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相声界会有这么强的门派观念?没有师承辈分怎么了呢?

用户637344611305687


不单单是相声界有这么强的门派观念,包括二人转,京剧,戏曲,河北梆子,传统武术在内的绝大部分传统的曲艺或者吃饭的手艺,都有很强的门派观念。这些门派观念源远流长,从很多年之前就已经流传下来了,正是因为有这些的门派专业才使得这些曲艺或者绝活能够流传下来。


相声的门派观念是立足之本

可能很难想象的到当今的相声艺人坐在一起,并不是先要探讨你在相声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是相声造诣,甚至连你在什么地方表演,抛出的包袱使出的活都不探讨,最先讨论的就是辈分问题。

一旦把辈分问题讨论明白了,其余的问题也就更加明白了。因为辈分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位相声艺人的称号,而这个称号之下则代表着绝对意义上的尊重和敬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两位相声艺人见面的时候,最先谈到的就是自己的师傅是哪一个辈分,再然后就能推出自己是在哪一个辈分,自己的师傅之间有什么渊源,再探讨到自己有什么渊源,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越来越亲密,慢慢的就有了共同语言。而在这共同语言之下,则代表的是绝对意义上的近距离接触。

可是对于那些没有师承或者还没有来得及被师傅认可的弟子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吃亏的事情。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天津圈的相声老大杨少华,杨少华在相声圈的影响力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位相声艺人,早些年他曾经跟马三立捧过哏,量过活,他们一起搭档过。


再后来,杨少华又与马三立的孩子马志明相互搭档过,除此之外与马三立搭档过的相声艺人数不胜数。可即便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杨少华因为没有师承,依然被绝大多数体制内相声艺人不认可,甚至还有很多的相声艺人调侃杨少华。

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从这件小事上也能够看得出来,相声圈里面的等级森严,辈分严明。

没有师承,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想想前一段时间郭德纲与侯耀华死磕的时候,双方之间你来往往骂的是不亦乐乎,可怎么骂都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


直到有一次,侯耀华提出要提自己的弟弟清理门户,把郭德纲从家谱当中踢出去的时候,郭德纲一下子急眼了,双方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最低点。

在相声圈你可以拿其他的事儿来捅刀子,怎么骂怎么撕对都没有事儿,可一旦涉及到师承,涉及到相声的传承,那算是触到了逆鳞。

结语:相声圈的门派关系非常的重要,重要的足以影响一位相声艺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相声艺人拜师的时候并不是看自己的师傅有多大能耐,而是看自己的师傅属于哪门哪派,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相声小虾仁儿


相声因其独特的传授方式,导致门派观念很强,如果没有师承辈分,就不被认可,很难立足。

相声通过师徒关系来传承

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从诞生起,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当中,都是通过师徒关系来传承。一直没有其他的教育方式,不像现在9年义务教育一样,有学校,有老师,有课堂,统一管理。


想要学相声,就必须要拜师才可以。师徒如父子,是因为师父教给徒弟养家糊口的本领,而这本领是可以使一辈子的。师父与给了徒弟饭碗,徒弟必须要尊敬师父才可以,不能背叛。

相声里面有很多规矩,比如“三年学艺,两年效力”。意思是,之前三年,徒弟跟着师父学艺,吃住在师父家里,全部都是免费的。学成之后,两年之内赚的钱全部要交给师父。因为师父不会收取徒弟学费,到后面徒弟学有所成了,就应该回报师父。


还有“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一年中的端午、中秋、春节三个节日,两寿指的是师父和师娘的生日。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徒弟必须要到现场祝贺,还得带礼物。

“师父访徒弟三年,徒弟访师父三年”,三年一个考核期,前三年,师父要考察徒弟,是否值得托付衣钵,值得教导。如果这三年的考察期通过以后,徒弟就可以入门。下一个三年,就轮到徒弟考察师父了,得看一下师父是否有真材实料,觉得不好的话可以走人。


拜师的时候要有引保代,即引师、保师、代师,引师是介绍引荐的老师,保师就是担保的老师,保证徒弟好好学习,代师是师父以各种原因无法授业时,将代替师父来教授徒弟。

郭德纲当年拜师侯耀文,引保代分别是常贵田、石富宽、师胜杰。

经过正式拜师以后,就会被记入家谱,师父就可以教徒弟学艺了。其中的很多规矩是多年演变过来的,约定俗成,到现在都在沿用。


历史上的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等等都是这样过来的。

没有师承就不被认可,很难在相声界立足

相声界自古以来对师承是非常讲究的,如果没有师承,就不会得到认可,说不了相声,想要靠说相声赚钱,很难很难。

郭德纲当初从天津只身前往北京闯荡,刚一开始,别人问他是谁的徒弟,他说是杨志刚的,但杨志刚不承认,“也是也不是”,其实就是否定。没有师承,导致郭德纲在北京相声界很难有立足之地,屡屡被打压和排挤。


机缘巧合,侯耀文看郭德纲不错,便收他为徒,给了他名分,帮了他一把。到今天,郭德纲对侯耀文依然充满感恩,因为侯耀文力排众议,在郭德纲最困难的时候,收了他,还不忘提携他。

相声界的师承,相当于现在大学的毕业证,有了辈分,才有敲门砖。德云社现在招生,还是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来说,相声很难打破这个规矩。

相声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文化,还将师徒的这种授课方式给传承了下来。


R娱记


相声也有流派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过去有过,认为相声有五大派,分别是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苏文茂和马季。各自特点就不赘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都够自成一派,但这里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形成派需要什么条件?一个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是否能成派?

首先,最起码的,派的基本条件就是风格独特,有别于其他。其次有门徒和继承人,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门派不计其数,和门派形影不离的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弟子。光杆一个人创不了派。再有门派必须和谐统一保持本门套路,武当就是武当、少林就是少林,不能什么功夫都练。京剧也是如此,各派唱腔都不同,而且某派传人必须持本派唱腔。京剧严谨的板眼格调无形中就具备了这个条件,它有规可循。相声则不同,口语化以内容为中心的表演艺术。这和京剧就有很大的不同。

京剧听的是唱腔,而不是唱词,相声听的是包袱,而不是语气。之所以会有人给相声分派正是借鉴了京剧的办法,因为上述几人的抖包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可惜都不足以成派。归根结底还是相声这门艺术形式外松内紧,而且以内容为中心,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比如说捧哏搭茬常用的几个词,嗯、哎、着、是,水平高的捧哏演员运用的恰到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也只能说谁用的更好,更恰当而没有流派间的,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也就是没有争议。

再有相声的流派没有可持续性,再以京剧为例,唱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一听就知道是马派还是麒派,但相声不行,你只能听出来是谁说,因为相声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没有腔调。刘宝瑞的阴阳怪气以及马三立晚年说话的腔调勉强可以算是派吧,但相声的价值却不在这里,还是在作品。相声缺乏可持续性的原因就是它能够逗乐,但再好的包袱听多了也不乐。三爷最得意的《黄鹤楼》开篇说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相声就属书类,戏重过程书重结果。相声的垫话就是为包袱准备的,只有这样人才能乐。笑话都是一次性的,好笑话能多乐几回,戏则不然,好戏永远都是好戏。

相声不可分门别类还有一大原因,前面提到的,没有传人。没有传人也是因为没有流派,它没有可以继承的东西,说话的腔调、语气仅此而已,如苏文茂的徒弟崔金泉、刘宝瑞徒弟殷文硕皆是此类。马志明不能说继承了马三立,只能算遗传,风格并不一样。对比父子各自不同的作品就显而易见了。有人说马派相声善于细致入微地塑造小市民形象等等,我始终认为这只能说创作流派而不是表演流派。侯宝林的柳活没人继承,刘宝瑞留下来的只有阴阳怪气,马三立则是絮絮叨叨和晚年的毛病,苏文茂我认为勉强算是一派,如《文章会》等作品第一有自己表演上的风格,第二可以持续发展,第三暂且说有继承人。马季有创作流派,没表演流派。如果朝气蓬勃也算流派的话,继承人也挺多。

还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即相声门派之间混乱无章的存在形式。没有一个人只学习本门的玩意,博采众长才是生存之道,况且门里也没什么独特的地方。如果严格要求的话,说不定还正能形成所谓的流派。

相声不适合分门别类原因在于其艺术特点,使用口语作为表达手段。口语和演唱不同在于腔调差别小,不易区分,也就不足以成派。说派的话也只能说是演员的二度创作,结合自身表演特点进行的创作,这一点在捧哏演员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尤拍拍


近几年相声逐渐火热起来,往往最火热的地方,也是利益纠葛最复杂的领域;一个德云社的出现,搅乱了整个相声池子的水,一个讲究雅俗共赏,一个讲究传统传承,一直以来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主流,自然矛盾跟成见就会很深。

相声界其实非常讲究辈分的,很需要师傅领进门,不是你买几本书懂些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很多包袱跟技巧都是师傅跟弟子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你想学相声、想吃这口饭,就必须要拜师,而且拜师还必须要摆知,邀请圈里人一起吃顿饭,宣布收徒的事情,这些都体现了这个行业的纪律性!相声这门行业辈分不能乱,岳云鹏名气够大吧,但还得给为他捧哏的孙越叫师叔。



酷爱经典影视


相声师承体系是相声从业人员的准入机,是划分势力范围的工具。在这个体系里,就是自己人,不在这里面,说得再好也是外人,就要抵制你。比如有师承的演员说的单口叫单口相声,其他的只能叫脱口秀。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说不是好事情,因为减少了竞争,把很多没有师承的优秀演员排除在外了,观众应该避免被带节奏,谁说的好就听谁,少掺乎里面的事,谁欺师了,谁灭祖了跟观众无关。观众评价相声演员的唯一标准就是艺术水平。


盛夏186253784


为什么相声强调门派师承!

这与这个行业有关!

在行内,这叫做尊敬祖师爷!

也是逼免门外汉小瞧此门艺术!


西牧东放


旧社会门派之分主要是为了相互扶持。

建国后,就是师生关系,亦师亦友。

现在某社跑偏了。


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


不是都叫同志吗


红色燃情


有传承怎么可能没辈份呢!


狂三郎


相声界的门派辈分问题,也许一直存在,只是行业内部问题,但真正把问题抖出来并成为大众话题的功劳是郭德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