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以同性為題材或元素的電影雖然小眾,但佳作不少。

就說近幾年,LGBT中講男同志的,有《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月光男孩》《愛你,西蒙》。

講女同的,也有《阿黛爾的生活》《卡羅爾》《小姐》。

毋庸置疑的是,拿下去年金棕櫚最佳編劇和酷兒金棕櫚獎的《燃燒女子的肖像》,和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也是近年LGBT電影中相當特殊的一部。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本文有劇透。

1

《燃燒女子的肖像》故事脈絡很簡單,少有強烈起伏和波瀾,但後勁兒很足,看完半天拔不出來。

法國18世紀,女畫師瑪莉安接受了一個委託,要到孤島上給女孩畫油畫肖像。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但她到那座島上才知道,這幅肖像沒那麼簡單。女孩不願意當模特安安靜靜被畫,非常排斥這件事。

而排斥是因為這幅肖像是她出嫁前的肖像畫,要送給一個遠方從未見過的人,定下一門婚事。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她的姐姐甚至為反抗這件事跳崖自殺,剛從修道院歸來的女孩,不想就這樣嫁給素未謀面的人,去從未去過的地方。

拒絕畫像,不是鬧脾氣,是她和這場包辦婚姻對抗的方式。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所以之前的畫師不僅沒能把這幅畫畫出來,還自毀了畫布。瑪莉安想要畫完這幅肖像,只能偷偷在女孩不知情的情況下作畫。

在夫人的安排下,瑪莉安以陪伴散步之名,每天白天和女孩一起在島上散步、聊天,晚上偷偷作畫。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事情似乎進展很順利,瑪莉安從細節畫到整體,一點點完整的拼出了肖像。

但瑪莉安和小姐在這種朝夕相處,畫與被畫,看與被看的特殊關係下,感情出現變化,無可抑制的愛意,在兩人間生長。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情感如山洪爆發,她們體會到了愛的感覺,但這種愛在臨近的婚期下,該走向何方呢?

2

《燃燒女子的肖像》的特殊性在於,它稱得上是真正的女性電影。

單說女同性戀為題材的影片,無論《阿黛爾的生活》、《小姐》,還是《卡羅爾》,雖然銀幕上涉及女同性戀故事,但終究導演都是男性。

性別議題也並非這些導演一直探尋的題材,這幾部片更像是他們在從男性的角度,看待女性間的情感故事。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卡羅爾》

《燃燒女子的肖像》則不同,導演瑟琳·席安瑪是女性,並且是女同。

她在此前創作的《假小子》《水仙花開》,也都圍繞性少數群體及女性成長中的身份認同等議題。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水仙花開》

而導演的前女友,是出演本片小姐埃洛伊茲的阿戴拉,這也是繼《水仙花開》後她倆的再次合作。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因為導演與女主演的情感經歷,使電影內外也存在一種互文和關照關係,包括28頁的心有靈犀。她們是在以真正的LGBT群體身份,創作《燃燒女子的肖像》。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同是法國女同題材的影片,且都在金棕櫚有所斬獲,《燃燒女子的肖像》難免會被和《阿黛爾的生活》做對比。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阿黛爾的生活》

拋開創作者身份,兩片從內容到表現形式上有著鮮明的不同甚至對立。

《阿黛爾的生活》和多數同性題材電影一樣,故事在近現代。而《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的18世紀法國,是較少設置的時代背景。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時代背景給電影定調,片中的攝影風格和光線運用,帶有一種古典氣息。畫面靜幀也相當考究,油畫質感十足。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阿黛爾的生活》的情感建立到糾纏很戲劇化,《燃燒女子的肖像》的情感積累到爆發,更加隱晦、也更加收斂。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兩人的愛意如火般熾烈,但展現方式卻如海般幽深,燃燒的火與沉靜的大海,恰是片中的兩個重要意向。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電影最值得稱道的,是情感刻畫的真實細膩,這和導演融入自身體驗脫不開關係。

尤其結尾的長鏡頭,堪稱神來之筆。

交響樂響起,鏡頭從推進到靜止,畫面停留在臉部特寫。畫師的目光和鏡頭合一,觀眾也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3

近幾年在一眾主流商業大片中,以女性主導為賣點的故事,或者直接的“姬片”,成為一股潮流。

甚至以往男性主導的系列電影,也迎來性別轉換,像“羅漢系列”的《瞞天過海:美人計》,《終結者:黑暗命運》的女英雄們。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瞞天過海:美人計》

這些電影的情節與內容,賦予女性不同的銀幕形象,以及更開闊的可能性。

但它們本質仍是由男性構想,並處在男性目光的審視下,還遠遠不如30年前雷德利·斯科特在《末路狂花》的講述和思考。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末路狂花》

某種意義上這些爆米花商業大片中的性別轉化,仍有一種作為奇觀的、可供消費的符號化意味。

但《燃燒女子的肖像》則不同,主創酷兒的身份,註定這不是一部將女性作為噱頭的電影,它帶有濃烈的象徵意味,雖然更小眾,也更純粹。

曾經勞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評析視覺快感的過程,提到“看的快感在主動的/男性和被動的/女性之間”。

女性是作為被看的形象,男性則總是觀看的主體。而《燃燒女子的肖像》在這一層面,有明顯的反叛意味。

片中主線的繪畫,模特與畫家,兩個身份,兩個女性,雙方都是看的主體,也是被看的主體。在肖像的繪製過程中,她們互相凝視著。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而俄爾普斯冥府尋妻的神話,更是與“看”這一概念結合,使片中感情的悲劇色彩,極盡昇華。

片中大部分時間僅有三個角色,畫師、女孩、女僕,以及偶爾出現的夫人。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男性則是作為被陌生化的旁觀者,無法參與故事。就像影片開始畫板掉進大海,船上划船的男人們。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男性的戲份,只有開頭、結尾。女孩要嫁的男人、讓女僕懷孕的男人,本是故事矛盾中心點的他們,從始至終是抽象的,沒有出現。

可以說,這座孤島一定程度具有象徵意味,包括電影探討的情感、生育等問題,鐫刻著對父權社會重壓的抗拒。

只看到姬片、大尺度,那說明你還沒看懂它

無可否認的是,《燃燒女子的肖像》有它獨特的意義。那古典美感的場景,餘韻十足的故事,加之涉及的主題內涵,都讓它成為2019年不可忽視的好片。

不過,這片挑人,註定受眾不廣。有興趣的人,大概才會沉醉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