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听了2019年新年贺词,村民们都无比激动。”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激动地说,“2018年,火普村已经实现脱贫,日子会越过越好!”火普村村民们至今都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2019年1月1日,在冬日的阳光下,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漂亮精致的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绿意葱葱的山坡上羊儿正撒欢……这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村画面。在昭觉县的大山深处,就隐藏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彝寨新村。

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子,现如今已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冬日的火普村是那样的美丽迷人。


把希望种下去

火普村,位于昭觉县解放乡,平均海拔2700米,有火普、收古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户706人,全部为彝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238人,贫困发生率33.7%,属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2016年11月,全村村民从1公里多外的老村,搬到了现在白墙灰瓦的新村。

“村寨到处都是歪斜低矮的土坯房,房间内阴暗脏乱,甚至还有人畜共居现象。”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谈起村子过去的场景时说。

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生存条件恶劣,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平均海拔2700米的火普村几乎凝聚了大凉山深度贫困彝族村寨的一切因素。该村172户70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78户238人。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大凉山吹响,面对深度贫困现状,脱贫攻坚这一仗怎么打?摆到了火普村党支部面前。


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昔日火普村,今日换新颜。


“以补齐短板为先,以发展产业为本,首先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吉色次哈介绍,县里相关负责人、帮扶单位、农技员、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先后来到火普村,大家群策群力,为火普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把房子建起来,把希望种下去”很快成为共识。

“让村民住上好房子,改变生活条件,才能激发村民对生活的信心。”吉色次哈说,这也是当时最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然而,要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却并不容易。仅是易地搬迁项目工程的选址,就要考虑科学安全、群众意愿、生活配套与发展等多重因素。

此时,村党支部站了出来,成立了“党员突击队”,为了找到适合易地搬迁的地址,党员干部们走遍了火普村周围的每一块土地。在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中,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监督施工、协调保障三支工作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了建设中遇到的70余个运输、用电、用水等困难问题。

房子盖好了,配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村里第一座通信网络基站建起来了,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

把发展的路子走出来

住进新房子后,村党支部开始谋划如何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村党支部确定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抓住绵阳市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的机遇,着力发展适宜当地的种养产业。

在养殖业方面,火普村建成了“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基础母猪。采取“借牛还牛”“借猪还猪”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让其代为饲养。权责分离、利益共享,既保障了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参与其中。

在种植业方面,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的种植。


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大棚草莓长势喜人。


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种植的高山羊肚菌每斤卖到120元。

但这一模式也曾令村民心生顾虑。火普村的土地耕种,历来都是同土豆、苦荞联系在一起。发展新产业,对于村民来说,“没试过,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可能温饱都保障不了。”

小康生活不是等出来的。面对村民的担心,2017年,党员吉列次子带头承包了3亩羊肚菌,通过认真学习和细心管护,当年亩产近200斤,产值1.8万元左右,效益较土豆、荞麦等传统农作物增长了10倍。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也打消顾虑,纷纷加了进来。“去年我们村种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共计6.8亩,加上其它种养产业,为贫困户累计增收7万余元。今年想种植羊肚菌的村民多了,我们又规划了30亩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大面积种植,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说起新产业,吉色次哈信心十足。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发展产业,2017年火普村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0元。

马天介绍说,2018年,火普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初的4200多元,上升到了如今的9800多元。虽说日子好起来了,但村民仍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稳固脱贫成果,下一步,还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搞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移风易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变得更好。

把思想上的“新房”建起来

“白天烤太阳,晚上看星星。”多年来一直是火普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虽然新房子建起来了,但村民们思想上依然是“旧房子”。因为长期的贫穷落后,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等靠要”思想严重、生活陋习难改。仅拿卫生环境来说,虽然有了新村,但村里依然是垃圾随意乱倒、牲畜粪便肆意横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为把思想上的“新房子”建起来,“三会一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村党支部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政策和措施。

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全村25名党员公开亮出身份,鼓励引导党员不仅要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参加合作社,还要带头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带头养成生活好习惯、带头遵纪守法移风易俗。

针对环境脏乱差问题,村党支部争取资金新建垃圾池,落实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开展“清洁家庭、清洁院落、清洁道路”行动,植树造林活动……不久,村寨整体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为了改变当地彝族群众红白喜事铺张浪费、高额婚嫁礼金等习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进厚养薄葬、治理高价彩礼,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和社会帮教等活动。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抓家支、家支带家庭、家庭管人头”的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毒品、预防艾滋病感染。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量资金投入到火普村,为确保权力、资金正确使用,村党支部将所有补助项目运行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开公示,聘请4名廉情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不仅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变在脑子、撸起袖子、走出路子、致富寨子”的理念,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廉洁自律,不忘初心。

打造特色农家乐

火普村距离西昌约1个小时的车程,从西昌出发,串连起沿途景点,将形成一条精品的旅游线路,游客沿途可观看邛海全景,可到博什瓦黑感受深厚的文化,火普村距离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很近,到5月份,就有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夏天来可以避暑,冬天来可以赏雪……火普村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村庄常年笼罩在白色的云海中,站在山顶,可一览众山小,很适合打造彝家乐等旅游产业。

如今,吉地尔子家又有了大变化。“吉地尔子和吉泽尔夫两家已经联合起来打造火普村农家乐!”吉地尔子家与吉泽尔夫家相隔一条马路,吉地尔子家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村落,而吉泽尔夫家在低处,面积比较宽敞。“到时候游客在上面参观新房,然后到下面去吃农家菜,体验一定非常舒服。”

给游客提供什么农家菜?吉泽尔夫都清清楚楚,特色酸菜鸡、烤小猪、高山腊肉还有野菜,这些都是主打菜,“到时候游客一定很喜欢。”吉泽尔夫告诉记者,农家乐开业几个月了,生意还不错。

傍晚气温骤降,安子拉曲领着记者来到新居里的电炉旁烤火。过去大凉山家家户户都有火塘,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方便、卫生的电炉取代了烟熏火燎的火塘。

“我一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幸福。”火普村村民安子拉曲说。

58岁的安子拉曲在火普村当了大半辈子赤脚医生,2018年4月,他的女儿安子次果成了一名正式村医,挑起了火普村卫生所的大梁。她也是村里出来的第一个本科生,让全家无比骄傲。

2018年9月,安子拉曲家在养殖合作社里认养的母牛产下了一头小牛犊,再过3个月小牛就能卖了,“估计能买到8000元呢!”他开心地笑着。2018年他还加入了羊肚菌合作社,拿到了第一笔分红。

过去的10个月,安子拉曲总是和人说起那双大手的温暖。“总书记来村里为我们每个人鼓足了气!现在火普村的老老少少比过去更努力发奋,因为党中央牵挂着我们,全国人民都关心着我们!”


2018年看凉山│火普村:红红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幼教点帮助彝区娃娃学前学会普通话。

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告诉记者,2018年村里已经顺利摘掉了贫困帽。“村里过去是个‘空壳村’,2017年才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当时只有3000元。2018年火普村扩建了大棚15.4亩,发展羊肚菌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8000元。还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新装了27盏路灯,村里亮堂堂的。2019年,将在移风易俗方面继续下功夫,还要尝试开展农家旅游,产业方面要让老百姓从种土豆改种羊肚菌、大棚蔬菜等,预计全村集体经济将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七八万元。”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嘱托,带着火普村村民脱贫奔康!

火普社安置点有31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6户,非贫困户15户,每户都建有厨房、厕所,4G网络全覆盖,具备了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据悉,下一步,准备将旅游培训机构请到村里,对村民们进行旅游方面的培训,打造两户彝家乐,以点带面将旅游产业发展推广开来,同时,还将加大对村貌环境的打造,建设停车场、观景平台、旅游厕所以及标示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将村子打造成为彝家旅游新村,带动村民致富,让游客体验火普村彝族风情。

“村民们一直都有发展旅游的意愿,去年就委托绵阳涪城区帮助村里稿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设计。”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此哈说,火普村,目前有100多名年轻人在外打工,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在家门口致富。

马天介绍,村里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农家乐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本家占大头,剩下的按照股份来分配。“按照我们的计划,以这一家为试点,成熟后再将全村打造成农家乐新村,游客可以参观新村、赏索玛花、摘高山草莓、吃农家菜,形成一条特色致富路!”

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建起来了,羊肚菌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分红也领到了。“新的一年,欢迎远方的客人来我们村吃吃我们的坨坨肉,尝尝我们的彝家酒。我们会站在山坡上唱着山歌等着大家到来。”安子拉曲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