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這幾年,李白預言了鹿晗要火,文章要拋棄馬伊琍,巴西足球隊要慘敗,馬航要失蹤……萬能的李白一到大事發生就被作詩了,網上一查零零碎碎竟然被作了幾十首,李白真的很忙。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網絡新傳李白預言詩

這張照片是網上新傳出李白的預言詩,好風不得不佩服網友的腦洞。第一句是杜甫的《兵車行》,第二句就轉到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麼費心竟然把著作權給了李白。

李白的這些預言詩無論善意也好,惡意也罷,基本都是網絡段子,李白表示不是他所寫。

不過李白真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被很多人當作預言來解讀。這首詩就是他的《蜀道難》。

《蜀道難》大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之時。《唐摭言》第七卷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大概意思是說:李白從西蜀到了京城,沒什麼名氣,拿著自己寫的詩去拜訪賀知章,賀知章讀完《蜀道難》,驚歎道:您不是凡人,莫非是太白星精?

李白“詩仙”之名大概也與這番話有關。這首《蜀道難》以雄健奔放的筆調,神奇的想象和極度的誇張贏得了唐及唐以後直至今日人們的讚歎。與李白同時代的殷璠稱這首詩

“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讚歎之餘便是解讀,面對如此豪邁奔放的詩歌,很多評論家都想為其配一個或宏大或奇詭的主題。

憂心說:比如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劍南節度使嚴武想加害房琯和杜甫,李白因為擔心他們的安危才寫下的。

諷諫說:有人認為本詩是諷刺章仇兼瓊或者是諷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避蜀而作。

預言說:有人認為詩人寫《蜀道難》是暗示通往蜀地的路上,有劍閣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中央朝廷的部隊很不容易打進來,因而野心家可以據此發動叛亂,最後演化為混戰。

高中語文課本選了《蜀道難》這一課,在教學用書上否定前兩種說法,但保留了預言說。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歷史的真實是李白寫完這首詩的十多年後蜀中果然大亂。即從上元二年(761年)到大曆初年(766、767),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繼發動叛亂,那麼這是不是證明李白果然是一個預言家,通過詩歌成功預言了十年後蜀地叛亂的發生呢?

好風認為並不是。

李白有著孩子般的天真,他是偉大的詩人,但不是政治家也做不了軍事家,他不會也無法預言十年後的蜀中叛亂。

《莊子·漁父》中寫道:“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故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讀李白的詩歌,我們可以感受到潛藏其中的“天真”。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①李白的“天真”表現為喜則狂喜,悲則極悲的率真

天寶元年(742),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李白見賀知章的那一年,因為他的詩名遠播,由友人道士吳鈞推薦,唐玄宗下詔召他入京。

被召之初,李白異常興奮,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名句。

這個時候李白已經42歲了,在當時是一個標準老男人了。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寫:“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其中有痛失侄兒的傷心,但也寫出了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人的老態。蘇軾寫《密州出獵》一詞時也不到四十歲,但開篇寫“老夫聊發少年狂”,這種狂也是中年人的狂。

但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便是孩童式的。我們試想李白是一個天才級別的人物,他一直覺得自己是有政治才幹的,所以遊歷,干謁,找各種機會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

尋尋覓覓到了42歲,得來這個機會,高興是自然的,但一個成年人,還是一個即將步入官場的中年人,雖然做到不喜形於色有點難,但也不至於喜怒的情緒都掛在臉上,何況此刻入宮到底會是怎樣一番情景,一切都還是未知,但李白就是“仰天大笑”出門了。彷彿一個孩子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先高興起來再說。

李白像這樣表現“天真”的詩句其實還有很多,他喜則狂喜,悲則極悲。或者由極悲到狂喜無縫對接。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在《行路難》其一這首詩中,他先還面對玉盤珍饈“停杯投箸不能食”,繼而又呼喊:“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前路簡直是太難了,正當讀者為他艱難的處境而憂心時,他轉而想起了兩個大名人,“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前一句引用姜子牙的典故,後一句引用伊尹的典故,他馬上釋然了,覺得哪一個大人物不需要經歷磨難。

結尾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給人以無限希望。

再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詩歌開頭寫“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們讀到一個孤獨的形象,明月夜,花叢間,良辰美景卻無人陪伴欣賞,只能獨自飲酒。

但緊接著詩人就開始自娛自樂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歌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結尾詩人甚至和月亮及影子相約與銀河共遊。

李白詩歌中這種情感的極速變換,體現出詩人率性,灑脫,天真的一面。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李白的“天真”還在於其擁有對朋友推心置腹相待的真誠

“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這是李白的驕傲,他一路走一路交朋友。他曾“東涉溟海”,遊揚州等地,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宴會上的李白豪爽而真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即使是面對汪倫這樣的粉絲,短短几天交往,李白依然真誠相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面對好友王昌齡被貶,李白寄詩表達自己的牽掛。

李白移家東魯,他便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人稱“竹溪六逸”。

李白還與杜甫和高適組隊,鏗鏘三人行,到處遊歷,結下深厚的友誼。

“安史之亂”後,李白站錯了隊,投在李璘門下。而高適站在李亨,也就是唐肅宗一邊,高適帶兵平定了李璘的戰亂,李白被俘。

獄中的李白給高適寫了一封求救詩——《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

詩歌寫得氣勢磅礴,詩中李白誇讚高適“智勇冠終古”,鎮守淮海,談笑之間就掃除了永王李璘之亂,功勳卓著,可比西漢留侯張良。

可是高適並沒有回覆他。

我們不要詬病高適的無情,那本是兩個陣營的鬥爭,高適不是純粹的詩人,他有自己對於厲害的權衡。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白一心求官,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實際上他可能並不適合周旋於官場。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③李白的“天真”還在於他保持對理想始終如一追求的初心

官場對於李白,就像玩具對於孩子,始終充滿了誘惑。

從少年時起,李白就喜歡以大鵬來自況,他希望自己一舉而成輔弼,能“起來為蒼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上李邕》表明了詩人的追求,但也可以看出來他的“狂言”被時人嘲笑。這首詩題目中的李邕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做過北海太守,比李白大二十多歲,李邕顯然瞧不上李白的狂妄,李白做了這首詩明志,覺得自己如同大鵬鳥志在高遠,孔子(詩歌中的“宣父”)尚且認為後生可畏,你李邕不要小瞧我。

文章前面說過李白在天寶元年經人舉薦入宮,做了翰林待詔,他有機會與皇帝近距離接觸。可是他的率真和無拘無束的個性,很快就遭來宮中人的不滿。

我們熟知他在宮中醉酒讓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脫靴子,讓楊玉環磨墨的故事,其他不合規矩的事他一定也沒少幹。天寶三年,在權臣高力士和寵妃楊玉環等人的夾攻之下,李白被賜金放還。

那一年李白44歲。“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求而不得時李白也像孩子一樣鄙視過官場,輕視過王侯,想著“且放白鹿青崖間”,遠離官場。

可是他最終還是堅持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已經五十多歲的李白懷揣著消除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理想,參加了永王李璘的隊伍,不料永王和肅宗爭奪帝位,李璘失敗,李白獲罪,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遇赦,寫下了有名的《早發白帝城》,表達自己的狂喜之情。

上元二年(761),已經61歲的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率兵追擊史朝義,決定投軍,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寶應元年 (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

我們很多人年少時都覺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但慢慢地,時間消磨了鬥爭,只是隨波逐流罷了,但李白直到死都覺得自己是做大事的,對理想執著地追求著,這何嘗不是一種“天真”呢?

李白的“天真”使其註定不會成為政治家,但他的“天真”使其成為一名大詩人。

從《蜀道難》的預言說起,淺談李白詩歌中潛藏著的“天真”

李白詩人舉杯邀明月

“知人論世”是詩歌的一種解讀方法,也適用於解讀“詩仙”的詩。如果把《蜀道難》當作預言詩來讀,可能就是過度解讀了。

顧炎武在《日誌錄》中寫道:“李白《蜀道難》之作……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我同意這種看法。

李白天真的個性讓他的詩自然率真不雕飾,瑰麗變幻,想象奇特,常常呈現出一種“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特徵,這遠不是後人假冒詩仙之名拼湊起來的預言詩所能比。

讀李白的詩,“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一千多年來,這位天才而又“天真”的詩人給無數讀者帶來了酣暢淋漓的審美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