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上个世纪70年代,为配合当地公路建设,安徽省考古人员对位于蚌埠市东郊曹山上的一座明代墓葬进行了发掘。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该墓墓室依山构筑,为一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物,正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符合所谓风水学所说的富贵大墓。

的确,其墓前神道长225米,神道两侧对称立有石雕,有战马、有跪羊、有坐虎,还有文臣、甲士。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考古人员一眼就认定这些石雕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

最奇怪的是,神道前端立一石碑,高6.35米,上面原刻有长达数千字的碑文,却已被人逐字凿去。

民间传说,由于墓周边区域均为凤阳府属地,李自成起义军在这里的破坏活动频繁,碑文是李自成义军凿去的。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但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由于碑文是建文帝朝翰林侍讲博士方孝儒写的,而方孝儒触怒了明成祖朱棣,被诛杀,则方孝儒留下的文字也全部被凿去不留。

不管如何,种种迹象表明,这座明代大墓的主人身份非同小可。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墓中有数个盗洞,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棺盖甚至被搬放到盗洞附近,成为盗墓者上下用的“梯子”,棺内尸骨架已被放到棺外,棺外还抛弃了一把盗墓用的铁斧。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幸好,墓内的墓志铭记录完整,上面记载,墓葬的主人赫然是明朝开国大将汤和!

汤和,字鼎臣,濠州凤阳东乡东湖村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好友,同时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朱元璋早年在濠州皇觉寺当和尚时,汤和与几十个志同道合、身强力壮的伙伴投奔了起义军,并因作战勇敢而被授以“千户”官衔。汤和富贵不忘儿时玩伴,写信诚邀朱元璋共谋义举、同享富贵。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很快就成长为军队里著名的将领,汤和则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追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起大明帝国后,先封汤和为中山侯,后又加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朱元璋念及汤和在战争年代对于浙江东部的瓯江流域有着特殊的贡献,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既然属公侯级别,墓中的陪葬品自然不会少。

可惜,历经盗墓者洗劫,墓中所剩,全是些小件。

饶是如此,考古工作者还是从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文物,含金、银、铜、瓷、陶、木、玉等器物多达百余件,比如金贴花、银杯、银壶、银香炉、银锁、玉佩件等。

汤和墓后室右侧还有一侧室,营建草率,葬一女棺,出土时也有女用金银首饰等。

该女圹志未记,不见著录,不知为何人?更不知她和汤和是什么关系。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就在考古工作人员遗憾万分之际,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有人在墓室的深水中清理出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并且完好无损。

这个元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大罐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罐口外撇,斜肩鼓腹,肩腹交界处有两只对称的兽形耳,罐底为矮圈足。瓷罐通体以青花作画,绘有花纹6层,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花瓷器堪称国之瑰宝,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曾拍出一件价值2.3亿的元青花瓷罐,该件物品比现在汤和墓出土的尺寸要小很多。而且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瓷罐既有明确的纪年,又有确切出土地点,则价值不言而喻。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汤和墓怎么会陪葬元代的青花瓷罐呢?

原来,朱元璋在当吴王时就已占领了景德镇,而元朝还未灭亡。吴王朱元璋让工匠生产了一批非常精美的瓷器送给功臣。这些瓷器最终成了大臣们的陪葬。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总之,汤和墓里的这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大罐堪称元青花的珍品,代表着元青花最高制作水准,现在成为了安徽蚌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