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雄才大略的帝王,因“立子”失誤,使帝國動亂數百年,最終滅亡

本期我們講述的歷史事件是“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雄才大略的帝王,因“立子”失誤,使帝國動亂數百年,最終滅亡

那麼“八王之亂”究竟是從何而起,最後又如何平息的呢?

八王之亂髮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晉武帝的繼任者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是晉武帝楊皇后所生,上面有個同母哥哥司馬軌早死,下面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其性魯鈍,世言更謂其為白痴。不少大臣從晉王朝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而主張廢掉他,比較突出的是衛瓘與和嶠。晉武帝對太子本亦有所憂慮,然其恐身後皇位落於他系,加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幼而聰敏,似有君人之資,武帝甚愛之。他為使愛孫日後得承帝位,乃不易儲。然守器非才,皇權旁落,亂源已成。

雄才大略的帝王,因“立子”失誤,使帝國動亂數百年,最終滅亡

關於導致八王之亂的原因,歷史學界尚有爭議。

有人認為:八王之亂是由於“使諸王出專方面重鎮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揚二州,汝南王亮出鎮許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趙王倫、河間王顒先後鎮關中,成都王穎鎮鄴。趙王倫擅政,用齊王冏鎮許昌。……一切割據稱雄與舉兵向闕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另一種爭議:晉因懲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諸侯的特權,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發展,宗室諸侯王恰好成為分割皇權的勢力,以致出來了八王之亂。可以這樣說,士族門閥勢力的惡性發展,為八王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政治基礎;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法鎮自己經濟力量和集聚軍事力量的根據地;宗王出鎮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是他們敢於發動變亂的軍事基礎;晉武帝選嗣不當,給叛亂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結果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和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便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

直到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雄才大略的帝王,因“立子”失誤,使帝國動亂數百年,最終滅亡

影響

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中原大地死傷無數,農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

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部落為首,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後世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災難!史稱“五胡亂華”

司馬懿從曹操子孫手裡奪來的江山,“西晉”由於後世繼承者沒有民族做出貢獻,反而使中原民族差點滅亡,就連史書都沒有過多記載這一王朝.

西晉的“八王之亂”和西漢的“七國之亂”如此的相似,為何造成的結果卻大大不同?

歡迎下方留言~說說你對這兩種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