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吉觉日哈(以下称吉觉)是一个普通大学生,

一个从大凉山山沟里里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年轻人。


2014年的夏天,他收到了来自西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西华大学位于成都,是一所一本院校。而吉觉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上一本院校的山里娃。


这听起来像个故事,

但在大凉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离开家乡的前一天,吉觉辗转反侧,脑海当中浮现一幕幕往事,读书对于像他这样的山里娃来说,是艰难并且遥远的。

在启程的火车上,家乡的风景像是电影一样:一幕幕从眼前掠过,他也离家乡越来越远。


当家乡的山慢慢消失在眼前的时候,吉觉心里悄悄对家乡许下承诺: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的。


2018年的夏天,吉觉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回到了大凉山,当起了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大凉山)


其实在回来之前,成绩优异的吉觉已经被一家国企录取。

那一刻他的确动摇了:一边是贫穷落后但也是养育自己的家乡,另一边是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的国企。


当吉觉不得不去做选择的时候,他想起背井离乡去求学的那个晚上。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个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一次又一次。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图为被录取的报到证)


最终吉觉选择了回到大凉山,城市条件再好,也没有家乡的洋芋吃着安心。

那一句承诺,一步步把他带回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家庭、他的回忆。


他明白,这片土地需要一股股新鲜的血液。


大凉山沉寂了太久,一度成为贫穷、吸毒和艾滋病的代名词。

彝族人背负着这样的误解,在山岩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着,一代又一代。


吉觉的回归,兴许改变不了历史的洪流,却一定会溅起美丽的浪花。


吉觉是无数怀揣着改变彝区梦想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这样简单朴实的故事,注定会让大凉山这片沉寂的土地再次踊跃。


但这条道路注定是艰辛的。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彝族人家)


由于条件艰苦,年轻的大学生都不太愿意来到这里。虽然也有怀揣梦想、不畏艰难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但是语言的不通、饮食的差距却真实的煎熬着他们。


大凉山因为贫穷落后,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公益组织来到这里,捐钱捐物、兴建工程,大凉山也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扶持之下开始慢慢改变。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修建新房的彝胞)


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在根源上解决贫穷和落后。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用具仅仅只是工具,用久了还是需要更换;对于农民而言,柴米油盐吃完了还是需要购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扶贫出现“越扶越贫”的局面。


由政府牵头的精准扶贫给出了新的答案,而吉觉他们就是答案中的一环。

他们在驻村扶贫过程中,用付出和心血阐释着这样的答案。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登记收入情况)


吉觉讲着彝族的母语,在乡间地头、在村前寨后和当地农户们拉家常、讲政策、听建议......

大凉山出现了这样一股力量:像吉觉这样的彝族大学生深知彝族地区的文化习俗,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他们想要振兴这个民族。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登记收入情况)


吉觉驻村的地方位于昭觉,昭觉是个冬天天气很冷的县份,也是未“摘帽”深度贫困县。

他的到来,整个扶贫办公室都乐开了花:这里需要更多有知识、有能力、肯吃苦的年轻人。

村里人尊敬并喜欢这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在他们眼里,吉觉是个懂感恩的彝族娃子。无形之中,在刚来的第一个月里他就和村里的人达成了一片。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当地产业发展)


昭觉属于高寒地区,当地作物主要是土豆和荞麦,但这样的传统经济作物收入单一而且产量也不是很高。当地产业发展是吉觉等扶贫干部日思夜想的扶贫难题。


熟悉互联网的吉觉翻阅大量资料,观看各地产业发展的培训视频。对于扶贫干部来说,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经过不断努力,当地的产业发展慢慢有了起色。这也让吉觉心里有了新的动力和期待,如果产业发展搞起来,这会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但农业不是一夕而成,需要不断地尝试,甚至说是需要不断地试错。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会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民的收入。扶贫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在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吉觉有了更多农村工作经验,有着专业知识、肯吃苦的他也得到当地驻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可。


吉觉深深的感受到这份认可背后的期待。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当地农作物)


在大城市生活过的吉觉知道彝族地区的作物都是绿色原生态的,他也明白这样的生态产品应该推向更广阔的的世界。

吉觉收集着各方的资料,并联系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希望能够让城市的菜篮子里装上彝族人家的绿色生态蔬菜。


但交通的相对闭塞、小规模的种植等等问题让吉觉认识到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他在自己工作日记中记录着自己的想法,也经常和经验丰富的驻村干部讨论,每一个想法都会为未来的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相关工作宣传)


在奔波、忙碌中他们也真实的看到这片土地的改变。彝区变得不再一样,彝族人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


像吉觉这样的扶贫战士默默的坚持着,脱贫的这场战役,他们走在最前面,也将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大凉山,我一定会回来:大学生重回大山扶贫,只为兑现昔日承诺

(彝胞新房)


大凉山彝族地区刮着一股改革的风,改变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的彝族人。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名普通大学生的扶贫日记,兴许和你知道的扶贫故事相差无几。


但他们真实的付出着自己的青春,真实的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奉献着自我。

吉觉的故事是百万扶贫战士的故事之一,没有网络新闻来的那么波涛汹涌,也没有网络红人那样夺人眼球,但这样一个个故事编织着这个民族的未来。


这片土地需要讲故事的人,

但更需要创造故事的人。

谨以此文向一线扶贫战士致敬!


——END——


文字:凉山小农

人物:吉觉日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