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德州为什么叫州城?

齐鲁门窗155022317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来自这就“德水长流 州城永固”。

山东德州,北接燕赵,南俯黄河,人称“德水之州”。德水,古黄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德州是黄河和运河共同的女儿,黄河和运河,共同蕴育了“德州”。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大改道,由苏北平原冲入华北平原,流经德州,折向东北,夺海河从天津入海。后来又有一千多次南北改道,南侵济水,北占运河,冲出了多个入海口。那一时期,正是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的壮举,在德州留下了许多遗迹:禹王亭、十里望、鲧堤等。其中,最著名的人文遗迹是德州的一个县级市以此命名——禹城市。显然,在德州的范围内,当时应该有许多水中可居的高地,当时叫不叫“州”,我们不得而知,而德州之名,确是源于黄河:在秦朝时,人们敬畏河水,崇尚水德,便将黄河呼为“德水”,意为有德之水,哺育万民。西汉时,统治者在今德州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命名此地为德州,此为德州地名之初始。

在中国历史上,德州很早由“州”过渡到“城”,扮演着“城”的重要角色,并兼具“州”与“城”的双重功能。“城”的原始意义是屯兵之所,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具有防御功能。当今的德州还沿袭古老的称谓,名曰“州城”。可见在古代时,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夏王朝初期,曾经被寒浞等人篡逆,夏王朝贵族以同姓有鬲氏(今德州市德城区)为城,招收部众,攻伐叛逆,最后恢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春秋战国以至于秦汉以后,德州因其独特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扮演着“城”的角色,时而成为诸侯会盟要津,时而成为兵家必争要地。

隋朝在公元605年开凿的大运河,经德州北上而达涿郡(北京南)。此时的德州,已是农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州。大运河的通航,流经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三县区,共一百四十多公里,使德州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德州也因此更加繁荣,由可居之州变成商贸之镇,德州在更大意义上具备了“市”的功能。“市”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它一般在“城”的附近,而不是在城里,是城里的军人、百姓到城外来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与“市”逐渐相融,“城”包容了“市”,“市”走进了“城”,城与市融为一体。黄河为德州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运河为德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至明清时期,德州的商业贸易异常活跃,“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德州城内就有全国著名的民市、军市、马市、米市、柴市、锅市、绸缎市、旧钱市、新钱市等,是当时全国三十三大工商贸易城市之一。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德州之名,源于“水”,所以有人说: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记载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当中,现在流经德州的仍有五河,它们是:鬲津河、马颊河、胡苏河、钩盘河、徒骇河。它们几乎与黄河并行,均匀地分布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县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条块状。

德州是水做的,德州人对于水的情怀不亚于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怀。几年前在德州市区中心广场附近开凿的新湖,是德州市委、市政府“还湖于民”的仁政举措。水域面积近千亩,早晚游客达万人,亭台楼阁,草坪绿地,碧水轻舟,蓝天白云,月芽桥横跨南北,杨柳树傍依两岸。水做的德州,让市民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归宿;最近开发的锦绣川公园,坐落于德城区与开发区之间。利用减河河道,引来黄河之水,碧波荡漾,浮萍万点,两岸杂花生树,一川游人如织。水做的德州,又添了重重的一笔!

德州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名人的故里、名人的遗迹,都具有超凡的魅力,可以滋养精神。每一个名人都是一座人格的高山、思想的高山、文化的高山。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是德州人永远的骄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家喻户晓,历代不衰。后羿是德州人,是当时夏朝东夷族有穷氏(即夏朝的鬲国,在今德城区北郊附近)的部落长。后羿射杀九日,为民除害,这种关心爱护下层人民,为百姓做善事、做实事的壮举,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董仲舒,西汉鸿儒。《史记》记载他是“广川人也”。广川,即今德州与衡水交界的广川镇。在德州市运河东岸,曾有“董子读书台”一处,是董仲舒早年下帏读书之所。他向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把儒学思想发扬光大,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以人为本”的王道政治由空想变成现实,使孔子的儒家学说由在野而登上了大雅之堂。

陵县神头镇是西汉时期滑稽大师、中国相声和小品的鼻祖——东方朔的故里。村子西南的青纱帐里,有一座土“山”,就是他的墓冢:没有高大的墓碑,没有炫耀的牌坊,没有庄严的殿堂,没有肃穆的松柏。他的墓冢就淹没在故乡的连天衰草里,他的思想,就溶注在儒家文化的泱泱血液中。

在陵县颜真卿纪念馆,存有唐代平原郡太守、中国颜体书法宗师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颜真卿,除了对中国的书法有巨大贡献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安史之乱初始,他在平原郡(今德州陵县)点燃了抗击叛军的怒火,把安史叛军打得仓皇败北,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铿锵的一页。

德州北郊的北营村,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禄国东王墓。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菲律宾群岛上的古苏禄国东王,“梯山航海”,万里来朝。回国途中,病逝于德州,明成祖朱棣厚葬之。其后人留居守葬,清朝时准入中国国籍。这是中国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外国王陵,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形成了以王墓、祠堂、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为主的古典陵园式建筑群,风格古朴肃穆,布局错落有致,成为中菲友谊的历史见证。

临邑德平镇小祢家村是汉末乱世才子祢衡的故里,祢衡短暂的26年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才华美、骨气硬,“击鼓骂曹”的鼓声,至今仍在铮鸣。村头的祢衡井,是一个历史的感叹号,在这里感叹了几千年,让后人思考、反省。

齐河的县城叫晏城,是齐相晏婴的封地。晏城虽小,却因晏子而留名;晏子已没,却在黄河岸边点亮一盏千古不灭的萤灯。

齐河赵官镇大胡村,是新中国劳模时传祥的故里。时传祥,如一株不老的菩提,芬芳着城市和乡村,温暖着滚动的历史,美丽着人们的心灵。

平原县,刘备曾经当过县令,留下了许多传说,属“跳龙门”最著名。“龙门”石刻,至今还躺在县图书馆的角落里,成为一段短暂历史的证明。

在夏津县和武城县,有隋末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多处点将台,足见当时屯兵点将之壮观。但自封夏王的窦建德,只会带兵打仗,不谙政治,最后输给了同道上的李世民。

1933年3月,日寇进犯热河。德州籍抗日将领宋哲元,亲率二十九军,赴长城喜峰口喋血抗日。他指挥大刀队,杀敌数千人,大获全胜,扬威长城。毛泽东曾写信称赞他:“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德水长流,州城永固。今人有《德州赋》其文如下:“州城古驿,川原锦绣。运河悠悠南下,德水浩荡东流。厚德之水,泽被草木;盛德之州,惠及古今。大德无形,禹王为范。懿行永驻,古风长存。嘉土丰饶,水挹黄河之富;俊士隆德,地纳广川之美。金蝉咏翠,凤鸟投林;德融百业,智启万民。仁宽似浩瀚东海,德重若巍峨泰山。居有德之州,创不朽之业。幸矣哉!”


唐明国亮


德州地处鲁西北,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南依济南,北靠京津,“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车”,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是北京的南大门。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德州之德缘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为以其德水安澜耳。

远古时代,史书载:“渤海有封距,曾为黄帝之师”,说明德州与黄帝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禹的时代,黄河入河北平原后,播为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膈、胡苏、简、洁、钩盘、鬲津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到了夏代,德州属兖州之域有鬲氏之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封吕尚于齐,德州属齐国之地。战国后期属赵国。

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郡县制,设立鬲县,属齐郡,并筑有鬲县城。西汉高帝4年韩信取鬲城置平原郡属青州。三国时期属魏国的平原郡。西晋统一三国后建立许多同姓王国,德州属冀州平原国。西晋灭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占领,此时德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等国。鲜卑人统一北部建立北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此时称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置安德郡,领安德、平原、鬲、绎幕4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称德州,以后时废时复,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德州。历史上她曾七移其地,六易其名。


唐武德4年(621年)复置德州,其中北境为将陵、西境为长河。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德州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西境长河并入北境将陵县。
赵匡胤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北宋,因无力收复北方地区,德州以北便成为宋和契丹的胶着前沿阵地。此时,宋把全国分为15路,德州属河北东路的永静军(今景县)。
元统一中国后实行行省制度,1253年升将陵县为陵州,属河北道河间路。明初降陵州为陵县,洪武5年(1376)设德州卫。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德州为散州,属济南府。

明·永乐九年(1411),知州何原根据朝廷旨意移德州治于卫城内,实现了州卫同治,但城内仍然不准许老百姓们进入居住,州衙门仍是只管理城外百姓们的事物,只是州卫衙门同住而已。

永乐十五年(1417)九月十三日,苏禄国东王在德州病逝,十月十三日下葬于德州北营。第二年(1418),明朝廷在苏禄国东王的埋葬地建陵区,于墓前修造了祠庙,树立了高大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明成祖朱棣亲自为苏禄国东王撰写了碑文,该碑文里有“葬于州城以北”的说法。碑文落款的时间为:明永乐十六年九月初一日。

明永乐十六年(1418),这时,德州州治已迁入城内七年,但百姓仍没进城居住,这时将德州城称作“州城”,明永乐皇帝朱棣应是最早之人,而且,这时唯有他才敢这样称之。
另外,他之所以这样说肯定有他的用意,估计:他认为德州城可以减少点战争的硝烟了,应多搞些经济建设了。德州的知州们肯定会明白其意的,故他们都转向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了,德州城也由此而快步走向了发达之路。

近百年后,明·正德六年(1511)春,德州卫守备桂勇才敢接受了知州宁河的建议,同意百姓搬进城里居住,才真正实现了州卫同治,才促成了德州城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民国废州为县,1913年改为德县,1946年德州全境解放,德州地区,后改为德州市。1994年12月撤消原德州市设立德城区,德州市改为地级市至今,现辖德城区、平原县、武城县、夏津县、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陵县、乐陵市、宁津县、庆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11个县市区。


东生随行


德州,古代北接燕赵,南俯黄河,号称“德水之州”。德水古黄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徐连旺


德州为什么叫州城,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德”:德简称为德水,也称古黄河水。

“州”:水中或水旁边可居住的高地。

德州:就是指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古代德州属于山东之城,北接燕赵,南俯黄河,人称“德水之州”。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

德州之名,源于“水”,所以有人说: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记载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当中,现在流经德州的仍有五河,它们是:鬲津河、马颊河、胡苏河、钩盘河、徒骇河。它们几乎与黄河并行,均匀地分布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县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条块状。

在中国历史上,德州很早由“州”过渡到“城”,扮演着“城”的重要角色,并兼具“州”与“城”的双重功能。“城”的原始意义是屯兵之所,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具有防御功能。当今的德州还沿袭古老的称谓,名曰“州城”。可见在古代时,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


雨夜中的星空


山东德州,北接燕赵,南俯黄河,人称“德水之州”。德水,古黄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德水长流州城永固

山东德州,北接燕赵,南俯黄河,人称“德水之州”。德水,古黄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黄河边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中文名

德水长流州城永固

意义

黄河和运河共同的女儿

时代

距今4000年左右

地理

山东德州,北接燕赵

简介

德水长流 州城永固

德州是黄河和运河共同的女儿,黄河和运河,共同蕴育了“德州”。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大改道,由苏北平原冲入华北平原,流经德州,折向东北,夺海河从天津入海。后来又有一千多次南北改道,南侵济水,北占运河,冲出了多个入海口。那一时期,正是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的壮举,在德州留下了许多遗迹:禹王亭、十里望、鲧堤等。其中,最著名的人文遗迹是德州的一个县级市以此命名——禹城市。显然,在德州的范围内,当时应该有许多水中可居的高地,当时叫不叫“州”,我们不得而知,而德州之名,确是源于黄河:在秦朝时,人们敬畏河水,崇尚水德,便将黄河呼为“德水”,意为有德之水,哺育万民。西汉时,统治者在今德州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命名此地为德州,此为德州地名之初始。

在中国历史上,德州很早由“州”过渡到“城”,扮演着“城”的重要角色,并兼具“州”与“城”的双重功能。“城”的原始意义是屯兵之所,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具有防御功能。当今的德州还沿袭古老的称谓,名曰“州城”。可见在古代时,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夏王朝初期,曾经被寒浞等人篡逆,夏王朝贵族以同姓有鬲氏(今德州市德城区)为城,招收部众,攻伐叛逆,最后恢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春秋战国以至于秦汉以后,德州因其独特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扮演着“城”的角色,时而成为诸侯会盟要津,时而成为兵家必争要地。

隋朝在公元605年开凿的大运河,经德州北上而达涿郡(北京南)。此时的德州,已是农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州。大运河的通航,流经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三县区,共一百四十多公里,使德州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德州也因此更加繁荣,由可居之州变成商贸之镇,德州在更大意义上具备了“市”的功能。“市”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它一般在“城”的附近,而不是在城里,是城里的军人、百姓到城外来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与“市”逐渐相融,“城”包容了“市”,“市”走进了“城”,城与市融为一体。黄河为德州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运河为德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至明清时期,德州的商业贸易异常活跃,“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德州城内就有全国著名的民市、军市、马市、米市、柴市、锅市、绸缎市、旧钱市、新钱市等,是当时全国三十三大工商贸易城市之一。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德州之名,源于“水”,所以有人说: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记载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当中,现在流经德州的仍有五河,它们是:鬲津河、马颊河、胡苏河、钩盘河、徒骇河。它们几乎与黄河并行,均匀地分布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县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条块状。





诗雨花魂


还不如胶州说是州城呢!!!

因为胶州的路,一锅粥,都是什么州路,

就是最近才修了几条路不叫州了!!!


冷笑我是认真的


德州简称州城毫无道理。全国带州字的城市太多啦,省级的、地级的、县级的都有,象广州、杭州、苏州、徐州等等名气也比德州大多了。你简称州,真让人不知道指的是那个地方。德州应该简称德,还说的过去,历史上曾经是德县。


A追梦人


和连云港叫港城类似,呼和浩特叫呼市,哈尔滨叫哈市,越冷的地方越省,这大概是怕冬天在外面说话嘴巴会冻上吧!


Au30


德州应该叫小城德州,做个精致小城市,有善良纯朴的民风,清洁的环境,我为德州想了一个口号:有德之州有朋友。


贝尔BELL


州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汉有州、郡、县三级,唐以后至清代有省、府(州)、县三级。(宋代府州之上有路一级,明清有道一级),取名德州意为有德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