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相比西域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並沒有那麼高的國名度。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海上絲綢之路卻是奠定明朝後期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從開始講起,那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從秦漢時期開始形成。


這一條線路的名稱也是在1913年由法國學者率先提出的。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線,不得不感嘆下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


而其鼎盛時期就是開始與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說起鄭和七下西洋的原因那也要說下明朝的這一段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這位起義打出天下的皇帝是這樣形容自己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


可是其實靠起義上位的這位皇帝非常沒有安全感,為了朱家天下穩固,所以設立了藩王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與重地或邊疆,以座位鎮固邊防,翼衛王室。


藩王制度就等於給每個朱家子孫在當地做一個土皇帝。


不但封地還可以擁有兵權。就是為了及時發現當地的起義和邊疆的攻擊


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有誰比自己人更能信任呢。


當然他也設立了很多對藩王的限制,比如藩王不能見面,不能一起來京,但這並不妨礙藩王獨立發展。


於是在朱元璋死後,藩王制度的問題輪番出現在了明朝的歷史上。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朱棣像


首先朱元璋冊立了孫子朱允文即位。那他最有能耐的藩王四兒子朱棣就不樂意了。


論資排輩也沒輪到朱允文,更和況論能力論威望朱棣確實更勝一籌。


而且朱允文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削藩。


深受朱元璋影響又被武將培養長大的朱棣開始尋思要怎麼應對了。


但是中國歷史上造反的皇帝大多沒有好下場,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還會失去民心,怎麼才能名正言順的造反呢。


這中間不得不提一個影響了朱棣一生的人-道衍和尚。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僧侶左右了王朝的發展,一個是元朝的劉秉忠,另一位就是道衍和尚姚廣孝。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姚廣孝圖,這個老頭厲害的狠,他的故事能單獨說一集


姚廣孝祖上行醫,到他的那代卻十四歲就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本來是朱元璋邀請進皇宮理佛唸經的,沒想到遇見到朱棣後一見如故,更直言你就是未來的九五至尊啊。


到如今歷史學家都不知道姚廣孝此人作為的意義。


在之後的造反過程中他還多次精密謀劃,救朱棣與危難之中。


但是即使在朱棣上位成功後他仍然過著僧侶的清平生活。


被加持了天命使然光環的朱棣於是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開始了造反之路。


在看朱允文這邊,削藩殺叔,也怕自己落下個不忠不孝的名號,於是下令打仗可以但是不要傷害朱棣。


就這樣優柔寡斷的朱允文坐擁50萬大兵,卻最終輸給了殊死一搏的只有10萬大兵的朱棣。

成就了歷史上很有名的靖難之役。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暗)絕(喜)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可是最讓他擔憂的事情是攻佔皇宮,搜尋許久之後,居然沒有找到侄子朱允文的屍體。


本來造反的就名不正言不順,不見到屍首始終心是心腹大患,難免夜長夢多。


這也是歷史學家們認為朱棣消耗四分之一國立命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找尋朱允文的下落


當然咯同時對外擴張籠絡周邊國家,宣告天子即位,無非也是要民心所向。


此刻鄭和出場了,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後成為朱棣的心腹。


但是其實他是個太監,父親還是個伊斯蘭教,後來卻成為了全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從1405年開始,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是十分驚人的。南京寶船廠建造的大船稱為寶船,相當於大型艦隊中的旗艦,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


這些寶船有自己的船號,例如清遠,惠康,長寧,安濟等,總共多達63個船號,而且每個船號又有兩艘,用一、二兩個序號來區別。


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換算成現在的長度就是151.18米,寬61.6米。船高達四層,可容納乘員上千人。


船上有9桅可以懸掛12張帆,鐵錨就有幾千斤重。如此巨大的艦船,在世界木船製造的歷史上已經是登峰造極的水平,在當時簡直就是航空母艦一般。


鄭和統領下西洋船隊的人數也是歎為觀止,史料有記載的幾次,人數都在兩萬七千以上。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航海中還運用了稱為牽星術的天文定位方法以及羅盤和計程、測深的器材。


鄭和前三次都是到達印度的古裡,因為古裡是當時東西方最重要的商業貿易港口。


第四次到達了西亞和東非地區,航線長達15000海里。


以後又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以說以達大西洋,其航線橫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比被西方人士奉若神明的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早了近百年。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當時非洲進貢的長勁鹿被認為是麒麟


但是世後,朱高熾即位,對外進行戰略收縮。朝中許多大臣以各種理由開始向皇帝進諫,要求停止遠洋活動。


停止下西洋標誌著明朝在海路上的戰略退卻。隨著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導致海外各國來朝日漸減少。


直到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為了保住面子,再次派遣已經60歲的鄭和率領船隊兩萬七千五百多人從南京龍江關啟航。


第七次下西洋,這次航行,到達如今的索馬里,再往西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


1433年4月返航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鄭和筆記


29年間,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活動範圍東起東經110度,西至東經40度,南起南緯10度,北抵北緯27度。

航程十萬餘里,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的壯舉。


航海活動增加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貿易往來和聯繫,平定了流寇,彰顯了國威,傳播了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有意思的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途中,抄送過佛經,沿途設立過佛碑,朝拜過齋月,祭奠過媽祖。於是對於鄭和的信仰歷史學家始終捉摸不透。


其實下西洋是朱棣的命令,鄭和不過是個執行者。


南洋、西洋諸國人種多樣,語言各異,宗教文化紛繁複雜。


鄭和試圖建立中華帝國在西洋各國中“普遍性君主”的地位,主動積極的參與該地區主要宗教的活動,以圖在各種文化中發揮作用。


因此才會留下了他參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活動的記載。這是他用三種文字,祭祀三種主要宗教神明的原因。


足見我們這位雄才偉略的皇帝的能力和野心。


可是在朱棣死後明朝逐漸落敗,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都曾經想重下西洋,無奈有心無力,只好作罷。


最為可惜的是為了阻止更多的航海行程,明憲宗成化年間,被兵部郎中劉大夏將存放在兵部的鄭和下西洋收集的所有資料圖匯檔案全部燒燬,以致這一珍貴史料失傳。


海上絲綢之路- 信仰和政權的西洋路


越發嚴苛的禁海令,不但斷絕了大明成為世界級帝國的機會,更讓曾經航海技術遠遠領先的中國,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的好機會。


在世界航海史上,鄭和比歐洲所有偉大的航海家都要早。鄭和去世半個世紀以後,1486年歐洲人才發現好望角,並從紅海南下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對岸。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航好望角,第二年到達印度南部的古裡。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一次,也許,現在通行世界的或許就不再是西方文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