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曲阜孔廟為歷代文廟之首家,它是書籍孔廟中規模最完備、體量最大的一家。關於這座孔廟創建的時間,歷史資料未有確切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稱:“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


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們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而後弟子們又將孔子生前用過的物品蒐集在一起,在孔子的故宅內建了一所廟藏於其中,此即是孔廟最早之來由。關於建造這座家廟的時間,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孫孔傳在《東家雜記》中稱:“魯哀公十七年,立廟於舊宅,守陵廟百戶。”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遠觀萬仞宮牆


如果孔傳所言不錯的話,歷史上第一座孔廟建造於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然而這座孔廟頗為簡陋,清孔繼汾在《闕里文獻考》卷一《林廟第二之一》中說:“先聖之沒也,弟子葬於魯城北泗上。既葬,後世子孫即所居之堂為廟,世世祀之,然塋不過百畝,封不過三版,祠宇不過三間。”


歷史上第一座孔廟就是三開間的一座小房子,而廟裡面的情形同樣未見資料記載,曲英傑在《曲阜孔廟建制考述》一文中推測說:“依漢魏時期魯城內所立孔廟之制推測,孔子居堂很可能原為三間,中為廳堂,東為寢室,西為講堂。改為廟後,因孔子生前於講堂內講授時是面東而坐,故繪孔子像於講學西牆。又於桌几上置放禮器,以備祭祀之用。其他遺物當大部分收藏於寢室內,依照原樣擺放;而乘車似當放於中廳。如此廟制,雖不很正規;但可使人睹物思情,具有極強的親切感。”


關於這座文廟後來的情形,曲英傑在文中又提到:“因孔子舊宅立廟始於何時,於史無載。由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祭祀孔子於闕里後不再見有關這方面的記載,而漢桓布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所立乙瑛碑已言在今址‘立廟’等推測,極有可能是在此三十年之內,而最有可能是在漢順帝在位期間。”而後此文引用了《乙瑛碑》上的所載:“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廟。”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整個曲阜都是文保單位


由此可知,該座文廟乃是奉旨而立。對於這座文廟的情形,酈道元在《水經注·泗水》中載:“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面,東向;顏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


自從東漢明帝下詔在國學郡縣學校內祭孔子後,就不僅曲阜一處有孔廟了,全國有不少的學校都建有孔廟。唐貞觀四年,太宗下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新唐書·禮樂志》)自此之後,曲阜孔廟也得以擴建,《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了乾封四年唐高宗東巡時來到曲阜祭孔廟,皇帝下詔說:“其廟宇制度卑陋,宜更加修造。”唐玄宗在開元十三年東巡時亦來祭孔,孔傳在《東家雜記》中寫道:“封禪回,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其墓,給復近墓五戶。令天下州、縣立廟。賜百戶灑掃,充春秋饗奠。因廣大本廟。”


關於此時孔廟的規模,孔毓圻、金居敬等纂的《幸魯盛典》上稱:“至唐,擴正廟為五間,兩廡二十餘間。後為寢廟,前為廟門。”


唐玄宗不但下令擴建了孔廟,同時他還封孔子為文宣王,《舊唐書·玄宗本紀下》載,開元二十七年八月:“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餘十哲皆為侯,夾坐。”宋真宗趙恆在大中祥符元年先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在大中祥符五年又“改諡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故後世又稱孔廟為文廟。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萬仞宮牆前的道路


在宋代時曲阜孔廟的規模得以完備,孔道輔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他在宋真宗天禧二年任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主孔子祠事。他給皇帝上奏章稱,祖廟的規制與孔子的名聲不相符,應予以擴大,他的請示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天禧五年,孔道輔又請求封禪行殿的餘材用於修建孔廟。對於此祠擴建後的結果,《闕里文獻考》中載:“廟門三重,次書樓,次唐宋碑亭各一,次儀門,次御贊殿,次杏壇。壇後乃正殿,又後為鄆國夫人殿;殿東廡為泗水侯殿,西廡為沂水侯殿。正殿西廡門外為齊國公殿,其後為魯國太夫人殿。正殿東廡門外曰燕申門,其內曰齋廳,廳後曰金絲堂。堂後則家廟,左側神廚。由齋廳而東南客館,直北曰襲封視事廳,廳後為恩慶堂,其東北隅曰雙桂堂。凡增廣殿庭廊廡三百十六間。”


看來此時的孔廟已經頗具規模,董喜寧在其專著《孔廟祭祀研究》中稱:“這一次開創的孔廟規模成為奠基之作,以後的擴建大局基本定位於此。”對於此次擴建的費用來源,及相關的修造人員,《東家雜記》載:“天禧五年,奉聖旨下轉運司支破官錢,並撥兵士、工匠修茸本廟,及於夫子之後選差朝官一人。是時傳大父中憲方任太常博士,被選監修。因乞封禪行闕餘材,皆橡、樟、楩、梓之屬。自是殿宇益加宏壯。”


進入金代,孔廟的建制再次提高,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廣記》中稱:“金修廟制度:正殿、廊龐、大中門、大成門、鄆國夫人殿,自皇統、大定以來建之,其制猶質素。至明昌初,增後位、城殿,殿廡皆以青瓦為緣,外柱以石刻龍為文,其藻栱之飾塗以青碧。每位皆有閣。至於欄檻簾櫳並朱漆之。齊國公位與正位同。又創二代、三代祖殿、毓聖侯殿、五賢堂、奎文閣之屬,煥然一新,與夫廳堂、黌舍、門廡、凡四百餘楹,方之前古,於此為備。”


元代初年,蒙古兵南下,如此輝煌的一座孔廟基本化為灰燼,明陳鎬纂修的《闕里志》卷一八《歷代碑記》中載:“闕里祠宇毀於金季之亂”。


朱元璋登基後,在洪武十年就派人去維修孔廟,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命工部派千餘名工匠去維修孔廟。為什麼他對孔廟如此重視呢?《闕里文獻考》中記述了朱元璋的所言:“孔子之功於天地並立,故朕命天下通祀以致崇報之意。而闕里又啟聖降神之地,廟宇廢而不修,將何以妥神靈昭來世?爾工部其即為修理以副朕懷。”


明成化十九年,孔廟再次得以擴建,此次最重要的突破,乃是將孔廟的主殿——大成殿由面闊七間改為九間,自此之後,曲阜孔廟始終是這樣的規制,而這次的孔廟擴建達五年之久。可惜這座剛剛建成的宏偉廟宇在十二年後,也就是弘治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夜被一把大火燒光了。弘治皇帝聞聽此況立即撥款予以重建,此次重建從弘治十三年春開始,到弘治十七年夏得以恢復舊觀。


對於火後重建的孔廟,李東陽在《重建孔子闕里廟圖序》中有如下詳細描繪:


廟之制:中為大成殿,十楹,崇八丈,邃有奇,廣倍。其半為左右廡,百餘楹。後為寢殿,八楹。前為告壇。又前為奎文閣,楹視寢數,崇略與殿等。又前為門四重,中為橋三。殿之左為家廟,後為神廚,前為詩禮堂,為神庫,又前為燕申門。殿之右為啟聖王殿,後為寢,前為金絲堂,又前為啟聖門,前左右為齋室。室之外為快睹、仰瞻二門,與觀德、毓粹二門而四。又左右為鐘鼓樓,與角樓而六。閣之前後為碑亭各四,前四亭則本朝御製,而祝勅諸文皆附焉。惟壇及樓及中門仍舊,自餘或創或蓋,並以新制,材幹堅厚,構締完整。象設端偉,繪飾華煥,悉臻其極,蓋一代之盛典,天下之大觀,皆備於此。


曲阜孔廟經過此次建設後,在明代只是做一些修補工作,未再進行大規模建設。到清代時,因為多位皇帝前往曲阜祭典孔子,故孔廟的規模又得以再次擴大。然而在雍正二年,該孔廟再次被火燒燬,皇帝立即下令予以重新修建,此次修建皇帝撥款15.76萬兩白銀。對於這場災難胤禛頗為自責:“今闕里聖廟被災,豈朕尊師重道之誠未至歟?朕在諒闇之中,素服齋居,無庸更事,減膳撤樂,惟謹擬親詣國學文廟,虔申祭奠,宣讀告文,以展朕局蹐不安之誠。”(允祿編、弘晝續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


胤禛檢討說是不是自己尊師重道做得不夠才有此災,為此,他還額外開恩允許文廟正殿正門用皇家專用的黃琉璃瓦,而兩廡則用綠琉璃瓦,還可以用黃瓦鑲嵌兩廡的屋脊。


雍正初年,孔廟失火被燒燬後,其實有不少人原意捐款重修,但胤禛不同意這樣的請求,他依然堅持由朝廷來出錢修建,而一些地方孔廟如果有人原意捐款則可以量力而行,他並不阻止。胤禛下諭旨後,工部卻同意山東巡撫陳世倌捐銀四萬兩之請,胤禛聞訊後斥責這種行為,並明確地說“捐銀之處不準行”。


胤禛為什麼要這樣堅持呢?董喜寧在其專著中說:“雍正的批示不惟愛惜民力,更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闕里孔廟修葺所顯示出來的尊榮和權力。”


晚清時期,曲阜孔廟再次遭到損毀。同治元年,捻軍進入尼山書院和洙泗書院,將一些房屋拆毀、祭物損壞,但被毀後的孔廟又再次予以修復。


在文革中,孔廟再次受到破壞,但總體格局未毀,經過維修後,成為了今日人們前往曲阜遊覽時的必去之地。


近十年來,我每次到曲阜時,都會到孔廟內瞻仰一番。2019年8月6日,文化部安排相關部門在曲阜舉辦了全國性的曬書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活動,而該活動的第一場議程就是舉行祭孔大典,這讓我完整的親身體會了祭孔活動的各個細節,但那次活動是身處其中,無法從容地拍下全過程。為此,幾個月後的今日,也就是12月11日,我特意再次來到曲阜重新將孔廟瞻仰一番。


高鐵的普及確實縮短了城與城之間的距離,12點鐘從北京南站乘車,兩點多就到達了曲阜,到酒店放下行李,出門打車前往孔廟。司機好心地把我拉到刀仞宮牆附近,他說這樣可以讓我少走一些路,然他的好心,卻讓我錯過了拍萬仞宮牆前面那段長長的甬道。上次的祭孔活動就是參加人員排成縱隊沿此神道莊重地走向萬仞宮牆,那種儀式感確實能增加人們對孔子的崇敬之情。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感覺像城門


萬仞宮牆門前沒有售票廳,有不少婦女站在旁邊招攬導遊生意,我向她們解釋說自己只是來拍照,其中一位好心的導遊告訴我往回走,右側不遠處有售票點,我在售票處買了三孔聯票,而後又回到了萬仞宮牆前。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門洞


宮牆外側有一條河,宮牆看上去更像是曲阜古城的城門,其他地方的孔廟所見的萬仞宮牆基本是影壁式的。想來這座城池式的宮牆應是建於明代,因為每次戰火都會波及到孔廟,這是因為孔廟處在闕里,而闕里並不在曲阜城內,縣城內的城牆有士兵把守,但闕里孔廟卻沒有,故明武宗想出了防範孔廟被毀的辦法,那就是將曲阜縣城整體遷移到孔廟、孔府的周圍。這樣使得孔廟處在了曲阜縣城之內,費宏在《城闕里記》中載有此事:


闕里與曲阜相去十里,故皆無城,而闕里尤為孤曠,守望無所持焉。正德辛未,盜入兗。以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虐焰所及,不崇朝,縣治為墟。是夕,移營犯闕里,秣馬於庭,汙書於池。雖廟宇林墓幸而無虞,然族屬散走,神人震恐,岌岌乎危亦甚矣。監司議遣兵四百來戍:賊眾我寡,又望風輒潰,於防禦固無濟也。維時今按察使潘君珍,方以僉事按行東兗,謂縣廟必相須以守,盍即廟為城,而移縣附之。


看來孔廟不可搬,縣城卻可以搬遷,為了保護孔廟,皇帝竟然以城救廟,這是何等之魄力。我記得上次祭孔時,第一場重要的儀式就在萬仞宮牆前舉行,儀式完畢後,禮儀官帶眾人穿過萬仞宮牆向內走。本次穿行時,我還是覺得像是走過某個古城的門洞,其地面的石條也被磨得鋥亮,不知道有多少人由此而踏入孔門。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三孔文保牌


遊客進入孔廟要過閘機,所帶的物品也要進行安檢,我只帶著相機和一瓶水,但水並沒有像火車站那樣要求喝一口。穿過安檢,首先見到的是金聲玉振牌坊。這四個字出於《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可見孟子對孔子有無以復加的推崇,而金聲玉振一詞也就成為了各地孔廟褒獎孔子的標準語。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金聲玉振牌坊


我站在此牌坊前時,日影已西斜,一座座的牌坊像是深幽的歷史隧道,瞬間讓自己的思緒回到了兩千五百年前。此牌坊書寫人為明嘉靖年間的胡纘宗,他所刻之書寒齋藏有數種,然他的文集究竟叫《鳥鼠山人集》還是《烏鼠山人集》一向有爭論,但我手中的刻本的確是烏字,今日於此看到他的墨跡,另有一種親切感縈繞於心頭。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欞星門


牌坊之後是欞星門,曲阜孔廟的欞星門與他處制式不同,因為其四根立柱的上端是華表的形制。之後又是幾座牌坊。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太和元氣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道冠古今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德侔天地


第一個院落兩側各有一門,一個門上寫著“德侔天地”,另一個則為“道冠古今”,然有意思之處是,每個牌坊下面的石獅子造型很萌,它們給嚴肅的孔廟增添了活潑的氣氛。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相看兩不厭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樹根裸露


穿過至聖廟門,看到了我喜歡的松柏森森,有些大樹根部已經外露,我從一篇研究文章上看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乃是土層下面的碎石瓦片太多,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這些樹還能活這麼久呢?不知道是科學出了問題,還是這些樹下的環境被迫改變,但樹比人長壽,不知道有多少前賢的目光都曾經落在這些粗壯的大樹身上。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至聖廟牌坊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高大的明碑


穿過大中門,左側是那塊著名的弘治碑。此碑是孔廟內明碑中最高大的一塊,站在碑前仰望,果然有氣勢。再往前走就是奎文閣,門口的介紹牌稱,這裡曾經是淮海戰役曲阜會議舊址,華東野戰軍前敵委員會曾在這裡開了二十多天的會議,不知那時的奎文閣裡還有沒有藏書。而今,該閣的一樓佈置成了出售旅遊紀念品之處。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大中門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奎文閣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曾經的貢獻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奎文閣內景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奎文閣一層頂梁


再往前走,有一個面積巨大的院落,這裡有多座碑亭,故被稱為“十三碑亭”區。很多碑亭內都陳列著多塊碑,這些碑大多是歷代皇家所立,其中最重要之一乃是元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詔碑》。駱承烈彙編的《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曲阜碑文錄》中收有該碑內容:


上天春命,皇帝聖旨: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績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鳴呼,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碑亭院落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總計有十三座御碑亭‘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每個碑亭內排列著多塊碑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碑亭前的欄杆

曲阜孔廟:文廟之首,規制完備(上)韋力撰

密集排列


此碑文對孔子予以了無以復加的誇讚,上面的褒獎之語為後世所廣泛引用。其中一個碑亭內則有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御製碑,1935年兗州王小隱所著《聖蹟導遊錄》中介紹說:“碑高二丈九尺五寸,其重凡十二萬觔(斤),自北京西山選材制就以後,由河北通州(今河北省通縣)運河登舟南下,至張秋鎮(原山東壽張縣東北)再以牛車載至曲阜,計用牛五百頭。”


如此巨大的碑石是如何從北京運到曲阜的,成嶽、崔璐所撰《古運河與老濟寧見證的“孔廟碑王”》一文中於此作了詳細記載,為了運送此碑,沿途官員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該碑裝船後先運到了濟寧,而後在深冬用水潑地,待其結冰後用牛拉作牽引:“每頭牛都有一人管理,每5頭牛還加一個僕人。前面有人打著旗子,鳴鑼開道。還有車子運輸著糧食、牛飼料以及炊具、草鞋之類。總共用了有600多人和500多頭牛。”


這麼浩大的隊伍從濟寧運到曲阜花了15天的時間,讓我好奇:潑水結冰後的路面,牛在上面託運不會打滑嗎?也有可能會加寬路面,只讓中心部分有冰,兩側無冰之處則是牛和人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