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中國門閥歷史上的大家族



中國門閥歷史上的大家族

  最近在看中國門閥歷史資料,覺得毀三觀, 一般來說,門閥都認為是躺在功勞簿上,尤其是五姓七閥。中國古代歷史湧現了許多像琅琊王家那樣的政治世家。他們在一個朝代甚至幾個朝代保持權力,影響天下大政方針,比如西漢的衛青家族、東漢的外戚竇家、三國的諸葛亮家族、唐朝的長孫家族等等。東晉南北朝湧現的政治世家最多,烏衣巷裡的王家和謝家就是代表;明清較少,可在清末也出現了曾國藩家族。政治世家湧現,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大現象。

  這裡所說的“家族”,是指“政治世家士族大家”,簡稱“大姓”。

所謂的政治世家指的是那些別人往你家裡扔塊板磚就能砸到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三個巡撫外加一堆主事、知府的人家,這樣的人家辦個生日宴會能辦成朝野官員大聯歡,上朝議政光和親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個時辰,好不容易忙裡偷閒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結果引來七個縣令請安八個將軍帶兵護衛。

  平民崛起的家族,比如從宋朝開始的皇室等,不算入。

  上部分 何為大姓

  身邊有朋友對如今的“中國大姓排行”不滿,於是有了他下面這番言論:

  “古國曆來有一俗話,陳、林、李、蔡、天下據一半,這是中國的四大姓,何以排到王姓,按筆畫數應該丁姓,畫數最少,為何此刻的網絡有如此排行的百家姓,做人不能忘本,更不能亂改歷史。百家姓歷史悠久。其排行也是經過調查統一查詢才排行出來的。請尊重歷史!”

  我聽後,不禁莞爾。

  感覺這位朋友似乎誤解了一個詞彙:“大姓”

  大姓,在古代和當代,應該不是一樣的概念。在當代,是按照人口排名的。當今地球上有十大姓的人數,額外多,依次為: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這不僅是中國十大姓,也是世界十大姓。

  而古代,大姓,是指高門大閥。

  從秦到唐,雖然“封藩建衛”的封建制度已經不存在,但是秦滅六國之後,並沒有把六國的宗族子弟全部消滅,而是遷移他處。這些宗族子弟日後逐漸演變成了地方上的勢力集團,形成了所謂“士族”。 在這段時期,中國政治屬於門閥政治。這些士族集團紐帶當然還是血緣。

  但是,對歷史瞭解不多的人千萬不要把這些士族當作解放前的地主土豪。實際上,這些士族不單單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地方豪強勢力,世家大族同時還是文化世家,如果我們看看士族力量頂峰的六朝時期,所有歷史上有記載的文人學士,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士族同時掌握著政治資源,在六朝時期,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所有品階高、清閒的職位,都被士族佔據。士族與庶族(寒門)的分界是相當鮮明的,這種分界不在於有錢沒錢,也不在於有權沒權,而在於血緣和文化。

  所以,也許大姓在這時期的人數,不是最多的,但是,名望,卻是最大的。

  先說說漢朝大姓:劉,是皇姓。當時無論哪個姓劉的甚至都可以抬起頭說自己是某某王之後代(大家腦海中馬上想到某某人)。

  在當時的大姓還有王,梁,這兩個都是外戚大姓。特別是王姓。如今的王姓已經是中國三大姓之一,但是最輝煌的時候,卻是當時。王姓最著名的有兩支——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

  到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取士,如果你不是大姓,對不起,你永遠比我們低人一等。

  早在東吳,江南就有“四大姓”——張、顧、陸、朱。

  而在東晉,常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也有“舊時王謝堂前燕”故事。這裡所說的“王”,通常是指琅琊王氏。不過從北朝開始,太原王氏崛起。

  到了隋唐,雖然開了科舉,但是門閥政治影響依舊龐大。隋帝楊姓,本身就是一個崛起於東漢的著名大姓——華陰楊氏。

  而當時社會的五大門閥,更是輝煌: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其中的李閥,更是中國大姓的重中之重。隴西李氏,從秦始皇滅燕國的大將李信開始,經飛將李廣,傳奇人物李陵,傳到隋朝更是分為三支,一支李密,後來成了威震中原的魏王。一支李靖,後來成了中國最傑出的“出將入相”的典範。一支李淵,創大唐雄風三百年。

  除開這五家,其他還有幾家門閥也是赫赫有名。如獨孤閥,慕容閥和宇文閥,都是鮮卑的世代貴族。特別是獨孤閥,還是中國所有大姓中,出產外戚最多的家族,號稱專業後族。一家三位親姐妹,居然分別成為接連更替的三大異性王朝的皇后。

  門閥政治結束於晚唐和五代十國,從宋開始,中國進入了另一個形態:平民社會。

  要理解中國為什麼進入平民社會,先要理解為什麼士族的力量會不斷衰弱,最終消失。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由於士族子弟一般不願意從事比較辛苦、品階又低的具體事務,這些事務就逐漸落入了庶族(寒門,也就是非士族的家族,這裡的寒門當然不是指窮人)手中,時間長了,庶族手中的實際權利就變得越來越大。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亂對士族力量的瓦解。第一個打擊是西晉“五胡亂華”時期,戰爭消滅了不少士族力量,殘存的士族則遷徙到了江南,即所謂“衣冠南渡”;第二個打擊是唐代安史之亂,士族力量再次在戰亂中被瓦解;最後,後梁的朱溫將士族“聚而殺之”,士族力量最終被完全消滅。

  從掌握政權的“寒門”方面來看,他們當然要培植自己的力量以對抗士族力量。從隋開始的科舉制度要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不過在隋唐兩朝,科舉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唐代高官顯爵出身科舉的並不多,還構不成取代士族的力量。

  但是科舉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它給平民參與政權開啟了通道。在唐末士族力量被完全消滅之後,通過科舉入仕的平民成為國家政治的主要構成力量。從宋開始,中國進入了平民社會。

  於是,南宋編寫的《百家姓》,才會如此的廣泛流傳。

  但是百家姓的550個姓氏,也並非完全按平民的姓氏排列。

  第一是“趙”,因為皇帝姓趙。

  第二是“錢”,因為南宋的國都在杭州,那時候的杭州當地最顯赫的姓氏,則是吳越王室的後裔,錢氏。

  第三是“孫”,因為皇后姓孫。

  直到第四個姓“李”,才是真正的當時人口第一多的姓。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百家姓》,當成姓氏排名。更不要把古代的“大姓”與如今的“大姓”混淆了。

  下部分 著名大家族簡介

  本文所列舉的大家族,要注意兩點

  第一:都只是家族,而不是姓氏。也就是說,這個家族不代表整個姓,只是這個姓中最有名的一支。比如說,你姓李,但是並不代表隴西李氏就是你的家族。也許你的家族是趙郡李氏。

  第二:由於門閥政治的歷史,是從漢朝開始,五代結束。宋朝轉入平民政治。所以本文所列舉的家族的時間段:

  漢——五代。

  第三: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家族的真正源頭,已經不那麼清晰。比如李唐皇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奈之下,本文只能以正史為主。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特地註釋的。希望大家見諒,別在這方面挑刺。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

  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隴西以李氏為羞恥。於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後,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

  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於李暠是李廣的後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界都已經承認。

  當西涼被北涼滅後,主要著名的後代分為兩支:

  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

  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後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神李靖的祖父)。

  這裡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後代卻逐漸胡化。

  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於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

  註釋:

  關於李唐皇室的真正來源,當代史學界有太多的爭論了,除開隴西李氏說,還有趙郡李氏說,以及鮮卑漢化說。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關於南唐皇室的真正來源,也有著較大的爭議,主要是李唐後裔說,與冒姓說。不過由於是曾孫輩,作假幾率比較小。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二、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於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後代,並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陳郡謝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更是讓華夏數千年曆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佈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佈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袖。

  這其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後,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琅琊王氏

  王導出身的琅琊王家是從東漢末期就開始發跡的政治世家,西晉時開始顯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擔任了太尉,成為掌權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荊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王衍很得意地說:“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琅琊王氏,那麼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琅琊王家也達到了權勢的高峰,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兵強馬壯;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說王家和司馬家族共享天下,並不過分。事實上,隨著皇權在亂世中不斷削弱,政治世家的勢力不斷高漲,皇帝只好仰仗大家族的支持才能坐穩龍椅。“王與馬”的案例並非特例。

我們後人除了羨慕其中的榮華富貴、風光無限外,更重要的是對權力的傳承過程感到好奇。大凡權力操作,都遵循一定的規律。權力之所以能夠在一個家族內部代代相傳,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給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機會。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近四千年時間裡,當官是不需要經過任何公務員考試的。有人說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準備當官去。

在隋文帝楊堅發明用科舉考試錄取官員之前,選擇官員的標準主要是道德、聲望、人緣等虛的東西。而壟斷這些虛頭幻腦內容評定的是官員階層本身,所以“公認”的品德高尚、聲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中國歷史上門閥世族勢力最強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賜。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評定能力等級,按照評級高低出任相應的職位。結果,官宦子弟只要長了鬍子、不是白痴弱智再會寫幾個字,就都被在位的親戚任命為官了。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都是在這種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舉取士制度,世族勢力就失去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由於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琅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臺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勳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弘農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於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後人偽託。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鹹、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傑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云、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後,蘭陵蕭氏貴為後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說一個人,劉琨,這個人和石崇鬥富, 玩雙飛,吃五石散,玩雙陸一天輸數百金金, 但另一面,又是詩人,《隋書·經籍志》有《劉琨集》9卷,又有《別集》12卷。明人張溥輯為《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是很有名軍事家,。永嘉之亂後,劉琨據守晉陽近十年,抵禦前趙。315年,劉琨任司空,都督並、冀、幽三州諸軍事。成為五胡亂華的時候北方孤島,.2:河東薛氏:漢唐時期海內望族,關西六大姓(韋裴柳薛楊杜)之一。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十六國時期由於長期紊亂的政治局勢,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實力,薛氏一直採取“憑河自固”的政策對抗各民族政權,抵抗百餘年, 河東人口從西晉末年110萬打到60萬,絕對不投降,直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後,才逐步迴歸北朝中央, 3:陳郡謝氏:南朝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陳郡謝氏在保衛東晉朝是有至偉的貢獻的,著名的“淝水之戰”以東晉大勝而終結,此戰在後方指揮的謝安,在前方領兵作戰的是謝石、謝玄、謝琰,謝氏一門多出功臣,但很多人不知道,符堅南下的時候,曾經以挖掉謝氏為代表南遷十族祖墳和裂土分侯大棒和胡蘿蔔結合威脅,但人家還是沒當帶路黨。

  儒家:南北朝時期為了討好外族,在在董仲舒天人感應基礎上,產生了新理論:天命不長,唯歸有德,夷狄之德,黎明懷之,意思只要有德行,不換華夏還是外族,行使的政權就是合法的,而董仲舒時期儒家是:三統之變,近夷、遐方無有,生煞者獨中國,意思各個朝代繼承大統是要乘天命的,但夷狄之國是沒有這個資格,南北朝時期儒家實際已經有腐儒化,產生漢奸理論,到了世族消滅的宋朝以後就更不得了了,宋朝士大夫還行,但也產生一大批漢奸,明朝有隻顧自己東林黨,跳水嫌水冷錢X人(第比崖山海戰以後宋朝士大夫),清朝有著名清流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