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李林:威震冀南的英雄團長

英烈事蹟|李林:威震冀南的英雄團長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李林,原名李朝法,字惠卿,1914年生於河北省威縣北馬莊村一戶地主家庭。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四,村裡長他幾歲的人常以四弟呼之。他中等身材,肩背寬厚,大眼睛,厚嘴唇,兩顆大門牙稍有前突,為此,鄉親們都親熱地叫他“李大牙”。他自小習武功,舞刀劍,愛打抱不平,對俠義小說極感興趣。1929年,他考入本縣鄉村師範學校,加入校“讀書會”,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30年,他加入了共產黨。畢業後,他以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組織“流動圖書館”,發展“窮人會”和農村黨支部。1935年,冀南一帶鹽民抗捐抗稅,驅趕國民黨鹽狗子,很快發展成震動華北的農民大暴動。李林在家鄉領頭抗捐抗稅,分糧吃大戶。不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威縣一帶成立冀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被人們稱為“紅軍”),李林任副連長。這時,抗日救國軍沒有槍支,但地主們為了守家護院,幾乎家家購置了長短槍,這成為“地下紅軍”的重要槍源。李林的父親李老貴託人從天津買來兩支快槍。李林幾次動員父親把槍交出來,老頭不但不交,還把他斥罵一頓。李林無奈,心生一計。

一天,威縣北馬莊突然闖來一夥人,不由分說,把李林捆綁起來,連踢帶打地拉到通街雜貨鋪前,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

一個黑大個子站在土臺上,叉著腰喝道:“李朝法,你老實點!我是紅軍,我們抗日沒有槍,今天是找你借槍的。”

李林哭咧咧地說:“紅軍老總,我家的確有兩支槍。可都在我爹手裡,我當不了他的家呀!”

“去通知他爹,交槍放人。”

李老貴趕來,見此情景,嚇得癱在地上:“快把我兒子放了,我把槍交給你們就是了。”

夜裡,李林在沙果行子裡又和同志們見了面。黑大個子說:“大牙哥,我踢的疼不疼?”李林哈哈笑了:“要不是你們使勁打,我爹捨不得交槍啊!”

這種“苦肉計”式的方法,雖然簡單了點兒,但李林終於有了自己的槍。

李林家的槍交出後,對鄰村影響很大,各村地主懼怕“地下紅軍”,紛紛上交槍支。當時,核桃園村大地主黃老善家囤積糧食10多萬斤,購置長短槍五支,僱用保鏢護院,死不繳槍。“地下紅軍”決定從他這裡下手,發動群眾分糧。李林等人趁黃老善到街上喝茶時,將他抓住,然後率領農民們闖進黃家,繳獲了全部槍支、彈藥,把糧食分給了四鄉群眾。“地下紅軍”從此聲威大震。到1935年底,廣(宗)威(縣)一帶已組織起近千人的農民武裝。

1936年春,國民黨第三十二軍和第二十九軍數萬人開赴冀南,鎮壓農民暴動,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城頭上,村鎮的寨門上,常常懸掛著革命者的頭顱。敵軍還在威縣等地張貼告示,捉拿李林。

李林在家鄉難以立足,奉命轉移到石家莊進行秘密工作。

1936年4月中旬的一天,李林找到了化裝成編筐工匠潛伏在石家莊第一舞臺前閣西衚衕22號的蘇博光。他們是同鄉同學,又是一同參加革命的老戰友。半年不見,他竟不敢認李林了。只見李林頭髮散亂,形容憔悴,穿一件破舊長衫,兩顆大門牙沒了,嘴唇上沾有斑斑血跡。

“四弟,你怎麼弄成這個樣子?”

李林笑嘻嘻說:“敵人不是懸賞捉拿李大牙麼?剛才我把大牙拔了,那些王八羔子們再也找不到李大牙嘍!我來石家莊,一方面是換牙,一方面是通知你,組織上決定咱倆一塊去做兵運工作……”

過了兩天,李林鑲上兩顆正常的門牙,打扮成鄉村青年模樣,同蘇博光來到寧晉大曹莊敵五十三軍當了兵。

五十三軍是東北軍的老班底,下層官兵一提起打日本,就來情緒。李林和蘇博光等人採用拜把兄弟的方法,很快和下層士兵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得空兒,他們就和大家唸叨東北的風物人情、日軍在東北的罪行和抗日的道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爭取一個連隊的兩個中士和一部分士兵倒向革命。

時間長了,李林與連長的父親混熟了,按東北習慣稱呼,喊他“老爺子”,經常幫他幹家務活兒,和他嘮家常。“老爺子”對李林無話不說,一天,李林從“老爺子”口中得知,這個部隊近期要調威縣去“剿共”。李林馬上通過中共地下交通員,把消息轉告給威縣黨組織,叫他們早做提防。晚上,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說:“如果隊伍開到威縣,無異自家打自家,得考慮離開這兒。但大家都走,目標大,又走不脫,何況我們還有長期潛伏,從敵人內部奪槍的計劃。所以,決定威縣籍的先走。”

是夜,雲淡風輕,月亮升到東南屋頂,營房裡傳出一片鼾聲。上半夜恰好輪到李林站崗,他藉機和蘇博光離開了那支隊伍。

從敵五十三軍逃出後,李林被調到石家莊秘密聯絡站工作。這個聯絡站主要是負責護送幹部,蒐集情報,發放秘密文件等工作。由於地下工作經費緊張,李林就給僱主幹起送水泥、推水車、修煙筒等苦力活,以籌措黨的活動經費。但時間不長,李林累得吐了血。

李林覺得靠賣苦力掙幾個小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他想:看來,還得靠槍桿子說話。他的病剛好,即帶領交通員小常等七八人,星夜潛回冀南,起出了埋藏的槍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了兩家土豪,搞到700多元。聯絡站有了這筆經費,地下活動又開展起來。

1937年2月的一天,李林被黨組織派到延安中央黨校去學習深造。

1938年春,李林從中央黨校畢業後,擔任了廣(宗)威(縣)中心縣委書記。在中心縣委組建會上,他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別看我們這裡是窮鄉僻壤,風沙滾滾的不毛之地,沙丘、土岡可以種植果木樹,桃李杏棗,即可供軍用民食,又是天然青紗帳。這是一塊寶地,我們要堅決建設她,保衛她。”這年夏天,李林又被委任為冀南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在冀南和冀中的邊緣區抓武裝。半年之內,在轄區內相繼建立了游擊隊(組)。到1938年底,各縣大隊與分區獨立營武裝已達7000餘人。由於他人熟地熟,消息靈通,且機智靈活,一分區的部隊不斷打勝仗,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不久,一分區的地方武裝組建第二十五團,李林由一分區司令員改任團長兼政委。李林改任二十五團團長後,二十五團也因其英勇善戰而聞名。

國民黨第十軍團製造反共磨擦專家石友三,1939年初由魯西北開到冀南一帶,到處委任縣長、區長,強徵苛捐雜稅,還故意製造事端,搜捕抗日群眾,活埋八路軍幹部,激起冀南抗日軍民的強烈義憤。1940年2月,李林奉命參加對石友三部還擊,率第二十五團配合其他兄弟部隊從雪塔鎮一帶打起,直到把石友三趕到黃河邊上。

由於冀中、冀南兩個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對日軍威脅很大,日軍除了對抗日根據地和正規部隊進行大規模“掃蕩”外,還推行“囚籠戰術”,到處挖土豪築路,將兩個地區分割成若干小塊,每隔二三華里修建一個炮樓。為了打破敵人的“囚籠戰術”,抗日根據地軍民於1940年夏季開展了大規模的破路鬥爭。

日軍原計劃在滄州到石家莊之間鋪設一條柏油公路,以便分割、封鎖抗日根據地。但沒想到,路在白天鋪好了,晚上就被扒得精光,築路材料也被四鄉百姓運走。公路沿線的電話線被游擊隊剪得七零八落,從來沒有暢通過。路邊的據點、崗樓,也被二十五團端掉不少。鬼子氣急敗壞,決意尋機報復。

一天,衡水“內線”送來消息:日寇井川大隊要派出一部分兵力,到滄石路沿線“掃蕩”,讓二十五團早做提防。李林聞訊,捋捋袖口說:“機會來了,正好教訓教訓它!”說罷,俯在軍用地圖上沉思起來……

這天,烈日高懸,蟬鳴不已,上百名日軍沿公路向西北開進。

日軍走到蘇正村附近時,被路當中的一輛馬車攔住了去路。車軲轆陷在水坑裡,車上裝滿了大西瓜。車老闆正汗流浹背揮鞭吆喝牲口,見鬼子來了,忙不迭地捧起一個切開的紅瓤西瓜:“太君,辛苦大大的,西瓜的咪西咪西。這車馬上就好!”

日軍行軍口乾舌燥,見到西瓜,不禁垂涎三尺,忽喇喇地圍上來。車老闆把手中的西瓜一丟,滾下了路溝。鬼子正在納悶兒,西瓜車轟然炸響,10多個鬼子立時送命。

路邊青紗帳裡槍聲驟起,從半夜就埋伏在這裡的二十五團指戰員,搭起梯橋,躍過八尺寬、丈餘深的壕溝,衝上公路,揮刀向鬼子砍去。十幾名鬼子策馬向東逃竄,也被李林指揮的機槍手撂倒了。

這次戰鬥,只用了九分鐘,殲滅日軍井川大隊一個分隊,繳獲一批槍支,加農式重炮一門。二十五團為此受到了十八集團軍通令嘉獎。

1940年9月中旬,高粱吐紅,玉米秀穗,威縣北馬莊村一片喧騰。人們聚集在村頭道旁,瞧著八路軍隊伍齊齊整整從村中穿過。人們興奮地議論著:

“瞧這機槍,一抹新!”

“嗬,還有山炮呢!”

“二十五團該打回來了吧?”

忽然,人群中有人喊道:

“哎呀,那不是朝法哥嗎!真是二十五團啊!”

“是啊,我們的李大牙回來了!”

遠處的大道上,煙塵騰起,飛來一小隊騎兵,為首的正是李林。他身著八路軍服,腰挎駁殼槍,騎著一匹高頭大馬。

這次,李林奉命率部隊北上,轉戰到石德公路一線活動,正巧路過家鄉。

他跳下戰馬,拱手招呼:“鄉親父老們好哇!”

人們忽喇一下子把李林圍起來,問長問短。李林一閃眼,發現人群外孤零零站著妻子,左手牽著兒子志國,右手拽著女兒存秀,妻子默默地望著他,淚水在閃動。李林從1936年春逃離家鄉後,就一直沒有進過家門。妻子曾帶孩子到一分區駐地看望過他,但由於有敵情,分區機關要轉移,兩人見過一面,又匆匆分別了。眼下,兒子已經9歲,女兒也已6歲,他們都快認不得爸爸了。

李林走過去,輕輕撫摸著孩子的頭,示意警衛員拿來兩筒繳獲的日本罐頭,塞到兩個孩子手裡,然後無言地望了妻子一眼,跳上戰馬,飛馳而去。這是他們夫妻二人的最後永訣。

10月間,部隊開到秦村附近,恰好與日軍一箇中隊遭遇。當發現敵情時,鬼子70多人已衝到眼前,子彈呼嘯著在頭頂和腳下迸散。

李林跳下馬,抽出駁殼槍,捋捋袖口,高聲命令通訊員:“通知部隊,正面散開,節省子彈,準備拼刺刀!”

二十五團的將士們挺起刺刀,揮起大刀片,向敵群中衝去。一場殘酷的白刃格鬥開始了。

殺聲震天,鐵器鏘鏘,戰鬥從中午一直進行到黃昏,日軍屍體橫躺豎臥,遍佈深秋的田野。戰鬥將近結束時,李林站在田埂上,高聲命令:“徹底打掃戰場,迅速撤離……”突然,他手中高舉的駁殼槍墜地,鮮血從背部湧出……

一名殘敵從隱藏的山藥蔓下竄起,挺槍刺入了李林的後背……

“為團長報仇!殺啊!”

戰士們呼喊著,擁上來,掄起刀槍,將這名殘敵斬成肉泥。

李林犧牲時年僅26歲。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