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哥,咱爸60萬撫卹金沒我份,那媽治病的錢你就自己出吧”

前陣子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叫《何以為家》,裡面的小男主人公開篇就控告自己的父母,緣由是:“你們為什麼要生下我?”,這突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很多父母有能力生孩子,卻無力養育孩子,甚至還把小主人公最喜歡的妹妹賣掉了,導致孩子們從出生之日起就差人一截,內心也出現了嚴重的扭曲。

確實,父母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義務,這是寫在法律之內的,同樣,孩子也同樣具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即:“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而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特別是擁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對於老人的贍養問題卻出現了很大的矛盾。

特別是那種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到大,父母將所有好吃的,好穿的,所能提供的優質資源都給予了哥哥,讓妹妹好像哥哥的附屬品一般,似乎她的存在只是為了哥哥未來生活得更好,因此在妹妹出嫁的時候,原生家庭考慮第一的不是妹妹嫁得好不好,而是看通過妹妹能要到多少彩禮,嫁的人家有沒有錢,能為家庭做多少貢獻。


“哥,咱爸60萬撫卹金沒我份,那媽治病的錢你就自己出吧”

這樣的家庭矛盾並非特例,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就認識一個朋友叫喬喬,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被折磨生活了二十多年,上面有兩個哥哥,都是她父母的寶貝,一次老房子拆遷,按人頭分新房,一共分了四套房子,喬喬以為自己肯定能有一套房子,可是沒想到,父母和兩個哥哥各一套,最後一套他們竟然給賣了,把錢全分給了兩個哥哥,還口口聲聲說:“喬喬以後是要嫁人的,跟丈夫一起住就行了,要什麼房子。”

後來父母生病,兩個哥哥卻要求喬喬也一起分攤父母的醫療費,卻受到喬喬的言詞拒絕,因為這件事,喬喬幾乎與家人們決裂。

誠然就像老人說的那樣,“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即有收穫才有回報,然而,如果最初父母愛的付出就不公平,有差異,還如何要求孩子們共同回報呢?

劉豔麗出生在農村,上面有一個哥哥,這可是父母的寶貝疙瘩,捧在手上都怕化了,因為從小就受到萬千的寵愛於一身,因此也養成了好吃懶做,任性貪財的性格。

而哥哥為了娶媳婦,被要求拿出20萬的彩禮,因此劉豔麗被迫嫁人也同樣要了20萬彩禮幫助哥哥,在劉豔麗結婚那天母親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跟女兒說:“麗麗啊,媽媽對不起你,媽媽這一輩子都欠你的。”而劉豔麗也心酸地扶起母親,兩個女人相擁而泣。

不過萬幸,婚後丈夫對劉豔麗還算不錯,讓劉豔麗感受到了被呵護的溫暖。

而事情發生去年夏天,劉豔麗的父親是做建築的,在一次做工的時候,由於工程意外,爸爸被樓上重物砸中了頭部,當場死亡,而經過和工程隊的協商,最終賠付了劉家60萬元賠償款,媽媽拿著這60萬元賠償款和劉豔麗哭地泣不成聲。


“哥,咱爸60萬撫卹金沒我份,那媽治病的錢你就自己出吧”

可是哥哥卻又難掩的喜悅,他向媽媽要求把這60萬賠償款全都給他,正好可以和妻子換一套新房子。

而媽媽看到兒子這副嘴臉,也是徹底心寒了,說:“你爸這屍骨未寒,你就開始惦記他的賠償款,這可是你爸用命換來的錢啊。”可是哥哥依然不依不饒,邊上他媳婦也見錢眼開在一旁幫腔。

媽媽這時心裡也軟了,說:“要不,這錢你和你妹一人一半,以後要是我有病了,你倆平分醫療費,輪流伺候我。”哥哥聽後立刻大怒,嫂子也大呼小叫說:“麗麗是嫁出去的姑娘,怎麼可能有她的一份”,可是媽媽卻覺得他們說的沒有道理,因此不想把這些錢給他們,但是哥哥被錢燒紅了眼睛,不管不顧地就去媽媽那把銀行卡搶了過來。

當時媽媽就被哥哥氣暈了過去,隨即送去了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暈眩一方面是血壓過高引起,另一方面還發現腦部有一個瘤子,萬幸是一個良性的瘤子,但也需要一次腦部手術,風險也極大。

醫生建議趕快做手術,而哥哥更在乎的是需要多少手術費,醫生說那就先交5萬押金吧,具體還要看情況來定,多退少補。

可是面對這5萬手術費,哥哥立刻就急了,要求和劉豔麗平分手術費,劉豔麗做夢都沒想到哥哥能無恥到這個樣子,剛剛拿了爸爸60萬的撫卹金後,連這5萬都不願意給媽媽出,不由得說:“哥,你有一點良心嗎?”而邊上的嫂子看老公不說話,立馬嚷嚷起來:“小姑子,你也是爸媽的孩子,媽媽有病,你就應該出啊!”

劉豔麗冷笑道:“上午還說我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爸爸的撫卹金一分錢都沒我的份,現在憑啥又叫我平攤媽媽的醫療費?沒錯,我是爸媽的孩子,我願意不上班去照顧媽媽,但是要我拿錢,沒有!除非你把爸爸的錢拿出來平分!”

哥哥沉默不語,而媽媽醒過來之後,知道事情緣由也拉著劉豔麗的手說:“你做的對,媽媽不怪你,你哥只認錢不認人,我算是心寒了,你放心,我這病我不會要你一分錢,必須得你哥出,否則我就去告你哥。”


“哥,咱爸60萬撫卹金沒我份,那媽治病的錢你就自己出吧”

劉豔麗抱著媽媽淚流滿面,兄妹關係如此,父親去世,母親又患重病,她心裡比誰都難過,可是哥哥還依然如此不分輕重,她只得一個勁地在媽媽耳邊唸叨:“女兒不孝!女兒不孝!”

我想,劉豔麗這句“女兒不孝”中更多的則是矛盾的內心,如果不給媽媽拿錢治病,她打內心會覺得對不起媽媽,是不孝的體現,然而要拿了這些年,那卻趁了哥哥的意,自己心裡那口怨氣怎麼都咽不下去,而且一旦自己退縮,那麼媽媽未來的生活,哥哥可能就更不管不顧了。

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特別是對劉豔麗還說,她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小家,同時也要考慮母親未來的生活。

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誠然,這件事中,哥哥的問題最大,這毋庸置疑,但事情的起因也要追溯到父母教育方面,他這樣性格的形成,根本上就是父母從小教育不利,才讓哥哥養成了這種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性格,而雖然媽媽也早有察覺,但是心裡始終都對這個兒子存有幻想,才讓兒子越來越見錢眼開。

我覺得劉豔麗的做法並沒有錯,這錢必須要讓哥哥出,如果他拒絕的話,那就走司法程序,如果不整治一下他的話,他始終會以自我為中心,凡是好處就往自己兜裡裝,有麻煩才想到妹妹和媽媽。

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孩子們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他性格的形成和未來的所作所為也是父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結果,因此才會有上行下效這個詞。


“哥,咱爸60萬撫卹金沒我份,那媽治病的錢你就自己出吧”

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用在教育子女上面也同樣受用,言傳身教才能把孩子們養育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而孩子們的成長,父母雖然影響深遠,但那也只是外部因素,到底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全看自己,一個人之所以稱為人,其重要原因就是帶有孝心,即所謂的“百善孝為先”,比如劉豔麗雖然從小不被父母待見,但依然擁有一顆孝心,這就是主觀成長的結果,擁有一個正確的三觀,但是卻不會一味“愚孝”,不會做出讓自己吃虧,讓哥哥始終佔便宜的事情。

結合起來,對待父母來說,子女在贍養自己方面出現矛盾,這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也應該冷靜下來,不要一味的偏袒一方,讓另一方吃虧。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們同等的愛,那麼孩子也會回報父母同樣的愛,這也是我一直倡導的“相互”,夫妻之間是相互的,朋友之間是相互的,父母子女之間依然也是相互的,只有相互之間有公平的愛,才不至於深陷血親矛盾的大坑中,也不至於出現這些令人心痛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