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漢代的玉壁,北齊的石室線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薩,隋唐的石雕,明萬曆年間趙秉忠的殿試狀元卷真本……凡是到青州的人,無不慕名參觀青州博物館,這裡是璀璨的青州歷史文化的縮影,足以使人領略青州的歷史風采與厚重文化。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四萬餘件,有八個常設展廳,展出文物2000多件,2008年5月,青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家縣級綜合性國家博物館。館內收藏的海內外孤本——明萬曆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為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數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為中國文物考古所罕見。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青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很多,有四萬多件,其中有三大鎮館之寶,概括為“三個一”

“一張考試卷”:青州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明萬曆二十六年,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人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這在全國明代以前科舉考試狀元卷是獨一無二的。該卷為十九折冊頁,分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為仿宋體,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這一部分是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後一部分為正文,正文共15折冊頁,全文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頭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之後是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

1983年,由山東省青州市鄭母鎮村農民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捐獻出來。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鑑定,殿試卷為明代原物,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古代殿試也稱“對策”,就是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題。趙秉忠在殿試中慎重用墨,一氣呵成,字跡端正,無一誤筆。趙秉忠在試卷中用中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針對時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議,反映了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在這一殿試卷中,趙秉忠有對萬曆皇帝的不少的溢美之詞,但也提出了“天民說”作為此篇對策的精華。趙秉忠主張統治者必須勵精圖治,振作精神,勤政為主,再輔以法治,整治吏治,安撫百姓,天下才能太平安樂。為此趙秉忠又提出了“實政”和“實心”的論點,也就是以法規治理國家並且加強道德教育,他認為二者並舉,才能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正是由於趙秉忠這一番披肝瀝膽的策對,使萬曆皇帝朱顏大悅,硃筆欽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趙秉忠從政以後,為官有道,清正賢明,多次得到皇帝的褒獎。由於趙秉忠的出色政績,很快便官至禮部侍郎。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這份狀元卷是如何流傳到民間的?有這樣一種猜測:趙秉忠功績卓著,引起了魏忠賢等一夥宦官的嫉恨,對趙秉忠大加陷害,趙秉忠在罷官回鄉前,擔心這份狀元卷有可能被奸臣握做把柄,冒著誅滅九族之險,將其攜出宮廷藏入家中,後由其子孫相傳十三代捐獻,所以我們今天才有幸欣賞到這份僅有的國寶。

“一窖佛像”: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1996年10月,在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出土窖藏佛教造像400餘尊,因其數量多,品種全,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跨越時間長,而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近年來,它們應邀到北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等地展出,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之為“改寫了東方藝術史的一次重大發現”,從而確立了“青州風格”的佛教藝術在整個佛教藝術中的地位。”

青州龍興寺始建於北魏,唐武則天改名龍興之寺,明初被毀,共存世達800餘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10月,在博物館南整平操場施工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座長方形的土坑窖藏。該窖藏東西長8.7米,南北寬6.8米,中部有一斜坡,應為開挖窖藏時所留,目的是為運放造像而設置。出土的造像大致按上、中、下三層掩埋。造像頂部發現有席紋,說明造像在掩埋之前曾用葦蓆覆蓋。其所屬年代自北魏至北宋,跨度約500年,絕大多數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齊時期。造像種類分為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佛造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為什麼這次出土的佛像都是毀壞的?這引起廣大考古工作者和佛學研究專家的濃厚興趣。歷史上自從佛教東傳後,經歷了四次大的毀佛運動,即歷史上所說的“三武一宗滅佛”。從現在的這些造像來看,應為北宋的滅佛運動所毀。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認為是金兵入侵所毀。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一枚玉璧”:青州東漢“宜子孫”玉璧

山東青州博物館有3個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漢代玉璧主要用於禮儀和陪葬。“宜子孫玉璧”於1982年在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村被發現,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製成,玉質溫潤,雕工精細,為典型的出廓璧,下為圓形,內區飾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透雕雙龍,出沒於祥雲之中,中央有篆書“宜子孫”三字,是“子子孫孫,宜家宜室”的吉祥用語。該玉壁保持了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充滿著動態和靈氣,是漢代玉器的上乘佳作。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我國國內唯一一件刻有漢字的漢代大型館藏玉璧,為國家一級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