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明獲諾獎的那篇論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第二才是楊振寧,後來為什麼楊的聲譽更大?

由知


丁肇中:“中國人在國際科學壇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績者,乃自楊振寧始。

授予楊振寧“鮑威爾科學成就獎”的美國權威機構富蘭克林研究所稱讚其成果“對20世紀下半葉基礎科學研究的廣大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人類對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規律提供了理解”,認為楊-米爾斯理論“深遠地重新規劃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並必將對未來幾代有類似的影響”。

弗里曼·戴森認為楊振寧對數學的熱愛使得楊振寧“正如使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一樣,對自然的神秘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一點[41]。”戴森還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範場,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於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64]。”弗里曼·戴森還稱楊振寧為“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卓越的設計師”[14]。

曾受楊振寧影響[14][37]的超導體物理學者朱經武說,人們常將物理學家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聽人家講而自己不講,然後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種是不停地講話,讓人家知道自己多麼偉大;楊振寧是第三種,他會認真聽別人講,還給別人提意見[118]。朱經武還說“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

中國核物理學者鄧稼先曾對夫人許鹿希表示,如果不是諾貝爾獎規定每個人只能在同一個領域獲一次獎的話,楊振寧應該再獲一次諾貝爾獎[119]。鄧稼先讚譽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媲美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120],不但影響當代,他的前瞻性是將以世紀來論的。

清華大學教授聶華桐評價楊振寧的物理學地位時說:“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初建時的海森堡、薛定諤以及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裡面了。”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兼數學系教授鄭洪表述物理學界有一個通俗的說法,諾貝爾獎分為三等,第三等的貢獻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貢獻是第一等的1%,60年前楊振寧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其中的頭等——愛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獎。

其它評價\t

中國作家莫言曾為楊振寧題寫了一幅對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37]。”楊振寧也在別的採訪中提到過莫言的書,表示可能是自己看得不仔細的原因,沒看出哪些地方出彩.

楊振寧在20世紀70年代中蘇交惡期間,積極為中美合作牽線搭橋。當時的一份蘇聯報紙指控他是“北京在美國的第五縱隊”。當時另有臺灣媒體評論他是在瞎操心政治。

中國央視網作者署名為原野的一篇評論裡稱“楊振寧在物理學上造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超過了大多數科學家,他對於人類的貢獻也超過了大多數人。我們不能因為他之前加入了美國國籍和娶了一個年輕的妻子就將之完全否定,這是不講道理的。

物理學者朱邦芬曾撰文說“楊振寧2003年歸根,絕不是一些不瞭解真相的人所想象的,是回來‘養老’和‘享福’。‘80後’的楊先生開始新的事業和新的尋索,做出了許多新的貢獻。從80歲至95歲的15年間,他所做的事情遠比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做的要多,更重要。《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20多人上榜,楊振寧在這個評選中名列18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