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1910年,中國的東北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這場鼠疫波及大半個中國,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造成6萬多人死亡,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傳染病,這場鼠疫也被世界稱之為"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

災難源自於人類的貪婪

疫情的的源頭在哈爾濱的傅家甸,傅家甸是東北著名的皮肉市場。

東北當時盛產一種名叫旱獺的土撥鼠,這種皮毛廣受"毛子"的喜愛。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1910年期間,土撥鼠皮毛出口的量就高達250萬張,一年之內就可以給清政府創造310萬兩白銀的收入。

1910年,土撥鼠皮毛的價格較1906年上漲了將近6倍。

在鉅額利益的驅使之下,中國和俄國的商人開始僱傭大量的華工來去捕殺土撥鼠,單單一個夏季,捕殺的獵人就達到了一萬一千多人。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即使是大規模的捕殺土撥鼠也未必能夠引起鼠疫,源頭就在於土撥鼠的眼睛裡面有白色的液體,這些液體就是鼠疫病毒的來源。加上東北人比較猛,對鼠肉不禁口,吃不完的鼠肉還可以扔掉。

鼠疫在東北甚至全國蔓延

1910年9月,俄羅斯邊境的木匠店裡,七八位木匠突然出現咳血 呼吸困難的症狀,隨後客死他鄉。這些木匠的家中還堆滿了大量的鼠皮和鼠肉,看來生前這些木匠沒少吃土撥鼠的肉。

店主打算回家過年,畢竟店上死了人,待在店裡也是不吉利的。回到家中的店主不久之後也暴斃了,店主死後不久全家53口人也死了,全村的人因為店主回家也被感染了鼠疫。

僅僅20多天的時間裡面,鼠疫就在整個東北蔓延,鼠疫的蔓延還造成了一萬多人的死亡。最慘的還是鼠疫的爆發地傅家甸,街道上面佈滿了大量的屍體,那些屍體的表情各異露出死亡的姿態,可見生前被病毒折磨地不輕。

在疫情的爆發階段,傅家甸每天都有超過100人的死亡,就連吉林省長春市也出現了每天死亡人數超50人的報道。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1910年11月3日,鼠疫開始在上海蔓延,全國遭受鼠疫侵害的縣就有240個。

第一例鼠疫的感染者被送到哈爾濱進行檢驗,醫生們經過檢驗認為這就是鼠疫。

鼠疫流行除了病原本身之外,還和這些病者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居住條件比較落後 房屋低矮和狹小,民眾又喜歡擠在一起睡覺,每一個炕上居然睡滿了七八個人。還有就是當地人不注重衛生,很多病死的豬鴨 牛肉都成為了"盤中餐"。更加恐怖的是,當時東北地區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後,甚至沒有專門的防疫機構。

在鼠疫來臨之前,東北的人民在外國專家的帶領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滅鼠運動",因為外國專家認為東北的鼠疫和歐洲的黑死病非常相似,病原出現在土撥鼠的身上,只要把老鼠或者鼠類動物給消滅了就能夠達到效果。

為了加快"滅鼠"運動的進程,政府下令成立專門的滅鼠團隊,並且發動老百姓抓老鼠,抓到了還有獎勵。那個時候的東北是冬天,連貓都去過冬了,更不要說老鼠,老鼠的傳播需要溼潤的環境,現在大冷天的怎麼會有老鼠呢?

面對鼠疫蔓延的情形,清政府不能夠坐以待斃,他們力薦出洋留學的著名醫生伍連德出任這次東北防疫總醫官。2012年哈爾濱宣傳部聯合出品了一部名叫《浴火危城》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就是講述中國防疫先驅伍連德如何大戰鼠疫,拯救哈爾濱人民的故事。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國士無雙的伍連德治理鼠疫

伍連德是何許人也?他是馬來西亞華僑 公共衛生專家 也是差一點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中國人,他還創立了著名的哈爾濱醫科大學,並且成為該校的第一位校長。留學劍橋,又在瀋陽創立了東北陸軍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伍連德還是中國現代醫學意義上第一個解剖屍體的醫生。

傅家甸有一個嫁給中國人的日本老闆娘染病暴卒了,伍連德和助手來到事發地點,並且在這家平民樓裡解剖了這具屍體,當然這一切肯定都是秘密進行了,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伍連德在顯微鏡裡面發現了心 肺血液有大量的鼠疫桿菌,經過耐心的培養,三天之後也出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

伍連德發現傳播鼠疫並不在於病原本身,而是那些被病原感染的空氣和唾沫,一旦人們呼吸感染了這種唾沫和空氣,就很有可能感染上病毒。在伍連德看來正確地隔離這些病毒才是關鍵。

在這場鼠疫戰役當中,伍連德還要面對外國人的種種刁難。其中一個叫做梅斯尼的法國人看不起伍連德,他是北洋醫學堂的首席教授,在他看來鼠疫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而不是空氣。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拒絕伍連德戴口罩的方法,並且嘲笑伍連德是膽小鬼。所以梅斯尼到死也沒有戴口罩,梅斯尼的死震驚了整個東北以及清政府,很多人開始相信伍連德的提議,清廷也開始信任伍連德。

防治鼠疫從隔離出發

1911年1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禁止關內的人進來,也禁止關外的人出去。

伍連德還學習西班牙火車隔離的方法,用了1200節的火車車廂來去隔離,他把這些兵放在火車裡頭,裡面當然配置了很多設施,這裡成為了臨時疫病的隔離所。

他還把傅家甸分成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的人員都標成不同的顏色,防止不同區域的人員到處流動。

伍連德知道:控制區域的隔離雖然簡單,但是要控制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卻很難。譬如:禁止一個人出城可以透過命令的方式,可是你總不能讓家人都隔離吧。大過年的人們難免會串個門之類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伍連德發明了"伍氏口罩"。口罩既可以防止自己傳染給別人,又可以防止別人傳染給自己,而且串門也不感染。口罩在19世紀末的時候就已經誕生了,不過伍連德的口罩和其他的口罩有很大的不一樣。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這種口罩很簡單,就是用兩層紗布再加上一塊棉布製成,這種口罩簡單實用,帶上之後也沒有任何的不適感。

伍連德看到東北的郊外有大量的屍體,加上天氣比較寒冷,很多屍體沒有及時處理都結上了冰。伍連德意識到: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屍體話,病毒還會在屍體上面傳播,甚至會通過河流傳播到村子裡面。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伍連德破天荒的想到了將這些屍體進行焚燒,他還要將鼠疫死亡的屍體挖出來一起焚燒。這一舉動遭到了當時大批農民的強烈反抗,老百姓認為土葬是漢族傳統的習俗,把屍體架在火堆上怎麼也說不過去?還要把屍體給挖出來,這醫生恐怕是瘋了吧?

伍連德見苦頭婆心也說不到,只好上書朝廷請求下令焚燒屍體。他僱來了200個工人,用棺木把屍體以100具為單位,分成22堆,挖到20英尺深的地方,每堆的屍體上面澆上煤油,2000多具屍體就這樣成功焚燒了。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自己先人的屍體被挖出來焚燒。

針對鼠疫,伍連德並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清政府在奉天舉行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英法美等11個國家的專家出席了這次大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歷史上第一次國際研討會,會上伍連德任大會的主席,這在貧窮落後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在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居然給中國投入了1427萬日元的經費用以研究鼠疫,俄國還投入了24萬的盧布,也就是說這場鼠疫保衛戰也是跨國進行的。

不過這場保衛戰也有日本和俄國的利益所在,鼠疫爆發之後,俄國禁止中國人乘坐東清鐵路,還派遣大量的軍隊駐紮中俄邊界,嚴重危害中國的主權完整。通過這次鼠疫保衛戰,清政府還從俄國和日本的手中收回了部分檢疫權。

1910年鼠疫戰爭:伍連德如何力挽狂瀾?拯救東北2000多萬人的性命

通過隔離 焚燒等方法,在隨後的半個月時間裡面,東北的疫情出現了轉機。1911年,哈爾濱首次出現了零死亡的現象,從3月1日到3月底,整個東北再也沒有出現因為鼠疫感染出現死亡的報告。

伍連德還有一項重要的成就就是改變了人們對鼠疫的認知,過去人們總是認為"鼠毛出現在鼠身上"。經過這次鼠疫的防止,肺鼠疫這項病毒開始在後世的研究中顯現出來,之後還有腺鼠疫 肺鼠疫 敗血症鼠疫等等。

這次鼠疫保衛戰,整個東北1400萬的人口,死亡人數達6萬人,參加防疫工作的2943名工作人員中,297人殉職。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科學的方法處理鼠疫,伍連德可謂是功不可沒。1924年,梁啟超曾如此評價伍連德:"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博士一人而已。

鼠疫結束之後,伍連德的名聲名揚海外,就連發現鼠疫桿菌的北里柴三郎也不得不把"東方巴斯德"的稱號給他,他還獲得了"鼠疫鬥士"的稱號,清朝的攝政王還頒發他二等雙龍勳章,這是中國歷史上醫生獲得最高的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