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對於當代中國父母來說,最焦慮的事情,莫過於孩子的教育。

深諳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他們,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直接將孩子捧到寶座上。

為此,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說:

“孩子,我讓你好好努力,只是不想你將來吃苦。”

“孩子,不奮鬥的人生,註定會低人一等。”

口號說得好聽,現實卻很殘酷:

孩子拼盡一生追求的終點,只是別人的起跑線;

你拼盡一生給予孩子的資源,只是別人看不上的邊角料。

而孩子被迫放棄了愛好、追求、想法與慾望,按著父母的規劃一步步走,也走失了自己。

讓孩子瞎努力,最終毀掉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1

父母盲目跟風

只會苦了孩子

有人說,中國父母和外國父母最大的區別就是:

“中國父母都在給孩子‘進補’,而外國父母卻給孩子‘做減法’。”

在中國,孩子沒參加任何培訓班就是另類,不僅同學好奇,連其他家長也不懂。

“你家孩子就這麼聰明,不用上補習班?”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多學點東西,才不會落後。”

麗麗媽媽就是一個典型。

她是公司高管,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連對女兒的要求也是。

麗麗讀四年級時,成績一下子掉了下來,麗麗媽立刻給她報了全科補習班。

可孩子天天熬夜學到十一點半,成績反而越來越差。

麗麗媽特意請了家教,每月1萬塊,每天晚上都給女兒上課。

那天我去找麗麗媽,看到麗麗呆呆地坐在書桌前,抬頭看了我一眼,又繼續低頭看書了。

我很心疼孩子,之前多有靈氣啊,現在都給折騰沒了。

麗麗媽卻毫不在意:“只要成績上得去,她就算成了呆子我也樂意。”

多少父母和麗麗媽一樣,盲目跟風給孩子報這種班、那種班,卻沒考慮過孩子受不受得了。

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報補習班一定是有用的。

興趣要從娃娃抓起,彈鋼琴、學畫畫、學武術,一樣都不能少。

可孩子真的可以學這麼多東西嗎?

可孩子真的樂意接受這些東西嗎?

父母們管不了那麼多。

他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一再跟孩子強調:

“這是我們的良苦用心,你一定要好好學!”

中國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毀掉下一代。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2

中國式父母

正在逼孩子瞎努力

中國的父母捨得為孩子花錢,這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

匯豐銀行做過一項關於家庭教育支出的調查。

在供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的花費上,香港、臺灣和大陸分別上榜前十。

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名列第一。

臺灣以5.6萬美元排名第五。

大陸以4.3萬美元位居第六。

他們可以說是竭盡所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彷彿在中外教育中,只有中國的父母才過分在意孩子的起跑線。

可有沒有想過,那條看不見、摸不著的起跑線究竟在哪裡?

連父母自己都不知道。

德國的孩子是沒有起跑線的,孩子讀幼兒園時,甚至連一個字母都不認識。

然而,德國曆年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總人數高達108名,排在世界第3。

而我們在孩子3歲時就讓他背單詞,背古詩;5歲時就學鋼琴,學畫畫;8歲時學奧數,狂補課……

到了18歲之後,孩子成功考上理想大學了,就再也不肯用功學習,泯然眾人了。

我們在教育孩子上,似乎都撞上了同一個盲區:

只要付出了時間和金錢,那就是努力了。

可有些努力,本質上就是浪費。

我們強迫孩子上輔導班,可孩子學不進去,就是浪費錢;

我們強迫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可孩子根本不感興趣,到最後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

被父母逼著“瞎努力”的孩子,只有兩種結果:

一種是叛逆,做什麼都跟父母對著幹。

一種是軟弱,從小習慣了百依百順,哪怕長大成人也不敢說“不”,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與其盲目追逐別人的起跑線,不如開創自己的起跑線。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3

最好的教育

是讓孩子“看見”自己

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經典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先讓行人脫掉大衣。

北風拼命地吹,寒風凜冽之下,逼得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緩緩地吹,慢慢的,行人覺得熱了,也就脫掉了大衣。

最終,南風大獲全勝。

而我們的父母就如這股風一樣,不管外力有多大,都比不上孩子內心的自發力量。

一個孩子願意學習,願意努力,願意成長,不在於父母怎樣逼他,而在於他內心的渴望。

這就是為什麼主動學習的孩子,總是比被迫學習的孩子要優秀。

在孩子的成長中,內心的滿足感比外在的成就感重要得多。

之前,一位痴迷做飯的小男孩上了熱搜。

他每天一放學後就鑽進廚房,研究菜譜,烹製美食,小小年紀已經能做出很好吃的飯菜了。

可媽媽卻很頭疼。

“他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每天就搗鼓飯菜,回回都考倒數第一。”

網友們卻很羨慕小男孩: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確實很棒。

在這一點上,小孩可能不懂,可我們做父母的,卻是深有體會。

有人說,為人父母,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

只要鼓勵孩子全力以赴地追求,他就能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通往成功。

而那些父母強加的擔負,只會成為禁錮孩子的枷鎖。

只有打開枷鎖,孩子才能卸掉重擔,做回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看見自己,並且做回自己。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4

讓每個孩子展現天賦

是父母的終極使命

美國有一個叫做弗林的男孩,因為嫌棄媽媽做飯難吃,決定自己親自做飯。

媽媽問他:你真的決定做這個了?哪怕做這個很苦很累,也願意堅持?

弗林大力點頭: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於是,媽媽給他買了很多烹飪書,爸爸給他打造了專屬廚房,還為他報了培訓班。

經過專業培訓的弗林廚藝大漲,並逐漸得到業界的認可。

他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俱樂部裡總是坐滿了食客。

他曾被邀請在美國白宮做飯,成為享有盛名的“小廚神”。

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美國《Vogue》雜誌專刊賦予“料理界的小賈斯汀”的稱譽。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孩子也是。

父母最該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尋找真正的興趣,也不是瞎折騰,讓孩子瞎努力。

而是充分給予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

正如作家龍應臺所言:

“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走一天;

教一百個小時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菜市場里弄髒自己的褲腳。”

有位知名的教育實踐者說過自己對於教育的擔憂:

“我看到孩子在面臨選擇時,總在說‘我不知道自己該選什麼’,他們談到的自己,總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很遙遠,好像不是一個他們認識的人。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被允許成為他自己。”

我們的父母把孩子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成功者”,但真正能夠成功的,少之又少。

因為別人的成功經驗,永遠不可能一模一樣地復刻到另一個孩子身上。

直接在孩子身上照搬別人的經驗,只會害慘了孩子。

越“努力”的父母,越教不出優秀的孩子。

不要總逼著孩子非幹什麼不可,因為“努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不要再讓孩子“瞎努力”了,我們要學會退位。

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由的人,成為他自己原本就期待、就喜歡的模樣,比任何教育都管用。

廢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