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征戰不休。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逐漸成為強國,獨霸西垂並伺機東出,山東六國為此不得合縱伐秦。然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強大起來,逐漸成為秦國的重要對手。戰國進入了秦、楚、齊、趙等邊緣國家各自稱霸一方的局面。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為了開疆拓土,趙國首先將國中之國的中山國滅掉,讓趙國領土從此連成一片。隨後趙武靈王又先後擊敗東胡並威懾北方的燕國不敢妄動。最終趙國將目光對準了西北邊疆的匈奴,開啟了北伐匈奴的戰爭。此時的匈奴內部山頭林立,並沒有後來那般強大,但在蠻夷之中依舊不容小覷。然而趙國北伐最為擔心的還是國力強盛的秦國會從後方趁火打劫,與匈奴夾擊趙軍。然而秦國的舉措讓趙國心安不已,秦軍在趙國和匈奴交戰之時,派遣十萬騎兵列陣秦與匈奴邊境,給予匈奴極大的戰略壓力。那麼作為爭霸重要對手的秦國,為何會在此時派兵相助呢?秦趙同源,諸夏一體秦趙兩國王族,均為商末大將飛廉的後裔。西周時,飛廉的子孫造父因善於製造馬車,因此獲得周繆王的封賞,成為趙城的封臣。從此造父的子孫就以趙為氏,並逐步成為晉國重要的卿族之一,參與了三家分晉的行動,建立了趙國。至於秦國的先祖,雖然同為飛廉後裔,但並非造父這一支。不過造父發家之後,一直庇護著整個家族,自然也包括了秦人的先祖。此後一個叫做非子的族人跑到犬丘一帶養馬,並逐步發展處一套成熟的馴養技術,名聲很快傳播到周孝王那裡,最終在西垂之地站穩腳跟。犬戎入侵鎬京後,秦人護駕平王東遷有功,正式進入諸侯序列。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往往會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以此表現出諸夏一體,一致對外的態勢,宣示自身稱霸的正當性。進入戰國時期後,周室繼續衰微,但最後一位名義上的周天子,周赧王尚在世間。諸夏一體依舊是中原列國中的主流思想。正因為如此,當趙武靈王親赴秦國與秦昭襄王和主政的宣太后商議時,秦王明確表示秦趙同源,絕不讓犬戎入鎬京之事重演,而宣太后更明確表態不與外族匈奴同謀華夏。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戎狄是諸夏共同的敵人常言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但是對於秦國來看,趙國是政治軍事層面的敵人,匈奴卻是全方位的死敵。秦人在西戎邊陲之地崛起,常年與草原部族搏殺交往,非常清楚草原部落的習性。所以中原列國在秦國看來更多屬於內部紛爭,而草原勢力卻始終對秦國構成直接威脅。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當時的趙國燕國面臨東胡的威脅,匈奴是秦趙兩國的邊患,而秦國西邊還需要獨自抗衡羌人諸部和月氏的威脅。當時的月氏實力還在匈奴之上,因此秦國在處理這些邊患時,同樣需要得到趙國政治上的保證。在面對戎狄叩邊時,秦趙相互依靠顯然對雙方都更加有利。秦昭襄王初期的秦國國策秦昭襄王時期,趙國已經崛起,而傳統大國魏國和楚國早在其父王秦惠王時期就已經走向了下坡路。然而楚國疆域遼闊,依舊雄踞南方,所以按照秦昭襄王的意圖,是想聯手遙遠的東方大國齊國,共同應對碩大的楚國和新興的趙國。然而在五國滅齊事件尚未發生之時,齊國有著自己的打算。齊國一方面攛掇山東各國合縱伐秦,一方面窺視富庶的宋國。這就導致趙國並不能成為秦國的主要針對目標。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另外,秦昭襄王上臺,本身就與趙武靈王密不可分。秦武王舉鼎身亡之後,秦國圍繞王位繼承陷入內亂,趙武靈王力保嬴稷與羋八子回國上位。這才有了日後的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在秦昭襄王初期,趙武靈王依舊掌握趙國實權的情況下,秦趙關係並不像後來長平之戰時那般惡劣。驅虎吞狼,坐收漁利對於秦國來說,即便與趙國擁有諸多淵源,只要想要吞併六國,依舊需要將趙國放到敵對的位置上去。只是匈奴作為農耕文明的共同敵人,更加需要秦國慎重。因此當趙國主動進攻匈奴之時,秦國不僅不能破壞,反而應當大加鼓勵,在二者相互攻伐之時,消耗雙方的實力,並且也可以藉機休養生息,緩解常年征戰的國內疲乏。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趙國和匈奴作戰,不論結果如何,輸的一方必然元氣大傷,勝的一方同樣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不論結局如何,秦國均可坐收漁利,緩解匈奴和趙國兩方面的壓力。秦國陳兵邊境具有多種意圖趙國率領十五萬精銳兵力北擊匈奴,當時北方草原被趙國擊敗或與匈奴有仇的婁煩、東胡等遊牧部族紛紛派兵協助趙軍攻打匈奴,秦國亦陳兵十萬在匈奴邊境。當時秦國籌備了多種預案,並不僅僅是為趙國搖旗吶喊那般簡單。除了壯大趙國聲勢之外,秦國亦需要防範趙國戰勝匈奴之後,攜大勝之餘威,帶趙國精卒和草原附庸軍自河套地區南下攻秦。畢竟趙國實力不容小覷,一旦解除草原威脅,是否還會維持同秦國之間的默契,難以琢磨。另一方面則是預防趙軍戰敗,匈奴長驅直入華夏腹地。當時的秦軍大將甚至傳信給趙王,名言如若趙軍不敵,則秦軍可與趙聯合進擊匈奴。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戰爭的結果一目瞭然,趙軍一戰而擊潰匈奴主力,趙國順勢設立雲中、九原兩郡,拓土開邊。此時的秦軍在邊境防備森嚴,趙軍也並沒有進擊秦國轄下的九原郡,便回軍返國了。而戰敗的匈奴眼見趙軍的鋒芒和秦軍的虎視眈眈,甚至連聚兵再戰的勇氣都沒有,就已經四散潰逃了。此事之後,趙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並在楚國持續沉淪之後,與秦齊兩國並列戰國三大強國。然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更多的是軍事領域的改革,並未觸碰經濟層面和政治層面,到了晚年因其昏招連連,最終喪命於諸子內亂之中。而秦國利用此事,達到了與“尊王攘夷”相似的效果,讓曾經鄙夷秦國的東方列國改變了看法,一定程度上承認了秦國正統諸侯國的身份。

互為死敵,秦國為何在趙國北擊匈奴時出兵相助?

春秋戰國期間的諸侯爭霸,本質上是華夏集團內部的角力,紛爭的各種勢力放下成見共同禦敵的例子還有很多。諸夏一體的價值觀是當時中原秩序的核心,亦是列國爭霸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