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在我們的想象中,

皇陵就應該在這樣一個恢弘大氣、層林盡染的風水寶地,而我們如今熟知的例如秦始皇陵清十三陵等也的確青山綠樹、寶器莊嚴。但至今為止,我國考古成就中已發現的所有皇陵中,沒有一個是來自元朝皇帝的。這讓人不經想問,難道是元朝的皇帝沒有陵墓嗎?究竟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元朝的帝陵呢?這還要從元朝的來歷說起

一、來自馬背上的王朝——元朝

元朝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他的前身是後來被尊為元憲宗的蒙哥所統領的大蒙古國。蒙哥死於征伐大宋的征途中,而他的四子忽必烈在之後的奪位之戰中勝出,因為之前忽必烈的領地中就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漢族的土地,因此忽必烈有了效仿漢族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想法。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從漢族人掌權的宋來看,與其說元朝的建立是遊牧民族的崛起,不如說是漢民族的政治生命力逐漸衰弱的表現。但這種衰弱是宋朝長久以來的政治文化導致的,眾所周知,兩宋時期的大部分時段裡,中國處於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極大發展、極大繁榮的狀態裡,但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卻一直是短板。

兩宋時期的對外戰爭可以說"四面楚歌",被包圍在西夏、遼、蒙古等多個外族中的宋時常受到多方打擊,因此外戰方面輸多贏少,以至於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了兩宋外交的常態,而這種常態不僅養肥了多個外族,也將大宋推向了衰敗的終點

《元史》中寫道:"漢、隋、唐、宋……幅員之廣,鹹不逮元。元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可見其征伐的範圍之廣,建朝後疆域之大。

宋朝逐漸丟失的土地和逐漸流失的政權在元朝"以戰養戰"的思想下不僅重回巔峰,甚至元朝通過各種方式收歸政權的舉動也結束了自唐以後四百多年間都沒能完成的真正的大一統,可以說為中國今後的版圖和統治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但作為曾經的外族,元朝的各類生活習慣包括思維習慣、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都和漢族有著巨大的差異,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遊牧民族和傳統農耕民族的尖銳矛盾,而這些差異卻成為了融合必經的痛苦和磨難,但也正是這種痛苦才成就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燦爛文明,也才有了我們今天討論元朝墓葬文化存在性的基礎。

二、 蒙元時期的墓葬文化與漢傳統的文化差異

《晉書》中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漢武帝作為一個不喜歡鋪張浪費而且勤政為民的帝王都不能免俗的拿出了國家賦稅的三分之一用來為自己修建陵寢,而且僅在位一年,正當年富力強時就開始張羅這件事,可見我們漢民族傳統文化中對"事死如事生"這一思想的根深蒂固。

對比漢民族的墓葬思想,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元朝就大大不同了。雖然我們沒能找到元代帝王的陵寢,但在元代貴族和平民的出土墓葬中也還是能夠對當時的墓葬文化進行一定的瞭解。

在元朝建立之後,由於忽必烈在某些地方任用漢臣,加上地域原本的文化影響,所以不同地區的元代墓葬品差異也較大,但統一的風格就是儉樸。對比前朝後世的大量精美昂貴的隨葬品,元朝從貴族階級開始至平民之間,隨葬品都基本沒有出現勞民傷財的現象,但其中原因卻需要一分為二的來看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首先,元朝入主中原後雖然銳意改革,但兩宋連年征戰所傷及的民之根本不是一時之間能夠扭轉的,當時元朝所面對的中原不僅經濟急速衰退,而且人口成銳減之勢,因此民間一時之間能夠支撐厚葬傳統的家庭幾乎十不存一,故而從民間自身來說,屬於一種"被迫式"的節儉

此外,作為來自草原的馬背上的民族,元朝的統治階級本身就對傳統的厚葬文化不夠理解也不願接受,試想如果草原人將最貴重的東西都隨著逝者埋入地下,生者的生活將難以為繼。由於這種思想文化的碰撞,元朝頒佈法令禁止了民間的厚葬之風,並且鼓勵使用紙質名器代替原本的真金白銀

而且在文化的融合中,很多遊牧民族的傳統都因為不再常年奔波而向漢族看齊,但簡薄的墓葬傳統卻一直沒有改變

。而且這部法令並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不平條款,就連皇家葬禮在可見的文獻記載中也可見其簡樸之風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在蒙元時期的出土墓葬中,我們更多見到的是各類隨葬俑,而這已經是非常"奢侈"的隨葬品了,

大多存在於漢臣治下的地區,但在九十八年的統治之後,元朝走向末路,傳統厚葬的墓葬文化幾乎是在很短時間內便重新佔領上風,可見元朝在這方面的打壓式統治方法,並沒有真正完成文化融合。

可是雖然在這一方面不能達到統一,但在對自己陵墓的保護方面,元朝的每一位卻都皇帝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想法就和數千年中的漢民族統治者達到了高度統一。

三、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關於帝王陵的保護

元朝的帝王陵可以說是最神秘的,但它是真的不存在嗎?這卻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國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的確有"天葬"的習俗,但從我們對蒙元文化的研究看來,元朝所繼承下來的原大蒙古國的文化中對藏儀的習慣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之所以元朝時期墓葬文化盛行簡薄之風有一部分原因是曾經作為蒙古國的時候,大量隨葬和奢華的墓室由於很容易被盜賊發現,而且他們的文化和血脈中有掠奪的天性,而且缺少傳統儒家文化對絕大多數人的束縛。

因此見到有利可圖的墓葬不說人人趨之若鶩也幾乎十墓九空,多年發展下來,這樣的墓葬方式的弊端遠大於對死者的尊敬和告慰,因此他們的墓葬才格外簡單,畢竟就算是帝王墓,一旦逐水草而居,常年遷徙,也無法看守的嚴密,與其終究要被打擾逝者的安息,不如從源頭切斷這種惡習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也許有人會疑惑,那麼會不會元朝的皇帝真的沒有陵墓呢?不然為什麼在將近百年的統治下,十五位帝王的傳承,竟然無一墓葬被發現,甚至盜墓賊都沒能窺得其真容。

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書中是有過對元代帝王墓葬的明確記載的,其中說到:"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這樣的墓葬在漢族來看幾乎是簡陋至極,沒有上好的棺木、沒有金銀寶器,僅僅一副薄棺,就這樣將萬金之軀埋葬,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墳墓都沒有,只是高出地面一點點。不過就連這一點點都最終會消失,因為書中又寫:"以萬馬蹴平,俟青草方解嚴,則已漫如平坡,無復考其遺蹟。"

聯繫馬可波羅在自己那本著名的遊記中所記載:"大汗葬時極秘密,沿途見人,皆殺之殉。"說明元朝皇帝可不是對自己的身後事毫不在乎,而是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防止死後受人打擾這方面

,不僅要群馬踩踏墓堆土之地,而且要到馬踏過的地方長了草才解除戒嚴,期間參與知道墓葬具體地方的人幾乎都被殉葬,雖然在隨葬品方面簡潔,但在防盜這方面可幾乎是"傷民"的程度了

元朝帝陵失蹤之謎:迄今發現的皇陵中,為何沒有一個來自元朝皇帝?

通過記載我們確定了元代帝王是有陵墓的,只是不存在於地面之上,難以發現而已

。那麼他們難道不需要後人的祭祀禱告嗎?如果沒有人能找到墓葬的準確所在,該怎麼辦麼?

聰明的古人想到了一個類似老馬識途的法子。他們將一頭小驢當著母親的面在皇帝陵墓所在地宰殺,來年需要祭祀時,將母驢帶去附近,它便會自行找到孩子死去的地方哀鳴,帝王后人也就找到了先人之墓。而這種完全不用文字記載的方式導致一旦母驢死亡他們就再難找到先人之墓,但好處則是幾乎完全杜絕了盜墓者對帝王墓的摧殘,而這也是元代帝陵至今成迷的真正原因。

四、 小結

自古至今我們所見的諸多帝王墓都有著在當時最為先進的防盜方法,包括疑棺墓中墓等,甚至至今所傳的秦皇陵水銀防盜牆。但這些墓穴都還是被後人因為各種原因找到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它們"太扎眼"

,被發現的概率就很高。反而放棄了奢華的元代帝陵才真正做到了守護逝者安息的作用,這不正是另一種獨屬於遊牧民族的智慧的體現嗎?

參考文獻:

《元朝皇陵緣何無覓處》

《蒙元時期隨葬俑的研究》

《元朝的形成條件、國家歸屬和深遠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