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这场战役是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高层陷入一片沮丧之中。刚卸任国民党军参谋总长的陈诚,当时正在医院治疗。他在得悉济南被解放军攻克后,这样写道:“勘乱时期的剿共军事,以(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九月下旬济南的失陷,作为一个转捩点”。“在此以前,可以说胜败之机犹未大定,国军努力的机会,还有争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后,显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众所周知,陈诚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国民党资深的高级将领,是国民党著名的“土木系”的总头头,为何他作出济南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失败已无可挽回这一预言呢?

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这么坚固大城市仅只守了8天便被攻克

对于守住济南这么一座孤城,国民党上下的信心并不足。这一点守城主将王耀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曾向蒋介石建议过放弃济南,但蒋介石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再加上他认为,济南城防坚固,又有国民党的空中支援,应该能够坚持下去。因此,他断然拒绝了王耀武的请求。

尽管国民党高层判断济南可能不保,但他们绝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失陷。王耀武手下的师长曹振铎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抗战时也没有做过这样好的工事。就怕共军不敢来。如果来了,一定会把他们击败”。这话虽然狂了些,但对于济南如此坚固的工事,他们还是有一定自信心理的。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济南城外围的茂岭山、砚池山仅一天即被攻克,济南城仅8天就失陷。这个结果对蒋介石和陈诚来讲太有些意外了,打击也太大了。

与共产党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不同,国民党上至蒋介石,下至陈诚等诸多高级将领,在他们的固有思维定式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既是他们维系政权的表面支撑,也是他们心里的最后防线。一旦这个防线被击穿,他们便无可适从,自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

这样的一流名将依然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济南守城将领王耀武,可谓是国民党的名将,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称。这说明此人打仗很有一套。的确,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非常铁血,带领他的七十四军东征西讨,令日军闻风丧胆。有人说,王耀武是黄埔系里最能打的将领之一。蒋介石对此人也一向很是倚重。

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不仅是国民党军队对王耀武高度认可,在解放军内部,他的对手粟裕在莱芜战役总结和济南战役开打前也都提到了此人,并对他的作战指挥给予相当的评价,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济南战役结束后,新华社发表的经过刘少奇、周恩来修改,由毛泽东最后修改审定的题为《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的社论当中,也提到了“还有国民党的有名将领王耀武指挥”。这些都说明,王耀武是国共都认可的能打的将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名的将领,在与华东我军的铁血较量中,仅支撑了8天便败下阵来,落得个被生俘的下场。这给陈诚等心理上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象王耀武这样的名将尚且如此,谁还能接着再打下去呢?

这么强大的增援力量就是不敢前往解围

本来,蒋介石也曾答应过王耀武,一旦济南开战,不但将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包括空投部队和补给),更有来自徐州强大的机动兵团的增援。增援集团将由国民党另一名将杜聿明指挥,包括邱清泉、黄百韬等悍将。按说,增援集团的阵容从指挥到部队的组成都是国民党军中的佼佼者。这应该让王耀武的心放到肚子里。

然而,济南战事一开,所谓的强大增援集团,在面对粟裕的强大阻援集团夹运河而阵时,他们表现得十分不积极。在王耀武的多次求救下,增援集团只是象征性地做个集结的样子。因为他们知道,以往的多次战事他们就是这样吃粟裕的亏。前不久的豫东战役,增援的区寿年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一向好打滑头仗的邱清泉等当然明白前车之鉴这个道理的。

面对国民党所谓的强大增援兵团犹豫不前,一向以精明聪明著称的陈诚当然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增援不利的问题,而是如他所写的那样,国民党军“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解放战争以来,陈诚曾先后有过三次预言,一次是解放战争刚开打时,他即狂言: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军队。1947年从杜聿明手中接手东北后,也曾扬言过:六个月内解决东北战事。然而,历史很快表明,陈诚的预言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

不过,这次的济南战役,他的预言到是清醒、冷静、客观了许多,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这个预言还是很有些准头的。

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主要参考文献:《陈诚先生回忆录》《王耀武:济南战役的回忆》《济南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