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趙匡胤本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經過“陳橋兵變”後登上帝位。而自西周建立後,皇位的繼承一般都要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原則,如果不遵循這一原則,就會受到朝野的強烈反對,即使是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因“玄武門之變”被貽譏千古。

而趙匡胤這個異姓之臣奪取後周政權的過程卻極其順利,僅犧牲了同平章事韓通一家三口。對於趙匡胤陰謀篡位卻沒有遭到強烈反抗這一問題,很多人將其解釋為趙匡胤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以及後周朝政大臣懾於趙匡胤重兵在手,不敢輕言反對。這種解釋不能說不正確,但流於表面。

趙匡胤能輕易代周立宋,這與五代長期的社會動盪有關。社會動盪不定,使得百姓難有休養生息的空間和時間,這使他們非常渴望有一個人能夠結束分裂的局面。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


五代的社會形勢動盪不定

公元907年,平定黃巢軍的大功臣朱溫威逼唐哀帝退位,並自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後梁的建立,宣告著唐這個大一統王朝的終結,也預示著五代混亂局面的出現。

1.後梁政權未能統一全國,為長期的大混亂埋下禍根

朱溫建立後梁後,中國的形勢相比唐末更加複雜。除後梁朱溫外,還有十處較大的割據勢力,分別為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蜀王王建、吳王楊行密、越王錢鏐、楚王馬殷、閩王審知、南平王劉隱、燕王劉守光、渤海王高季昌。在這十大勢力中,除晉、岐、前蜀、吳外,均與後梁通好。

朱溫雖然佔據了中原這一福地,但周圍均是敵對勢力,而晉王李克用就是他最強勁的對手。由於滁州是進攻太原的必經之地,所以朱溫多次命令手下去攻打滁州,但均以失敗告終。朱溫多次攻打太原都未能如願,為此氣憤的對近臣說道:

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熾如此!吾觀其志不小,天覆奪我年,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資治通鑑》

未想一語成讖,朱溫果然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但害他的卻不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而是自己兒子子朱友珪。朱溫晚年有感於自己的幾個兒子都不成器,就打算將皇位傳給養子朱友文,但消息被朱友珪提前得知,朱友珪弒父後登上皇位。然而朱友珪的能力連朱溫都不如,加之他本人荒淫無度,不久即被其弟朱有貞所除。而朱友貞也是一位無能之輩,在對晉的戰爭中勝少敗多,終致亡國。

朱溫建立的後梁雖然未能統一全國,但也開了兩個先例:首先,平民階層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五代之前政權基本上把握在貴族門閥手中,朝代不斷更迭,但上位的沒有平民,比如隋唐皇室本就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其次,雖然朱溫傳位給養子以失敗而告終,但確實對後來的政權交接產生了影響。自西周建立後,嫡長子繼承製成為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朱溫打破這一慣例後,五代的其他政權紛紛效仿,比如後周政權原本是郭威所建,後傳位給其養子柴榮。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後梁幾乎被敵對勢力所包圍


2.政權不斷更迭,但真命天子始終沒有出現

後梁滅亡後,中原地區又先後出現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政權。

  • 後唐

首先說後唐,後唐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李存勖在滅掉後梁、岐、前蜀後,自以為基業已經穩固,便開始縱情聲色。李存勖還猜忌有功之臣,最終導致軍中發生譁變,李存勖被亂箭射死。李存勖死後,後唐又經歷了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三位皇帝。

石敬瑭是後唐的一員大將,在“梁晉爭霸”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對石敬瑭非常忌憚。公元936年,李從珂擔心石敬瑭坐大,命他轉任天平節度使,並派張敬達率軍促其赴任。石敬瑭不肯坐以待斃,便聯合契丹人滅掉了後唐。

  • 後晉

石敬瑭取代後唐建立了後晉,隨即就向契丹人俯首稱兒,還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中國的分裂形勢有增無減。

石敬瑭死後,後晉的繼任者石重貴想擺脫契丹人的控制,為此契丹與後晉之間爆發了三次大的戰爭。公元944年,契丹人南下討伐後晉,雙方沒有分出勝負。公元945年,契丹人再次南下伐晉,石重貴親自指揮作戰,最終契丹人落荒而逃。公元947年,契丹人第三次南下,這次後晉沒能堅持住,不久就宣告亡國。

  • 後漢

後晉滅亡後,中原又成了一塊無主之地,大將郭威等人便推舉聲望最高的劉知遠登上皇位。劉知遠曾經是石敬瑭的得力干將,但他不認同石敬瑭向契丹人稱兒以及割讓土地的做法。劉知遠登上帝位後,下詔禁止向契丹人貢奉金帛等物品,還獎賞武裝抗遼的民眾,這些做法贏得了一批漢人的歸附。

契丹人滅掉後晉以後,受到了中原百姓的強烈抵抗。劉知遠的大軍趁機向中原地區進發,契丹人只好選擇北歸。劉知遠進駐開封后,改國號為漢。公元948年,劉知遠病死,其子劉承祐繼位。

劉承祐繼位後,並不能服眾,《新五代史》曾言:

邠常與王章論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後,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聲,有臣在。”聞者為之戰慄。李太后弟業求為宣徽使,帝與太后私以問邠,邠止以為不可。帝欲立所愛耿夫人為後,邠又以為不可;夫人死,將以後禮葬之,邠又以為不可。由是隱帝大怒,而左右乘間構之,與史弘肇等同日見殺。

權臣楊邠、王章等人公然蔑視皇權,還對劉承祐的一些合理要求加以阻撓。劉承祐為此大怒,尋找機會將楊邠、王章、史宏肇三人除去。劉承祐為了斬草除根,還打算除掉遠在魏州的郭威。有人將這一消息提前透露給了郭威,郭威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開封,逼迫太后授他為“監國”,

此時後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 後周

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郭威建立後周,宣告著沙陀人在中原的統治結束。郭威算是五代中難得的好皇帝,他雖然也是行伍出身,但對士人非常尊重,這與之前的統治者有很大不同。郭威還厲行節約,注重恢復民生,並減輕了前朝的刑罰。郭威在臨終前交待養子柴榮,要效仿漢文帝施行薄葬。

柴榮登基後,便許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柴榮在位期間,減少稅賦,修訂禮法,裁撤冗官,這些措施使得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在對外作戰上,後周先後擊敗了北漢、後蜀、南唐、遼國。

柴榮讓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統一的希望,宋神宗曾評價柴榮:“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但造化弄人,柴榮在登基六年後就因病去世。

3.歷經五十多年的大混亂,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到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立宋,中國出現了十多個政權。僅在中原地區,就先後經歷了五個朝代,幾乎每十年就要輪換一次。

五十多年的混亂局勢,導致人口大量減少。五代時期的戰爭,傷亡非常嚴重,這是由於政權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自保,參戰雙方會不計成本的投入人口。最終勝利的一方,為了以絕後患,還會對失敗的一方進行大規模的屠殺,比如公元916年,梁晉之間爆發戰爭,“梁步卒凡七萬,晉兵環而擊之,敗卒登木,木枝為之折,追至河上,殺溺殆盡。

五代時期,統治者多是窮兵黷武的軍人,對生命沒有敬畏感,為了取勝往往不擇手段。後梁的將領朱友寧久攻博昌不下,就抓了十萬百姓築起一座土山攻城,攻下博昌城後,為了報復,他將城內百姓屠殺殆盡。中原地區一盤散沙,契丹人又乘機南下燒殺搶掠。

出於戰爭的需要,統治者還通過繁雜的賦稅對百姓進行剝削。五代時期,百姓除了要繳納兩稅外,還要繳納名目繁多的附加稅和雜稅。一些地方官也不管百姓的死活,瘋狂搜刮民脂民膏。為了備戰,統治者還到處抓壯丁。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殘忍嗜殺的代表人物,後梁國主朱溫


趙匡胤成為黎民百姓的希望

後周世宗柴榮是有機會統一中國的,但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接替他繼位的是年方七歲的柴宗訓。明眼人都知道,一個孩子哪會懂治國平天下。柴宗訓不但不是百姓的救星,反而可能是一顆災星,因為歷史上,趁皇帝年幼作亂的事情發生太多了,這意味著五代的局勢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下去。歷經五十多年的動盪,百姓已經熬不住了。

1.趙匡胤深諳百姓心理,炮製了一系列謠言,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真命天子”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非常迷信的,他們對所謂的一些讖緯之說非常相信。趙匡胤為了使自己上位的過程名正言順,炮製了一系列謠言。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奏報“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宰相範質不辨真偽,就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北上禦敵。在趙匡胤大軍出發的頭一天,軍中傳言:

軍校河中苗訓者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蕩,指謂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輔曰:“此天 命也 。”——《資治通鑑長編》

也就是說軍中有一個人懂得天象,他看到太陽底下還有一個太陽,便對趙匡胤的親信楚昭輔說:“這是趙點檢(趙匡胤)要做皇帝的吉象啊。”

不僅如此,在京城還流傳著“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的謠言。當時這個謠言遍佈大街小巷,只有朝廷還矇在鼓裡。這也是趙匡胤為百姓打的預防針,因此日後趙匡胤真的代周立宋的時候,百姓反而覺得是傳言應驗了,並不認為這是以下犯上。

趙匡胤還藉助道教,來為自己宣傳造勢。據《東軒筆錄》記載:

陳摶,字圖南,有經世之才,生唐末,厭五代之亂,入武當山,學神仙導養之術,能辟穀,或一睡三年,後隱於華山。自晉、漢已後,每聞一朝革命,則嚬蹙數日,人有問者,瞪目不答。一日,方乘驢遊華陰,市人相語曰:“趙點檢作官家。”摶驚喜大笑,人問其故,又笑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如果你看過《水滸傳》,想必會對這個橋段非常熟悉。陳摶是生於唐末的一個道士,他預言趙匡胤會統一天下。陳摶在百姓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對於他的話,百姓是深信不疑的。因此,當陳摶說趙匡胤會統一天下時,百姓們又看到了希望。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陳摶,道家傳奇人物


2.趙匡胤為兵變做了周密安排,因此能和平的完成權力交接

在兵變之前,趙匡胤通過一系列讖緯之說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真命天子”。而為了將這一謠言真正實現,趙匡胤對兵變也做了周密的部署。

在趙匡胤之前,謀權篡位幾乎沒有不流血的。而趙匡胤在兵變入城時,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竊”。趙匡胤多次強調紀律的重要性,是因為兵變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會導致將士心態波動較大,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來。而趙匡胤做為“真命天子”,自然要愛民如子,要求手下對百姓秋毫無犯。

先是, 京城居人聞上至, 皆大恐, 謂將循五代之弊, 縱士卒剽掠。 既見上號令, 兵士至 即時解甲歸營, 市井不動, 略無騷擾, 眾皆大喜……滿城父老相賀曰:`五代天子皆以兵威強制天下, 未有德洽黎庶者。 今上踐祚未終日, 而有愛民之心。 吾輩老矣, 何幸見真天子之御世乎?——《邵氏聞見錄》

趙匡胤多次嚴明紀律,也起到了效果,將士們入城後就解甲歸營,不去幹擾市場的運行,也沒有騷擾百姓。難怪趙匡胤會統一天下,他不同於一般武人,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趙匡胤的所作所為讓百姓們心悅誠服。

趙匡胤也深知武力威懾的必要性。趙匡胤巧妙的藉助部下王彥升之手,將政敵韓通除去。事後,他卻裝作不知,還對王彥升殺韓通一事“意甚不樂”,認為他違反了入城時定下的軍紀,想處罰王彥升,但因為剛剛建國需要人才,才放過他。趙匡胤藉助部下之手除掉韓通,讓其他朝臣不敢有反抗的想法。司馬光評價為“自韓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趙匡胤為何能輕易代周立宋,因為百姓倦了,也厭了

宋朝算是一個爭議較大的王朝


結語

生逢亂世,何以為家?當百姓連活著都是奢望時,什麼正統不正統都不重要了。經過五十多年的動盪,百姓們渴求一位能終結亂世局面的能主。“能者上,庸者下”,七歲的柴宗訓自然難以體現出能力來。此時,三十四歲的趙匡胤利用一系列讖緯之說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真命天子”。這無疑迎合了百姓急於求變的心理。

而趙匡胤之後的行動,也符合百姓心中一個明君的形象。他多次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命令將士入城後即“解甲歸營,市井不動,略無騷擾”,此時百姓對趙匡胤救世主的形象更加深信不疑。雖然如今的我們對宋朝頗多評判,認為他“稱臣、割地、和親、納貢”,該乾的屈辱事都幹了,是一個弱國形象。但不能否認,如果沒有趙匡胤,五代的亂世局面極有可能會繼續下去,而受苦最深的終究是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