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白最“low”的一首诗是哪首?

没长书


看了很多回答说到了对《赠汪伦》这首诗的误解,为了给大家一个公正的历史观,所以我简要来给大家详解一下,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斧正。

全诗原文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很多人说这首诗其实是李白对汪伦的欺骗不满而发泄的诗句,我觉得不妥,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首先来说说,汪伦到底是谁?以及他骗李白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记载:

汪伦写信给李白,到他家去作客, 信里提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结果李白到了汪伦家后,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都没看到,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那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那开酒店的人姓万。李白听后, 大笑不已。”

然而这可能只是袁枚道听途说,如果你看过袁枚写的《子不语》就知道,他的风格就是听到什么先记下来,也不表明自己态度,仅仅记录而已。

实际上,汪伦并不是屌丝。

最早关于汪伦是村民的说法,见于宋代杨齐贤《李太白文集》:“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但这个说法随着1982年新发现的泾县《汪氏宗谱》,有了新的解释,其中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

你看,汪伦实际上也是当时名士,不但和李白关系好,和王维等诗人关系也不错,而且当时汪伦还是泾县县令。(桃花潭就在泾县)

据李子龙先生考证,汪伦为唐代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所以汪伦不但是县令,还是出身望族。

另外就算没有《汪氏宗谱》,也有很多证据表明,汪伦不是普通农民,比如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自己都说:“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

二、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据《李太白全集·年鉴》写到:“天宝十一年, 公之行踪,由而曹南,由曹南旋反,遂往宣城,然后游历江南各处”

也就是说,天宝十一年,李白从开封梁园,往南去往宣城,然后游历江南。

这一路上,也玩了不少地方,有诗留下名为《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诗很长就不贴了,大致就是一路所见所感。

当时的汪伦虽然也算个名士,但当时名气也确实比不上当时的李白,他知道李白到了宣城,就写信给李白,邀请他来桃花潭一聚。

李白一来自己也没事,二来本来也顺路,但可能对汪伦也略有耳闻,不可能随便一个人写封信来邀请他就去了。

那么汪伦是怎么招待李白的呢?

汪伦作为名门,招待的规格肯定是不低的,绝对不是粗茶淡饭。

有人可能不知道,李白还有两首诗,名叫《过汪氏别业》:

其一: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其二: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也就是说,自从《赠汪伦》以后,李白还和汪伦见过面。全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他把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并渲染了与朋友同游之豪情雅兴。其实这两首诗足以说明,李白并不是敷衍汪伦。如果是敷衍,李白傻啊,还跟你见面。


长安城不良人


李白最LOW的一首诗就是这首《赠汪伦》了!

先看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乍读起来,确实让人击案而叹,好诗啊!

特别是末二句,画龙点睛,意境飞升,千尺的潭水,还没咱哥俩的感情深啊!不说是惊天地泣鬼神,也犹如那五雷轰顶醍醐灌顶,叫人如何不顶顶顶。

但,如果你了解了这首诗是怎么一回事,估计你得嫣然一笑,嗤之以鼻。

怎么回事呢?

原来汪伦非常喜欢附庸风雅,特别仰慕李白,如果能见上一面,死了也值,但自己不过是一个穷酸文人,既没有名头,又没有地位,怎么能请得动诗仙太白呢?一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还别说,真就叫他给想到了办法,他听闻李白喜欢游历山川大河,喜风好景,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连忙给李白写了封信,客套奉承之言不表,只说家门口的万亩桃林现在正是花期,姹紫嫣红,如火如荼,美不胜收,屋后的桃花潭也一碧千顷,春风抚过,碧波荡漾, 水深 千尺,晶莹剔透,临渊羡鱼,怎一个爽字了得,更有那桃花酿成的美酒,隔坛都能香死个人哩。

李白平生三大爱好,吸烟喝酒,烫头,错错,是观景,喝酒,写诗。这好景美酒,那要不去看看,可是却之不恭了!

收到此信,李白立马辞别了唐玄宗,拜拜了杨玉环,上了小舟,顺流而下。

一路上,李白眯着眼的畅想,那桃花啊,那潭水,水里还有鱼翔浅底清晰可见,啧啧,绝啊!最绝的是那桃花酿的酒,没喝过不说,听说也是头一回啊!啧啧,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美味。

一路想,一路笑,美滋滋的就到了!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汪伦所说的万亩桃花,竟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千尺深的桃花潭却是个小恶水坑,更可恨的是,什么劳什子桃花酒,竟是两坛子二锅头!

李白气的差点爆了粗口,但怕失了风雅,隐忍着一声不吭,扭头就走,跳上小舟,催促船家,快走快走!

那边汪伦一看好不容易骗来的太白要走,当时就急眼了,跳着脚的又哭又喊,太白啊!我的偶像啊!你怎么能不喝口水就走了啊!你这么一走了之,也太不够意思了啊!孬好也得给小的留首诗啊!

李白看着岸上跟着跑着又哭又跳的汪伦,厌恶的摆了摆手说,好了好了!别逼逼了!老子就送你一首,听好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脱口而出的诗,其中真意你懂了吗?


七斗


路过,说点浅见。欢迎批评,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贵为诗仙怎么可能有“low”的诗?我想了想还真有。都知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青莲搁笔”的美谈吧?说李白本来要写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几番搁笔,最终也没写成,后来到金陵写了《登金陵凤凰台》才终于觉得扬眉吐气。《登金陵凤凰台》凌云妙手,自成一家,轩轾《黄鹤楼》妥妥的,咱不提。这里要说的是这美谈本该涉及的一首诗,《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李白《鹦鹉洲》



无论是《黄鹤楼》的三黄鹤还是《登金陵凤凰台》的三凤凰,学的都是沈佺期《龙池篇》里这句“龙池跃龙龙已飞”。沈诗一句三龙,本来也非同小可,可和李太白两句三凤以及崔颢三句三黄鹤一比,也就“高下立见”了。而李诗三凤入律,便中规中矩,气势终究比不上崔诗三黄鹤。

大家看这首《鹦鹉洲》就可以明显发现,这才是李白学崔颢的诗,两首诗形制完全一致。前四不入律,三句重复三次黄鹤和鹦鹉,空悠悠三平尾,何青青也三平尾,后四句都整饬合律。这样一首诗简直有辱诗仙之名啊,这是赤裸裸的抄袭,而且抄的很没水平。为啥?

比如有人模拟杜甫《登高》的格调创作了一首七言律,我们会觉得这人真有水平,格律上的造诣不浅,道理很简单,《登高》的章法字法句法是唐人格律合律的极致,句内对等技法也都是后世的楷模,你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诗让读者欣赏还挑不出毛病,那么在“学习格律”这件事上,你已经到家了。

可《黄鹤楼》不一样,《黄鹤楼》也是一种极致,一种打破格律,对七言律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创新和尝试的极致,就是贴着格律框架的边在搞创作,再激进一点儿,可能就没有人觉得它是格律诗了。这种极致你欣赏可以,谁学谁死。纪晓岚评《黄鹤楼》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就是这个道理。不可以没有人进行这种创新尝试,但也不可以有人再去学这种尝试,你学了,你就是拾崔颢的牙慧。

太白这么明目张胆的拾人牙慧,我窃以为这是他最“low”的一首诗。


风云散士


说到李白,那是有口皆碑,被历朝历代文人捧上了神坛。什么忧国忧民,什么豪爽豁达,什么崇尚自由,什么徜徉山水,淡泊名利。

更有人把他逼高力士为他提鞋,当做其蔑视权贵的英雄事迹大书特书。


真实的李白是怎样的,真的是这样一个完人吗?

咱不能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李白在刚出道的时候,东奔西走不是为了寻找酒友,而是为了拜见的各地官员,向他们毛遂自荐,可惜差旅费也花了,自荐信也写了,均没有效果。

无奈之下,李白只好另辟蹊径,不惜委曲求全两度到女方家落户,以达到进取之目的。  

李白第一次落户许家,许家有女小许,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圉师当时已经作古,但许家人脉一定是有的。

李白第二次落户宗家,宗家也是武则天时期的政府要员。在旧社会入赘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很让人瞧不起,但李白怀才不遇,顾不得那么多世俗目光、飞短流长,为了进取也是拼了。


关于这点,李白毫不隐瞒,他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信中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曰移三霜焉。" 

不过造化弄人,尽管李白为了弄个一官半职施展抱负而不惜以身相许,但最终还是没有如愿,一直默默无闻,就像璀璨的金子被埋没尘土里,一匹千里马被遗忘在马厩了。 

就在这时,伯乐出现了。

李白在漂泊中认识了名道士元丹丘,这个元道士是牛人一个,牛到跟当时皇上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关系密切。


因此李白就曲线救国,通过元丹丘认识玉真公主,再通过公主得以拜见当时的圣上李隆基,而这时李大诗人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不过迟来的好事也是好事,读了李白的大作,唐玄宗非常欣赏和惊叹:哎呀呀,好诗,好才,我从前怎么不知道呢?相识恨晚啊。

此后李白人生改写,成为皇帝的红人,可以出入宫中,跟风流天子坐而论诗。

就这样,李白进了翰林院工作,一步登天。

李白不只是一个翰林,还是唐玄宗的待诏,经常出现在皇帝身边,这可是其他同事想都不敢想的事。每当李隆基有了雅兴出去游玩,必然要带李白同行,以写诗助兴。

虽然不能治国安邦,但也能锦衣玉食,比起原来的漂泊和潦倒,简直是天上人间,李白难道还不知足?

也就是在最高领导人身边的时候,李白有了灵感,写下人生最"low"的不朽诗篇。

话说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爱妾杨玉环游园赏牡丹,歌舞想起的时候,忽然想起李白,于是就召见他来做诗助兴。 


 

当时李白下班后跟朋友在狂饮,几乎烂醉如泥了,皇差只能采取强制措施把他带走。  

李白到了宫里见到了国色天香的皇帝老婆后惊诧不已,酒都被惊醒了。

看着娇媚无比的杨玉环,李白有点不能把持,但他很快就想到这是万岁爷的菜,自己只能动心不能动身,只能赞美不能亵渎美。

于是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听了赞不绝口,杨贵妃听了合不拢嘴。

醉意朦胧中,李白也忘了是在宫里,忘了皇上在场,就忘乎所以开始装逼。

他开始对皇帝的红人高力士大呼小叫,还让他为自己磨墨拖鞋。

就诗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来说,这是绝对的拍马屁之作,堪称李白一生最"low"一首诗,但就诗词本身来说,却也是李白比较得意的一首诗词,这也正常,那本也是李白一生最嗨皮的一幕场景。

李白的那一首《静夜思》也被很多人认为有比较“low”的嫌疑,理由一是有些词不达意,李白那时代没有玻璃窗,很难在房间里看到“床前明月光”,更不可能“举头望到明月”,二是诗词有些浅显。但无论如何,它的流传性与同样有“low”嫌疑的《赠汪伦》一样广。


爱新觉罗弘历先生一生作诗词四万首,只有一首“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入选小学生课本,那么,这首诗到底“low”是不“low”?


历来现实


貌似是《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貌似这首诗的魅力与无艺术无关,只是通俗,只是浅易,加上诗仙的标签,瞬间得到推广,弄得妇孺皆知,千年传唱。

所以,很多人这首诗真的很LOW!

完全配不上李白,这应当是古代初学汉字的儿童的创作水平,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古代识字的儿童所做的五言诗,都比这一首强!

没有构思,没有立意,除押韵以外,一无是处!只不过沾了作者的光,才显得如此光芒万丈。

李白太高大了,太伟大了!尤其是诗,谁敢说这首不好呢!

你算个什么东西,敢批评李白的诗不好!何止是我,敢说李白诗不好的历史上就没有过!

但实际上这首诗的好是学诗者无法理解,它无意中契合了一个境界,就是“无意”,而这个“无意”即不能意会,也不能言传,更不能身教。哪怕高明如李白,这一生也不会再写出这样一篇“无意”之作了。

这首是唯一!

放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一首除外,这是妙手都偶得不了的。

因为所有人都能看懂,所以其中的妙处反而所有人都看不懂。从文字上来看,这一首是最LOW之作,无可厚非,勿容置疑。但是从境界上看来,这种诗高到拔尖,把诗经都比了下去,而且无人可以复制。按照古人的话说“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

因此,这一首竟然成了唯一!

李白诗里最LOW是这一首,最HIGH的也是这一首!


亦有所思


李白作为当时的文艺圈的天王,其粉丝众多;估计当今只有刘德华可勉强对比一下。

人一旦出名了,自然就把自己以前的劣作悉心烧毁,以免被人当谈资笑话;所以,李白现流传下来的诗很难找到太low的。

印象中没有,那我们就找找资料看。结果真搜不到特差的诗。有一则趣闻说李白留下一首打油诗,那是写黄鹤楼的:

一脚踢翻黄鹤楼,两把抓破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这夸张想象倒是有李白气魄,但并非就能断定是李白所作。也许李白没声明,只因这体现了他本人虚怀若谷,对同行也不吝溢美之词的美德。凭李白,怎能写不出优秀的《黄鹤楼》佳作传世?!

另外,有说《赠汪伦》是首敷衍之作,因汪伦骗李白说他那有十里桃林,窖藏美酒;结果那桃花只是桃花潭,酒家只是大厨的名号……李白故而敷衍。

但李白确实在人家汪伦家吃喝玩乐了几天,所谓“吃人嘴短”,怎可敷衍?果真敷衍,你能敷衍出一首佳作留世?

故而寻寻觅觅寻不见,我们今人的诗才是low多多呢!




看图著诗文66


李白最“low”的一首诗是哪首?

必须是《静夜思》,是李白同志最最最low的一首诗。

首先,我们要如何定义"low"?

很明显用在文化作品上说low,就是水平低的意思。

所有文化文艺作品很low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广为流传。比如某一首歌,某篇文章,某本书,还有哪些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它们在没有知识的民间都能流传,大家都能懂。如果它还流传千余年的话,那么low的特征就很明显了。谁能告诉我不会背《静夜思》了?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大部分作品都使用了比喻,夸张(极度夸张)等修辞手法,且遣词用语华美。唯独《静夜思》太平实,就安安静静的描写了月光,然后思乡。这一点儿也不浪漫,一点儿也不像诗仙李白应该有的水平和风格。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了,《静夜思》里居然出现了两次“明月”这个词。这可是李白呀!怎么那么词穷呀?就算放在所有只有四句的诗里,同一个词出现两次都不多见。当然了,经过考证,又说李白原诗是: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虽然《唐诗三百首》把《静夜思》归为五言绝句,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认为《静夜思》根本不符合五绝要求,不合律。也有人说可以归为初唐格律诗出现之前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呵呵!李白可是诗仙,推崇的就是格律诗,会写要求更低的诗文?我不相信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静夜思》就是一首高流传,能与读者高度共鸣的,高于打油诗的普通“随笔”诗。按盛唐时期诗歌要求来看,它不高级,也不雅致。

无疑是李白最“low"的一首诗。

大家好!我是@文字工头,喜欢写小故事、小文章、读书体会。乐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文字工头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赞誉。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更是潇洒飘逸,充满仙风道骨之风。

要从李白的作品当中找一首稍差的作品着实不易,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想到了他写的一首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这首诗已经流传千古,但是咋一看还是跟他以往的作品风格有很大偏差。当然气势上任然宏大,只是无论怎么看,都没有其他作品的大雅。

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都跟当时的心境有很大关系,这首诗也不例外,这首诗是李白到黄鹤楼的时候,看到黄鹤楼的景观本想题诗一首,却看好友崔颢早已为其赋诗。

看到这后,李白直言,老崔的诗写的太好了,自己暂时不能有更好的创作,因此,以此打油诗书写当时的“生气”心情。

这也就是诗仙的洒脱之处,面对众多好友赞扬他人,好就是好。并说,几年之内恐怕都不能超越崔颢。

结语

如果实在要说“low”,我想这首诗勉强弱一些,其笔下真的很难再找到“糟粕”。

END: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没长書》可欣赏更多精美图文内容~

没长书


李白的诗从文采上说没有low的,几乎字字珠玑。但从思想性上说,没有高品质的,几乎不出乎:饮酒,游乐,美人,求仙。用王安石的评价: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山水清韵590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