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柳青(1916-1978)本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陕西吴堡寺沟村人。柳青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柳青《创业史》中的蛤蟆滩,位于今日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办皇甫村。1951年柳青从北京到长安县任副书记,在皇甫罗家湾村一住十四载,写就如史诗般的《创业史》,70后往上的人应该都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梁生宝买稻种》,即节选自创业史。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也生活在皇甫村蛤蟆滩。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说,柳青当时在北京任职级别比省长还高,但是他就是不享受那个待遇,就要到长安落户,全家当农民。《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费16065元,他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一分不留。这就是境界。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柳青在写出《铜墙铁壁》以后就名满文坛,新中国成立初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访问过苏联。这个代表团是从当时中国的几百位作家中选出的十几位代表,能够入选,可以说他当时已很有成就。但是,柳青毅然离开大城市,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下来,一头扎进农民堆里。一开始,村里没有住处,他就住在村头的破庙里。他身居破庙,心向稻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和农民王家斌同住一间草棚,同睡一盘土炕,同吃一碗玉米糊糊,一起上地,一起收工。他和农民有拉不完的话,他和农民穿差不多的衣,他和农民留一样的头,生人根本认不出他是个大作家。 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牲畜饲养三字经》这种与其身份不符的通俗文艺,他的笔下才能涌现出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高增福、生宝娘、任老四、梁大老汉、梁三老汉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一到长安,柳青就满腔热情地带着县委工作组整天往乡村跑,了解情况,推动农村互助组工作,同时找寻着创作题材,酝酿长篇小说。为了更接近当地的农村生活,他请求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到距离长安县城十几公里,神禾塬下的王曲区皇甫村去蹲点。随后就离开县委大院,住到了紧邻皇甫村的常宁宫。

西安元素:神禾原畔访柳青,蛤蟆滩涂觅身影

1953年4月,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携妻及儿女,“踏上了去皇甫的土路”,扎根人民,扎根农村。谁知这一扎便是14年。柳青脱掉了四兜干部服,换上了一身农民式的对襟袄,把家安在了中宫寺的破庙里,全然一副农民模样。他的装扮,他的言语、动作和地道的关中农民毫无两样,甚至在村子里住了14年,村民都不知道他竟然是当代著名的大作家,他自己经常说“我就是农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