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歷史上政治賢明的雍正皇帝,為什麼割讓10萬領土給沙俄?

第一軍情


自清朝以來,國家被割讓的土地簡直不計其數,《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璦琿條約》等,每一寸的領土喪失都是國人心中的痛。

而在雍正年間的一個小條約,就讓清朝失去了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條約的另一方受益者正式當時正在急速擴展的沙俄。

噶爾丹叛亂,威脅中原

早在明朝末年,沙俄就已經佔領了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他們趁著明朝和後金斗的不可開交以及李自成的起義等,明朝焦頭爛額之時跨過外興安嶺,入侵了黑龍江流域。

這一切的直到康熙年間,天下太平後,才有時間對付“紅毛子”。康熙的兩次大規模反擊,徹底將沙俄趕回雅庫茨克老巢。

因沙俄又煽動蒙古的準噶爾部的葛爾丹叛亂,康熙為了穩定東北邊境,於是跟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來換取這個地方100多年的穩定。在康熙親政葛爾丹後,他們受到了清朝毀滅性的打擊,從此葛爾丹消失在歷史中。

沙皇彼得一世上位後,野心比先前的帝王更大,在喝瑞典的戰爭中勝利後,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權。同時,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加冕“大帝”,沙俄正式進入帝國時代。

《恰克圖條約》的形成

沙俄野心不死,因《尼布楚條約》只劃定了清、俄東部的邊境,於是他們就用貿易的名義,大量從北部滲透侵佔清朝土地。此時是雍正統治時期,在多次與沙俄溝通,要求劃定兩國北部邊境,確定貿易市場,但俄國人置之不理後。

雍正一怒之下關閉了清、俄貿易通道,杜絕商隊往來,這樣的結果就是俄國商人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俄國被迫和大清談判,商定雙方北部的貿易和邊境問題。

這次的商議就是《恰克圖條約》。

在與沙俄商議的領土問題上,清朝繼康熙後又做出了一次大讓步。條約規定:

“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山之間的第一個鄂博作為兩國邊界起點,東自額爾古納河,西至沙賓達巴哈,北邊歸俄國,南邊歸大清。”

也就是說原來的貝加爾湖以南的10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都割讓給俄國,直到現在,貝加爾湖都是俄羅斯的內湖。

為什麼雍正會這麼“大方”的把內加爾湖割讓給沙俄?

其實,從康熙開始到雍正再到乾隆,清朝最大的威脅並非沙俄,而是準格爾蒙古。康熙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的《恰克圖條約》主要是為了明確北部與東北邊界,以此換取沙俄在清朝與準格爾戰爭中的中的地位。

(貝加爾湖)

然後康雍兩朝前前後後的戰爭對準格爾形成一個三面包圍的,這樣的方法也奠定了乾隆徹底掃除了準格爾的基礎,最後趁準格爾內亂,乾隆發起了最後的真正,徹底的平定準格爾,之後大軍南下將新疆完全的併入中國版圖。

綜上所述,雍正是個賢明的君主,不會糊塗的割讓這麼大的一塊土地送給沙俄,從康熙開始老中青三代人為求保住大清江山,前後大小戰不知打了多少場,為的就是平等準格爾。

因為從噶爾丹開始,他就想聯合蒙古諸部,吞併中原,這是滅國之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為求不受沙俄干擾,只能送出土地可以專心平定準格爾。


大國布衣


雍正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確實如此。但他雖在政治上比較賢明,可是他當政時期的外交就顯得比較無能。因為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後,由於邊關外交問題,雍正竟割讓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沙俄,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原因是什麼?

首先,割地給沙俄,是為了讓沙俄穩住準葛爾部,因為清朝還沒實力去面對左右開弓的準葛爾部和沙俄。當時沙俄也是世界一大強國,它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拿迅速崛起,不僅稱霸了東歐地區,還一度向東大幅度擴張,對東北地區和蒙古虎視眈眈。而此時的清朝也就剛剛建立,根基不牢,所以無力對付強大的沙俄。直到平定吳三桂叛亂以後才打擊沙俄,後來在兵力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清軍,與沙俄兩次激戰都輕鬆獲勝。但是獲勝以後的康熙為了不讓沙俄繼續支持準葛爾部作亂,竟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割讓貝加爾湖以東的九萬公里領土給沙俄,希望能還北部邊境安寧。

可是沙俄並沒有兌現不支持準葛爾部的承諾,後來清軍在與準葛爾部的作戰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洋槍洋炮,這些東西不可能是遊牧民族準葛爾製造,毫無疑問,就是來自於沙俄。

其次,為了再次穩住沙俄,雍正皇帝繼續向其送地。公元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繼位。就在此時,沙俄支持的準葛爾部又開始了第二次擴張。清朝軍隊戰敗兩次,雍正已急得手足無措,情急之下又想起前車之鑑,開始割讓土地來安撫沙俄。於是在1727年簽訂了“恰克圖條約”,把貝加爾湖以南的10萬多公里土地歸還俄國。雖然雍正割讓的就是之前佔領的沙俄領土,但是不得不說,以領土換區和平的方法並不可行。


第一軍情


題中所指的應該是清朝雍正皇帝與沙俄在1728年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清朝將貝加爾湖南部割讓給俄國。這是中俄兩國於1728年(雍正五年)簽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之所以稱其為不平等條約,是因為這項條約是在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的基礎上,將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割讓給俄國。要了解《恰克圖條約》的簽訂背景,首先就要了解清朝與沙俄的領土爭端。

公元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通過教皇加冕正式成為皇帝(伊凡雷帝),稱全俄羅斯皇帝,而莫斯科公國也從公國升級為沙俄帝國,這就是俄羅斯的雛形。從伊凡雷帝開始,歷代沙俄統治者不斷東侵,先後攻滅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諾蓋汗國、巴什基爾地區、高加索地區、西伯利亞汗國,兵鋒直摧遠東和貝加爾湖,與清朝接壤。

在《尼布楚條約》中,清朝默認了沙俄對西伯利亞等無主地的佔領事實(不包括貝加爾湖),而沙俄也承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清朝領土。因此,清朝在《尼布楚條約》中並沒有吃虧,但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康熙30年(1690年)開始,漠北蒙古各部歸附於清朝(多倫諾爾會盟事件)。清朝是在此時才取得漠北蒙古的遊牧地區,而貝加爾湖就是漠北蒙古的傳統遊牧地區之一。

到了雍正時期,由於清朝受到西北強國準噶爾汗國的威脅,為了集中力量防禦西北,才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原因是雍正皇帝過高地估計了沙俄的實力。在雍正5年時,數萬清軍嘗試從科布多進攻準噶爾汗國,結果全軍覆沒,連科布多地區也丟失了。鑑於當時清朝連年作戰,國庫耗費巨大,雍正皇帝不願意在西面和北面同時與準噶爾汗國、沙俄開戰,於是與沙俄再次簽訂條約,這就是《恰克圖條約》。

雍正6年,兩國的代表正式簽訂了《恰克圖條約》。清朝將整個貝加爾湖的西南部和南部全部划進沙俄版圖,終於解決了中俄的北部邊界爭端(《尼布楚條約》是劃定東界)。這樣一來,清朝就能全力對付西北的準噶爾汗國。

不過,雍正皇帝過高地估計了沙俄的實力,當時的沙俄帝國實際上正與土耳其、波斯陷入苦戰中,根本無力與東方的清朝再戰。他們原本擔心清朝趁機北上,但雍正皇帝的表現令他們喜出望外。因此與平等的《尼布楚條約》相比,雍正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才是一個真正的不平等條約,也是雍正皇帝的戰略失誤。


世界人文通史


您好,我認為在雍正皇帝做出這樣的一個決定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首先,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將蒙古的準格爾視為最大隱患,因此必須平定,同時期的沙俄也對清朝虎視眈眈,如果此時發起雙線作戰,當時的清政府是無力承擔的,因此,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穩住沙俄,清政府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割讓邊界25萬平方公里土地以穩住沙俄,這也是當時康熙皇帝做出的權宜之策,得以空出手來收拾準格爾。



其次,康熙去世後雍正繼位。沙俄再次暗中支持準格爾進犯大清,清政府的兩次抵抗均告失敗,以當時雍正管理下的清政府完全有能力繼續發動戰爭,但當時的雍正皇帝卻主動割讓了貝加爾湖一線的土地給沙俄,其意是不想將戰爭擴大,緩兵之計而已。

第三,貝加爾湖沿線每年的結冰期接近6個月,對當時清政府來說幾乎沒有實際作用,也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後世什麼旅遊只說在當時還沒有概念),基本屬於蠻荒之地。割土之舉同時還明確了清朝和沙俄的邊界,將歷史的爭端完全化解。通商促進了北方邊境貿易發展,切斷了沙俄對準格爾的支持路線。更重要的是,此舉為雍正解決內部問題和改革爭取了時間。



雖說割地對清朝的作用是利大於弊,但我認為,從國家、民族大義上來看,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事情,有了第一次,必然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就比如1890年後的晚清政府。明朝皇帝雖說不靠譜者居多,但就不割地、不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精神來說,還是要嚮明朝致敬的,哪怕亡國,也要保持一個國家應有的尊嚴和骨氣。



不知我的看法是否符合大眾口味,喜歡的請點贊!


BV瘋言瘋語


歷史上“以勤先天下”的雍正皇帝在國力不弱的情況下,竟然向沙俄割地達十萬餘平方公里?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置信。到底是什麼原因?小熙和大家一起去探個究竟吧。

第一個原因:

雍正時期,被康熙沉重打擊過的準噶爾再度強大,威脅著清朝的西面和北面,並有滅清的野心。

並且,準噶爾企圖勾結沙俄,合力滅清。 面對兩個強敵,雍正採取了分化政策。相比之下準噶爾比沙俄威脅更大,所以雍正的戰略方針是:對準噶爾集中兵力,以圖消滅;對沙俄消極退讓,以求和解。來換取沙俄不支持準噶爾的承諾。

由此可見,準噶爾在大清西北的虎視眈眈,是導致雍正向沙俄割貝加爾湖地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個原因

雍正割讓十萬餘平方公里土地給沙俄,壓縮了蒙古各部的活動範圍。並且,沙俄對漠北蒙古各部形成了巨大威脅,漠北蒙古各部只有依附清朝才有安全感,從而鞏固了清朝的北疆。

割土求和有失國家與領土尊嚴,即便是為了鞏固北彊,但一下子割出十萬平方公里,這個代價未免太大了點!大家覺得呢?

我是小熙,每天把歷史分享給大家的小熙。喜歡我,請關注我。並歡迎在留言區發表不同意見,小熙願意向大家學習!


小熙為人人


要討論清楚滿清是不是丟失了貝加爾湖畔以及錫伯利亞廣大的地區,一定要看當時的政治勢力的角力。在那段時間,大概的政治勢力為:遠道而來的俄羅斯帝國。本土老演員蒙古各部,明朝,女真部落。滿清只能算獨居偏安的小弟弟。與俄羅斯角力的是靠近更北部的各個汗囯,他們在俄國人面前不堪一擊,不是徹底投降,就是被滅族消滅。其次就是準格爾蒙古(西北蒙古),喀爾喀蒙古(正北蒙古)。滿族是小本起家的,對錫伯利亞,貝加爾湖畔並沒有駐足。他的第一對手是靠近他的察哈爾蒙古和明朝。對土地富裕的判斷標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是一樣的。所以清朝的戰略方向一定是入關,問鼎中原。

蒙古的草原文明形式在工業革命成果面前已經沒有未來。不論是準格爾蒙古,還是喀爾喀蒙古的未來都是和滿清一樣的,就是入主中原。可惜被滿清佔先了。

蒙古不是投降大清,就是被俄羅斯剿滅。大清犧牲小的利益,在與俄羅斯一起瓜分蒙古的大餐中,可以說佔足了便宜,怎麼能片面的理解為吃虧?

大清剿滅準格爾蒙古,喀爾喀蒙古幾乎是完勝!

不然,沒準是準格爾與明朝以長城為界瓜分天下,而沒有滿族的什麼事呢?

這樣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是不是都是哪個時代的明君!哪個時代世界比的是拳頭,滿清的拳頭是硬的。結果是與拳頭對等的。

滿清後期的割讓,也是拳頭說了算的,只是這會兒的拳頭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得不接受而已。

誰能假設一下,今天的中國可能在與外國打交道時吃虧?人們不答應,中央領導層也不會答應呀!

所以,不要妄加評判歷史問題。


藏像


好像上次也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康熙為什麼把原本屬於清朝的貝加爾湖割讓給俄國人。1727年,雍正與沙俄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貝加爾湖以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了沙俄。且簽訂《恰克圖條約》,是清政府主動提出來的,且白白的送給沙俄10萬平方公里土地,真的讓人匪夷所思。

在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劃定了黑龍江段與沙俄之間的邊界線。而中段蒙古地區的界限沒有劃定,所以沙俄就一步一步的蠶食那一地區的土地,照這樣下去,沙俄將會把蒙古的土地給蠶食。當然,清政府也害怕,沙俄與蒙古勾結,畢竟以前蒙古與沙俄勾結,曾一度逼近北京。康熙帝與蒙古噶爾丹打得很吃力,且三次親征才將噶爾丹消滅。為了杜絕這種事情發生,清政府多次與沙俄政府交涉,但是沙俄並沒有理睬。

當時沙俄在中國擁有龐大的貿易商隊,這些商隊在中國賺了不少的錢,利潤非常的豐厚。於是,雍正中斷了與沙俄的貿易往來,通商口也被關閉。沙俄為了與中國經商不得不妥協,只好與清政府坐下來談判。雙方談判了6個月,最後清政府作出了讓步,按俄方提出的劃界方案達成協議,這就是《恰克圖條約》。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簽訂恰克圖條約後喪失。條約訂立以後,俄國使臣薩瓦甚至在給葉卡捷琳娜一世回信中稱:“雍正皇帝真是俄國人民的好兒子!”大家猜猜,俄國人說這句話,是在諷刺雍正還是在感謝雍正,大家想想看。

沙俄不費一槍一彈,就得到了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雍正的確是沙俄人民的好兒子。不過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贏得了超過100年的中俄邊境穩定。也許這就是清朝皇帝所要的結果,即便是把貝加爾湖周邊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讓給沙俄,只要邊境沒有戰爭就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如果,我說清政府是拿中國的土地換和平,可能有些人不樂意。其實,清政府就是不想與沙俄有衝突,而是想騰出手來,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邊境的問題他不管,卻總想著如何監視自己的臣民,叫我說點什麼好呢?


謀士說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社會,以少數民族統治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本就不易,要面臨的問題肯定會特別多,比如民族融合、外族入侵等。清朝出現了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雍正和乾隆也算得上是勤政愛民。但是在面對沙俄爭奪我們領土這個問題上,卻令後人唏噓不已。


(康熙)

康熙和雍正都屬於非常勤奮的皇帝,但是康熙晚年有點兒倦怠朝政,出現了許多弊端。所以當雍正上位的時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他是一個非常嚴於律己的皇帝,對待臣下也是如此,據說雍正皇帝常常批閱公文到深夜。

可見他的壓力非常大,這也是他命不長久的一個原因。相比於他的父親和兒子,他的壽命真的很短,應該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康熙在位時,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個葛爾丹的不斷入侵,康熙甚至為了穩住葛爾丹,不惜把自己最愛的女兒藍琪兒嫁給他,以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準備時間。

葛爾丹的一生幾乎都在反對清王朝,他出生於準格爾部落,是部落首領的兒子,準格爾汗國和大清帝國建立的時間差不多,當時葛爾丹、康熙大帝、彼得大帝並立與世,葛爾丹一直和清朝作對,他甚至聯絡沙俄共同抵禦清朝。


(葛爾丹)

單單一個葛爾丹已經讓清王朝焦頭爛額,他盤踞在西北,時刻準備南下入侵。康熙認為葛爾丹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他不想把沙俄也變成自己的對立面,一旦葛爾丹和沙俄聯手對清朝進攻,康熙將毫無招架之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清朝當時處於有利地位,還是於1689年9月7日(清康熙二十七年),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割讓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二十五萬平方公里國土給沙俄。

後來葛爾丹與清朝的戰爭中,他沒有采取成吉思汗“能打則打,不能打就跑”的戰略,而是與康熙硬碰硬進行陣地戰,捨己之長,最終被康熙打敗,葛爾丹也被殺身亡。


康熙雖然打敗了葛爾丹,卻沒有滅了準格爾部。因此在康熙去世以後,準格爾繼續對清朝進行不斷入侵。準格爾部聯手沙俄,對清朝發起進攻,接連兩次失敗,使雍正焦急萬分。情急之下,他又想起了康熙的辦法,對沙俄割地求和。原來慈禧對外國割地的做法源於清朝先祖,只是康雍時期尚未亡國,但我中華大好河山就這樣拱手讓給了人家。

1727年10月21日(清雍正五年),清朝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割讓貝加爾湖及附近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與沙俄。《恰克圖條約》的簽定,標誌著清朝徹底放棄了貝加爾湖,這是多麼美的一片湖泊和土地,在現在看來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就這樣白白送給了人家。

沙俄就這樣不費一槍一炮白白佔領了我們的大好領土,俗話說寸土寸金,保衛國家領土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可是在清朝皇帝手中就這樣白白給了人家,讓我們後人情何以堪?


此後,沙俄並沒有停止侵佔我國領土的腳步,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沙俄侵略者佔領庫頁島北端,大肆屠殺赫哲族居民,並將他們驅逐回大陸。1840年(道光二十年),沙俄併吞原為清朝屬邦的哈薩克和布魯特,兩屬邦面積分別約百萬平方公里和約十萬平方公里。

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清政府被迫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侵佔。1860年11月14日(咸豐十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以確認《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南北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沙俄吞沒。


縱觀整個清朝,沙俄始終沒有停止對我國領土的侵佔。看著這一串串的數字,國人的心在滴血,那本該屬於我們的黑土地,卻白白落入了別人手中。貧窮就會落後,軟弱就會捱打,這是我們的血淚史。以史為鑑,過去的一切使我們更加明白該如何保衛我們偉大的領土,我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雖遠必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歷史上的雍正皇帝,確實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治貪腐,輕徭役,使吏治清明,百姓安居。稱得上是賢明之君,頗有作為!

但比較可惜的是,他在外交上面的表現,有點不盡如人意!

於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所簽訂的清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導致了大片領土的喪失,原貝加爾湖以南的10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都割讓給俄國,直到現在,貝加爾湖都是俄羅斯的內湖。

“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山之間的第一個鄂博作為兩國邊界起點,東自額爾古納河,西至沙賓達巴哈,北邊歸俄國,南邊歸大清。”

不得不說,這是非常敗家的表現,至少現在看是這樣的!

當然了,這個條約並不是晚清《南京條約》那樣毫無反抗能力的“不平等”條約。它是和《尼布楚條約》一樣的經雙方商議認可,達成利益共識的“平等”條約。

是雍正基於當時的周邊形勢所作出的決定!

當時的沙俄經過彼得大帝的開創,國力強盛,其在北方戰爭中擊敗瑞典,已經在歐洲霸氣地站到了最高位置,其勢力跟實力,已經達到了可以欺負清帝國的地步。雖然在康熙時期,毛子被揍過,雙方還達成了《尼布楚條約》,確定了邊界。但沙俄並不滿足,還在繼續地向清朝擴張。


雙方又開始有了邊界的爭議,雍正為此還關閉了兩國的貿易往來。

雍正知道,面對這些貪婪的毛子,如果不盡快的以條約形勢定下邊界,很可能又會再一次的上演“雅克薩”,雙方兵戎相見。

於是呢,《恰克圖條約》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籤訂!

那麼為什麼要做出割讓領土這樣的讓步呢?

因為對於雍正來說,自己並沒有意願視沙俄為最急切要除去的敵人,當時清政權的最大敵人只有準葛爾。

當年康熙雖然滅了葛爾丹,但準葛爾依然還在,起後繼的策妄阿拉布坦和其子噶爾丹策零一直都在西北作亂,曾數度擊敗清軍。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有著的沙俄的支持,就在《恰克圖條約》簽訂的前一年,即雍正五年,新即位的噶爾丹策零正在西北大肆東擴,侵犯清朝。

為了專心對付準葛爾,雍正選擇了妥協。甚至於用割讓領土的方式,來安撫沙俄,讓其斬斷與準噶爾蒙古的聯繫。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的話,雍正還是會割讓領土,換取平定準格爾的機會。

而且說割讓有些牽強,因為《恰克圖條約》的邊境形勢和當年《尼布楚條約》差不多。即那些地方的歸屬,其實都存在一定的爭議,雙方都沒有達到完全的掌控。

雍正的做法,只是放棄了對那塊土地的爭奪。但不管怎樣,這個失地的嫌疑是脫不了的。

而且,毛子是喂不飽的,當年的《尼布楚條約》已經證明過一次,這世界上,哪有能喂得飽的狼呢?

事實上,雍正有點短視了,對於整個國際形勢不是太瞭解。當時的沙俄雖然強勢,但日子也不好過。其主要目標是西邊兒,其雖然擊敗了瑞典,但仍舊有許多掣肘,比如奧斯曼土耳其,根本無暇顧及。


若是雍正強硬以對,沙俄也不敢怎樣,想來也是可惜!

總的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吧,不能一棒子打死。


白話歷史君


說到這10萬領土,讓我想到一個人——蘇武,為了表達對大漢王朝的忠貞,蘇武在北海牧羊一十九年,“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這就是著名的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的北海正是如今的貝加爾湖,它曾經是中國的領土。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朝與沙俄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貝加爾湖南邊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領土歸於沙俄,貝加爾湖徹底成為沙俄的內湖。

雍正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相反他是一個非常勤政、有作為的皇帝,他為什麼要割讓10萬平方公里領土給沙俄?

將時光拉回到雍正即位初期,再來分析這個問題,就能找到答案:

內憂:雍正初期的統治並不牢固

雍正通過並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帝位,甚至有傳言是他害死了康熙。總之在登基之後,朝野都有非常多的人不服雍正,朝廷暗流湧動,雍正的統治並不牢固。

為了維護自己的帝位,雍正採用鐵腕手段處理了自己的兄弟們,這樣使得更多的人認為雍正做賊心虛。這種天下人的不信任使得雍正如芒在背,雍正只能沒日沒夜幹活處理政務,希望成為一個讓天下人認可的好皇帝。

再者,康熙末年遺留了許多問題,吏治腐敗、朋黨之爭、國庫虧空,看似美好的康熙盛世,交到雍正手裡的其實是一個爛攤子,大清帝國已經外強中乾。

如果此時雍正選擇與沙俄開戰,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失敗,國內的壓力就會驟然增加,雍正的帝位很可能不保。

外患:準噶爾是心腹大患

當時清朝的最大外患是準噶爾,雖然康熙時期曾經把準噶爾打得狼狽不堪、實力大損,但到雍正即位的時候,準噶爾已經恢復元氣,並重新對清朝構成了威脅。

準噶爾在暗中收到沙俄的支持,所以才敢侵擾清朝。如果此時清朝與沙俄因為領土問題開戰,就不得不同時面對準噶爾、沙俄兩方作戰,這顯然是當時的清朝無法承受的。

為了解決準噶爾這個心腹大患,清朝選擇了割讓領土給沙俄,與沙俄達成邊界協議,並得到沙俄不支持準噶爾的承諾。

這個決定雖然有點軟弱,但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策略。但沙俄得到了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並沒有遵守承諾,而是繼續支持準噶爾與清朝對著幹。

領土的位置:大遙遠

清朝的疆域遼闊,版圖很大,共有約1310萬平方公里。雍正時期,清朝的軍隊只有不到60萬,在當時交通不便利的條件下,很多地方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轄。

貝加爾湖南邊的10平方公里領土距離清朝京城北京遙遠,又常年寒冷,對清朝來說就是不毛之地,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況且對清朝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來說就是九牛一毛,失去這點領土根本無關痛癢。

結語:正是基於當時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和領土所處的位置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雍正做出了將這10萬平方公里領土割讓給沙俄。雖然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雍正是一個勤政、有作為的皇帝,但這件事對中華民族來說是莫大的損失,亦是永遠的痛。

落筆成史,歡迎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