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太極之“意”如何用?

一說太極拳的“用意”,人們就很自然地想到《十三勢歌訣》中的“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但張三丰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也。”

太極之“意”如何用?

技擊和養生是太極拳“功用”的兩個方面。從《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動心解》《打手歌》等論述中也不難發現,都在講怎樣“練”和“用”。拳諺曰:“內功拳首在練意,”《拳法剛柔篇》說:“剛柔轉換,全在用意”,心理學的實踐證明,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可以變成物質力量。因此“純以神行,不尚絲毫拙力",“極柔軟然後極堅硬”的太極拳,十分強調以意為先,把意識問題作為首要的問題。太極拳講的“意”,是個專有名詞。

其含義主要有二:

一是近似於“注意力”的“意識”,如《十三勢行功心解》載“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

二是和“氣”的內涵相似的“意念的流動”,如《十三勢歌》載“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行功心解》載“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也”;視而不見是“意想”、“料想”,如吳公藻著《太極拳講義》中的《五行要義詳解》載“意者,設想之謂也,以虛實之理,使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所說“用意不用力”的“意”,就涵蓋了太極拳的全部真“意”。人的行動受意識的支配,這是生理學的基本常識之一。誰都會用意識來指導動作,但太極拳在於強化這種意識、引導這種意識。久之,使之成為本能化的習慣性意識行為——這就是太極拳用“意”的立足點、出發點。

太極之“意”如何用?

那麼,怎樣才能把握並體現這個“意”呢?我們不妨從“動”、“靜”兩方面來練習。

靜,主要是站樁:

一是預備式的放鬆意識練習和太極樁功;

二是從拳路中隨意拿出一個動作,用意念指導動作,擺好姿勢站樁。要求摒除雜念,使身心達到虛靜和松空。

動,主要是指做每一個動作時,要“以意領先",以意念引導動作,以圖內勁(氣)騰然流貫。再佐以技擊的想象,則不但能很快地“豁然貫通”,而且在實戰中能夠做到一觸即“發”。

當然,初學太極拳者,應當先做到“勢正招圓”。隨著動作的熟練,用“意”也就能逐漸細緻起來;隨動作的變化,不斷使意識深化,但都要求全神貫注,以意領先。

尤重“全身意在精神”,即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生焉”,“氣至則勁生”,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

久而久之,則浩然之內勁(氣)生矣。不獨盤架,即使是在推手時亦應如此。這樣“氣遍身軀不少滯”,就能培養和增強神經末梢和皮膚的觸覺感知能力和反應速度。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聽、拿、化、發”方能得心應手,從心所欲。

太極之“意”如何用?

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技擊意義。盤架子時如果用“意”不到,那麼實戰時就會出現欲發不能或發而不脆的現象,要用意養蓄精神來引導動作。

如做“摟膝拗步”後半動“右掌前按”時,不要用力向前推,只要手隨眼動,看哪裡往哪裡推;不去想推的動作,而是順次意想右肩找左胯,右肘找左膝,右掌找左腳,自然向前;之後,右臂外旋,同時右腳跟外展;左掌一按地,腰一鬆沉,前推的勁就出來了。

所以,吳公藻《太極拳講義》、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和世傳的《太極拳散手密訣》等,都講了一招一式的技擊功用。這既可以增強學練的興趣,又有助於更快地把握動作的幼力和勁路。

如何把“體用”和“用意”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只要細心體味,並嚴格按此練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