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虛靈頂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虛靈頂勁”是太極拳十分重要的姿勢要領,簡稱為“頂勁”,究竟應該怎麼樣呢?現代有的太極拳名家說就是要頭頂的“百會”穴朝上,意思是說要“百會”穴成為頭朝上的頂點;除此以外,“百會”穴的垂直線還必須穿過人體襠下中央的“會陰”穴。然而,又有名家說頭朝上的頂點有兩個,一是“前頂”穴,二是“百會”穴;當“前頂”穴朝上時是“陽頂”、當“百會”穴朝上時是“陰頂”;“陽頂”時“前頂”穴發熱、“陰頂”時“百會”穴發熱。另外,又有名家說“虛靈頂勁”時下面與“百會”穴在同一垂直線中的不是“會陰”穴,而是“尾閭”穴。這些名家都標榜自己是正宗。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正宗呢?可以肯定地說:都是沒有根據、牽強附會、畫蛇添足的信口雌黃,不僅一個也不正宗,而且個個都是屬於誤人子弟的“忽悠”。

“虛靈頂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說法都反映既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要“虛靈頂勁”的“之所以然”,也沒有弄清楚“虛靈頂勁”究竟是怎麼樣的“所以然”,而都是不懂裝懂,牽強刻板地理解“虛靈頂勁”與套用了練靜態氣功的頭部姿勢要求,或者再加以異想天開的臆想,結果往往會使得學習者陷入刻板拘禁不自然的誤區。


“虛靈頂勁”出現於太極拳古拳譜,與古拳譜裡的“順項貫頂”、“頭頂懸”或“頂頭懸”都是同一個意思。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與《太極拳術十要》裡對“虛靈頂勁”的解釋就是:一、頭頸部“非用力上頂,要空虛”,二、“要頭容正直、精神提起”。“虛靈頂勁”就是這麼簡單與沒有刻板的幾何形態規定。

“虛靈頂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太極拳為什麼要“虛靈頂勁”?

綜合太極拳古拳譜與拳論等,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為了精神能夠提起,也就是太極拳古拳譜所謂的“神貫頂”。古人之“神貫頂”的意思是指無思無慮的寧靜因而頭腦清醒靈敏,不是有的名家所謂的什麼“神頂”。這種“頭腦寧靜清醒靈敏”既是養生長壽的十分必需,也是武術活動中發揮不經過思想的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用真意”的十分必需;“非用力上頂,要空虛”換言之就是頭頸絲毫不用力的十分放鬆。“精神提起”就需要這樣頭容正直、頭頸不絲毫用力上頂的放鬆。二是為了太極拳運用傳遞性力量因而全身松沉有一個上支撐點,也就是“有下即有上”。這種“有下即有上”的松沉就需要頭容正直、頭頸不絲毫用力上頂的放鬆。由“虛靈頂勁”的作用可見:由於“有下即有上”在太極拳動作中的“提綱挈領”關鍵作用,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與“虛靈頂勁”有關的,尤其在發勁時,勁力貫通是不是順遂充沛,“虛靈頂勁”是重要的關鍵之一。由此也可見,只要頭頸部是能夠符合這些要求的就都是“虛靈頂勁”,而做到這樣,顯然頭部並不是僅僅限於一個固定的形態。或者說“虛靈頂勁”沒有、也不需要、也不允許有什麼上下兩個“點”在“垂直線”中這樣精確、刻板之幾何規定的。

“虛靈頂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由於“虛靈頂勁”必須是“頭頸放鬆”的,所以實際上頭頸部的肌肉是絲毫不存在“向上頂”的;頭頸部僅僅是維持儘量的豎起挺直,而這種“豎起挺直”由於人體脊柱的生理彎曲,仍然是表現為上部向前微微傾斜的,就是說,頭頸部十分的“豎起挺直”仍然是呈現著脊柱生理彎曲之頸曲的。如果不是這樣,頭頸成為了垂直的豎起挺直,那是屬於局部使用了勉強的拙力使得頭頸反張了,頭頸根本就談不上放鬆與自然了,那就根本不是“虛靈頂勁”了。所以,“虛靈頂勁”之“頂”其實是“不頂之頂”。那麼,何以又稱其為“頂勁”呢?那是因為這種向上之“頂”實際上又是存在的,不過不是頭頸向上頂,而是整條脊柱仍然呈現為生理曲線的不用一點勉強拙力盡量豎起挺直所自然形成的“向上頂”,並且同時身體其它部分又是相對放鬆而垂墜的,這樣,相對地頭部“向上頂”的感覺又更強了。所謂的“頭容正直”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因為一個人的“頭容正直”並不是僅僅頭面部的事情,“頭容正直”總是與“氣宇軒昂”相聯繫的,而“氣宇軒昂”就反映了整條脊柱的儘量挺直;也只有整條脊柱儘量挺直,全身上下才會有“有下即有上”的“提頂吊襠”的感覺與效果。

“虛靈頂勁”為什麼不是“神頂”?這是因為“神貫頂”這種“精神提起”精神上必然是“虛空”的。所謂“虛空”就是既沒有任何所求,又是清楚明白,就像是人登上了高山絕頂居高臨下遠眺,從而感到空曠開闊一切盡收眼底似的,於是古人就用“神貫頂”來形容這樣的“精神提起”。而“神頂”是反映了有所求的,因此“有所求”的“神頂”與“虛空”的“神貫頂”是背道而馳的,自然就不可能是“虛靈頂勁”的。因而,說“神頂”不是“神貫頂”那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因為依據漢語的概念,“神貫頂”不允許表述為“神頂”所得出的結論。

有人道聽途說地依據靜態氣功的練功姿勢要求,用頭部“百會”穴朝上來說明“虛靈頂勁”。這種說法純屬一知半解、畫蛇添足、生搬硬套。頭部“百會”穴的位置在哪裡?文獻明確記載“百會”的位置在“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文獻規定人的前後髮際的長度為12寸,這樣,當“百會”穴朝上時是怎樣的姿勢呢?可以這樣來比照:假設頭部的前後髮際之弧是一個半圓,低頭使得前髮際之點與後髮際之點在水平線上,那麼,這樣頭部的頂點就是“百會”穴之後一寸與“後頂”之前半寸這個點。頭部長度的一寸(同身寸)就是15度,那麼這樣的低頭狀態頭部上抬約15度(一寸),就是“百會”穴朝上了。或者將兩耳朵對摺,低頭使得兩耳尖向上的連線成為垂直線,也是“百會”穴朝上了。顯然這樣的情況下,人仍然是呈現略低頭狀態的。這種略低頭的姿勢在靜態氣功修煉中還是可以的,然而如果平時走路也是這樣,那麼要平視前方,眼球就必然是需要往上翻了。顯然,武術中臨時往下看而偶然出現這種姿勢是存在的,但任何武術都是不可能經常總是這種姿勢的,太極拳當然也是不會例外的。應該認為,任何武術雙方未接近時,為了有儘量廣闊的視野,頭部往往都是略微上揚抬起的,相對於約頭部的“囟會”與“前頂”之間朝天,而當相互近身時,頭部往往都是呈現視線成為平視,相對於約頭部的“前頂”與“百會”之間朝天。必須明白的是“虛靈頂勁”是具有武術要求的動態之中的頭頸部姿勢,任何武術都需要時時觀察對方上下左右變化的一舉一動;練拳是對於實際武術的模擬,當然也是必須這樣的。觀察對方上下變化,最自然的就是頭頸部的抬起與前俯;而頭頸部的抬起與前俯必然是會引起頭部向上的頂點部位發生變化的。在太極拳的“攬雀尾”過程中,頭頸部就需要有幾次幾度的上下運動。比如在“掤”時,頭就有幾度的抬起,在“捋”的過程中,就需要頭有幾度的前俯。如果不是這樣,僅僅是以眼球的上下轉動來完成觀察對方的上下變化,那麼,其一、眼球容易疲勞且不如頭頸轉動靈活,其二、頭頸勉強、不自然地持續維持固定不變的姿勢必然會引起局部肌肉的疲勞,有的人太極拳練了很多年,竟然長期頸椎部位不適,就與受到這種錯誤“虛靈頂勁”的影響而維持著錯誤的練拳姿勢有關。

“虛靈頂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由上述可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根本不應該去追求頭部什麼穴位朝上,而如果去追求“百會”穴與“會陰”穴在同一垂直線中,或者去追求“百會”穴與“尾閭”穴在同一垂直線中,那都更是錯誤的。因為當“百會”穴與“會陰”穴在同一垂直線中時,人體的脊柱就已經處於很不自然的反張後仰了,“百會”穴與“尾閭”穴在同一垂直線時,人體的脊柱就更加反張後仰了。至於什麼“陰頂”時“百會”穴發熱、“陽頂”時“前頂”穴發熱純粹是屬於胡說八道。因為其一、古代的陰陽理論規定“前為陰、後為陽”,據此而分“前頂”與“百會”的位置“陰陽”,應該是“前頂”為“陰”、“百會”為“陽”。怎麼可以將“前頂”稱為“陽”、“百會”稱為“陰”呢?其二、平白無故頭部的某一點發熱,按照中醫理論,那應該是“虛陽上浮”的病態;按照氣功理論,也是屬於反映意念過重的偏差,應該及時向下調換意守點了。

總之,太極拳所謂的“虛靈頂勁”是動態的,在太極拳中是無時不在的,不僅“單鞭”時豎起的頭部是“虛靈頂勁”,“海底針”時前俯的頭部也是“虛靈頂勁”,不存在固定持續的頭部某穴位朝上與頭部某穴位與襠下某穴位在同一垂直線這樣的規定。只要是脊柱挺直狀態中的頭容正直、頭頸部“虛空”不用力的放鬆與思慮上“虛空”因而精神提起的都是屬於“虛靈頂勁”。這樣來理解“虛靈頂勁”才是符合太極拳經典拳譜的,才是“正宗”的、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