臣士兵不会救他:所有人员都倒向赵王何这一边。他们如果救了赵武灵王,他一定会算账,有诛灭族的危险。赵国有法律规定包围主父宫灭族。

因公子章被杀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

"因为公子章的原因,包围了武灵王,现在即使撤围解兵,我们也会被灭族。"

多数人不救他:大家对赵武灵王持着否定的态度,他的做法太奇葩,都认为他糊涂,以看笑话的态度认为他这是作死。保守派排斥赵武灵王的变革,赵武灵王死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赵惠文王不救他:手下人不给他报告自作主张处置了。再说赵何还只是个孩子,当时才13岁。

在杀章前公子成和信期、李兑商量三思后商量,如果请示赵何,赵何很难下达诛杀他的父亲和亲哥的命令。但是还必须得杀,这样诛杀赵章的罪名就会落在他们三个人的头上,最后他们三人也得死。而如果不请示赵何,自己处置,赵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不会加罪于他们。

虽然无法亲口下达灭父兄的命令,但心里明白,父兄不死自己得死,只好顺天意顺民意,选择置之不理。

赵成等人围困赵雍时,赵何对他父亲置若盲闻,直到最后赵成来报告说赵雍饿死了,赵何才哭嚎两声,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东南三十里处,是赵国第六代国君的陵墓,如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死在当年商纣王的酒林肉池之地,巧合的是85年后秦始皇也死在沙丘宫,故沙丘被称为“落龙之地”。


小姐姐讲史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行宫三个月,最后被活活饿死都没人知道,就是作死作出新高度的教课书级别的人物。

赵武灵王何许人也?他是赵国最有作为的王之一。

公元前322年,15岁时的赵武灵王继承赵国王位。继位时,赵国非常羸弱。从这幅地图可以看出,赵国被中山国一分为二,其国力强弱可见一斑。

武灵王始一继位,就遇到了秦楚等强国的联合围攻,赵武灵王集结数万兵力,将危机解除。之后,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不惜背弃祖制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继位19年,赵国开始对外战争。而他的第一个打击对象,便是将国土一分为二的中山国。

8年后(公元299年),中山国被灭,国土尽归于赵。武灵王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绕过函谷关,自北而南侵入秦国,趁其不备出奇制胜,占据关中天险之地。为了让自己的计划顺利进行,他还化妆潜入秦国,刺探其军事情报。

赵武灵王的前半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英明神武!

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赵武灵王能有这样的成就,身边自然少不了能臣武将,比如肥义、阳文君赵豹、公子成,大臣李兑、将军信期等。

如果赵武灵王就这么继续“英明”下去,赵国一定会更强大。历史终究是历史,而不是被写好的剧本,不会按照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发展。

正当赵武灵王如日中天之际,他忽然在立储问题上作起了大死——

长子赵章久经沙场,为人孔武有力,体格与武灵王非常相像;次子赵何,却是武灵王的爱姬吴娃所生,因此对这个儿子宠爱有加。

在这二者之间,选谁不选谁,都让武灵王头疼。若是立赵章,爱姬吴娃肯定不高兴;若是立赵何,赵章当了十多年太子了,而且是长子,于礼法说不清。

纠结来纠结去,赵武灵王终于在赵国灭中山国这一年,将王位提前传给次子赵何。之所以会提前传位,是怕自己死了,年仅10岁的赵何继位之后,镇不住赵章。

这样一来,就给赵国的内乱埋下隐患。而赵武灵王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即主父;赵何也成了第一个长子尚在、而幼子继位的君王。

那么,武灵王又是怎么安排长子赵章的呢?

赵武灵王封赵章为安阳君,并且和他住在一起,衣食住行所用的依仗,与赵何一模一样。要知道,赵何已经成为赵王了,赵章此举,无异于僭越。可是,赵武灵王还活着,赵何也没理由找茬。

尽管赵武灵王以“主父”光环罩着赵章,可赵章心中岂能没有怨愤?朝中大臣对于赵章的遭遇,也纷纷表示同情,赵章也因此获得了赵国丞相肥义的支持。

公元前295年,当赵国的局势在两个儿子之间日渐激烈、甚至有些失控的时候,赵武灵王又想出了幺蛾子——他想收回赵何的王位,自己重新当赵王,而不是一个退居二线的主父。

这个昏招,赵何答应吗?显然不可能答应,煮熟的鸭子都吃了一半了岂能让他飞走;赵章能答应吗?他也不会答应,本来只需对付赵何即可,现在又多了个老爹,这不是添乱吗!

赵武灵王的旧臣肥义提出反对意见,并明确表示:

“国无二日,百姓方宁。”

意思是说,大王啊,您可别再作死了,哪见过一个国家有两个君王的?要是真如此,老百姓还不都乱了套!

此时,赵何经过4年的管理,王权已经非常巩固,赵国老臣赵豹、公子成,大臣李兑、将军信期都成了赵何的亲信,赵何施行的一些仁政,也收买了人心。

与此同时,赵章也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

这一年的春天,阳光甚好温暖宜人,赵武灵王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该给自己物色一块儿像样的墓地了——其实是给俩儿子其中一个物色的。

于是,赵武灵王跑到沙丘去选目的,并且让赵何与赵章也过来陪同。

赵武灵王的本意,是想借选墓地的机会干掉两个儿子,重新夺回王位;谁料,赵章也有同样的想法。

结果,赵章将沙丘行宫包围,同时向赵何发起进攻。

赵何当了四年的赵王,可不是白当的,尽管赵章搞偷袭,可是仍然没能突破赵何的防线,反倒被赵何来了个反杀。赵章死后,赵何尽诛杀其余党。

赵章覆灭之后,似乎“忘了”老爹还在沙丘宫关着呢,就回到都城继续主政。围在沙丘行宫的士兵,将行宫里的人全部放出,唯独不许赵武灵王出来。

由于赵武灵王在立储的问题上昏招迭出,后来又强收赵何的王位,引起朝中依附赵何之大臣的不满;而诛杀赵章之后,赵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已经没有悬念。赵何将沙丘宫人尽数放出而独留武灵王,别人还不知道什么意思?

赵武灵王出来,必定没有他们好果子吃。因此,即便有想要前来救驾的忠诚,也会被其他大臣委婉地劝下、或者干脆……

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宫,享年45岁。一代豪杰,败给了自己年仅14岁的儿子,真真让人叹息啊!


祗树


从赵武灵王的谥号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比较有作为一王。但就是这样一位赵国的王,最后的下场却是被自己的亲儿子围困沙丘三个月活活饿死的,说来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赵武灵王执政前期还是比较英明的,如果他一直那样英明神武下去,说不定统一六国的会是赵国。但历史偏偏不按照个人的意志转移,赵武灵王在位后期竟然在立储的问题上犯起了糊涂。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企图吞并赵国。这一年赵武灵王十五岁刚刚即位,但是他并没有慌张,反而是很老练的化解了这场危机。

危机解除后,赵武灵王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对赵国内政加以改革。在赵武灵王和赵国臣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元前307年赵国力量积蓄的差不多了,于是开始了对外战争,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山国。赵武灵王用了八年时间,彻底将中山国土尽收赵国版图。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政,修建赵长城,赵国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到了强国行列。赵武灵王的前半生是英明神武的,但他却没有一直英明神武下去。赵武灵王后期在立储问题上犯了大错。

赵武灵王的长子叫赵章,小儿子叫赵何是宠妃吴娃所生。赵章比较年长,而且在赵武灵王的对外兼并战争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但小儿子赵何是爱妃吴娃所生,虽然赵章早就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后来的后来赵武灵王又在立储这件事上左右为难起来。



赵武灵王左思右想,后来决定提前退位传给赵何。赵何即位时仅十岁,赵武灵王就这样成了主父也就是太上王。太子且是嫡长子的赵章却成了安阳君。但是做了几年太上王,赵武灵王同志竟然又想把权力收回。

赵武灵王收回权力这件事后来办砸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沙丘政变。这场政变的最终胜利者是赵惠文王赵何,想夺取权力率先起兵的赵章被赵何打败杀死,想收回权力的赵武灵王则被围困在沙丘三个月最后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最后被围困沙丘三个月,之所以没有人来救,我个人觉得,一是赵武灵王此前的亲信之臣在沙丘政变中被杀,另外就是别有用心的人也就是赵何的亲信封锁了消息,那些忠臣不知道。毕竟沙丘政变发生的突然,况且赵武灵王当时是退居二线的状态。

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赵何最后胜利的缘故。成王败寇,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赵何是这场王权斗争中的胜利者,况且他不仅仅因沙丘政变而掌权,政变前他已经做了几年赵王,不仅有了经验而且有了一些稳固自己统治的势力。


猫爷历史观


赵武灵王,赵国的一代雄主,为何饿死沙丘,没有人前来救他?这和他的任性有关,下面来说说。

别树一帜

周人为了能够统治这么大的疆域,搞了分封制,如果继承人的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分封制也就瓦解了,周人的统治也就瓦解。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持久,所以就有了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为继承制,从而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争斗,但比没有法度还是好太多,至少在法度有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

战国时期,周人的统治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有些法度还是被各诸侯国继承。在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时候,赵国属于别树一帜的那种,他们继承人并不一定是嫡长子,而是赵国君主指定的人选,哪怕不是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这种别树一帜的做法,在赵国算是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伴随的还有另一个“传统”,就是兵变和内乱,赵国十二任赵王中,就有十一次大规模兵变和内乱。赵武灵王的任内也继承了这两个“传统”,自己也是死于这两个“传统”。



分而治之

赵武灵王在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国力如日中天,这时候正直盛年的赵武灵王却“突发奇想”,且遵循了赵国的“传统”,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自己在幕后当一个主父。任性的赵武灵王没有考虑这么做的后果,须知遵循了赵国的“传统”,那么另一项“传统”兵变和内乱当然就大概率随之而来。赵武灵王这么任性也是为了自己的一些大胆想法,比如出使秦国,去亲自见秦王,毕竟当王出使秦国,再如何乔装打扮,都会被发现,那样就回不来了,当主父则是让他有惊无险的亲眼见到了对手秦王,从而好实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赵武灵王的嫡长子对于赵武灵王这样的决定当然有怨,然后自己的小儿子一天天长大,也在蚕食着自己的权力。赵武灵王知道自己的权力在蚕食,又因代地的问题,再加上赵武灵王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嫡长子,所以赵武灵王又“脑路清奇”的搞了一个分而治之,把赵国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治理,从而想以此一举三得。赵武灵王的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分而治之的结果是二个儿子都想着自己弄到另一半的权力,杀掉对方,再来挟持他这个主父夺大权,而不是再乖乖听他这个主父的话。这样赵国就形成了这样两股势力,赵武灵王不再是幕后那个决定赵国大权的王,没有了权力护身。



所以为何赵武灵王会被饿死,是因为他自己的任性,只考虑自己的想法,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双方矛盾激化到最后,当然是动手博弈了,最终赵武灵王的小儿子赵何一方胜利,赵武灵王藏匿了自己的嫡长子赵章,赵何一方的赵成把事做绝,强闯主父宫,杀了赵章,把赵武灵王囚禁在主父宫三月,赵何也默认了这种行为,赵武灵王最终被饿死。为何这三月中没有人救赵武灵王?就是因为赵武灵王的任性,使得自己的权力一点点的被剥夺,没有权力了,无法让主父宫有大军守护,没法让人畏惧不敢攻击主父宫,不敢在主父宫乱来,也调不动救他的大军,更无法让围他的人撤退每天好吃好喝还是王的待遇,主父宫被围得死死的,即使有个别亲信想救又如何?这种情况,个别的亲信根本救不了赵武灵王,当然最终就被饿死了。


淡看天上月


赵武灵王,战国中后期的赵国君主,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都城邯郸,15岁继位,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并不强,总是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于是,赵国因而国势大盛。

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前296年吞并中山国,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赵武灵王扶植燕昭王回国即位。 赵雍晚年传位于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宫变中被围困活活饿死于沙丘宫,谥号为武灵王,赵武灵王墓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但是这时候就有人问了 ,为何这样的赵武灵王,怎么没有人去救助他呢?

赵武灵王的亲信,多数都死于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最信任的人是肥义,他是胡服骑射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臣,然而,在赵章发动政变时,第一个杀死的人,便是肥义。如果肥义没有死,肯定会全力营救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出行,应该会带上亲信与心腹,这些人的下场如何,史书都没有提,但既然连赵武灵王都得死,他们估计全被杀了。因此,可能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谁还有功夫管他呢?

并且赵武灵王还将赵国一分为二,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做王,只不过赵何所管理的地盘比较大,而相对而言,赵章所管理的地方就比较小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赵国也一下子就变成了两个,而赵何和赵章的身份地位也就变得相同了起来,虽然说这样的做法对他的两个儿子来说是公平的,但是这样却极其的不利于赵国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赵国的实力。但是赵武灵王就是这样做了,而且还完全不顾众人的反对,并且众人对于赵武灵王将赵国一分为二的做法,他的叔父公子何再也看不下去,就这样惹起了众多人的不满,所以啊,就算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中了,就算他们知道了,但是却也懒得去救助他。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因为赵武灵王自己作死。

是的,你没有看错,赵武灵王被围三个月最后无奈的饿死,全是自己作出来的。


年少有为——胡服骑射

在公元前 326 年。赵国国君赵肃侯薨世,其子赵雍登基史称赵武灵王。顺理成章地成了赵国的新任国君。赵雍时年 14 岁,他就是未来的赵武灵王。所谓胡服骑射,就是赵武灵王搞出来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举动使得赵国的军队素质大为提高,在赵武灵王带领下,赵国灭掉中山国,赵国国力空前提高。



年壮而退,遗祸千秋

但是他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在自己壮年的时期,听信参言,将自己没有犯错的太子废除,而把太子是汇给了自己比较偏爱宠幸的妃子的儿子,后来更是直接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这位比较受宠的儿子手上。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当时的赵武灵王看来,这一点没有问题,最多算说有点显得太过于早的将权力交出去,不利于自己继续独揽赵国朝政。但胜在干净利落,也让太子对自己比较满意,更因为自己交出王位的事情,使得新的赵王对赵武灵王比较尊敬。

在赵武灵王将国家大权交接完毕后,如果他没有其他什么想法也就罢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但问题是他突然后悔了——赵武灵王闲下来就喜欢乱想,突然就想起原来被自己废掉的太子,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错,自己一直被闲置着,自己就觉得无聊,于是居然想联合废太子,把自己主动让出来的这个赵王再抢回来,讲道理,这个事情非常不地道。

沙丘之变

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这都属于一个非常不明智的举动,但是赵灵王还是这么干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事的不可靠之处,最重要的是这个事情,不管从情理上还是法理上,都是讲不通的。对于刚刚做成的赵王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如此反复的事情被废太子一口答应,这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废太子翻盘的唯一机会。然而,赵武灵王接下来的操作继续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他假借查看自己百年之后墓穴所在的借口,邀请两个儿子一同前去查看。



只要是明智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其中的问题,赵王从一开始就提防着他们。而废太子和赵武灵王却浑然不觉,只觉得自己做的天衣无缝,赵王这边有大臣跑废太子和赵武灵王所在的宫殿一探究竟,结果废太子以为事情泄露了直接把这个大臣杀了,而这个大臣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和赵王约定好,如果自己没有回来,那么一定就是废太子和赵武灵王要杀这个新王。


于是新的赵王马上带着人马反击,谁知道那个时候的赵王,不仅仅是名誉上的赵王,而且是已经亲政完全接管的国家权力的王,在新赵王的全力进攻下,废太子自然不敌,于是废太子跑到了赵武灵王的宫殿里,寻求父亲的庇护,赵王深知斩草除根道理,当着赵武灵王的面杀了废太子,而从这一刻开始,赵武灵王已经是必死的局面了。

总结

当然了,最后赵王看在父子和君臣大义上,选择了围而不攻,硬生生的将赵武灵王饿死。所以戴老师一开始就讲,这个事情不管怎么看赵武灵王最后的下场都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