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书生意气的叶公超晚年在一幅画上题了这句咏竹的诗。

晚年在台湾的叶公超郁郁寡欢,他跟着张大千们一起舞文弄墨,自诩“怒而写竹,喜而绘兰,闲而狩猎,感而赋诗”。他发怒的时候较多,因此竹也画过不少。

叶公超引用的诗句来自南宋诗人徐庭筠(1095——1179年)的《咏竹》,原文为“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全诗见文后)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题图:北宋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庭筠中年时期经历了靖安之变,南渡后秦桧当国,因应试对策违背主考官的意思,被罢黜放归。

无论是郁郁寡欢的叶公超,还是仕途失意的徐庭筠,从北宋以来“竹”作为一种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在文人士大夫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从苏轼、文同到赵孟頫,从倪瓒、吴镇到董其昌,从文征明到郑板桥,无不迷醉于这“千簧万玉、雨叠烟森”的世界。

然而,若是从有限的图像、文字资料做一番探索,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墨竹”这一独立的题材与技法后,你就会发现:唐朝人和更早之前的两晋、南北朝等时代中,竹并不受到人们的特殊关照。甚至,若是面对前人留下有关“竹”的零碎图像时,包括我们印象中徜徉于竹林之间、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们,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失望。

壹 墨竹的“独立之路”

记得疫情尚未爆发之前,在每天漫长的散步时间里,常常会冒出些很不靠谱的发现与想法。

比如在晴朗的中午,或者黄昏的夕阳下,看见一些投射于绿道上或粉墙上的植物阴影,就联想起古人如何发明用墨画出梅、兰、竹、菊一类的故事。

有回在正午的阳光下拍了这张竹影,觉得自己恍然悟到了古人之法。如郑板桥所说的“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照片1 赵青川摄

再进一步幻想,若是能穿越过去,抢在别人之前发明这个,不也可名垂画史了吗?

然而,若是真面对一台时光机器,选择哪个时间节点的按钮,却很让人纠结。

墨梅倒好说,画史上大家公认其发明者为北宋时的华光和尚,他名仲仁,字超然。曾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寄居于潇湘门外华光寺,“因住华光,人以为号”——只要穿越到这位华光僧之前,便能抢先发明“墨梅”。

对于另一类影响力更大的画科——“墨竹”来说,却难以断定到底是谁、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早在郑板桥之前,一旦提及墨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同(1018——1079年)与苏轼(1037——1101年)这俩表兄弟所创立的“湖州竹派”。正是在他俩的大力倡导下,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们最为喜好的绘画题材,后世追随者无数。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赵氏一门三竹图 元 赵孟頫 管道昇 赵雍 之一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赵氏一门三竹图 元 赵孟頫 管道昇 赵雍 之二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赵氏一门三竹图 元 赵孟頫 管道昇 赵雍 之三

在苏轼去世后19年,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所编撰的《宣和画谱》中,将“墨竹”与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蔬果等九科并列,成为一门单独的画科,《画谱》中《墨竹叙论》堪称是一篇有关墨竹的“独立宣言”。从此,文人士大夫们所倡导的“墨竹”正式从凡工俗匠们的花鸟画中脱离而独立,自成一脉,绵延不绝,蔚为壮观。

虽然米芾曾道:“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文同字与可)始也。”意思是文同在画墨竹方面,进行过技术革新,但无论是文同还是苏轼,都绝不是墨竹的发明者。

在苏轼和文同的年代,墨竹已经盛行多时,人们审美习惯中,已经接受了用墨写竹的画风,那么“墨竹”到底由谁最早创始的?谁又是“墨竹之祖”呢?

贰 有关“墨竹”发明者的五类说法

苏轼曾经说过,“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能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唐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他的意思是,到了唐朝,诗、文、书、画都齐活了,后人都用不着再发明什么新鲜玩意儿。

这段文字来自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原是一段题画的跋文,苏轼当时观赏的应是吴道子一幅人物画。在上述议论之后,他赞扬吴道子画人物时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创作态度,随后评价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以灯取影”这四字,让人联想起华光和尚发明“墨梅”的过程,他正是在月光下看见梅花落在墙壁上的影子,从而发明了“疏影横斜”的墨梅画法。

墨竹也是这样被发明的吗?

是的。

郑板桥所说“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并非他的独创,北宋画家郭熙的儿子郭思在其整理画论《林泉高致》中,便提到了这样的练习方法,他在《山水训》中提到:“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照片2 赵青川摄

那么发明这一项技法的人到底是谁?

元代的画竹高手李衎曾经在《竹谱详录》中提到一句:“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

除了李衎有关“吴道子发明了墨竹”这一说法外,还有另外四类说法:一是说唐玄宗李隆基发明的,这一说法源自元朝人张退公《墨竹记》,其中提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

另一种说法将发明的专利颁给了五代后唐招讨史郭崇韬之妻“李夫人”,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后,郭强占了一位“李夫人”。据元朝人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的记载:“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上述三种说法都源自元朝人的记载,而若是查阅晚唐时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北宋时期的《宣和画谱》、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前人文献,则根本没有类似的记录。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插图:元代 邓宇《竹石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另有两类传闻,其一称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其二称王维开始画墨竹,开元间有石刻。前者显然是杜撰,不排除这位关二爷在写公文之余,用墨笔在旁边抹上几笔。这一说法也未见有可信史料,且关羽也不是画家,至少主流的画史中对他没有任何记载,他的作品也不可能影响到画坛继而产生出一种被大家接受并模仿的新风格。

其二,王维画竹是可信的,但即使发现有开元间的石刻,这尚无法证明王维画的便是“墨竹”。

叁 《宣和画谱》中有关墨竹的独立宣言

在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中,将墨竹单独列为一门画科,可见对其重视程度,而其中对于墨竹的发明者,却只字不提。

我想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北宋画谱的编撰者们无法断定墨竹到底是谁发明的。其二,编撰者并不看重谁拥有发明墨竹的专利权,而是暗示我们,这源自集体智慧,将发明墨竹的专利权颁给了广大的创作者。

上述五种有关墨竹之祖的说法——关羽、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夫人——时间维度上从三国直到五代,看似均不可信,但至少为我们的探究划定了一个时间范畴。

尽管如此,《宣和画谱》沿袭了苏轼对于“士人画”(士大夫业余绘画)的理解,为“墨竹”给出了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

在其中《墨竹叙论》中,提及:“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夏昶 风竹图轴 203.4x59.7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墨竹的“独立之路”:苏轼、文同、白居易之前,谁是“墨竹之祖”

夏昶 嶰谷清风图轴 64x136cm

这段话与苏轼评价文同画竹的创作动机类似:“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宣和画谱》所定义的“墨竹”一科,实际上加上了创作者身份——“词人墨卿”的限定,因此将很多画家排除在外,因而人数也相当有限,其中总结说:“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独得李颇,本朝魏端献、王璟、士人文同辈。故知不以著色,而专求形似者,世罕其人。”

若是抛开北宋人这些人为设限,能绘墨竹的画家应该人数众多,比如画谱中的花鸟画一门中,所记载的有关墨竹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便不再少数。

而至于墨竹被发明的时间,有人认为应是起源于唐、五代之间。这一说法是否靠谱?在下文,我们将结合一些史料、白居易等人的诗文、画作、出土石刻的图像,来看看唐代和此前人们如何画竹的,墨竹的概念又是何时形成的?(未完待续)

附录:

徐庭筠《咏竹》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