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德州為什麼叫州城?

齊魯門窗155022317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來自這就“德水長流 州城永固”。

山東德州,北接燕趙,南俯黃河,人稱“德水之州”。德水,古黃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黃河邊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德州是黃河和運河共同的女兒,黃河和運河,共同蘊育了“德州”。在距今4000年左右時,黃河大改道,由蘇北平原衝入華北平原,流經德州,折向東北,奪海河從天津入海。後來又有一千多次南北改道,南侵濟水,北佔運河,衝出了多個入海口。那一時期,正是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的壯舉,在德州留下了許多遺蹟:禹王亭、十里望、鯀堤等。其中,最著名的人文遺蹟是德州的一個縣級市以此命名——禹城市。顯然,在德州的範圍內,當時應該有許多水中可居的高地,當時叫不叫“州”,我們不得而知,而德州之名,確是源於黃河:在秦朝時,人們敬畏河水,崇尚水德,便將黃河呼為“德水”,意為有德之水,哺育萬民。西漢時,統治者在今德州置安德縣,取“德水安瀾”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於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命名此地為德州,此為德州地名之初始。

在中國歷史上,德州很早由“州”過渡到“城”,扮演著“城”的重要角色,併兼具“州”與“城”的雙重功能。“城”的原始意義是屯兵之所,是古代軍隊駐紮的地方,具有防禦功能。當今的德州還沿襲古老的稱謂,名曰“州城”。可見在古代時,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夏王朝初期,曾經被寒浞等人篡逆,夏王朝貴族以同姓有鬲氏(今德州市德城區)為城,招收部眾,攻伐叛逆,最後恢復夏朝,史稱“少康中興”。春秋戰國以至於秦漢以後,德州因其獨特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扮演著“城”的角色,時而成為諸侯會盟要津,時而成為兵家必爭要地。

隋朝在公元605年開鑿的大運河,經德州北上而達涿郡(北京南)。此時的德州,已是農業繁榮、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州。大運河的通航,流經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三縣區,共一百四十多公里,使德州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德州也因此更加繁榮,由可居之州變成商貿之鎮,德州在更大意義上具備了“市”的功能。“市”是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物品交換的重要場所,它一般在“城”的附近,而不是在城裡,是城裡的軍人、百姓到城外來換取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地方。隨著歷史的發展,“城”與“市”逐漸相融,“城”包容了“市”,“市”走進了“城”,城與市融為一體。黃河為德州提供了豐富的物產,運河為德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至明清時期,德州的商業貿易異常活躍,“四方百貨,倍於往時”,德州城內就有全國著名的民市、軍市、馬市、米市、柴市、鍋市、綢緞市、舊錢市、新錢市等,是當時全國三十三大工商貿易城市之一。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德州之名,源於“水”,所以有人說: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記載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一時期,正是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當中,現在流經德州的仍有五河,它們是:鬲津河、馬頰河、胡蘇河、鉤盤河、徒駭河。它們幾乎與黃河並行,均勻地分佈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縣區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條塊狀。

德州是水做的,德州人對於水的情懷不亞於農民對於土地的情懷。幾年前在德州市區中心廣場附近開鑿的新湖,是德州市委、市政府“還湖於民”的仁政舉措。水域面積近千畝,早晚遊客達萬人,亭臺樓閣,草坪綠地,碧水輕舟,藍天白雲,月芽橋橫跨南北,楊柳樹傍依兩岸。水做的德州,讓市民找到了一個情感的歸宿;最近開發的錦繡川公園,坐落於德城區與開發區之間。利用減河河道,引來黃河之水,碧波盪漾,浮萍萬點,兩岸雜花生樹,一川遊人如織。水做的德州,又添了重重的一筆!

德州歷史悠久,歷代名人輩出。名人的故里、名人的遺蹟,都具有超凡的魅力,可以滋養精神。每一個名人都是一座人格的高山、思想的高山、文化的高山。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是德州人永遠的驕傲。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家喻戶曉,歷代不衰。后羿是德州人,是當時夏朝東夷族有窮氏(即夏朝的鬲國,在今德城區北郊附近)的部落長。后羿射殺九日,為民除害,這種關心愛護下層人民,為百姓做善事、做實事的壯舉,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

董仲舒,西漢鴻儒。《史記》記載他是“廣川人也”。廣川,即今德州與衡水交界的廣川鎮。在德州市運河東岸,曾有“董子讀書檯”一處,是董仲舒早年下幃讀書之所。他向漢武帝提出天人三策,把儒學思想發揚光大,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使“以人為本”的王道政治由空想變成現實,使孔子的儒家學說由在野而登上了大雅之堂。

陵縣神頭鎮是西漢時期滑稽大師、中國相聲和小品的鼻祖——東方朔的故里。村子西南的青紗帳裡,有一座土“山”,就是他的墓冢:沒有高大的墓碑,沒有炫耀的牌坊,沒有莊嚴的殿堂,沒有肅穆的松柏。他的墓冢就淹沒在故鄉的連天衰草裡,他的思想,就溶注在儒家文化的泱泱血液中。

在陵縣顏真卿紀念館,存有唐代平原郡太守、中國顏體書法宗師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碑。顏真卿,除了對中國的書法有巨大貢獻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安史之亂初始,他在平原郡(今德州陵縣)點燃了抗擊叛軍的怒火,把安史叛軍打得倉皇敗北,為中國的歷史書寫了鏗鏘的一頁。

德州北郊的北營村,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祿國東王墓。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菲律賓群島上的古蘇祿國東王,“梯山航海”,萬里來朝。回國途中,病逝於德州,明成祖朱棣厚葬之。其後人留居守葬,清朝時准入中國國籍。這是中國大陸上為數不多的外國王陵,經過歷代修繕,現已形成了以王墓、祠堂、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為主的古典陵園式建築群,風格古樸肅穆,佈局錯落有致,成為中菲友誼的歷史見證。

臨邑德平鎮小禰家村是漢末亂世才子禰衡的故里,禰衡短暫的26年的生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他才華美、骨氣硬,“擊鼓罵曹”的鼓聲,至今仍在錚鳴。村頭的禰衡井,是一個歷史的感嘆號,在這裡感嘆了幾千年,讓後人思考、反省。

齊河的縣城叫晏城,是齊相晏嬰的封地。晏城雖小,卻因晏子而留名;晏子已沒,卻在黃河岸邊點亮一盞千古不滅的螢燈。

齊河趙官鎮大胡村,是新中國勞模時傳祥的故里。時傳祥,如一株不老的菩提,芬芳著城市和鄉村,溫暖著滾動的歷史,美麗著人們的心靈。

平原縣,劉備曾經當過縣令,留下了許多傳說,屬“跳龍門”最著名。“龍門”石刻,至今還躺在縣圖書館的角落裡,成為一段短暫歷史的證明。

在夏津縣和武城縣,有隋末義軍首領竇建德的多處點將臺,足見當時屯兵點將之壯觀。但自封夏王的竇建德,只會帶兵打仗,不諳政治,最後輸給了同道上的李世民。

1933年3月,日寇進犯熱河。德州籍抗日將領宋哲元,親率二十九軍,赴長城喜峰口喋血抗日。他指揮大刀隊,殺敵數千人,大獲全勝,揚威長城。毛澤東曾寫信稱讚他:“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禦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

德水長流,州城永固。今人有《德州賦》其文如下:“州城古驛,川原錦繡。運河悠悠南下,德水浩蕩東流。厚德之水,澤被草木;盛德之州,惠及古今。大德無形,禹王為範。懿行永駐,古風長存。嘉土豐饒,水挹黃河之富;俊士隆德,地納廣川之美。金蟬詠翠,鳳鳥投林;德融百業,智啟萬民。仁寬似浩瀚東海,德重若巍峨泰山。居有德之州,創不朽之業。幸矣哉!”


唐明國亮


德州地處魯西北,東臨渤海,西望太行,南依濟南,北靠京津,“地處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車”,京杭運河穿城而過,是北京的南大門。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德州之德緣於“德水”。德水為古黃河別名,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為德水,以為水德之瑞。漢置安德縣,意為以其德水安瀾耳。

遠古時代,史書載:“渤海有封距,曾為黃帝之師”,說明德州與黃帝部落有著密切的關係。禹的時代,黃河入河北平原後,播為九河,即徒駭、太史、馬頰、覆膈、胡蘇、簡、潔、鉤盤、鬲津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

到了夏代,德州屬兗州之域有鬲氏之國。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滅商封呂尚於齊,德州屬齊國之地。戰國後期屬趙國。

公元前221年,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設立鬲縣,屬齊郡,並築有鬲縣城。西漢高帝4年韓信取鬲城置平原郡屬青州。三國時期屬魏國的平原郡。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許多同姓王國,德州屬冀州平原國。西晉滅亡後,北方為少數民族佔領,此時德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後燕等國。鮮卑人統一北部建立北魏政權與南方漢族政權對峙,此時稱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置安德郡,領安德、平原、鬲、繹幕4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稱德州,以後時廢時復,至唐乾元元年(758年)複稱德州。歷史上她曾七移其地,六易其名。


唐武德4年(621年)復置德州,其中北境為將陵、西境為長河。五代十國戰亂時期,德州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後周顯德元年(954年)西境長河併入北境將陵縣。
趙匡胤奪取北周政權建立北宋,因無力收復北方地區,德州以北便成為宋和契丹的膠著前沿陣地。此時,宋把全國分為15路,德州屬河北東路的永靜軍(今景縣)。
元統一中國後實行行省制度,1253年升將陵縣為陵州,屬河北道河間路。明初降陵州為陵縣,洪武5年(1376)設德州衛。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德州為散州,屬濟南府。

明·永樂九年(1411),知州何原根據朝廷旨意移德州治於衛城內,實現了州衛同治,但城內仍然不准許老百姓們進入居住,州衙門仍是隻管理城外百姓們的事物,只是州衛衙門同住而已。

永樂十五年(1417)九月十三日,蘇祿國東王在德州病逝,十月十三日下葬於德州北營。第二年(1418),明朝廷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建陵區,於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高大的“御製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國東王撰寫了碑文,該碑文裡有“葬於州城以北”的說法。碑文落款的時間為:明永樂十六年九月初一日。

明永樂十六年(1418),這時,德州州治已遷入城內七年,但百姓仍沒進城居住,這時將德州城稱作“州城”,明永樂皇帝朱棣應是最早之人,而且,這時唯有他才敢這樣稱之。
另外,他之所以這樣說肯定有他的用意,估計:他認為德州城可以減少點戰爭的硝煙了,應多搞些經濟建設了。德州的知州們肯定會明白其意的,故他們都轉向了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了,德州城也由此而快步走向了發達之路。

近百年後,明·正德六年(1511)春,德州衛守備桂勇才敢接受了知州寧河的建議,同意百姓搬進城裡居住,才真正實現了州衛同治,才促成了德州城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民國廢州為縣,1913年改為德縣,1946年德州全境解放,德州地區,後改為德州市。1994年12月撤消原德州市設立德城區,德州市改為地級市至今,現轄德城區、平原縣、武城縣、夏津縣、齊河縣、禹城市、臨邑縣、陵縣、樂陵市、寧津縣、慶雲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運河經濟開發區11個縣市區。


東生隨行


德州,古代北接燕趙,南俯黃河,號稱“德水之州”。德水古黃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黃河邊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徐連旺


德州為什麼叫州城,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德”:德簡稱為德水,也稱古黃河水。

“州”:水中或水旁邊可居住的高地。

德州:就是指黃河邊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古代德州屬於山東之城,北接燕趙,南俯黃河,人稱“德水之州”。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

德州之名,源於“水”,所以有人說: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記載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一時期,正是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當中,現在流經德州的仍有五河,它們是:鬲津河、馬頰河、胡蘇河、鉤盤河、徒駭河。它們幾乎與黃河並行,均勻地分佈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縣區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條塊狀。

在中國歷史上,德州很早由“州”過渡到“城”,扮演著“城”的重要角色,併兼具“州”與“城”的雙重功能。“城”的原始意義是屯兵之所,是古代軍隊駐紮的地方,具有防禦功能。當今的德州還沿襲古老的稱謂,名曰“州城”。可見在古代時,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


雨夜中的星空


山東德州,北接燕趙,南俯黃河,人稱“德水之州”。德水,古黃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黃河邊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德水長流州城永固

山東德州,北接燕趙,南俯黃河,人稱“德水之州”。德水,古黃河也;“州”,水中或水旁可居之高地也。德州,就是黃河邊上供人居住的地方。

中文名

德水長流州城永固

意義

黃河和運河共同的女兒

時代

距今4000年左右

地理

山東德州,北接燕趙

簡介

德水長流 州城永固

德州是黃河和運河共同的女兒,黃河和運河,共同蘊育了“德州”。在距今4000年左右時,黃河大改道,由蘇北平原衝入華北平原,流經德州,折向東北,奪海河從天津入海。後來又有一千多次南北改道,南侵濟水,北佔運河,衝出了多個入海口。那一時期,正是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的壯舉,在德州留下了許多遺蹟:禹王亭、十里望、鯀堤等。其中,最著名的人文遺蹟是德州的一個縣級市以此命名——禹城市。顯然,在德州的範圍內,當時應該有許多水中可居的高地,當時叫不叫“州”,我們不得而知,而德州之名,確是源於黃河:在秦朝時,人們敬畏河水,崇尚水德,便將黃河呼為“德水”,意為有德之水,哺育萬民。西漢時,統治者在今德州置安德縣,取“德水安瀾”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於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命名此地為德州,此為德州地名之初始。

在中國歷史上,德州很早由“州”過渡到“城”,扮演著“城”的重要角色,併兼具“州”與“城”的雙重功能。“城”的原始意義是屯兵之所,是古代軍隊駐紮的地方,具有防禦功能。當今的德州還沿襲古老的稱謂,名曰“州城”。可見在古代時,德州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夏王朝初期,曾經被寒浞等人篡逆,夏王朝貴族以同姓有鬲氏(今德州市德城區)為城,招收部眾,攻伐叛逆,最後恢復夏朝,史稱“少康中興”。春秋戰國以至於秦漢以後,德州因其獨特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扮演著“城”的角色,時而成為諸侯會盟要津,時而成為兵家必爭要地。

隋朝在公元605年開鑿的大運河,經德州北上而達涿郡(北京南)。此時的德州,已是農業繁榮、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州。大運河的通航,流經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三縣區,共一百四十多公里,使德州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德州也因此更加繁榮,由可居之州變成商貿之鎮,德州在更大意義上具備了“市”的功能。“市”是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物品交換的重要場所,它一般在“城”的附近,而不是在城裡,是城裡的軍人、百姓到城外來換取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地方。隨著歷史的發展,“城”與“市”逐漸相融,“城”包容了“市”,“市”走進了“城”,城與市融為一體。黃河為德州提供了豐富的物產,運河為德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至明清時期,德州的商業貿易異常活躍,“四方百貨,倍於往時”,德州城內就有全國著名的民市、軍市、馬市、米市、柴市、鍋市、綢緞市、舊錢市、新錢市等,是當時全國三十三大工商貿易城市之一。

德州因水成“州”,因“州”而“城”,由“城”到“市”,所以德州也叫“州城”、“州都”。德州之名,源於“水”,所以有人說:德州是水做成的!德州水盛,自古亦然,有考古記載的,是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一時期,正是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九河當中,現在流經德州的仍有五河,它們是:鬲津河、馬頰河、胡蘇河、鉤盤河、徒駭河。它們幾乎與黃河並行,均勻地分佈在德州的地界上,把德州各縣區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條塊狀。





詩雨花魂


還不如膠州說是州城呢!!!

因為膠州的路,一鍋粥,都是什麼州路,

就是最近才修了幾條路不叫州了!!!


冷笑我是認真的


德州簡稱州城毫無道理。全國帶州字的城市太多啦,省級的、地級的、縣級的都有,象廣州、杭州、蘇州、徐州等等名氣也比德州大多了。你簡稱州,真讓人不知道指的是那個地方。德州應該簡稱德,還說的過去,歷史上曾經是德縣。


A追夢人


和連雲港叫港城類似,呼和浩特叫呼市,哈爾濱叫哈市,越冷的地方越省,這大概是怕冬天在外面說話嘴巴會凍上吧!


Au30


德州應該叫小城德州,做個精緻小城市,有善良純樸的民風,清潔的環境,我為德州想了一個口號:有德之州有朋友。


貝爾BELL


州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漢有州、郡、縣三級,唐以後至清代有省、府(州)、縣三級。(宋代府州之上有路一級,明清有道一級),取名德州意為有德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